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苏州丝绸刺绣产业的思考
2013-03-28李世超
李世超
苏州研究
关于提升苏州丝绸刺绣产业的思考
李世超
主持人 方世南
“丝绸”的概念狭义上指的是丝绸产品自身。而广义上则应理解成由种桑养蚕,抽丝织绸而引起的一切社会活动范畴,它包括了丝绸产品的生产、交换以及使用,同时也包含了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相应的风俗、人文,甚至于精神。因此,对丝绸的完整理解应当解读成凡是因桑与蚕所引发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活动领域。
苏州是我国传统的丝绸产区,历史上丝绸的生产与贸易十分繁盛,为苏州的地方经济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目前,苏州的丝绸正呈现通过产业的调整求变求精,商贸的意识与氛围渐趋浓厚,以及在多特点多用途多领域上不断延伸的现状和特点。苏州丝绸如何更好地转型升级,如何在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过程中继续为苏州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如何结合并落实国家丝绸“十二五”规划对苏州所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摆在苏州丝绸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在提升苏州丝绸刺绣产业的研究中,对振兴苏州丝绸及其产业进行思考,对苏州丝绸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一、以商贸为龙头的“大丝绸”概念的思考
鉴于苏州丝绸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的转移和调整,以及目前所呈现的现状特点,苏州丝绸的发展在观念上应进行转变,应重新认识“丝绸产业”,确立“大丝绸”的概念。即从传统的“丝绸工业”理念中解放出来,转变到丝绸的农、工、贸、文以及一切与丝绸相关的各个领域。也就是说,要从丝绸原有的一产、二产拓展到丝绸的三产这样一个完整的产业概念。
过去一提到丝绸,人们往往反应出来的是多少丝厂,多少织厂,以及丝绸的印染和后处理的能力,等等。十几年过去了,随着苏州丝绸经历了第二次产业的调整,国营和集体的丝绸加工企业通过改制目前已基本退出了丝绸行业,即使还在继续维持生产或新创建的经济实体也不再是统一的大而全的“生产车间”了,无论是规模与经营,还是产品专一性、系列性等行业明确的分工界限已经模糊不清,因而使人们难免产生误解,认为苏州的丝绸 “衰落了”、“没有了”,这种看法无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外都有着广泛的认同和舆论市场。但是,应该看到苏州的丝绸在第二次产业的调整中所转移和萎缩的只是丝绸的一产和二产,作为苏州丝绸的贸易和丝绸的文化并没有因此而退出。苏州目前的丝绸内外贸易,尤其是在丝绸的终端产品方面,还保留有相当可观的规模和交易量,可以说仅次于浙江杭州。同时,苏州的丝绸文化遗产、教育科研水平、丝绸传统特色产品以及整个丝绸产品的质量和声誉,某些方面甚至还有着较大的优势。而对于丝绸的二产,虽然大型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实体已不复存在,但是支撑目前苏州丝绸贸易和丝绸终端产品的加工产业链仍然清晰。如真丝绸的织造企业目前还有多家,印染后的整理加工企业在苏州的北桥、渭塘等地也有着一定的数量,用于丝绸服装加工的大小企业就更多。他们不仅用于外销,同时还进行着全国各地的销售,甚至接受杭州等外省市客户的来料加工等。
所以,对于苏州的丝绸发展来说,其战略应当将其重心放到丝绸的商贸上来,在苏州建立一种“大丝绸”的概念。通过商贸这一龙头,一方面来带动现有制造业的转型和做精,另一方面利用产业的转移,在苏州之外建立丝绸相应的加工基地以支撑,使苏州丝绸的发展与苏州城市的定位发展相协调,从而保证苏州丝绸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产业瓶颈突破中增强技术创新的思考
要使商贸成为引领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那么就要有大量的知名品牌来不断地进行支撑。而知名品牌的建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他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市场培育积累和技术的积淀,特别是其中技术的积淀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创意,它是品牌建设成败的关键。因为无论什么产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更新,以及生活习惯方式的演变,都需要与时俱进,都需要其适应各种变化和需求。所以只有加大研发创新和设计创意的力度,不断突破产业的瓶颈,才能抢占产业的高地,紧跟时尚和发展的趋向。
