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源基地探访

2013-03-31本刊编辑部

民生周刊 2013年25期
关键词:呼市奶站散户

封面报道cover story

奶源基地探访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中国乳业陷入危机,却由此引发了奶源经营模式的系列变革。在养殖规模与牛乳品质之间,市场洗牌已然发生。

舍必崖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以下简称“呼市”)赛罕区金河镇。2000年前后,金河镇以“中国乳都发源地”闻名全国,其“养牛小区”的模式曾经是全国众多养牛地区学习的样板。

从金河镇到偏远的舍必崖村只能打黑车。司机二毛是舍必崖村的村民,对于“现在还有人去舍必崖看奶牛养殖”,他十分不解:“谁还养牛啊,一斤牛奶还不如水贵。”二毛如今早已搬到镇上居住,一家人靠他开黑车为生。

进入舍必崖的养牛小区,昔日家家养牛的盛况不再,只有稀零零几家还有奶牛,大多在5、6头左右。

奶农潘有柱家还有7头奶牛,这个数量是他养牛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尽管如此,他仍是村里的“养牛大户”。

下午5时,老潘带着家里5头泌乳期的牛去村头奶站挤奶。每天这个时候,奶站都会热闹起来。奶牛们也只有这时才可以“活动活动”。

轮到潘有柱时,他赶着5头牛从奶站的入口进入,跳进挤奶槽,用清水冲洗牛的乳房、挤掉前三把奶、上药消毒、擦干、上自动吸奶杯吸奶,动作熟练,一气呵成。

关停的奶站

张志明是蒙牛奶源西部事业中心呼市事业二部的总经理,负责呼市南部奶源系统的管理。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奶站是目前呼市蒙牛总部最主要的原奶供给方式之一。

“蒙牛每天在呼市所收原奶超过1000万吨,其中散户和小区奶站供奶300多吨,家庭牧场供奶300多吨,现代牧业、圣牧高科、犇腾牧业等与蒙牛合作的集团牧场供奶近300吨,剩下的一小部分来自蒙牛自有牧场,占比较小。”张志明说。

在手工挤奶时期,呼市和林格尔县盛乐镇古力半忽洞村村民张二补已开始养奶牛。在他的记忆中,2002年前,每天一到挤奶时,他就拿着铁桶蹲在奶牛边,然后等收奶的板车经过,称好重量,再将牛奶倒进塑料桶。“卫生”状况并不在老张的考虑范围。

2002年同村村民高世林买下了村里的奶站,这种延续多年的手工挤奶方式彻底淡出了老张的生活。此后,老张每天两次将牛赶到奶站,在站长的监督下,学会了使用自动挤奶设备。

奶站一天收两次奶,而一般一天只送一次奶,这就意味着前一次收的牛奶需要在冷藏罐中存放超过12小时才能送到厂区。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新鲜牛奶在离开牛体2小时内,必须降温至2—5摄氏度。一旦超过这个温度或时间,牛奶的品质就无法保证了。

从接手奶站起,高世林一直与蒙牛保持着供奶关系。这种奶站被称为“私人站”。目前,高世林的奶站拥有300多头合约奶牛,日均挤奶奶牛120头,日收奶量约2吨。蒙牛付给高世林每公斤0.34元的管理费,平均每天入账约680元。如果供奶品质高,还会有奖金。

蒙牛集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转盘式挤奶车间。图/CFP

小规模牧场或散户无法得到任何政策扶持。目前在蚌埠已经难寻散户,面向散户的奶站已经完全消失,九个发证奶站均设于奶牛养殖场内。

由奶企建设或承包,由内部员工经营管理的奶站被称为“公司站”。目前呼市范围共有400多个奶站,其中仅有10余个公司站、20余个牧场站,剩余全为私人站。

对私人站的管理监督,成为乳企奶源系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当私人站采用新设备或合作之初,蒙牛会派驻一名公司人员指导并监管站长的工作流程。一段时间后,驻站员工撤出,改为日常的视频监控和一月两次的进站检查。

