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立人教育”的思考与探索中成长

2013-03-27宫海燕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16期
关键词:人格美的儿童

宫海燕

长久以来,管理主义的学校经营,应试主义的教育,竞争主义的学习环境,把教学和教育当成规范,当成约束,当成管理,使教师身心疲惫和儿童厌学,忽略了灵魂的高贵与自由生长的价值。对着各种社会问题和教育失败的案例,我不免要问,学校教育中“人”在哪里?“我”在哪里?如何让“人之为人,我之为我”呢?这些,都是需要从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开始的。对学校管理者来说,是需要从寻找学校的教育价值开始的。

大教育家经亨颐说过,学校皆当以陶冶人格为宗旨。我认为,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是教育最应该给予学生的东西。人生追求什么?当然是追求幸福。所以,教育首先是让孩子快乐,其次是让孩子成长,最终是让孩子幸福。而幸福从哪里来?幸福取决于人格的健康和人性的全面发展。

一所学校应该是有文化人格的,是有灵魂的。反之,学校的教育就会失魂落魄。经过了多年的教育实践和这样的思考,我把“人格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倡导以“立人”为灵魂,不立人格,不为教育。把学校的教育理念归结为“尚美、立人”,将“尚美、立人”的教育理念贯彻教育的始终,这一理念被清晰地理解为:尚美,意味着崇尚自然之美、科学之美、人性之美和艺术之美;意味着崇尚学科之美;意味着对美言、美行和美德的推崇;传达着以美育美和各美其美的教育方法和观念。立人,阐明了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培育人的强健的体魄、高尚的品格、智慧的心灵、卓越才能和鲜明的个性为核心内容。尚美,是崇尚人与外在社会、自然、人文、科学、艺术的自然、和谐而美好的联结,并由外及内,自省、觉察、追求,引发智慧的开启、能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升华。立人,是追求对人本身身体、德性、智慧、能力和个性等诸多人格要素的健康和谐发展,并由内及外,由健康的自性发展,引发与外在环境的良好联结与互动。两者互为前提,互为补充,互为表里,最终落脚于健康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性之上。

我和我的全体同仁找出了这样一个路径,化愿景和价值为行动理念:办属于孩子的学校;让“立人教育”奠基儿童幸福的人生!

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和行动,对于我来说,也是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历程的……

一、初为音乐教师,“立人教育”思想开始萌芽

1990年,我中师毕业,在小学,开始了为期不长的音乐教学生活,这个时间接近三年。刚毕业的我,对音乐教学有着本能的热爱,这种本能或许来自于对自性快乐的模糊的感知,或许是对音乐本身的美好的感知,或许是对美的事物对人总有正面影响的认识,总之,我一心一意地要把这种美好和快乐传达给每个学生。

那个时候,音乐教学对于一个音乐教师,对于一所学校,或许就是一门比较边缘的学科,似乎在教育界内部,也在“主要的学科”和“常识科”的惯性思想影响下,对音、体、美有着心照不宣、不言自明的歧视。在音乐教师和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中间,也互相传递着一种隐隐的自卑感。这自卑感来自于对学科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对刻板的教育现实的无奈,和对音体美教师工作地位的习惯。那时候,音体美教师对自己的被边缘化也习以为常了,我自己也经常被幸福和苦恼随时敲打。直到如今,这种歧视其实还在,学校、教师、甚至整个社会对艺术教育的理解也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艺术教育一直从属着主流学科,边缘化地前行。

艺术教育的意义何在?它要把人带到哪里?学校的艺术教育应该从哪里开始?走向哪里?谁能真正说得清?我们从事艺术教育的老师自己能说得清吗?音乐家海顿曾经说过,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贝多芬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乐的功用,远胜于知识教育,其可以移人性情。而且孔子本人对于音乐也是最感兴趣的,据说,《诗经》的谱子《乐经》他每篇都弹过,他经常聚众抚琴吟诗做唱,以施礼乐之教化,重性情之启发。

当时,我自己怎么看待我所从事的音乐教学?在这样的思考中,我得出了一个朴素的答案——音乐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音乐教师应该是孩子的精神导师,音乐课应该使孩子获得情感的愉悦,人格的升华,使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和人生。这个答案,就是“立人教育”的最初萌芽。这个答案改变了我的音乐教育生活。

