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育与管理中技术风险之哲学追思

2013-03-27吴刚陈桂香陈古成

教育探索 2013年1期
关键词:规避

吴刚 陈桂香 陈古成

摘要:高校教育与管理中的技术风险有网站运行风险、资料泄密风险、电气火灾风险、人体伤害风险、师生道德滑坡风险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风险等。技术的自然属性是高校教育与管理中技术风险产生的必然条件,技术的社会属性是高校教育与管理中技术风险产生的或然条件。为规避技术风险的产生,高校应从观念维度、原则维度、方法维度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技术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高校教育与管理;技术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72-04

著名技术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认为,以“座架”为本质的现代技术目前已成为现代人的历史命运。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技术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联系日益密切。但在这种环境中,由技术所诱发出的各种风险也伴随而来。在大学,一些大学生因沉迷网吧、因上网成瘾而不能完成学业;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使得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高校网站被“黑”、宿舍电气失火等消息时有所闻……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师生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高校教育与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马克思曾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1]美国等一些国家的高校2000年左右已开始了他们的关于技术风险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相对较迟。用哲学的视角对技术风险进行研究,将对我们辩证地看待技术的作用带来新的思路,也将对我们合理地利用技术带来新的视角。

一、高校教育与管理中技术风险的多种面孔

高校教育与管理中所面临的技术风险是指高校校内各种机构和师生在使用技术时所可能带来的隐性或显性的损失以及难以预见到的危险,它是高校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种隐性的并且破坏力也较大的风险。比较而言,显性的风险容易察觉,而隐性的技术风险因为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暴露出来,即有一定的潜伏期或较强的隐蔽性,所以就不易被察觉。高校教育与管理中的技术风险有多种形式:

1.网站运行风险

2011年9月,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曾在一天内监测到国内有7万个网站被“黑”。其中有4万个被篡改,有3万个被挂马。而在各种被“黑”的网站中,第一高危的就是教育类网站。同年10月20日,360网站安全检测部门的总监赵武发了一条微博:北大、北师大、南师大、暨南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网站相继被“黑”;同日,兰州大学的网站也被“黑”,其中包括该大学网站中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首页、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首页以及该学院审计处等十几个页面;10月21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的网站被“黑”;同日,华北电力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网站被“黑”,网页上多处被挂魔兽游戏币黑链;10月25日,浙江师范大学网站被“黑”,学校辅导员发展中心、外国语学院翻译系网站、就业信息网等多处被挂黑词或黑链;11月3日,河北传媒学院网站被“黑”……同期高校网站挂马量比前期增加60%以上。高校网站之所以成为黑客攻击的首选目标,是因为高校的安全意识不够,高校及其下属部门所设立的网站效率很高,但也面临着病毒感染、黑客攻击、系统漏洞等多种风险。遭遇风险之后,轻则出现故障,重则数据丢失,造成正常工作受到干扰。

2.资料泄密风险

新华网2009年6月23日报道,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一项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处于泄密高发期,其中计算机网络泄密发案数已占泄密发案总数的70%以上,并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也就是说,互联网目前是泄密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保密工作的主战场。对高校来说,目前高校网络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终端和移动存储介质数量越来越多,网络四通八达,其中还有不少自建的局域网。互联网在方便教师查找资料和缩短科研周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的部分教师在从事着机密的科研工作,保密性要求比较高。这样,若将机密资料储存在移动硬盘、U盘或光盘中,就极易丢失,泄密的可能性就很大。此外,教师将个人电脑接入互联网也可能因被黑客攻击而造成泄密,教师使用的手机也存在泄密的可能性。

3.电气火灾风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校,教学、科研及管理中的电气设备越来越丰富和全面,电脑、多媒体设备、电视、空调及电热杯、饮水机、充电台灯等应有尽有。这些对于方便工作和管理等都有重要作用,但也可能成为火灾的源头。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1000多所高校中从未发生过火灾的廖廖无几,而电气设备老化、用火不慎和吸烟等则是引发火灾的重要原因。电气火灾更是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因电气引发的火灾占到火灾总数的30%~40%。此类火灾发生的场所分布也很广,并且多与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电气线路一般敷设在隐蔽处,火灾初期一般不易被火灾报警系统所发现;及至被发现,往往已造成了损失。电气火灾多发生在夏季或冬季,一旦发生,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往往都比较大。公安消防部门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通报显示: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发生的火灾事故的数量在上升,经济损失在增加。

