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31岁才谋得一个铁饭碗
2020-09-10轻浊
轻浊
谁是近代中国反差最大的名人?不知道你的答案是谁,我提名一位:鲁迅先生。
在我们上学时,鲁迅堪称考场噩梦,课本魔鬼,完全是深沉苦闷的代言人。可最近几年,在互联网文化中,鲁迅先生又摇身一变,成了段子手。一张他夹着香烟微笑的图片,再配上一句模仿他语气的金句,就能让人哈哈一笑。不论A面还是B面,他都是一副洞察世事的思想者模样,好像只忧虑国家大事,似乎自己的人生总是坦荡顺遂,没啥可说的。
然而,在读了一些先生的生平资料后,我发现,真正的鲁迅,也像你我一样,有过痛苦,有过身不由己,更常常陷入迷茫。战斗的鲁迅我们看得太多,我想为你还原一个“普通人”鲁迅。褪去光环,也丝毫无损先生的形象,反而,因他在“平平无奇”中所成就之事,我们更要添上几分敬意。
一、“专业转来转去,也不知以后好不好就业”
少年时,周树人家早已经中落衰败,爸爸去世了,留下妈妈和他们兄弟三个。
周树人是长子,到了要上大学的年纪,妈妈发愁了。儿子以后做什么好呢?思来想去,她想出了个“洋气”的职业——水手。
少年周树人尚未经济独立,除了听从,也别无选择。出发之前,妈妈东拼西凑,攒出来8块银元,把他送到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那是周树人第一次离开家乡。
很可惜,闯荡世界的美梦很快就破碎了。水师学堂里的同学们不是整天窝在宿舍里睡觉,就是翻墙逃课出去打游戏。大学没上多久,周树人就受不了这里不学无术的氛围了。更让他受不了的是,学校里什么航海知识都不好好教,天天让他们学习快速攀爬桅杆的技术。显然,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对未来,周树人迷茫了。是就这么混到毕业,还是想办法改变一下?思考过后,他痛下决心,辍学再战,利用课余时间考进了矿路学堂,转专业学起了地质学。
考进新学校以后,周树人才打电话给他妈说这件事情。周母听了勃然大怒:叫你认真学习,你对得起我养你这么多年吗……话音未落,听到周树人说,矿路学堂包吃包住,学费全免,每个月还发零花钱。周母顿时没了什么反对的理由,只好随他去了。
21岁那年,周树人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还偶然获得一次出国去日本留学的机会。眼见着能走出国门,说什么也要去啊。
这一回,他又放弃了地质学,跑到日本读起了医学院。送走周树人之后,周母在家发愁:树人这孩子,一会儿学这个,一会儿学那个,也不知以后就业前景到底怎么样。既然是学医,以后回乡开个小诊所也算安稳体面。
那时的周母尚未知晓,他的儿子从医学院毕业以后,也没走上悬壶济世的路。
二、“掉进了相亲的陷阱里”
毕竟是小城市出来的青年,周树人刚到异国他乡时,总是免不了有些自卑和迷茫。他沉默寡言,不爱社交,因此无法融入日本人的生活,却也不想跟其他中国留学生一起抱团玩。
他最常做的,就是赏樱花和去书店。
可就连这样小小的爱好,也老是被干扰。看樱花时,总是有成群结队的中国留学生在树下咋咋唬唬。“他们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看着就烦。有时躺在中国留学生会馆的房间里看书,听到“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如此一来,周树人更加独来独往了。但他已下定决心摆脱过去的自己,这时,他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天高皇帝远,我要换发型”。他剪了辫子,穿上和服,决定入乡随俗,学会融入日本人的生活。
然而,人生总是有一些无法摆脱的无奈。
一次放暑假,他刚回到老家,母亲就说:隔壁朱叔叔听说你现在出国留学,出息了,想把他女儿介绍给你认识。你不用紧张,就是认识认识。然而涉世未深的周树人还不知道,古往今来,只要是父母设下的相亲局,一踏进去,就别想着能出来。
