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粮食流通安全问题及发展对策
2013-03-28
(中共南平市委党校,福建 南平 353000)
1 粮食流通的定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粮食安全涉及领域也不断扩展,粮食安全包括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局的概念,即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一个省的粮食安全问题,除了要把握供需平衡,还必须考虑整个国家粮食形势。本文中研究的粮食安全主要以稳定粮食供应为主。
粮食流通是指粮食贯穿于产销的整条环节链中,包含了粮食生产运输、配送、仓储、装卸、包装以及信息等环节,保证粮食保值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那么粮食流通安全指的就是粮食综合流通能力与消费需求能力协调统一,即在粮食生产满足粮食需求时,保证主销区粮食能够顺利流通,实现粮食供求平衡,防止市场粮价骤然上涨。
2 粮食流通的特点
粮食流通的特点主要包括质量要求高、物流比重大、运输难度大和政策影响大等几个方面。
2.1 质量要求高
粮食特性与其他物品有所区别,它特别强调生命特质,因此粮食流通中必须保证粮食质量,在流通过程中要尽量抵制粮食出现污染、变质问题;粮食是价格相对低的产品,流通各个操作过程要尽量降低成本,减少额外费用;粮食安全问题与农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而粮食流通安全又影响着粮食安全。
2.2 物流比重大
粮食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衍生了很多由粮食加工的产品,种类繁多,应用途径广泛,有很大的需求数量,因此粮食物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大。
2.3 运输难度大
粮食大部分是在农村生产的,然而很大部分却要运往城市消费,并且粮食生产是四季间隔的,而消费却具有连续性,这些都对运输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增加了粮食运输的难度。
2.4 政策影响大
粮食安全与国家的稳定息息相关,它的产量、市场价格都要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这些都决定了粮食物流也具有政策性,粮食仓储、运输等物流环节都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粮食物流的发展模式也是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 福建省粮食流通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福建省粮食流通安全现状
近几年,福建省结合海西经济建设,充分利用港口和深水岸线资源以及粮食市场空间优势,注重粮食安全问题,不断投入对粮食流通设施设备的建设。
(1)粮食产量。自2002年以来,福建省粮食产量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上,粮食产销缺口基本保持不变。
(2)港口散粮配套设备。福建省利用丰富的大陆岸线资源,不断改善各个港口的基础设施,这些港口大部分是作为粮食物流装卸中转用途的,拥有散杂货码头,粮食接卸中转能力较强。其中,散货港口以福州松下港和漳州开发区招银港区为代表。松下港和招银港区是北粮南运的主要通道,福建省许多粮食散装物流业务都集中在这两个港区,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粮食物流中转枢纽。
(3)集疏运网络体系。近几年来,福建省的铁路、公路、水路货运量、周转量不断增加,特别是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大幅度增长,其中以福州港、泉州港、厦门港等港为代表。福建省采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相结合的粮食运输方式,其中,省内粮食运输主要采用公路运输方式,跨省的或者更远距离的则是以铁路和水路为主。
(4)粮食仓库。福建省不断整合之前的小仓容,新建粮库,增加粮库数量,扩大粮库面积,同时不断改进仓储设备,提高粮食进出库效率。其中,三明市近几年新建仓容就达29万吨,大多数是高大平房仓。另外,现有的粮食储备库大多集中于沿海地区,目前全省已经完成福州松下、马尾长安、南安、龙岩长汀等库点。
(5)粮食市场体系。城乡各个地区的集贸市场都拥有粮食零售业务,粮食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主要以粮食批发市场为主。粮食批发市场交易量逐年增多,许多粮食经销商和米市都在这边进行交易。其中以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为代表。
3.2 福建省粮食流通安全存在的问题