4.身体伤害风险

手机和电脑大大方便了师生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但长期接触电脑,其辐射将会危害人的健康。研究表明,电磁辐射若超过2毫高斯便会危害人体健康,而普通电脑的辐射量则高达100毫高斯。医学研究也证明,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人的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某种改变,电磁辐射过度还会损及人的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和代谢的功能。电脑屏幕发出的低频辐射与磁场,还会导致人流鼻水、眼睛痒、颈背痛、短暂失忆、性格暴躁及抑郁等。手机的危害更是不能小觑。据英国媒体报道,澳大利亚癌症兼神经外科专家库拉纳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使用手机比吸烟对人体的危害更大。使用手机若超过10年,患脑癌的危险将增加1倍。这是迄今为止关于手机危害健康的最新和最为严重的警告。浙江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姚克教授的实验证实:用手机连续通话两小时肯定对人的眼球晶状体会有损伤,过于频繁地接听手机电话还会导致白内障。英国、美国、瑞典三国科学家的调查发现,手机辐射能引发人失眠、头痛和情绪沮丧。目前高校极少数教师和学生对电脑和手机的依赖已达到一种“人机一体化”的程度,即离开了电脑和手机就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个别人甚至还会出现精神空虚、神情恍惚等状况。

5.道德滑坡风险

道德滑坡风险是上世纪80年代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也必然会做出不利于他人的事。目前在高校,部分教师利用手机或网络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此类活动中就有学校不允许的兼职活动。这是职业道德风险。有些教师利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通过复制和粘贴等方式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这是学术道德风险。另外,手机和网络也会被部分学生用来进行考试做弊、论文造假、甚至是网络犯罪。

6.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风险

利用自己建立起来的网站,高校可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这可以收到与其他宣传形式相比更为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进行他们的文化殖民,即向我国输出他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通过网络和手机传播的不良信息会使一些大学生陷入政治思想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乏、团队精神不强等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或正在消解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因而使我们的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进一步增加。

二、高校教育与管理中技术风险的追因

高校教育与管理中的技术风险的产生是由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1.技术的自然属性:高校教育与管理中技术风险生成的必然条件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技术的创造和运用都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首先,任何技术的产生都有赖于它产生的自然条件,任何人都不能在自然之外来从事其技术活动;其次,技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自然过程,即任何技术活动都是人在掌握了自然规律并依这种规律行事的结果;再次,人们运用任何技术,其结果也是自然的、合规律的,即它在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某种损害。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其令西方学术界大感震惊的著作《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中指出,包括以“消解”自然界的报复为目标的技术在内的一切技术都是有缺陷的,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某一报复现象的克服,另一种新的报复便会重新开始。技术的这种自然属性是技术异化的客观依据。技术的局限性是无法完全消除的,由技术带来的风险是必然会发生的,它属于内源性的风险,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没有绝对安全的技术,任何技术其效率都不可能达到100%,技术的正效应与负效应是同发生、共存在的。这符合自然规律。高校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但任何技术都可能产生风险,所以技术介入高校教育与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风险是“铁”的必然。这样,高校管理者要考虑的就不是规避这种风险的存在,而是设法追求可接受的技术风险,是采用损失最小的技术。“这个社会在技术上越来越完善,它甚至能够提供越来越完美的解决办法。但是,与此息息相关的后果和种种危险却是受害人根本无法直觉到的”[2]。

