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城市青年的比较*

2013-03-29唐美玲

中州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

唐美玲

摘 要: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高,对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市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青年农民工和城市青年就业质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与城市青年相比,青年农民工在工作特征上表现出收入水平低、劳动时间长、就业稳定性差的特点;在工作保障上,表现为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小等特点;在职业发展上,表现为技能培训比例低和发展空间小等特点。提高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应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提高青年农民工的基础教育水平;加强职业培训,提高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能力;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保障青年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覆盖率;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促进青年农民工创业。

关键词: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城市青年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1—0077—05

就业是个体进入社会的重要途径,而就业质量直接影响着青年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和生活质量,影响到其对社会的认同和融入。青年农民工与同年龄青年相比到底处于怎样一种境遇,与城市青年的差距有多大,他们离“城市”的路还有多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当前我国青年农民工就业的状况,更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青年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措施。

一、文献回顾

(一)就业质量研究

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体面就业”的概念,“在自由、平等、安全和尊严的情况下为女性和男性提供获得体面的和有成效的工作的机会”。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就业质量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工作和劳动的基本原则和权利;获得工作和收入的机会;社会保护和保障;社会对话或三方对话。①在此框架下,就业质量研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欧盟社会政策议程提出了就业质量测量的七个维度:就业安全和道德伦理;收入和福利;工作时间和工作—生活平衡;就业安全和社会保障;社会对话;技能发展和培训;工作关系和工作动机。2010年,欧洲九国就业质量国别报告发布,采用了就业安全和规范、收入和福利、工作时间和工作—非工作生活的平衡、社会保障和保护、社会对话、技能发展和培训以及工作关系和工作动机八个维度的指标。②

国内研究者借鉴国际劳工组织“体面就业”的概念框架,提出了我国就业质量研究指标体系。李军峰认为体面的工作就是高质量的就业,就业质量指标包括工作的性质、工作条件、安全、个人尊严、健康和福利、是否享有社会保障、培训和职业生涯前景、劳资关系和机会平等九个维度。这些指标可以通过就业稳定指数、工作质量指数、劳资关系指数、福利和社会保障指数、职业发展指数进行综合测评。刘素华指出就业质量的内容主要包含工作的性质、聘用条件、工作环境、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五个基本因素。还有学者认为就业质量的层次可从就业环境、生产效率、经济生活三方面来界定。赖德胜等人则从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劳动关系六个维度对30个省份的就业质量指数进行了测算。从国内的研究来看,除赖德胜等人通过各省市统计数据对这些省市的就业质量进行总体评价外,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劳动者就业状况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研究

众多研究指出,青年农民工在就业结构、就业质量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从就业结构上来看,农民工的就业相对集中于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四者合计占82.4%。③农民工在工资报酬最低五个行业中的就业比例占82.5%,比城市本地劳动力高出13.5个百分点。④青年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职业稳定性较差,青年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的主要是低声望的工作,其社会职业地位的变化不大,只发生少数的上向流动。从就业稳定性来看,农民工的流动性要高于城市职工,50%以上的农民工换过工作,而有60%的城市职工从未换过工作。⑤从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低的原因来看,程蹊、尹宁波认为农民工就业质量低下的原因主要是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多元劳动力市场仍未改善、农民工自身受教育水平低等。赵立新则认为农民工由乡村迁移到城市所导致的社会资本缺失使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行为、就业保障、就业质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农民工的生活质量。

二、青年农民工与城市青年就业质量的比较分析

(一)就业质量的主要指标和数据来源

本文所研究的青年农民工是指年龄在35岁以下、受雇于他人或自雇的从事(过)非农职业的青年。而就业质量,从个体层面来看,是对个体就业状况的综合评价,既包括客观的就业状况指标,也包括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等指标。本文主要侧重于对青年农民工客观就业状况指标的分析。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工作收入。收入是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农村青年能否在城市立足的前提和基础,工作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第二,工作特征。工作特征是与工作本身相关的属性和特征,包括所从事行业、工作身份、工作场所、工作时间等指标。第三,工作保障。就业安全感和社会保障关系到劳动者抵御风险的能力,是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合同保障了劳动者的劳动权益,而社会保险则可以为劳动者遭遇劳动风险时提供补偿和帮助。第四,工作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助于营造融洽、友好的工作环境,对个人工作的开展、保持愉悦的心情有重要意义。工作关系既包括与同事的关系,也包括与上级主管以及领导的关系。第五,职业发展。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是高质量就业的重要表现形式。这里主要通过技能培训和晋升机会来测量。

