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提升策略

2013-03-27李勉媛

教育探索 2013年1期
关键词:竞争力办学核心

李勉媛

摘要: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地方高校在与学校内外部环境互动过程中,有效整合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依据办学思路,采用制度建设、合作教育、特色发展等途径向外拓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三大职能上创造并保持优势,实现最大办学效益的能力的总和。它由基础能力、拓展能力和履行学校三大职能能力共同构成。让具有先进办学理念的教育家担任校长、联合办学、实行董事会制度和构建战略联盟是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18-03

党的十七大明确作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地方高校占我国高等学校的93%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加强地方高校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一、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其内涵

1.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其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竞争主体建立在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基础上获得的持续竞争的优势能力。地方高校的发展,受学校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在纷繁复杂的因素中,办学条件、办学思路和办学效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办学条件是地方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办学思路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办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职能的发挥和办学目标的实现。地方高校对资源的整合,既包括对校内办学条件资源的整合,也包括依据办学思路通过制度建设、合作教育、特色战略等手段对外部资源的整合,其竞争的优势,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上。由此,笔者认为,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地方高校在与学校内外环境互动过程中,有效整合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依据办学思路,采用制度建设、合作教育、特色发展等途径向外拓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上创造并保持优势,实现最大办学效益的能力的总和。

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履行三大职能能力。它是学校当下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是现实社会根据学校办学效益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第二层次是基础能力。它是学校潜在的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因素。基础能力的充分发挥,办学条件的有效使用,可以立即转化为学校当下核心竞争力。第三层次是拓展能力。它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决定着学校能否持续发展。如果学校的办学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教育规律,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就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个层次的内容如表1所示。

表 1 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其内涵

(1)履行三大职能的能力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相应地,履行三大职能能力主要是指人才培养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培养和造就各种有特色和有能力的专门人才,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根本目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体现在学校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提供人才的层次、规格、数量与质量上。因此,衡量一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是地方高校的培养层次、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

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准的重要标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主要通过研究课题来体现,而科研成果获得的奖励、出版的学术专著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的数量和质量,也均能反映学校的科研水平。

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自身职能之一。地方高校要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人才和资源优势,帮助解决社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致力于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思想库。同时,为了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和保持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地方高校也必然要通过技术转让、咨询服务、委托培训等有偿服务,使社会获得收益的同时,学校也获取一定的报酬。

(2)基础能力

大学教育资源指人、财、物等资源。基础能力是地方高校对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利用的能力,由人力、物力和财力构成。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高校的强校之本。在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作为组织、策划和执行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学校的领导班子,尤其是校长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领导能力,决定学校的发展轨迹,直接影响着作为核心竞争力之重要构成因素的领导战略博弈能力和战略执行能力[1];教师是学校人力资源的主体,高质量的教师,即名师、大师以及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水平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制约着学校管理能力的发挥,而管理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核心竞争力必须经过管理整合才能实现功能上的耦合和裂变。因此,学校的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是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的主体,也是核心竞争力之主要构成要素。

必要的物质基础是顺利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前提和保障,如学校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固定资产、图书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其中,教学科研设备、馆藏图书资料和教学科研基地是学科建设的硬件系统,是保证学科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而学科建设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中各个要素的核心。因此,高校拥有的教学科研设备、馆藏图书资料、教学科研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对提升核心竞争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和使用方式直接制约着各种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教学经费投入和科研经费投入是财力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发展,办学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瓶颈。积极探索高等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拓宽办学经费的来源渠道和获取更多的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办学经费在教学和科研的投入,体现学校对教学和科研的重视程度,制约着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3)拓展能力

拓展能力是指地方高校通过制度创新、合作教育和特色办学等途径从外界整合和获取资源的能力,主要由制度创新能力、合作教育能力和特色办学能力构成。

制度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大学竞争的核心已不仅仅是资金、人才和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地方高校要竞争,必然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制度建设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构建以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为核心,以学术自治、政校分开、权责分明、管理科学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确立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多元合作管理模式以及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力相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相协调的内部治理结构。