2.技术的社会属性:高校教育与管理中技术风险生成的或然条件

技术的社会属性,即技术的人性方面。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是指技术的发明、发展和应用都要受到道德伦理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这意味着技术的有些风险是有避免的可能性的。这种定义实际上属于技术中性论的思考范式。在技术哲学领域,关于技术的作用有两大不同的派别:技术价值论和技术中性论。技术价值论中包括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技术乐观主义的实质是“技术盲目崇拜”和“技术万能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神圣化,代表人物有培根、笛卡尔和霍布斯等。技术乐观主义源远流长,上古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曾确信技术会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但它的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时的19世纪。技术悲观主义因为其中有一个“悲”字,所以就暴露出了它的消极的和非理性的一面,所以有人甚至就主张阻止技术的发展,主张重归古代田园式的生活方式,代表人物有卢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卢梭就认为,科学与艺术的诞生是出于我们的罪恶。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二者都属于技术决定论,即技术价值论。与此相对立的另一思潮是技术工具论。技术工具论又叫技术中性论,它是在与技术决定论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技术工具论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如何使用技术,使用同样的技术会产生怎样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美国前哈佛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项目主任梅塞纳就是这种技术工具论或技术中性论的代表人物。梅赛纳曾这样说:“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3]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中性论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又均显得偏激。正确的观点应是,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技术风险产生的内因,技术的社会属性则是技术风险产生的外因。与技术的内源性风险不同,技术的外延性风险是否会发生取决于外在条件。如果人们能合理利用技术,如果能避免对技术的滥用或误用,那么就能有效地规避技术风险;反之,就是为技术风险的产生创造条件,就会使技术的自然属性中所具有的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三、高校教育与管理中技术风险规避的维度

在当代社会,技术风险是一种由客观层面的风险与主观层面的风险组成的统一体。在制度、文化和人们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下,往往会产生风险的放大效应,从而导致其后果或影响会远远超过某风险对人的健康和环境造成的直接危害。这也是技术风险所造成的后果的“蝴蝶效应”。高校使用技术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意味着高校规避技术风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高校教育与管理中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既然是复杂的,那么要规避技术风险,高校就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必须打出“组合拳”,然后方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技术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1.观念维度

观念先于行动,观念指导行动,全面而正确地认识技术及其功能是有效规避技术风险的前提。技术存在着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并且也没有一项技术是可以全部有效地利用能源与资源的,技术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在其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风险。没有十全十美的技术。任何一项技术,它在让使用者得到什么的同时,也同时会让他失去什么。这正如埃吕尔所说的:“技术发展的有害后果与它的有益结果是不可分割的。”[4]波普尔也曾说,科学进展是悲喜交集的福音,很少例外。这样的话,企图完全避免技术的负效应就是毫无理论依据的。尽管如此,设法减轻或部分消除其负效应却是可能的。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的这两种属性在人们使用它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放大或强化,然后再以一种外在的力量反作用于人,就会使人的行为失去主动性,就会使人受制于技术,会使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异化为非理想状态下的本能动作。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葛洛庞曾指出:“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5]对技术风险的规避是人们的一种对技术风险的“抑恶扬善”的举措。规避并不是排斥风险。面对技术风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此,高校应用现代技术服务于自己的教育与管理就不仅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合理性。对于无法回避的技术风险,高校可以在树立起理性的技术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放大其正效应,也通过多种途径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少其可能产生的风险。

2.原则维度

要坚持人文导向原则。虽然现代技术的使用给高校带来了诸多风险,但我们也没有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反技术主义者。古人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使用现代技术是时代的潮流,是高校提高教育与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也是师生方便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必然选择。技术风险不仅是一种事实判断,而且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它意味着单纯依靠“工具理性”思维难以对之加以有效规避。只有技术的应用与人类的利益相一致时,它才是我们的幸福之源。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曾说:“我们必须准备一种新文化,第一个审慎地建立在人性化的科学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义。”[6]萨顿所说的新人文主义并不是排除科学的人文主义,而是说科学必须人性化。这意味着不能允许科学横冲直撞,意味着必须使它成为我们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始终为其其余部分服务。所以,在化解技术风险的过程中,我们在回避简单的因果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同时,还务必考虑文化、价值和心理等多种因素。高校规避技术风险的终极指向是高校的师生,因为高校的师生已经在技术化地工作、技术化地学习和技术化地生活。

要坚持多方参与原则。技术风险的形成是其社会功能负效应的体现。技术的社会功能的实现不取决于技术本身,而取决于技术的推广者、使用者和监管者,取决于社会舆论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在这种情况下,树立一种“大管理”的理念就势在必行。拿手机和网络的使用来说,国家就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设法净化互联网和手机中所传播的信息的内容,减少无用或有害内容对教师和学生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高校也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消除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不良后果。高校还应对正在使用或即将使用的技术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发生的时间、风险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等,据此确定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某项技术。20世纪中期,西方有新闻学者曾提出一种“社会责任理论”。该理论强调,新闻工作者应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即应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来从事自己的活动。同理,网络、手机通信运营商在从大学生那里赚取大把钞票的同时,也应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应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不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开绿灯。大学生的父母亲也应该教育自己的孩子合理地使用手机和网络。总之,面对现代技术对高校教育与管理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国家、高校、通信运营商和家庭携起手来,共同治理,方可取得预期效果。