鉴于现有的青年农民工就业研究主要是对农民工单一群体情况的分析,缺少与同龄的城市青年的比较研究,本文拟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对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和城市青年的比较分析,客观全面地展现青年农民工就业的状态和水平。“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的大型社会调查项目,涉及人群广,调查内容全面,2006年调查涵盖了就业质量客观指标的多个方面。考虑到研究的时效性,本文在分析时首先采用2008年的调查数据,2008年调查没有的指标则采用2006年的调查。本文所抽取的样本为年龄在35岁以下、目前从事非农工作和曾经从事非农工作的劳动者。2008年数据中的样本为1426人,其中男性占48.8%,女性占51.2%;非农户口的占56.2%,农业户口的占43.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1.2%,初中的占28.8%,高中或技校的占28.5%,大专的占16.9%,本科及以上的占14.6%。2006年数据中有1824人,其中男性占51.3%,女性占48.7%;非农户口的占56.5%,农业户口的占43.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初中的占33.1%,高中或技校的占31.0%,大专的占15.9%,本科及以上的占11.0%。

(二)青年农民工与城市青年就业质量的状况比较

1.工作收入

收入是衡量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指标。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青年农民工平均月工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为1148.48元,标准差为1021.18元;城市青年平均月工资收入为1515.08元,标准差为1614.71元。青年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收入高于2006年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⑥。

另外,无论是农村青年还是城市青年,其月工资收入都存在很大差异,月工资收入从最低两三百元到最高上万元不等。但农村青年低收入的比例高于城市青年,高收入的比例则低于城市青年。青年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有33.7%,城市青年只有20.4%;近四成(39.6%)的城市青年收入在1500元及以上,这在青年农民工中只占31.9%。

从年收入来看,2007年,青年农民工为16243.76元,标准差为22283.53元;城市青年的职业收入平均为23947.68元,标准差为19573.77元。2005年,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年收入为11036.14元,标准差为10901.8元;城市青年为18334.27元,标准差为16036.17元。虽然两类青年群体的年收入都有了大幅提升,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增长了47.19%,城市青年的工资增长了30.62%,但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收入差距加大(由7298.13元到7703.92元)。

2.工作特征

青年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行业是制造业(32.4%)、批发零售(21.9%)、建筑业(11.2%)和公共服务业(10.9%),而城市青年就业的主要行业则依次为制造业(25.4%)、批发零售(17.5%)、文教卫(16.9%)和公共服务(11.6%)。从工作状态来看,近四分之一(24.5%)的青年农民工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工作,其中打零工、散工的比例达到17.7%,而城市青年中90.3%的人都从事比较稳定的全日制工作,只有5.4%的人从事临时性工作。

从工作单位来看,多数青年农民工(74.0%)在私营或个体单位就业,而城市青年在国有集体单位就业的比例最高(见表1)。虽然经济体制改革使“单位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所占有的资源优势和稳定性是众多个体、私营单位所无法比拟的,这显示出青年农民工更多地处于就业的弱势和不稳定状态。青年农民工就业不稳定还表现在换工作的次数和签订劳动合同的长短。2008年调查数据显示,青年农民工换过工作的比例为72.4%,没有换过工作的只有27.6%。而城市青年中换过工作的只有43.3%,56.7%的人没有换过工作。2006年调查数据显示,签订劳动合同的青年农民工,合同期为一年的占60.8%,四年及以上的占14.4%,相比之下,城市青年中合同期为一年的只有33.8%,四年及以上的则为36.7%。