(一)让孩子感受到音乐本真的快乐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开始改变传统音乐课堂的机械和程式化的惯性,力图使音乐教学生活化和人性化,采用奥尔夫教学法的观念和方法,结合自己的风格,开始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我用手指的游戏,教会了孩子轻松识谱,唱准音高、音准,孩子们拿过课本就可以直接唱歌;用唱游的方法,让孩子能在教室里跟着音乐自由行进表演;用自然演绎的形式,让孩子能对乐曲进行即兴的伴奏。他们有的用打击乐器,有的用身体,有的用桌椅板凳,追求自由表达节奏、旋律,自由表演和歌唱。在这一过程中,我坚持让孩子在自然生活和情境中学习、表现和感受音乐,领略音乐本真的快乐。坚持破除重基础、重技能,轻审美、轻心灵、轻创意的习惯,破除重个别发展轻全面提高的意识,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本质,回归人的本性,回归生活本身。

(二)让孩子从音乐课上找到自己和自信

我的另一项实践是把课堂教学舞台化,突出了孩子当众表演能力的培养,力图使孩子们能够充满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在我的课堂上,让少数孩子的展演变成多数孩子的参与,让课堂充满了生长的快乐和生命的意义。在我的课堂上,呈现了人人能说、会唱、善演的情境,人人都有悦纳自我、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的快乐,人人都感到与众不同的珍贵。

(三)在音乐课上陶冶孩子的人格

在教学中,我尝试用故事和情境感染儿童的情感,再用音乐的语言升华儿童的情感,借以陶冶儿童的人格。比如,教授唱歌,我会凭着文学基础把歌词诗意化和故事化,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同样有文学之美和心灵之美;比如教授音乐欣赏曲目,我会设置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紧扣音乐本身表达的特点,却需要发掘出孩子的人生智慧和对真善美的思考。力图使孩子们在音乐中完成人格的成长和智慧的升华。力图让孩子们懂得审视健全的美,从而塑造优美人格、高雅的品味和卓越的精神。力图让艺术学科成为学生全面和谐并呈现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获得真善美的实实在在的体验。

我的初为人师的幸福感就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探索中逐渐地沉实。我感到了我教出的孩子身上有着艺术的气息,他们善良美好,他们气质独特,他们个性鲜明、自信自爱。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仅是音乐能力的提高,更是人性与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这使我倍感欣慰,也汲取了坚持下去的力量。

二、从事学前教育研究,“立人教育”思想开始起步

对我来说,人生最大的转折也是最大的幸事就是接触了学前教育。从1993年到2001年,八年的时间,我先后担任了烟台市开发区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教研员和机关第二幼儿园园长职务。在这里,我全面的认识了学前教育,开始关心并系统研究幼儿教育。当我重新考了普通中专幼师专业,考了山师大的学前教育系,当边学习边走进每个幼儿园的幼儿活动室的时候,我才发现了什么是教育。真是别有一番景致!这里的教育与小学是如此不同!我感叹,学前教育是如此的接近儿童本身,是如此的接近我们对教育的本能认识,如此地丰富灵动,课程是如此地连结着生活,生活里有那么多的教育的意义,教育里有那么多的生命的意义,融合了如此多的人性与爱的关怀,如此打动我的心……

如果说人的精神总是从某一刻有了归属,我想,就是从那一刻,我捧起书本走进幼儿园的活动室的时候,内心就皈依了教育。

(一)幼儿教育从爱开始

那时候,我也成为了一个母亲。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启迪了我——一个幼教工作者对幼儿教育的思考。是的,对幼儿来说,爱是灵性和潜能开启的钥匙,是身心健全的基础,是未来发展的动力,是对社会和生命认同的基础。幼儿教育当从爱开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精神发育,而爱是一种能力,爱也需要智慧。我需要做什么?怎样做?

