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2013-03-27张成靖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2期
关键词:周树人刘和珍闲人

张成靖

有句歌谣:“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是说当今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三个难点。《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鲁迅(周树人)的这篇“血和泪”的文章,一直以来都为高中学生所惧怕,往往老师讲授了四、五课时,学生依然头痛地说:“都不懂”。笔者就曾遭遇过这样的尴尬。痛定思痛,几经反思,终于合成了以下教法。

第一步,根据文体(记人的散文),整体感知。

先从简单的地方入手,设计问题:“快速浏览文章,说说本文叙述了刘和珍哪些事?”本题主要是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本文所记刘和珍之事较多,也较零散。大致有:爱看先生的文章;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之一;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赁屋授课之后,始来听我的讲义,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前往请愿,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牺牲。根据学生筛选的这些信息点,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散文“形散”的选材特点,熟悉散文的文体特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追问为什么有的就只有一句话,有的却非常详细,穿插讲解什么是详写,什么是略写,传授怎样才能做到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这第一步主要在于认识散文的文体,初步了解刘和珍其人,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第二步,设计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设计基本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本题旨在锻炼学生的概括与归纳的能力,意在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刘和珍的形象大致有以下方面:追求进步,热心政治;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不畏强权,有远见卓识;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不惜殒命。由具体的事件到定性的认识,是不可能一刀切的,教师在此不可强求完全一致,但必须教会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倾向性去引领我们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还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本题进行进一步的语基(单句与复句、长句与短句)提高训练,如:用一句话概括刘和珍的形象;分点概括刘和珍的人物形象等等。

第三步,深入分析,把握文章主旨。

设计基本问题:“当时的人们怎么看待刘和珍等人之死?鲁迅先生怎么看待刘和珍等人之死?”设计本问题,意在了解与理解本文的 “神”之所在,从而对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它主要以议论与抒情的方式显现。大致有:当局说她们是:“暴徒”;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无恶意的闲人仅把她们当成饭后的谈资;对此鲁迅先生“出离了愤怒”,觉得实在“无话可说”,但在“深味这浓黑的悲凉”之后,“还有要说的话”(写作的主要原因):刘和珍等人之死,不过是徒手请愿,虽说不上是耗费甚大、所得甚微的煤的形成中的大量木材,却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凶残,流言家竟是如此下劣,大众居然如此麻木,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的明证。她们的死不仅“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而且将使“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设计本题的目的旨在弄清文章中看似纷纭的观点与评价,教师在此可以将文中以各种不同形式表达的观点作一个扫描似地梳理总结,让学生清楚在不同的逻辑划分体系下的不同表述。如: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猛士,庸人;苟活者,苟活到现在的我;非人间,中国人;等等。执教此环节时,可以采用板书的方式,将鲁迅与其他人的观点罗列照应,一一标注。

第四步,学生提问,加深理解。

可以设计“找出你认为文中最难理解或最有意蕴的句子?”一题,以检查学生对上述三步的理解。拟采取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来完成。因为有了上述三步的铺垫,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基本已到位。提问越少,表明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越深,也表明前三步比较成功。当然在回答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时,既要教学生基于文本的主旨去理解词句的含义,也要教学生学会借助句式或修辞手法去理解句子。在此例句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一定就一定能吃出其美味,但只要大胆的尝试,就总有机会大块朵颐,因此斗胆撰此拙文。

(作者单位: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

猜你喜欢

周树人刘和珍闲人
《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微笑”的作用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在水边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鲁迅31岁才谋得一个铁饭碗
我是周树人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真实的她却是一名武术高手
《域外小说集》的现代性研究
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