时间长了,高世林对奶农们的监督也会放松。不过每天挤奶后,他都会对混合后的牛奶进行几项基本指标测试。

如发现混合奶液不合格,一般会卖给农民喂养年幼的牲畜或者拌在饲料中喂牛。随后,高世林会将当天所有的奶样一一筛查,检测出问题奶牛,由该奶农主要承担弃奶的经济损失。

高世林的奶站距蒙牛工厂约20分钟车程,为了防止途中打开奶罐往牛奶里添加东西,乳企会配给奶站奶罐车铅封,每天仅有唯一一张。厂区接车人员一旦发现铅封被途中撕开,就会将奶液弃用。

在采访伊利公司奶站时,《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其操作流程和惩罚机制与蒙牛大同小异。在这样的模式下,奶站经营在过去十年风生水起。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奶站的生意慢慢不好做了。除市场作用

外,行政审批也逐年收紧。那些政府部门曾经鼓励建设的奶站,也成了关停的对象。

2013年1月1日,来自澳大利亚的3386头纯种荷斯坦奶牛登陆江苏南通。图/CFP

呼市农牧局畜牧科科长白梅花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奶站诞生到2008年,呼市奶站到底由哪个部门管,从来没有明确过。三聚氰胺事件后,呼市政府明确由市农牧局畜牧科主管奶站,奶站才有了“娘家”。

有趣的是,“娘”一上任,就开始了关停奶站。白梅花介绍,自2008年开始,政府就不再批准建设奶站的申请;同时,对日收奶量小于1吨的小型奶站进行了关停、合并,对不合格奶站进行了严厉整顿。

根据呼市农牧局提供的数据,呼市的奶站总数,从整顿前的1365座,直降到2012年底的571座。而今年呼市的奶站只剩400多座,不到整顿前的三分之一。

消逝的散户

奶站的关停,与养牛散户的退出不无关系。

“未来两年,呼市的目标是让散户消失,在2015年实现百分百规模化养殖。”呼市农牧局乳业办主任丁爱玲对《民生周刊》记者表示。

不仅是散户养殖,小区养殖——这个曾经被政府力推的养殖方式,也不再受到鼓励。“三聚氰胺事件后我们就不再提倡散户养殖和小区养殖了,品质不好把控,企业对他们的收奶价格也太低。”白梅花说。

目前,蒙牛和伊利对舍必崖村散户的收奶价格为每公斤2.95元,小区户每公斤3.15元,而对百头以上牧场的收购价基本高于3.8元,甚至超过4元。

“散户和小区户的价格差是小区建成时就确定的原则,也是当时吸引村民进驻小区给出的保证之一。这个保证是村委会和企业共同完成的,农牧局并没有对原奶价格做规定或限制。”白梅花说。

在她眼中,虽然养殖小区被农牧局归为规模化养殖,但实质与散户并无差别。“二者都是将奶牛分开饲养、集中挤奶,小区实质上只是将散户集中到小区居住而已。”

张志明表示,呼市散户和小区户的原奶质量相差无几。企业之所以常年用不同价格收购品质相近的原奶,就是为了吸引散户进小区,方便企业管理供奶系统,控制风险。

“我们希望散户和小区户的奶牛进入百头以上的牧场。与后者相比,他们的原奶品质相差明显,产奶量也相差很多。”张志明说。

他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蛋白质含量是牛奶品质的最重要指标。散户、小区户的奶牛原奶蛋白质含量平均在2.8%左右,而百头以上规模化牧场的该指标普遍高于3%;前者日均产奶量不到20公斤,后者产奶量却在30公斤以上。