在这方面苏州的丝绸业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1、从科技的角度来看,苏州的丝绸近年来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停滞不前,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IT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丝绸数字化加工的技术目前已明显地落后于杭州,如其中的电子大提花等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目前基本上都为浙江所有。2、从时尚的角度来看,产品设计的氛围近年来也越来越淡,可以说“南不如绍兴,北不及南通”。特别是原创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反过来抄袭模仿,大同小异的产品越来越多,长此以往苏州的丝绸将失去他自己的特色,更何谈品牌。3、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苏州的丝绸文化遗产确实不少,可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在这方面能与苏州相比。但存在的问题是“重传承,轻创新”,就算是传承也偏重于表面与形式,再加上队伍老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感觉上总是觉得后劲不足,有待提升。4、从运作的角度来看,目前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小打小闹,缺少有机的组织联系,缺少有效的公共服务。就拿苏绣这一相对较为集中的丝绸大类产品来说,目前在全市也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监控体系,这都将有损苏州丝绸的整体形象。
因此,苏州丝绸和苏州丝绸在技术瓶颈急需我们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梳理,在此基础上要展开有序的研发与攻关,以加大技术的创新和创意来实现苏州丝绸产业瓶颈的突破。对此可以探讨建立一些专业性的产业服务平台来形成产业技术的集群,可以探讨通过行业协会的作用来整合现有的资源,组织和形成有效的力量实施整体的研发攻关。借助创意设计产业改变丝绸自身的业态,使苏州的丝绸从传统的生产企业林立开拓到创意园区繁荣,从而完成对丝绸时尚产业链的打造,紧跟苏州城市的转型发展,实现苏州丝绸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三、与新兴产业对接形成战略互动的思考
丝绸材料和产品突破传统的领域不断地向外延伸和拓展的过程中,其文化的特性和科技的优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突出。特别是在和新兴产业形成战略互动中,再次体现了丝绸物质与非物质双重属性的特点。由此,我们对丝绸应再次认识,应使丝绸真正地回归于其本来的面目。
种桑养蚕,抽丝织绸,丝绸这一华夏文明至今已经有七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宋元以来,随着皇室的南渡和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地处太湖流域的苏州等地成为了全国丝绸生产和贸易的中心,明清时期苏州的丝绸更是一度达到了顶盛,在国内占有了极大的优势。相对于丝绸经济,如果我们从丝绸的文化角度来看,经过这样数百年来的历史洗涤和积淀,苏州丝绸的文化特性同样表现出极其丰厚的历史内涵和底蕴,如其中的宋锦、苏绣、缂丝、漳缎、苏库缎、天鹅绒等一大批产品品种就构成了中国丝绸的 “锦绣天堂”。但是由于计划经济过度地强调工业化的产业概念,这些传统特色和文化内涵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被忽视和边缘化了。就拿织绣系列来说,它是传统丝绸工艺中“织锦”和“刺绣”这两大类产品,都是以桑蚕丝进行制作加工而成的丝绸用品与艺术产品。两者只是表现的手法不同而已,传统意义上从不分家。明清织造府在给皇室制作龙衣凤袍时,按工序就有织、绣二部,互为补充,互为兼顾,统一归属丝绸织造,世上也往往以“锦绣”两字的紧密结合与“绚丽多彩”来进行联系,但是人为的分割使现代人目前已搞不清“丝绸”与“刺绣”的关系了。目前苏州的宋锦、缂丝、苏绣均已被列入世界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如使丝绸进一步拓展与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战略互动,不仅具有大量的“内容”,而且其发展优势也十分地明显。
因此丝绸从过去一味地寻求其服用性、实用性、大众化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改变,进而发展到追求丝绸的多样性、文化性、艺术性的理念上来,使丝绸真正地成为纤维制品中的“皇后”。在回归传统丝绸的同时,我们还应将丝绸进一步地提升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努力实现丝绸与各新兴产业的战略互动,将丝绸拓展到高档的生活用品、高档的健康用品、高档的精神用品等奢侈品领域,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不断的创意思路打造丝绸强大的非物质属性,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形成新型的丝绸创意产业。