高等学校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育国际化、教育区域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一所高校仅凭一已之力提升竞争力是难以想象的。“人与人 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需要合 作” [2]。地方高校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要想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合作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关键性问题。根据国内外合作对象不同,合作教育能力可区分为社会合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社会合作能力是指地方高校采取董事会、校企合作、科研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国内其他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的能力;国际交流能力是指高校与境外机构在教育观念、课程、人员的国际交流、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教育资源国际共享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特色是一所大学成长与发展的动力,特色发展是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经验。综观高等教育发展史,世界一流大学无不以鲜明的办学特色尽显其风采。所以,“高校要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构筑核心实力”[3]。地方高校具有地方性和行业性等特征,这些是学校的底色,也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打造区域(地方)特色能力和打造行业特色能力是地方高校特色办学能力的重要任务。

2.构成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履行学校职能的能力、基础能力、拓展能力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依存的。基础能力是学校生存发展的能力,拓展能力是学校基础能力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扩充,履行学校职能的能力是核心能力的外在表现。拓展能力强,基础能力就可以充分发挥,基础能力的能效就大;拓展能力弱,基础能力就无法充分发挥,基础能力的能效就小。

二、培育和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让具有先进办学理念的教育家担任校长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建设发展最为倚重的力量。温家宝总理在几次讲话中都指出,大学最重要的是要依靠教育家办学。回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国内外涌现了一批教育家式的大学校长,如德国的洪堡、我国的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和竺可桢等。这些具有独特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与创新治校理念和风格的大学校长们,引领大学不断发展与前进。如钱伟长任校长期间,以教育家独有的眼光和魄力对上海工业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了拆除“四道墙”的口号,即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行“三制”,修改教学大纲;针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增设许多新的科系;等等。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显著的办学效果,使这所建校历史不长的地方大学很快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前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1936年入主学校后,以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在短短七八年间,就使浙江大学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崛起为国内乃至世界一流大学,被誉为“东方剑桥”。

2.联合办学,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办学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推动联合办学的方针政策,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等地相继进行了联合办学的改革试点,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联合办学,形成合作办学的强大效应。如浙江工程学院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先后与省内30多个县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400多家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企业为其提供了高达3亿多元的产学研经费,解决了学校资金不足的难 题[4]。江苏理工大学连续与一拖集团、跃进集团、江铃集团、徐工集团、春兰集团、长江电器集团、悦达集团、南钢集团、常柴集团、索普集团等知名企业联合办学,得到了各集团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地方高校自身资源有限,要应对资源短缺、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仅仅依靠独立扩展和对外兼并的外延式发展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另辟蹊径。而联合办学,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无疑是克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弊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和投资效益的重要途径。

3.实行董事会制度,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我国高等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开始尝试建立董事会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董事会体制获得了较大发展。目前,公办大学建立理事会或校董会的有近百家[5],其中上海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集美大学、深圳大学、广西工学院、厦门理工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兰州工业大学等地方院校也相继成立了董事会。董事会的成立,使学校在资金筹措、人才培养、科技合作等方面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发挥了董事会为学校工作决策提供咨询、论证、参谋和指导,为学校拓展对外联络空间,筹集办学经费、反馈办学和教育信息等作用,成为突破传统办学模式、吸纳各方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办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探索和建立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4.构建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战略联盟源于政治和经济领域,后来逐渐延伸至教育领域。所谓高校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高校(或高校与其他特定组织、机构)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形式,其核心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目标是提升高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竞争优势,实现合作各方的共赢。美国大学联合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AAU)、英国的罗素集团(The Russell Group)、澳大利亚八校联盟(The Group of Eight)等可以说是高等教育领域战略联盟的先行者。在国内,随着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清华、北大等9校联手结盟,我国高校开始出现全方位、紧密型的高校战略联盟,并逐渐成为高校组织变革的一种重要趋势。地方高校构建战略联盟的意义在于能广泛与其他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建立合作联盟,汇聚各方力量协同创新。联盟可使各方资源共享及优化配置,达到优势互补,提升现有资源利用率;联盟可集合各方的核心资源和优势,联合作战,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拓宽发展空间;联盟能进一步理顺市场上的无序竞争,使各方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优为,避免过度竞争,实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炜,王兆峰,杨安华. 基于“路径依赖学说”的企业核心竞争 力界定标准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06(6):81-85.

[2]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 合作的进化(中文版前言)[M]. 吴坚 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

[3]刘延东. 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提高 高等教育质量——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 一次全会上的讲话[Z]. 2011-08-14.

[4]白同平,赵匀. 强化办学特色 增强竞争优势[J]. 中国高等教 育,2003(9).

[5]李爱华. 中国高校董事会功能须扩充[N]. 科学时报,2007-06-12.

猜你喜欢

竞争力办学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