(1)市场化程度不高。首先,福建省虽然拥有许多私营企业粮库、个体经销商等,但是规模都比较小,数量也比较少。其次,福建省粮食物流主体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国有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由于政府习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国有粮食企业,使国有粮食企业不得不按政府的意志办事,而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则进行经营,各级政府对粮食收购的干预仍然很多,政府与企业没有真正实现委托代理关系。
(2)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①粮食物流园区规模不大,粮食资源浪费严重。虽然福建省建立了很多粮食物流园区,包括漳州国际性物流园区、三明市粮食仓储物流园区、南安粮食物流园区等,但除了漳州国际物流园区规模较大、设施设备较完善之外,其它规划布局较不合理、规模都较小,没有结合实际情况,盲目建设。大多数粮食物流园区并不具备粮食储存、深加工、质量检测、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没有发挥粮食物流园区的综合功能,造成粮食资源浪费严重。
②粮食港口设施落后。福建省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吞吐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港口粮食物流设施较落后,接受能力较弱,另外深水泊位数量有限,也极大制约了港口所能接收的粮食运量。
③仓储设施陈旧,保管费用高。虽然福建省不断整合和新建粮库,但是仍以小型粮库为主,还存在着容积不足的缺点,仓库改建还未彻底,很多以前建的仓库仍在使用,设备较为破旧落后,操作效率低下。另外,仓库出入库等作业操作设备落后,大多数还是集中于人工搬运,作业效率低下,容易发生货损货差现象。
(3)物流环节衔接不顺畅
①散粮装卸设备缺乏。虽然福建省的仓库基本实现了散存,但是缺乏散粮装卸设备,进出库依靠人工拆装,占用大量的资源,不能快速完成粮食装卸作业。港口装卸环节也是如此,由于港口缺少散粮驳船配套装卸设备,降低了作业效率。
②运输方式落后。首先,运输方式基本上以包粮运输为主。运输车辆不统一,运输过程中粮食包装极易破损,粮食出入库时还得重新拆装,装卸损耗时间过长,造成粮食安全隐患。其次,福建省“北粮南运”依旧面临着铁路运输的瓶颈,公路、水路、铁路的衔接并不顺畅,由于各种运输方式缺乏标准化的配套设施,衔接过程中花费时间多、粮食损耗也大。
③信息网络系统落后。虽然福建省已经初步在粮食流通领域应用信息技术,但是粮食信息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应用的技术也比较落后。整体而言,福建省还未形成粮食流通信息平台,信息资源没有达到共享。长期以来,农户无法全面获得准确的粮食供求情况,缺少有效了解途径,粮食信息容易出现滞后,脱离市场。
4 福建省粮食流通安全发展对策
福建省粮食流通安全体系发展目标是完成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区域性现代粮食流通平台体系,覆盖粮食流通的各个环节,提高粮食加工出品率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减少粮食损耗问题,保障粮食安全,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更好地实现与国际粮食市场的接轨。
4.1 坚持政府宏观引导与市场相结合的运作模式
加快粮食流通体系建设,要遵循粮食流通市场发展规律,通过制定有利于粮食流通安全的政策引导市场建设,为粮食经营者提供优质低价的运输服务,降低经营者的粮食流通成本。
(1)大力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鼓励拥有先进粮食设施设备的经营主体加入市场进行收购和交易,提高市场建设主体的多元化程度。加强农民专业户队伍的建设,提升粮食市场组织化程度,促进粮食农户之间的信息沟通,促使更多农户加入市场竞争中;加大对民营和私营粮食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多种所有制粮食市场主体,促进粮食物流发展。
(2)构建粮食流通安全保障体系。综合考虑粮食流通体系中各种隐患,从粮食供需平衡保障机制、粮食应急储备机制和预警机制方面,规划建设福建省粮食流通安全保障系统。
4.2 构建一体化粮食物流安全系统
(1)实现粮食物流通道无缝对接。本文中的物流通道不仅是单单的运输通道,也包括其他物流功能,涵盖了物流各个节点。目前,福建省粮食物流节点衔接容易出现断层,衔接不顺畅大大制约了粮食物流效率的提高,严重影响了粮食物流的安全问题。
①改建粮食物流园区。对于已经建好的物流园区,应该从内部布局进行改善。可借鉴漳州物流园区的发展模式,在固定面积的园区内,根据粮食入库、加工及出库过程,合理布局人员、设备和物料,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新建物流园区,在物流园区各建筑设施的选址和规划中要特别强调“北粮南运”节点和粮食物流枢纽中心区的作用,构建规模较大、设施设备完善的国际物流园区。