四、建立商业标志和相应防伪措施的思考
随着以商贸为龙头的 “大丝绸”格局的建立,在苏州经销的丝绸今后将不局限于苏州的地产丝绸,其他地方生产的丝绸产品也将大量地行销于苏州市场。而苏州丝绸目前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享有着极高的美誉和诚信度,这是上百年来苏州的老祖宗们不断的努力,给苏州留下的一笔无形的资产。如何使今后的人们继续地相信和认可它,在“大丝绸”的格局下继续地维护好“苏州丝绸”这一品牌,关键是我们首先应对苏州的丝绸自己作出一个较为科学和合理的定位和评价,也就是我们自己要对苏州的丝绸建立相应的“门槛”,从而进一步建设苏州丝绸的商业标志及有效的防伪措施,通过管理来持续地保持苏州丝绸自身的良好品质和形象。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苏州丝绸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的转移和调整,地产丝绸越来越少,占有市场的已经是大量的外地丝绸产品了。而来苏州旅游的中外游客,目前仍然有着以购买苏州丝绸作为馈赠亲朋好友以及以刺绣、缂丝等作为旅游纪念品等的习惯。但是,我们也常常见到游客在购买丝绸产品时所表现出来的疑惑与无奈。因为苏州市场上特别是各游览点上的丝绸产品大都是外地产的丝绸产品,与购买者在其他地方所见到的产品是大同小异的,这无意中也造成了苏州丝绸已经消亡的误解与印象。而苏州的刺绣等产品虽然具有苏州的特色,但随着市场的竞争,也有些经营者是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真假难辨,极大地损害了苏州丝绸以及苏州城市的综合形象。
因此,无论是从目前苏州丝绸所遇到的问题还是进一步拓展“大丝绸”的格局,要维护好苏州丝绸这一品牌,商业标志的建设以及相应管理措施的跟进和到位可谓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商业标志的建设中,要消除僵化的产地保护观念,确立新型的产地质量意识。商家通过悬挂“苏州丝绸”的商业标记,将接受相应规范与公约的约束以及进一步的公众监督,并使其成为商家的一种自觉行为。从而来建立苏州丝绸的商业信誉和商品的质量保证,规范苏州的丝绸产品市场,共同来维护和增进丝绸这一苏州传统品牌的优势以及所应有的含金量。通过苏州丝绸商业信誉的建立,以及各种媒体手段的宣传力度,可以让顾客知道真正的苏州丝绸应该到什么地方去买,同时使广大的顾客和消费者看到苏州丝绸的存在,苏州丝绸的品质,进而在中外顾客的心目中逐步形成“苏州丝绸”良好的形象。
五、发展苏州丝绸的相关建议
1、进一步理顺“以商贸为龙头”的关系
根据茧丝绸农、工、贸、文“一体化”的产业特点,国家专门设立了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并挂靠于国家商务部,从而形成了指导与协调我国蚕丝绸行业发展的组织体系。与其相对应,各省、市也均设置了相应的政府组织与协调的机构。苏州要建立以商贸为龙头的“大丝绸”概念,首先应该从政府的组织与协调上理顺关系,由政府的商务部门统一苏州的丝绸产业发展,这样也有利于苏州与国家、省有关层面的沟通和联系。苏州的丝绸业不能继续延续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工业代名词”的概念了,苏州丝绸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应从这一步做起。
2、抓紧国际化丝绸大都市的定位和打造
苏州丝绸在调结构、促升级的转变中集中打造国际化丝绸都市,这和国家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苏杭地区的有关要求是一致的。对此,苏州应该利用丝绸生产和商贸集聚的传统和区位优势,尽快规划建设丝绸商贸物流和产品创意设计基地,特别是结合旅游经济加快规划苏州丝绸的商贸特色街区和大型专业交易平台。目前,苏州市政府已经出台了振兴苏州丝绸的有关政策和措施,要借此东风,吸引和组合省内的国有大型企业,吸引和引进国内的各种知名品牌,从而将苏州打造成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集丝绸商旅、丝绸人文于一体的国际化丝绸大都市。
3、疏理产业瓶颈从而稳步推进创新创意
对苏州丝绸与周边其他发达地区所存在的差距,以及产业目前所存在的技术瓶颈、技术关键要组织专门的调研,深入地进行梳理和研究,作为市科技部门每年在进行丝绸专题立项时的依据。要加快丝绸技术改造的步伐,支持龙头企业装备的改造与提升,并争取纳入和得到国家“十二五”丝绸装备自动化改造方面的支持。要聚合全市的丝绸资源和科技力量,充分发挥苏州丝绸技术与人才的优势,加强产品、工艺和装备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攻关和创新开发,以提高产品的档次,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苏州的丝绸技术水平能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
4、以品牌为抓手坚持苏州丝绸的高品位
