APP下载

补肾法治疗血液病

2013-03-31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瘀斑肾精血常规

王 鹰

(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 中医科,四川 自贡 643000 )

造血系统疾病即常说的血液病,是指原发于血液系统或主要病变在造血器官内的疾病。病变表现常反映在周围血液内血细胞成分的变化。正常人体血细胞是在骨髓及淋巴组织内生成的,造血器官主要包括卵黄囊、肝脏、脾、肾、胸腺、淋巴结和骨髓。现代医学研究公认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共同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生成。故骨髓在造血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

中医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有许多一致的地方,中医认为,血的生成与五脏有关。脾胃收纳运化水谷精微,生成营气和津液,进入脉内,在肺的气化,心的温煦作用下,变化而赤生成血液。肝的疏泄气机、藏血和调节血流量的功能帮助血的生成其作用也不可或缺。肾所藏之精也是血生成的重要来源,精和血有相互滋生、转换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在骨髓中实现的,骨髓也是造血器官,肾精滋养骨髓,骨髓生理功能正常旺盛,在骨髓的作用下肾精得以化生为血。肾中精气充足则血生化有源,血充沛则对全身濡养有力,五脏得养则功能健强。肾中所藏的元气有激发和推动脏腑功能的作用,是脏腑在生成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肾精充足,元气旺盛,则血也充盈旺盛。因此肾对血的生成、正常行使功能有着其他脏腑不可比拟的作用。肾如有病变也可导致血的病变,血的疾病也常可在肾找到其病因。[1-2]在临床实践中笔者观察到,虽然血液病有时没有表现出典型的肾脏疾病的症状,但通过治肾,补益肾之阴阳常可缓解病情取得很好疗效。而采用补气血的治法疗效反而不能令人满意。真可谓补肾事半功倍。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肾在血液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兹举例介绍如下。

1 血小板减少

曾某,女,16岁,因面色白光白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觉无明显不适,家长诉观察到较长时间来患者面色白光白,与同龄人相比更显精力不足,易疲劳,稍有碰撞易出现瘀斑,有时身上出现不明原因的瘀斑。到医院查血常规,血小板59.00×109/L,余血细胞均正常。西医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希望用中药治疗,遂来我科,询问患者无任何症状,查下肢有少量瘀斑,舌淡红,苔白,脉细。中医当归属血证之中,辨证:肾精亏损。治以补肾填精。方用参芪左归饮加味,党参30 g,黄芪30 g,熟地黄15 g,山药15 g,山茱萸15 g,茯苓15 g,枸杞子15 g,阿胶15 g,当归15 g,黄精15 g,菟丝子15 g,龟板胶15 g,鹿角胶15 g,甘草5 g。随症加减,当出现瘀斑或齿衄等出血倾向时去鹿角胶加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如生地黄、知母、黄柏、女贞子、旱莲草、仙鹤草等。采用上述方法治疗,血小板数逐渐升高,2个月后达到正常108×109/L,继续巩固治疗1个月,血小板升至135×109/L,3月后随访病情无反复,疗效满意。

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前认为这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尤其以女青年居多。皮肤和黏膜的瘀点瘀斑或内脏出血,血小板数绝对减少为本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临床依发病缓急,可分为急性与慢性2型,后者居多,本病例即属后者。中医认为本病属脏腑气血空虚,病位以脾肾为主。脾虚不能统血,气虚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溢于脉络之外而见瘀斑瘀点。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生血的主要物质,脾虚血生化无源,可见血小板减少。肾主骨生髓,肾精旺则骨髓充,肾精在骨髓化之为血,肾精充盈血得肾精化生而旺盛。故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虽在临床上找不到肾虚的症状,但根据精血同源的医理,仍应考虑有肾虚,给予补益肾精的治疗。笔者依此思路治疗此病时施以补气养血,补肾填精,脾肾双补的治法,用参芪左归饮加味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再生障碍性贫血

陈某,男,12岁,患儿4年前渐次出现面色萎黄,精神欠佳,比同龄人懒动好坐,活动后心累气短,偶见皮下瘀斑,到我院儿科治疗,检查后怀疑再生障碍性贫血。家长即带患儿转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入院后查体:中度贫血貌,甲床欠红润,全身散在瘀斑,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扪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64×109/L,血小板12×109/L,血红蛋白62 g/L,红细胞1.8×1012/L,血块收缩时间:不收缩,骨髓活体检查诊断:骨髓造血组织减少,MDS特征可见,考虑骨髓增生减低型MDS。骨髓检查: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用环孢素,十一酸睾丸酮,复方皂矾丸等治疗2月未见明显好转,回我院转求中医治疗,症见患儿面色萎黄,精神欠佳,食欲尚可,偶感心悸,头昏,乏力。舌淡,苔薄,脉弱。诊断:气血不足,肾精亏损。治以补中益气养血,益肾填精补髓,用参芪右归饮加减。党参30 g,黄芪30 g,当归15 g,丹参15 g,鸡血藤15 g,制首乌15 g,黄精15 g,补骨脂15 g,肉桂6 g,菟丝子15 g,枸杞子15 g,熟地黄15 g,山药15 g,山茱萸15 g,鹿茸2 g(研末吞服),紫河车10 g(研末吞服)。另加服乌鸡白凤丸,1次/d,1粒/次。加减,有出血加三七、仙鹤草,锁阳;神差、乏力党参改人参,1剂/2 d。服药2月后,症状轻微,查血常规:白细胞3.14×109/L ,红细胞2.38×1012/L,血红蛋白83.00 g/L,血小板17.00×109/L,病情有好转,效不更方,继用前方治疗,治疗中多次查血常规均持续好转,1年多后查血常规:白细胞6.52×109/L,红细胞3.97×1012/L,血红蛋白127.00 g/L,血小板81.00×109/L,继用前方治疗至今,多次查血常规红细胞,白细胞恢复满意,唯血小板波动较大,有时正常有时略低于正常。