(二)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与培养完整儿童

1.创设爱的环境,让爱成为一种能力。由于对儿童世界的关注,我开始读福禄贝尔、蒙台梭利、卢梭、陈鹤琴、陶行知等大家的书。那个时间我做得最多的是为家长和教师举办讲座,围绕对幼儿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围绕培养爱的智慧和能力,开展讨论。每学期都安排数场报告,引发广大家长和教师发现母亲的价值和爱的价值,学会感性的爱和理性的教育,为孩子创设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为培养完整儿童打下了思想基础。

2.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培养完整儿童。那时,学前教育受杜威理论影响比较深远。他的著名论点就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学校即社会”等。他在教学论里的重要观点是教材选择应以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而我从这些理论里收获最大的是,让教育者心中有“人”,而不再是各个学科,不再是单纯的游戏,幼儿在园的所有活动都指向了“人”,这些都引发了我培养完整人的思考和追求。于是,我带领同仁们做了如下的探索和研究:

一是通过环境影响培养完整儿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和同事们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引领幼儿与环境进行有益的互动,促进幼儿发展。我们坚持围绕着教育和生长的要素来创设孩子的环境,先后尝试开设了班级大量的种植角、图书角、各种智力类、艺术类、社会类的游戏区,让孩子们在参与环境创设中获得成长与发展。我们创设了大量的户外饲养、种植和健体类、益智类和社会类的游戏区,为促进儿童锻炼身体、观察自然和完成社会化的进程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二是通过单元主题教育培养完整儿童。我们开始革除分科教学的只见学科不见人的弊端,围绕儿童生活和成长的事物把课程进行了主题化改造和构建,使课程围绕人的每一项成长需要而设置,使课程开始为了“人”的统整性而存在。比如在一系列的环境主题、节日主题、自然主题教学中促进幼儿在认知、社会、艺术、健康等领域的有效发展。

我们改进了教学方法,把教师的教学由讲授为主转变为游戏和活动为主。研究通过以活动为中心改进儿童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引导教师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尤其可贵的是,我们赋予了游戏以真正的教育意义和生命本身的意义,我们为儿童创设了大量的游戏空间和游戏课程,力图在游戏和真实的生活中,促使儿童成长。

这一段时间使我经历了教育理性、教育精神和专业态度的自由成长,并懂得了作为教师的成长关键,懂得了教育的研究如何从教室里的活动开始,感受到了教育研究的魅力。也使我认识到,只有把教育看成受教育者的天性和能力的健康成长,看成人格和人性的健康成长,看成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我们的教育才具有了发生本质性变化的可能性,教育改革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教育工作者才会走上真正意义上的路。

三、担任小学校长,“立人教育”开始了实践的尝试

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而教育者终归也要对教育是什么和教育要做什么有个基本的追问。如果说我们当下的教育也为一大事而来,此事是什么?

自2001年始,我又回到小学,开始担任校长职务。这样的任务使我不得不对小学教育开始郑重的思考。

长期以来,小学教育偏重于学科本位,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上以严谨著称,我们重视学生的学业基础,重视双基的水平,重视了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算。学校大一统地刻板地开展德育,甚至很多地方延续至今把学校负责德育的处室叫作 “政教处”,政治思想教育意味浓厚。可见,对德育的认识和理解受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初期一些政治思想和以往一些思潮的影响,显得偏狭而又刻板。长期以来,学校把德育仅仅理解为规范的约束,比如遵守纪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团结,诚实等,德育的方法也是说教为主,学校智育限于对知识的积累和成绩的追捧,美育限于技能的训练,体育忽视了过程和精神成长,而限于少数人的比赛等等,这些都是教育上缺乏思考,集体无意识滑行的结果,是舍本求末的表现。

我们不禁地要想,在这样的教育中,“人”在哪里?“我”在哪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德智体美劳各育的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统一于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和谐发展。”他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其实,和美育一样,德育也应该是对灵魂的教育,人的灵魂应该是丰富的,也应该是高贵的,前者是美育的目标,后者是德育的目标。

那么,教育是什么?最为朴素的说法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们的天性、所固有的人格特质和能力等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得到人生的幸福。

教育要做什么?朱永新说,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人性,培养美好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经亨颐说:“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已。”这些观念都深深地影响了我。

不铸人格,不养精神。不育人性,不为教育。这使我想到,如果教育只为一大事而来,那就是“立人”,立健康之身心,立卓越之精神,立优美之人格,使受教育者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我国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培养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也给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给我的思考以力量。我开始把这些思考,逐步带入教育工作的情境,和学校干部、员工、教师们一起,以“立人”为根本,开始了漫长的教育行进。

(一)“以德立人”,使儿童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精神

以“立人”为根本,我们开始了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习惯养成”和“责任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新德育”实践。校园新德育从儿童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入手,提倡人性教育,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提倡唤醒教育,把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重视渗透教育,将每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都看成教育行为,营造自然而然的教育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被感染和感动,进而受到教育;重视自我教育,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帮助学生自我成长;强调生活教育,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