除奶牛品种外,饲料是决定牛奶品质和产奶量的最关键环节。奶牛饲料由精、粗两种组成。小区和私人牧场所用饲料基本为乳企指定的大品牌,但散户所用的精饲料则千差万别。50公斤一袋的饲料价格通常为150—180元,而小品牌或无牌的精饲料仅100多元。

在一头奶牛的饮食结构中,精饲料占比约20%—30%,其余为粗饲料。“粗饲料最能决定牛奶质量,而其中苜蓿含量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原奶中蛋白质的高低。”张志明说。

目前呼市所有牧场使用的粗饲料主要由三种成分组成:玉米青贮、苜蓿和羊草,比例大约为70%、15%、15%。青贮是奶牛能量的最主要来源,苜蓿和羊草则能明显提高牛奶的蛋白质、干物质含量。

在呼市农村,几乎家家种植玉米,苜蓿和羊草却很少见,只能购买。羊草和苜蓿的成本高出青贮一倍以上,因此散户和小区户鲜有购买,基本上采用其它食料代替,如葫芦瓜、白菜等。这直接导致了奶牛产奶量小、奶品质低,进而导致企业收购价格低。

“这几年,收购价格一直对散户不利。牛奶收购价格增长非常慢,但是饲料价格却涨得很快,散户生存艰难,大量退出。”据白梅花介绍,2002年,呼市范围内散户和规模养殖(含小区)奶牛存栏量比例为8比2,到了2012年,该比例正好颠倒过来,散户奶牛存栏量仅占20%。

万头牧场

“乳都”奶站的关停指向了中国乳业不可逆转的趋势——规模化养殖。

从呼市向南1000公里,安徽蚌埠正成为中国乳业新的样板。

2011年,“亚洲最大牧场”在蚌埠五河县投建,令当地政府振奋了一下。据五河县畜牧兽医水产局(以下简称“五河县畜牧局”)工作人员魏永梅回忆,项目确立后,当地在一月之内就完成了建设场地的拆迁工作。

次年,“现代牧业”分批引入2.5万头奶牛,使当年蚌埠全市奶牛存栏量达3.1万头,占全省存栏数的近三分之一。相对该市2011年奶牛存栏6103头,激增了410%。

“‘现代牧业’引入后,蚌埠从排不上号,一跃成为全省的畜牧强市。”蚌埠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站长周玉刚说。

伴随巨型牧场的入驻,当地畜牧工作人员也忙碌起来。根据安徽省的规定,每引进一头进口奶牛,补贴1500元。今年3月,省、市、县三级畜牧系统人员到“现代牧业”核实奶牛数目。两万多头牛,一行人数了整整一天。

牧场化养殖对奶牛淘汰有着严格的制度。大多数散户为了多挤奶而持续供养一头奶牛,导致牛奶质量和产量无法得到保证。在现代化的牧场中,单产不达标准、患病治愈困难或意外受伤的奶牛,都会被淘汰宰杀,以保证经济效益。

“现代牧业”蚌埠牧场的淘汰率约为15%,主要淘汰病愈困难或产奶量低的奶牛。场长陈明表示,对奶牛淘汰率的控制,常常是忍痛“割肉”,但也是出于对奶源质量的把关。

《民生周刊》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五河县畜牧局对这个万头牧场的监管并非绝对周全。畜牧局魏永梅记得,自牧场建设以来,她共进过牛舍四次:一次是牧场刚动工时,一次去数牛,一次是去年夏天带一位专业老师去指导防暑降温,还有一次是检查牛舍的消防设施。其中,近距离接触牛只有数牛那次,其余都在牛舍外围。

对于其它牧场,当地畜牧局经常抽检兽类饲料、药品,只是“一到‘现代牧业’就特殊了”。魏永梅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现代牧业”有自己的草场,有统一的供料渠道及兽药采购渠道,不用经过畜牧局核查。在药物方面,畜牧兽医水产局只是简单检查是否有违禁药物。“现代牧业牧场里有兽医,治疗设施也齐全,我们的技术比他们差得远,还要跟他们学习。”