按: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造血器官骨髓的红骨髓显著减少,造血功能部分或全部衰竭而引起的一种进行性贫血,以全血细胞减少伴有贫血、出血、感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发病与骨髓干细胞受损及骨髓微循环改变有关。祖国医学认为与五脏均有牵连,其中尤以肾脾为重,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受损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骨髓不充。髓虚则精血不能复生,出现贫血等症。肾精亏损肾阳不振,就不能濡养、温煦他脏使他脏均虚,如心虚不能主血,脾虚不能统血,肝虚不能藏血,肺虚不能卫外,从而出现贫血、出血、发热等症。脾胃为后天之本,《灵枢·决气篇》中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运化水谷精气而化生气血,脾虚失运,气血无生化之源则气血不足。脾失统血可见出血。本案病例辨证为脾肾两亏、气血不足。治以补肾填精补髓、补脾益气养血。重点补肾故以右归丸为基础方,加健脾补气养血之品治疗。症状消失,血象各项指标渐恢复正常。然肾精亏损补之非易,其病根深蒂固亦难短期根除。故应坚持长期治疗缓图之,在血象指标基本正常后还应服药巩固。

3 冷凝集素综合征

刘某,女,58岁,入院前3周出现头昏、乏力、恶寒、体温39.2 ℃。在当地医院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症状减轻。入院前1周又感头昏,头痛,畏寒,未测体温自服散利痛等治疗,病情减轻。入院前1 h突然面色苍白,头昏眼花,腰痛心慌,随即昏厥,片刻后苏醒,呕吐1次,无抽搐。急送门诊治疗。查血常规:血红蛋白25 g/L,红细胞1.06×1012/L,白细胞总数21.6×109/L,淋巴细胞41.9%,中性细胞52.9%,中间细胞5.2%,血小板116×109/L。于2001年12月10日以贫血待诊收入院。入院后查体:贫血貌,肝未及,脾肋下3 cm,心肺无异常。冷凝集实验:阳性。IgM 2.48 g/L,小便常规:酱色,隐血阳性,蛋白+++。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 010 U/L,谷草转氨酶1 597 U/L,总胆红素74.7 μmol/L,直接胆红素20.9 μmol/L,间接胆红素53.8 μmol/L。骨髓象:镜下见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倒置为0.872 1,粒系占39.5%,比例明显增高,各阶段细胞查见,以中晚幼红细胞增高为主分别占15.0%及28.0%,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先后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人血丙种球蛋白、香丹注射液、前列腺素E1、抗生素、输洗涤红细胞等治疗无明显好转,遂请中医会诊。见病人面色白光白,乏力,神差,畏寒肢冷,腰酸软痛,膝软,心慌,头昏耳鸣,食欲尚可,喜热饮,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辨证属肾阳虚衰,气血两亏。治以:温补肾阳,益气养血。右归丸加鹿角胶、当归、肉桂、附片、杜仲、菟丝子、补骨脂、阿胶、白芍、川芎各15 g,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红参、黄芪各30 g。1剂/2 d,服4剂后,病人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血红蛋白升高至66 g/L,红细胞2.23×1012。继服本方8剂,患者自觉症状消失,查血红蛋白103 g/L,红细胞3.40×1012,谷丙转氨酶27.3 U/L,谷草转氨酶28.6 U/L,总胆红素10.9 umol/L,直接胆红素3.2 umol/L,间接胆红素7.7 umol/L。

按:冷凝激素综合征,又名冷凝集素病。1918年Cpouyf和Richter首先证实该病为人体免疫反应变异所致的自身溶血性疾病。我国有少数病例报道。冷凝集素是一种寒性抗体,主要成分是IgM。当温度低于20 ℃时特别活跃,0~4 ℃反应最强,正常人体内可有少量,当患某些疾病或免疫功能异常时明显升高,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如同时有补体参加可发生溶血反应。冷凝集素除对红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外,也可凝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血小板。笔者认为,该病的发病过程印证了中医寒邪致病的病理认识。冬季寒邪肆虐,侵袭人体损伤阳气,肾阳亏损,阳损及阴,气血两亏,发为本病。治当温补肾阳,益气养血,故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合用人参、黄芪、阿胶、白芍、川芎益气养血方证合拍,故取良效。

[1]储真真,李娜,陈信仪,等.陈信义教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54-55.

[2]陈建芳.经方治疗出血性疾病[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1108-1109.

猜你喜欢

瘀斑肾精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穆志明:“产品+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春天哪来这么多怪病?
优质护理干预采血者穿刺点按压情况对血肿、瘀斑的预防效果
喜疗妥联合红外线照射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皮下瘀斑的疗效观察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现瘀斑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五子衍宗丸改善肾精亏虚证大鼠精液质量及机制研究
三七伤药片外敷预防罂粟碱肌注后皮下瘀斑及硬结的疗效观察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