苏州丝绸产业提升,归根到底是苏州丝绸品牌的提升。苏州的丝绸品牌反映了苏州丝绸的综合面貌,体现着苏州丝绸的整体水平,企业要坚持不懈地打造,政府与行业协会层面也应共推力促。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要坚持走“高品位”之路,充分体现产品的门类和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能像之前那样,一说到丝绸品牌就都是蚕丝被,从而将苏州丝绸的整体概念曲解成某一商品的代名词,误导丝绸的消费和发展。对此,要研究科学合理的品牌评价机制与评价标准,行业要负责进行把关,只有严格定性和定位才能使苏州的丝绸真正走上高品位之路。
5、发挥协会作用形成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苏州市丝绸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已经出台,同时建立了五千万元市振兴丝绸产业专项导向资金,下一步的精心操作和细致的引导十分重要。对此,政府应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重点打造产业公共的服务体系。如建设相应的商贸交流平台,开展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提升苏州丝绸的开放层次。建设相应的技术服务平台,组织技术的联合攻关、面向企业公共服务,以及标准的制订实施、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建设相应的文化发展平台,举办高层论坛,推进遗产传承与保护,充分地利用媒体推介苏州的丝绸和丝绸文化。
6、尽快与新兴产业对接以形成战略互动
丝绸发展到今天,不能再把它纯粹地看作是一种衣着用途的材料了。当今的衣着材料可以有其他大量的纺织材料来充当,而丝绸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足以形成创意的内容经济,与新兴产业形成战略互动。丝绸产业应当从传统产业中走出来,嫁接到文化产业中去,形成现代的文化内涵和创意艺术,赋予丝绸新的形象和生命力。因此,要重视具有文化内涵、创意思维和市场洞察力的设计师培养,借助“非遗”的影响,利用传统的优势,融入新艺术、新思维和新创意,将苏州的丝绸瞄准奢侈品、艺术品等发展目标,全面提升传统的丝绸产品与文化。
7、抓紧建立商业标志及其防伪技术措施
对目前整个茧丝绸市场所出现的各种无序混乱、恶性竞争以及产品的鱼目混珠、假冒伪劣等现象要进行有效的控制。政府要切实地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宏观调控与管理的力度不能削弱,监管不能缺位。对于“苏州丝绸”要确定其定义,明确其质量,制定其标准,加强其监控,特别是要建立专用的商业标志,并形成制度,坚持数年,必有成效。同时根据丝绸不同产品的特点,研究和实施各种相应的防伪技术与防伪措施,与丝绸的品牌战略相结合,以维护苏州丝绸和苏州丝绸品牌的整体形象。
8、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苏州的影响力
要全面提升苏州的丝绸产业,除了以上内容外,加大其宣传的力度也十分重要。对此,可以打造丝绸的会展业,利用苏州传统的区位优势极有可能争取到国家层面的合作与支持。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种民间的收藏与展示,对青少年和市民进行教育也是一种良好的传播途径。还有可以利用林立的传统厂区开拓各种丝绸的创意和文化园,一方面促进丝绸时尚产业链的打造,另一方面也将加速丝绸自身业态的转变。苏州的丝绸还应结合太湖流域吴文化的研究,组织力量挖掘、整理、编辑、出版各种相关的文史资料,夯实丝绸的民间基础,提升苏州的影响力。
《作家》杂志目录
主编 宗仁发 二○一三年第五期
作家走廊
【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作品小辑】
女孩十一·二十一[哥伦比亚]皮拉尔·昆塔纳 赵 英 译
麦·让迪与飓风 [巴基斯坦]碧娜·莎 范晓郁 译
岛上爱与死 伊格言
灰[美国]荷莉·汤普森 崔 婷 译
诗四首 [越南]阮潘桂梅 祝仰修译
暗想薇依 欧阳江河
老虎作为成人礼 欧阳江河
金短篇
轻风拂面 阿成
情圣 张笑天
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 薛忆沩
小中篇
紫黄董立勃
塞纳河畔
世纪的扰攘与醉醺醺 卢岚
诗人空间
桂花吟玉上烟
诗十一首 王琪博
吞吐 李彦墨
横空飘散的言词 李森——李彦墨和她的诗歌
记忆·故事
不堪的朋友 马晓丽
诗文小辑 杨子明
我的村庄我的路 丁利
作家地理
阿尔山的花开与爱情 任林举
我说我在
丁玲的历史问题 李美皆
《作家》杂志邮局订阅代号12-1,国外代号M751,每月1日出版,月定价14.80元,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如欲邮购,可汇款到长春人民大街6255号《作家》杂志社(邮编130021)免收邮资。联系电话:0431-85691416作家杂志网址:www.writermagazine.cn作家杂志信箱:ccwriter@263.net
李世超,苏州市职业大学丝绸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