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捐赠新贡献:救命干细胞
2013-03-27欣欣
欣欣
人们知道捐赠遗体可以提供器官用于移植手术,不过由于限制条件多,能救的人数实在有限。最新研究发现,即使是死亡5天后,遗体仍然能够提供存活的干细胞,可用于修复受损的器官,而且还不用考虑供体和受体是否匹配。
从遗体上获取干细胞并不是一个新想法,以往便有医生从新鲜的遗体上获取角膜干细胞用于治疗因受伤而失明的患者。但角膜干细胞只能用于修复角膜,现在,美国的研究者发现,还能够从遗体上获取功能更多的间充质干细胞,并可能将其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神奇的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是非常重要的多能干细胞,而且移植后并不会引起排异反应,因此在许多疾病治疗的应用方面都有广阔的前景。
◎具有修复多种器官的功能
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等,这全取决于你把它注射到患者身体的哪个部位。如果把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心脏中,它就可以分化成为心脏细胞,渐渐发育成为健康的心脏组织,从而修复患者受损的心脏。
在美国心脏协会的临床试验中,接受了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脏功能有了50%的提高,而接受异体移植的患者,心脏功能也有28%的提高。如果把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衰竭的肾脏中,其又可以修复肾脏的组织。许多科研机构都在积极研究如何利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和一些慢性肾病。
◎异体移植不会导致排异反应
由于免疫系统中的抗体并不会攻击间充质干细胞,所以,即使是异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也不会引起排异反应,而排异反应是许多器官移植患者手术后存活的最大障碍。除了不会引起排异反应外,间充质干细胞还可以用来调节免疫系统,减轻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
30%~60%的白血病患儿在接受了骨髓或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都会因为排异反应患上移植物抗宿主病,并因此出现皮肤、食管、胃肠等多系统损害。免疫系统抑制剂能够减轻排异反应,但是却对一小部分患儿无效。如果给这些患儿移植间充质干细胞,他们的免疫系统非但不会把这些干细胞当作外来敌人,白血球还会因此慢慢“平复”下来,排异反应引起的炎症也随之开始消退。
遗体能够提供足够多的间充质干细胞
不论是异体移植还是自体移植,从活人身上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总是非常有限的,而治疗所需的干细胞却是大量的。如果要在实验室中培育足够多的干细胞用于修复受损的心肌,那可能需要6~8周的时间,这会延误治疗。可如果从遗体身上获取间充质干细胞的话,你可以抽出整个骨髓来分离,这样便能够得到足够多的干细胞。人体死亡后,很多细胞还能够继续存活一两天,再加上间充质干细胞生存于低氧环境中,所以它们能在脊髓当中存活更长的时间。如果是器官移植,很多手术必须在捐献者心脏停止跳动后1个小时内完成。这些都让遗体成为了间充质干细胞供体的一个好选择。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研究者把两具遗体上的手指骨保留了5天,然后再从其骨髓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并放在实验室中培育。5周后,研究者便能够把这些干细胞转化为所需的软骨细胞、骨细胞、脂肪细胞等等。现在,研究者还在尝试把干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和小肠细胞。从现在的研究结果来看,这些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性并无异常,应该可以发育为各种所需的细胞来代替患者受损的机体组织。当然,最终是否能够成功运用于临床治疗,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并非完美无缺
像任何一种新技术一样,使用从遗体上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治疗疾病也存在一些疑问,需要解决。
◎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确认
也有专家对此表示担心,因为从遗体上获取的干细胞可能并不是完全健康的。这些干细胞周围的已死组织以及低温都有可能伤害到它们。因此,把遗体上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用于临床治疗之前,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确定其安全性。
◎每个供体只能提供一次干细胞
如果患者需要进行多次干细胞移植,那么最好所有的干细胞都来自于同一个供体。如果患者先使用了遗体上获取的干细胞,10年后需要再次移植,势必要换一个供体。如果干细胞来自于健在的捐献者,那当患者再次需要干细胞移植时,还有机会从同一个捐献者身上获取干细胞。从这方面来说,活着的供体比死去的供体要好。
当然,像所有的手术一样,这也存在风险。在妊娠的前三个月左右,对胎儿注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提高1%~5%的流产几率。但对于类似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样致命又痛苦的先天疾病,也许这种新的疗法值得一试。
提醒:与许多干细胞研究一样,该项研究尚在实验阶段。而要真正进入临床运用,还有待时日。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类似干细胞治疗的广告,请谨慎分辨,咨询权威专业机构,不要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