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规划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2013-03-27袁向军
袁向军
摘要: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启示: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将发展型技能人才培养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确立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五项重大任务。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03-03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倡导者、爱国主义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将毕生的精力奉献于中国职业教育事业,为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同黄炎培先生是分不开的”。研究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意义重大。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并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使我国的清末的实业教育转向了现代的职业教育。
1.明确了职业教育内涵
“职业教育之定义,是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1]22。他以社会职业分类作为职业教育的分类依据,据此将职业教育分为六类:农业教育、工业教育、商业教育、家事教育、公职教育和专业教育。他认为前五类是狭义的职业教育。广义的职业教育中包括专门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凡律师、医生、教师、新闻家、艺术家皆入之”。
2.确立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的职业教育方针
“社会化”即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就办某种学校。1926年,黄炎培把“职业教育的原则着重在社会需要”这种思想概括为“大职业教育思想”。他指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联系。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运动。”“科学化”即“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他认为职业教育关乎国计民生,因此不可能在科学之外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职业教育的科学化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所选编的教材、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训练原则的制定、学习设施的配置的科学化;另一方面是教育管理的组织机构、人员的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即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科学化来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化。一切以民为主的平民化的办学方针是黄炎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中心。他强调职业教育的任务是“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并起加来”。这与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是相一致的,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素质,社会才会真正进步。
3.提出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的职业教育目的
黄炎培说:“余向论教育之旨,归本人生。其义惟何?一曰治生,二曰乐生。”[1]44~45他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求生”,即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求生,就要具备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能力、知识、技能,由此而产生求知的欲望。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前人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后人,后人在仿效中获得改进,或进而有所发明的社会活动。黄炎培在1918年就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预备。
4.各级各类教育要与职业教育相沟通
他提出要建立一种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的教育体系的改革教育的方案。其要点是:小学职业陶冶—初中职业指导—高中以上职业准备教育—就业之后还要接受职业指导。多次进行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继续教育。他说:“何谓陶冶,范土成器谓之陶,铸金成器谓之冶。以此方法,施之教育,使儿童于不知不觉中,养成为己治生、为群服务之兴趣与习惯,所谓职业陶冶是也。”[2]如校园种植、手工,“乃若养成儿童劳动、情物、储蓄、经济诸良好惯习,其间影响,何不在于生活上、服务上的密切关系,则皆职业陶冶之所有事也”。“人容不受特设之职业训练,而断无不受无形之职业陶冶,职业陶冶则非仅职业学校所有事,而一般小学校所有事也”。根据当时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和社会的需要,黄炎培提出:“小学除进行职业陶冶外,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各种职业准备科,或于高小设职业科”;“中学不应专以准备升大学为目标”;“升学准备与就业准备必须合一”;“对已就业的人要不断以相当之教育,以补充知识,增进其职业知能,这对于改良职业大有关系”[3]。同时,黄炎培还提倡和正式学校教育并行的职业补习教育。他认为这种补习教育,可以解决许多全日制学校或正式学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补习教育所能达到的人数又远远超过受正式学校教育的人数。
二、对规划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他所处时代的特征,但他的职业教育的一些论点所反映的规律具有普遍意义。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时期,应重新审视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探索和创建符合国情省情、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更好地为本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1.“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黄炎培认为,教育的重心在民众,在直接为民众谋利益。《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更是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举措。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黑龙江省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个时期大规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职业教育;促进就业、改善民生需要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新型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同样需要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在我省实施高教强省和人才强省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实现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基于对国情、省情和职业教育重要作用的科学判断,国家《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左右,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基本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覆盖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满足社会不同群体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我省的职业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也应努力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需求的愿望。
2.将“发展型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全面提高全民的职业素质。《黑龙江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发展型技能人才培养”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与此紧密相关。因为,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目标,“技能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主旋律。“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主要包括优秀的中专中技毕业生以及取得技工、技师及相应水平的人员。他们是我省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骨干。“发展型技能人才培养”是指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技能,还必须具备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在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即培养具有更多智能成分和适应工作变化的发展型技能人才。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3.确立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五项重大任务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正因为如此,中央要求必须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具体发展任务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各级政府履行责任。在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的大背景下,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合理确定职业教育规模,调整专业设置。各级政府要真正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当中,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是关键,加大投入力度是核心任务。二是基础能力建设和集团化办学。在政府履行责任时,尤其要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推动集团化办学。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集团化办学,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经费投入。三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构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渗透,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与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从衔接、沟通、结合上下工夫,建设一个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是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各层次间的衔接,使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与课程上有序衔接,不仅着力于学历教育,更要探索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使职业教育的覆盖面扩大到各个年龄段,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行业;其次是实现三教统筹,相互沟通,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与功能,实现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最后是职业教育发展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服务经济转型与产业调整的需要,专业与课程设置要围绕市场需要,促进就业,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四是突出两个“统筹”。统筹高中阶段教育,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调整教育结构的需要确定合理的职普比例,也要在学校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统筹发展的路子;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既指对口升学比例的统筹,也指专业与课程设置上的有机衔接。