从工作内容来看,青年农民工多从事简单的、技能要求较低的工作,44.5%的青年农民工表示其所从事的工作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培训,50.8%的人表示一周之内可以掌握工作的主要技能。相比之下,城市青年认为需要进行专门训练或培训的为69.5%,而掌握工作主要技能在一周之内的仅为37.4%。这种差异,并不是因为青年农民工比城市青年有更强的技能适应性,主要是由工作内容决定的。青年农民工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比例高于城市青年,26.8%的青年农民工表示经常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从来没有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只有17.1%,而城市青年中经常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只有10.6%,从没有的为33.2%。

从工作时间来看,无论是青年农民工还是城市青年都会遇到超时工作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36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2008年,青年农民工每周平均劳动时间为57.16小时(标准差为16.36小时),高于城市青年近9个小时(48.17小时)。从劳动时间的分布来看,城市青年每周工作时间在44小时以下的比例远高于青年农民工,而每周工作时间在71小时以上的青年农民工高于城市青年十个百分点(见表2),2006年和2008年调查结果非常一致,这可能就是他们工作状态的真实反映。

3.工作保障

2008年数据显示,青年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比城市青年低25%,城市青年签订劳动合同比例为68.0%,青年农民工只有43.3%,但这一比例与2006年相比已有很大提高。2006年42.2%的青年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其中青年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仅为26.2%,城市青年为52.5%。

在社会保险方面,虽然我国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但青年农民工的参保率一直不高。2008年与2006年比较,青年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状况有了改善,特别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分别达到了31.4%和36.7%,但与城市青年相比,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见表3)。

4.职业发展

青年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最大的区别是他们不仅想在城市中生存下来,更想在城市中发展下去。多数青年农民工表示进城务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为了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为以后自己创业和发展奠定基础。技能培训为劳动者职业发展提供了机会,而职位晋升是职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从参加技能培训的情况来看,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青年占大多数,城市青年参加过培训的比例和培训的次数高于农村青年。2008年数据显示,完全没有接受过短期培训或职业培训的青年农民工占64.5%,城市青年为53.8%,比2006年有所改善(2006年分别为75.4%和57.7%),但改善状况并不显著。青年农民工平均参加培训的次数为2.61次,标准差为2.87次;城市青年平均接受培训次数为3.52次,标准差为3.97次。

从获得更高学历的情况看,11.4%的城市青年最高学历是在参加工作之后获得的,而青年农民工的比例只有1.5%,远低于城市青年。这一方面可能与青年所从事的工作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城市青年本身受教育的起点较高、比较容易通过继续教育取得较高学历的现实有关,而青年农民工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限制了他们学历的提高。

从职位晋升情况看,城市青年获得晋升的比例高于青年农民工。青年农民工在过去三年获得过晋升的只有11.6%,城市青年为21.2%。工资等级上获得提升的城市青年更是高于青年农民工,46.8%的城市青年在过去三年获得过工资等级的晋升,而青年农民工仅为28.0%。

5.工作关系

在工作关系上,青年农民工和城市青年都经常与同事交往,71.1%的青年农民工、73.3%的城市青年经常与同事打交道,两者相差不大。但青年农民工不与同事打交道的比例高于城市青年,9%的青年农民工表示不常与同事打交道,而城市青年只有5.8%。青年与上级主管或领导打交道的相对较少,只有27.1%的青年农民工、29.1%的城市青年表示经常和领导打交道,三分之一左右的青年很少或从不与领导打交道,两者差异不大。

在与主管打交道时,城市青年比农村青年更能对直接主管表达不同的意见(47.6%>36.8%)。在工作时间处理私人事务时,工作单位给予了青年一定的支持。89.9%的青年农民工和92.1%的城市青年表示不经过直接主管同意,工作时间可以打私人电话,37.0%的青年农民工和38.3%的城市青年表示可以离开工作岗位30分钟,22.5%的青年农民工和17.5%的城市青年表示可以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处理私事。