于是,他就这么糊里糊涂地结了婚。妻子朱安不仅不识字,还裹小脚,和周树人是完全不一样圈层的人,连半个共同话题都找不到。
为了表示不满,刚刚完婚,蜜月都没度的周树人愤然离开老家,独自回日本去了。望着都市街头青春靓丽的少女们,周树人抑郁了。甜蜜蜜的恋爱还没谈一场,就莫名其妙地成了已婚男人。
他越想越生气,生活便也颓废了下去。不仅天天把自己关在宿舍里看闲书,还染上了抽烟、熬夜、不吃早餐的恶习。据他后来也去日本留学的弟弟周作人说:大抵在十时以后,(周树人)醒后伏在枕上先吸一两支香烟……盥洗之后,不再吃早点心,坐一会儿看看新闻,就用午饭。
如此想来,睿智如鲁迅先生,也没有逃过那一千古名句的囊括:谁的青春不迷茫。然而,有些人永远迷茫了下去,有些人幡然醒悟了过来。周树人显然属于后者。
后来,日本有个鲁迅的迷弟叫太宰治,还曾专门写了一本关于鲁迅的小说——《惜别》。写的便是周树人在日本留学时,从迷茫到坚定的蜕变过程。
三、“三十而立,在家啃老”
留学生涯结束后,周树人考虑过去德国继续留学,但无奈家里不是富二代,总还是需要有个人支撑经济上的负担。这个担子,自然落在了他这个当哥哥的头上。为让弟弟周作人继续留在东京读书,他只好回国开始找起了工作。
周树人的第一份工作是当化学和生物学老师。为多挣点钱,他同时找了个翻译的兼职。
初入职场,周树人是意气风发的。他每周上20多节课,不用看讲义,就能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生物课里往往被跳过的“生殖系统”一章,他也能面不改色地讲。然而,当老师终究不是“讲课好就行了”這么简单的。
面对调皮捣蛋,把硫酸往同桌脖子上蘸的学生;面对白天讲课,晚上逛窑子的同事,周树人失望了。这依然不是他想过的人生。
于是,第一份工作只干了一年,他就辞了职,回家待业。
那年,周树人已接近30岁。一个留学生,一心想着救国,却为了讨生活,只能做自己不爱的工作。几次换专业,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但在写作上还毫无名气,挣不到钱。
周树人再一次迷茫了。他终于成了别人眼中碌碌无为的小镇青年。而立之年在家啃老,不仅担心未来毫无希望,还要面对絮絮叨叨的老妈和完全没有感情的妻子。
三十岁的周树人,怎一个“惨”字了得!
四、“妈,我考上公务员啦!”
人不怕一时的失意,怕的是失意时,心中没有那一句“我的人生难道就这样了吗?”31岁的周树人终于痛下决心,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北漂!
事实证明,被逼到绝境里的人,就是潜力大。周树人不仅在北京找到了工作,而且做的还是公务员。
这北漂公务员,他一当就是14年。
满意吗?也并不满意。他在日记里这么描述那时的生活:1912年4月6日,晨九时至下午四时半至教育部视事,枯坐终日,极致聊赖。
虽然安稳体面,但对于一个有救国心的好青年来说,总归还是太无聊了。不喜欢归不喜欢,但他一直没有辞职。因为这份工作有一个无法拒绝的优点——工资是真的高。他就职以后,没几个月就拿到了二百二十元的薪水,后来涨到月薪三百元。放在现在,差不多是月入2万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活少钱多啊。
工作既然无聊,那就干点儿自己的事。干点儿什么好呢?想来想去,还是写作吧。
1918年,他以笔名“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看着办公室里的同事都在猜测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谁,周树人悠然抿了口茶水,拿报纸遮住脸,躲在后面偷偷地笑。
于是,周树人37岁那年,世上多了一个叫做“鲁迅”的大作家。
(源自“历史研习社”)
责编: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