②构建粮食集疏运网络。首先,建设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道省道为依托、以普通公路为网络的公路运输网络体系,促进福建省各个城市、城乡间公路的相互贯通。其次,建设多通道、干支线配合的铁路运输网络体系,促进省内外铁路的相互贯通。最后,建设以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湾港、宁德港等港口为枢纽,沿海、近洋、远洋航线相结合的海上运输网络体系,促进海上运输的便利性。此外,在内河运输方面整合闽江和九龙江航道,改善江河运输网络,衔接海上运输体系。
③完善粮食仓储设施建设。首先,对于已有的仓储设施,福建省应加强管理,整合现有仓储设施资源,提高有效仓容面积的比例;对于新建仓房而言,应少建平房仓,建立坚固耐用仓房,建立先进的仓储设施,实现设备的标准化,满足粮食时效性需要,促进粮食流通效率。其次,完善仓储设施的管理体制。国有粮食企业的仓储设施闲置较多,无粮可装,而多数非国有粮食经营者又缺乏足够的仓储条件,粮食购销经营大受限制。因此,必须健全仓储设施管理体制,改善粮食存储和流通水平。最后,粮食仓储管理过程中应该实现自动化管理,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高程度集约化,注重并有条件地科学储存粮食,采用钢板仓和桶仓为主的储存方式,实现散存。
④建立“四散化”粮食物流体系。加快发展以散装、散卸、散存和散运为特征的“四散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有利于粮食各环节的衔接,可以减少粮食流通环节,加快粮食物流周转效率。
(2)大力提高粮食深加工能力。当前,福建省粮食加工企业多数集中于城市,农民还是以初级粮食的销售为主。要解决使粮食由低效益转为较高效益的问题,必须改变粮食加工企业不用大量投资、无须加大投入等观念的影响,必须提高农户的知识、科技、市场观念,改善农户经营规模小,产品数量少,质量低,资金匮乏,信息闭塞,难以加工转化增值的现状,必须在农村大批量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化粮食深加工业。
(3)加强粮食信息化建设。福建省粮食流通信息标准化还未实现,粮食批发市场交易平台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务比较少,农户难以通过信息渠道掌握粮食市场状况,信息在粮食物流中发挥作用较小。
①引进先进信息技术。针对福建省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局面,应该加强对粮食流通市场交易系统、检验检测系统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在粮食流通各个环节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促进各个环节的信息交流。
②构建粮食流通安全信息系统。发挥对粮食流通各个环节的引导作用,从粮食供应商到物流商到销售商再到消费者,形成环环相扣的信息链条,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快速了解粮食安全状况,优化粮食物流系统运作,实现粮食流通环节的无缝衔接,改善点面分散、区域分割的现象。由于粮食供需情况不稳定,急切需要福建省建立健全的粮食流通安全信息服务系统。
③构建产销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产销区之间的粮食流通信息的透明化,实现统一规划,减少粮食流通因为信息失真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减少信息的中间传递环节,将牛鞭效应降低到最小程度。另外,建立完整的粮食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粮食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紧密结合在一起。
[1]张月华.大粮食安全观下的粮食物流探讨[J].农业经济,2011,(6):6-8.
[2]廖佑莲.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26-27.
[3]沈欣.我国粮食物流园区发展现状分析[J].物流技术,2010,(8):5-7.
[4]高詹.中国港口粮食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9,(4):26-28.
[5]高铁生.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物流发展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09,(5):8-10.
[6]程黔.国内粮食物流发展现状、对策及趋势[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