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知行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知行合一”对于规避高校技术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规避技术风险既有利于高校的管理,也有利于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高校应结合相关案例,引导师生认识技术的两面性,认识技术风险的危害性,增强规避技术风险的自觉性。

3.方法维度

任何一种技术产品都有它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所以,要想使现代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育与管理,就必须讲究使用方法。为确保数据安全,北京大学就在昌平建设了他们的远程数据灾备中心。对大多数高校来说,在对人体易产生较大危险的地方,如易燃易爆品仓库、压力容器间、电梯等地方,都应该设置较为显眼的标志,或配以必要的防护设施。动力设施必须有围栏、护网及必要的联锁开关,以防触电一类的事故发生。楼宇应安装烟感探测器,实验室里的电器设备应安装漏电保护装置或熔断器等。应把可能对人体产生伤害的设备及易燃易爆品与师生活动的场所分开。实验室在存放各种气瓶时,必须使之距离明火或赤热金属体于十米之外,必须使之离开取暖设备于一米之外。此外,还应组织技术人员定期对各种技术设备进行检查,消除超期超限可能引起的隐患。电脑运行时会产生有害气体,因此应使用通风装置以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对过度依赖手机和网络的学生,高校可对他们进行必要的限制。在教学区安装信号屏蔽器和摄像头能够有效地抑止个别师生在上课时接打手机的念头。针对网络上有害信息的泛滥,可在网上安装绿坝软件;建立技术上的“防火墙”,也能有效地过滤“黑、灰、黄”等有害信息,或使之发挥“稀释剂”的作用。在敏感时期或敏感部位安装电子邮件过滤系统,可以抵御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的信息攻击,可以堵截反动性质的电子刊物对大学生的侵扰。至于对部分师生的抄袭行为则可用反抄袭软件予以应对。

4.机制维度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运行原理,现比喻事物及其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功能和内在的运行方式,包括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高校要想有效地规避各种技术风险,也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机制。一是应建立预警机制。建立预警机制是规避技术风险的首要一环,它体现的是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有助于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例如,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高校就可以建立相应有效的预警机制。利用这种机制,在监测到有可能影响校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有害信息时,就可以迅速将之报告到学校的决策层或政府有关部门,然后启动应急应对方案。二是建立淘汰与更新机制。任何一种技术产品都是有其一定的使用年限和功能域限的,超过了一定的期限,就不能再使用,有的还可能产生安全问题。基于此,应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使用要求,定期对之进行检修和保养,更换其中已损坏的零部件,或是适时淘汰已过期的设备。三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高校教育与管理中的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有技术本身和人为因素两大类,其中因技术本身而导致的风险只占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人为因素中包括使用者的不当的操作和使用方法、维护者失责及监管者的失职等。任何一种技术风险发生后,我们都能找到其中的责任者。这样,建立一种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追究责任者的责任,将能有效地规避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技术风险。

四、结语

当下的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现代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风险源之一。技术风险是风险社会的主要特征,只要使用技术就要面临因技术的使用而带来的风险。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看,现代技术具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前者决定着现代技术给高校教育与管理带来的风险是必然的、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后者则决定了这种风险是人为的和可控的。高校使用现代技术是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所以它也意味着高校采取措施尽量规避因采用现代技术而引发的风险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样,高校就应该更加重视并设法来规避因使用现代技术而带来的各类风险,就应构建一种与技术风险的存在相适应的教育与管理的范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78-79.

[2]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穆斯. 自由与资本主义[M]. 杭 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87.

[3]高亮华. 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6:8.

[4]舒红跃. 伯格曼的技术哲学及其启示[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5).

[5]尼葛洛庞. 数字化生存[M].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6.

[6]乔治·萨顿. 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M]. 陈恒六,等,译.北京:华 夏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规避
规避企业财务管理中风险的有效方法
新时期企业的税务风险与规避之道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风险与规避对策
中国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小学体育安全问题的规避与应对措施
民办高校运行风险及其规避
略谈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策略
浅议会计人员法律责任及规避
隐性采访的负面效果及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