(2)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确立五项目标任务:
一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让教育教学成为学校工作的绝对中心,围绕着“能力”、“就业”和“服务”,对教学管理、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改革,让提高质量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真正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程度,决定其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探索类似于 “一年在农村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城市职业学校学习、一年顶岗实习”或者“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等“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三是加强教师队伍与实训基地建设。要在实现国家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的基础上,着力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理论素养与实践水平。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的需要。四是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要通过专业结构的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通过课程改革,丰富教学内容,探索校企课程置换,办出特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五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职业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最终需接受企业用人单位的检验。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亟须解决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体系等问题。要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质量评价,接受企业用人单位的检验。
(3)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发挥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增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涉及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管理机制、依法治教、师资培养、经费保障等多个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国家《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政府要切实发挥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作用。这里,尤其要强调对行业企业积极性的调动,建立健全多方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在合作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强有力的统筹作用,在若干学校和企业间搭设合作平台,强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二是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政策法规。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支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就必须制定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优惠政策,内容包括: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企业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三是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采取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方式,组建围绕“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的若干职业教育集团。将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规划融入“经济区”建设与相关产业建设规划,探索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四是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开展实习实训的重要保障,没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就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进行,同时也能保障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五是鼓励行业企业依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突出相互服务,通过联合实现双赢。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为企业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供智力支撑;另一方面,企业要强化参与意识,不但为学校的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提供方便,在办学的信息、技术、场地与资金上为职业院校提供支持,并且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
(4)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直接优势。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职业教育需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必须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一是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要统筹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完备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二是组建农科类职教集团。重点围绕省部共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组建农业类职教集团,先行先试,盘活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强并扶持农业类学校和专业建设,先行试点涉农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继续落实好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办好涉农专业,加大城市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力度,增强职业院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为涉农专业学生搭建就业、创业平台,鼓励他们到农村一线工作,成为留得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四是大力推进“优特”创建活动。为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实施和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建设,并满足其对人才的需求,要建成5个面向农村一线的人才培养基地、30个面向“三农”的县级中职学校、200个乡镇成人学校或综合中学。通过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重点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学校和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5)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不重视职业教育、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家长不支持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学生不愿意报考职业院校等问题,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作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核心是让个人、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一是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 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系统内部各类型、各层次教育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大力发展一个类型或层次教育的时候,要考虑教育系统整体效能的发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这两个类型,在完善各自体系的同时,更要探索职普教育的沟通、交流与资源共享。职业教育要形成完整的初、中、高各层次的职教体系,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联系起来,消除中职学生学习、深造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更加畅通。二是加强内涵与特色发展。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最终还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与特色上,体现在满足社会各类人员学习技能的需求程度上。因此,必须加强其内涵与特色发展。三是健全资助免费政策。通过国家拨款实施资助政策。四是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改革中职升高职的考试模式,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比例,制定优秀中职学生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政策;鼓励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学生,依据面试或测试结果自主录取。中职生可以对口升入高职院校,也可以进入普通高校对口专业院系学习。五是提高社会地位与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加大表彰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尊重各个行业职业人、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和共识。
参考文献:
[1]成思危.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 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6.
[2]罗朝良. 职业教育应走社会化、平民化道路[J]. 发展研究,2008 (1).
[3]田正平,李笑贤. 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3:9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