五年来,中国建设万头牧场的速度令人刮目,但随之产生了一系列讨论和争议。“规模化养殖的经济效益有峰值,过了那个规模会向下走。”东石北美牧场建设公司总裁苏浩是万头大牧场的坚定反对者。经验告诉他,这个峰值是5000头,超过之后,因粪便消纳和防疫等问题难以解决,成本反而会加大。

呼市政府或许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2009年曾经鼓励新建、整合百、千、万三种规模牧场的当地政府,在今年4月已经发文明确,不再鼓励新建万头牧场,而是以3000—5000头规模为宜。

“亚洲最大牧场”无疑对蚌埠的奶牛养殖业起到了示范作用,但周玉刚意识到,这只是一个“牛鼻子”。“蚌埠各个养殖企业发展得很不均衡,一些企业还举步维艰,遇到资金、技术等问题。另外,养殖用地、养殖污染治理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中小牧场

目前蚌埠市共有9个奶牛养殖企业,除“现代牧业”、和平乳业两家企业外,其他养殖场的奶牛存栏量均为500头左右。

安徽省鼓励百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根据2011年安徽省《加快奶牛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蚌埠市对各牧场引进的奶牛给予良种补贴。从国外引进高产奶牛,集中饲养达100头以上的,每头补贴1500元;从省外购进、迁入良种奶牛并集中饲养100头以上,每头补贴1000元。

小规模牧场或散户无法得到任何政策扶持。目前在蚌埠已经难寻散户,面向散户的奶站已经完全消失,九个发证奶站均设于奶牛养殖场内。

针对中小型牧场,蚌埠市畜牧站的工作主要是技术引导、疾病防控和禽兽产品安全检测。他们会不定期抽检各牧场生产的原料奶。如果在抽检中发现奶样药物残留、蛋白质含量等指标不合格,奶站许可证便会吊销。

左图:现代牧业位于呼和浩特市澳亚牧场的后备牛牛圈。图/丁筱净右图:2010年7月8日,伊利集团江苏某奶源基地,工作人员给奶牛喂食澳大利亚进口燕麦草。图/CFP

各牧场还要面临农业部的“飞检”,在不提前通知的情况下遭遇突击检查。9月13日,重庆市兽药饲料检测所技术人员受农业部委托到安徽省抽检生乳。“农业部没有那么多人到全国各地检测,所以委托各省市的检测所交叉抽检。” 蚌埠市畜牧站工作人员表示,检测项目主要为三聚氰胺、革皮水解物、硫氰酸钠等,“都是民众特别关心的。”

呼市也在支持百头以上规模的牧场建设。

今年4月23日,呼和浩特市政府办公厅下发《2013年现代农牧业重点项目实施方案》,其中“以奶牛为主的现代化牧场建设”被列为五项重点之一,规定整合后的牧场新增千头以上奶牛的,每增加一头奶牛补贴2000元;自繁奶牛使用了性别控制冷冻精子受孕的,每只冻精补贴100元,眉头受孕母牛补贴两支冻精;新整合千头以下牧场(家庭农场)的,每只外购奶牛补贴2000元。

小区养殖被划为淘汰范围。新政策鼓励养殖小区通过农户合作的方式,向百头以上家庭牧场转变。

白梅花和同事通过连年调研发现,近年来呼市近千头以上万头以下牧场发展较快,政府决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而“家庭农场”规模在100—1000头之间,投入少、见效快,更加有利于推进奶牛养殖产业化。

猜你喜欢

呼市奶站散户
莫须有的“散户抱团”吊打了谁?
散户身大师心
我是中国养猪散户!不懂我的,请别乱说
三聚氰胺事件对奶站及奶农的影响——以内蒙古为例
我国生鲜乳收购站(奶站)监管状况调查报告
乳品企业对奶站的激励偏差与最优激励合约——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
四川将建奶业第三方检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