三、结论与建议

可以看出,就业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涵盖了就业状况的多个方面。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近年来有所提高,但与城市青年相比,在工作特征上表现出收入水平低、劳动时间长、就业稳定性差的特点;在工作保障上,表现为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小等特点;在职业发展上,表现为技能培训比例低和发展空间小等特点。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城市青年的就业质量好于青年农民工,但也存在就业时间长、社会保障覆盖率低、职业晋升有限等问题。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也将日益突出。提高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对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城市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提高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将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提高青年农民工基础教育水平

CGSS2008年数据显示,青年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为44.0%,高中(包括职业高中、技校)为24.0%,而城市青年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为16.9%,高中为32.1%。在青年农民工中,高中、初中学历决定了他们所能进入的行业和职业层次。作为准公共物品,政府对教育投资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城乡居民均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因此,应切实改善教育投资结构失调状况,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地区教育状况,缩小城乡教育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鼓励、支持和帮助农村青年获得更高的学历教育。

2.加强职业培训,提高青年农民工就业能力

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掌握劳动技能、促进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培训中的重要作用,统筹、合理分配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政府可以和企业、社会组织合作,将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结合起来,弥补青年农民工基础教育的不足,而不是仅仅对农民工进行简单职前培训或“走过场”。提高青年农民工的劳动力技术水平,培养高级技术人员,为青年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提供可能,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条件,从而破解“招工找工难”困境。

3.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青年农民工就业权益

企业性质、用工形式和青年农民工的工作质量有较大关系。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处于所有劳动者的最底层。调查发现,有单位的正式工中,青年农民工和城市青年的差异显著减少,在用工形式、工资收入等诸多方面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政府应加强对企业规范用工行为的监管,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监督企业与个人劳动合同的订立,加大对非正规就业单位、个人的引导和监督,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益。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覆盖率

青年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率虽然高于农民工的平均水平,但总体上与城市青年相比仍然较低。因此,应加强对社会保障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加大对雇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监督和管理,提高青年农民工对社会保障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度,加强城乡基本社会保障项目的建设,为非正规就业人员提供基本社会保障。打破基本社会保障项目的户籍限制,把农民工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中,探索为长期在某一地区就业的外地户籍人员提供基本社会保障的途径。加强社会保障的异地接续工作,提高社会保障的一体化程度。

5.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促进青年农民工创业

数据显示,青年农民工从事自由或个体经营的比例高于城市青年,自主创业的意愿较高。但在创业过程中,农村青年往往会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而很难发展。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可考虑扩展融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和适合创业初期青年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为青年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如共青团等)可以通过建立创业指导机构,组织不定期的创业指导、培训与讲座,为青年农民工创业提供技术、政策指导和支持。

注释

①Decent work Agenda, http://www.ilo.org/global/about-the-ilo/decent-work-agenda/lang--en/index.htm.②UNECE, Measuring Quality of Employment: Country Pilot Report, United Nation, 2010, p.4.③④王德文、吴要武、蔡昉:《迁移、失业与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什么农村迁移者的失业率很低?》,《世界经济文汇》2004年第1期。⑤张照新、宋洪远:《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综述》,《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1期。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截止2006年11月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月最低工资标准》,http://www.molss.gov.cn/gb/ywzn/2006-11/29/content_150965.htm.

参考文献

[1]程蹊,尹宁波.浅析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权益保护[J].农业经济,2003,(11).

[2]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李长安.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

[3]李军峰.就业质量的性别比较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6).

[4]刘素华.就业质量:内涵及其与就业数量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5).

[5]彭国胜.人力资本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

[6]彭国胜,陈成文.社会资本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4).

[7]赵立新.从社会资本视角透视城市农民工就业[J].兰州学刊,2005,(5).

责任编辑:海 玉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
三峡大学工程管理学生未来就业分析
行业型高校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初探
大学生就业初期不稳定因素与就业预警机制的构建
基于Struts的高校就业质量网络监测系统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