学校的习惯教育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行习惯为框架,坚持多年,在小学段培养人生18个好习惯,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学校多年来坚持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和活动开展,使心理健康成为重要的学校文化,在这一文化的浸润中,“使儿童身心健康”和“培养阳光少年”就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基调,“照亮孩子成长的路,温暖教师耕耘的心,升华家长智慧的爱”就成为学校不懈的追求。目前,“爱心树成长驿站”心理健康中心已然成为师生的心灵家园。可喜的是,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收获。2012年5月,学校成功举办了烟台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2012年10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探索经验在山东省素质教育论坛上交流。

在责任教育中,确立每个人的责任,使校园里每个人都承担着自我成长的责任,享受成长的快乐,创造属于自己的成长的尊严。每个人都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对家庭,对他人,对团队,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这些责任的教育过程,都从小事做起。在新德育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在生活中升华的点点情感,感受到了人格的伟大力量,我们看到了身边到处都是谦谦君子读书人,看到了好习惯开出的花朵,看到了感恩背后的默默成长,听到了“做最好的自己”的呼唤,听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誓言,看到了揣着梦想上学的笑脸。我们开始向往新公民的诞生——民主与自由,自治与自律……

“心怀感恩,心怀梦想是我的责任。”“做最好的自己是我的责任。”“捡起地上的纸片是我的责任”,“给爷爷让座是我的责任。”“集会守时,不疾不徐”“与人交谈,礼仪当先”“一日三餐,按时吃饭”“早晚刷牙,饭后漱口”;“课前预习,独立思考”,这些都是孩子们常说的话和能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的事。2013年4月,学校成功举办了以 “养成教育”为主题的中澳两国校长论坛。学校习惯养成经验在省内外多个会议上交流。

(二)“以体立人”,使儿童拥有健康之体魄与健全之精神

我们的学校体育以“立人”为根本,追求“身心双健”。张伯苓认为,教育精神应以“体育”为骨干。我认为,学校教育确立体育教师的“立人”理念,升华体育教师的教育精神也是重要的内容。我们需要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赋予更多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认识到,体育不仅是健身的要求,更是人格的基石,它承载着身心的健康、竞争的精神、意志的锻炼、规则意识和公平正义等诸多的教育要素。

因此,我校力图使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和大课间活动促进体能消耗、增加活动密度、增强活动趣味,阳光体育活动主要形式分为三部曲——体育课上注重运动强度、密度和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和人格教育,体育活动课上重视传统和创新游戏,大课间上以传统武术操、健美操、阳光亮眼操和比赛类等集体游戏为主。三大板块协同作用,日积月累,使阳光体育活动铸就了学生阳光的身心基础,使拼搏勇敢成为每个孩子的信念。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相信,从这里走出的每个孩子个个都有坚强之体魄和健全之精神……

(三)“以智立人”,使儿童拥有智慧的心灵和卓越的才能

在“尚美立人”教育理念下,我们把课堂教学赋予了尚学科之美、育学科之能和立人格之基等内涵,追求课堂教学的简约化、人文化、生动化和思维含量,重视培养思维能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主张课堂的宽松民主,鼓励学生提问反驳、批判质疑、异想大开,鼓励奇思妙想,以此为创新人格成长,创设环境,以此开掘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涵养学生的精神,释放学生的潜能。在构建“阳光课堂”,探索“合作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中扎实起步,稳步前行。比如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疑问和创造胜于一切的理念与方法,使科学课堂充满了质疑、批判和创造的快乐;比如在数学课上,我们倡导基于问题、顺应学生思维、顺应心智发展轨迹教学,反对套装知识和将教师思维成果、逻辑化的知识给学生,使数学课充满了心灵的愉悦和智慧发展的快乐。

创设属于孩子的缤纷课程。课程是一切教育的载体。我们的做法是,去除功利,为孩子的人生幸福着想,开设属于孩子们的课程,让孩子在自主选择课程中成长。我们的课程理念是:课程=文化+能力+态度。我们深深明白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将“七大领域”校本课程、校园“七大”主题教育和校园“五大”节庆活动有机结合,构成了学校系统的课程体系:

——独特的“七大领域”学校课程:涵盖语言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传统文化领域、社会与生活领域、国际教育领域等60余门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力求提高孩子的全面素养,培养其兴趣、开掘其智慧,释放其潜能,发展其个性、能力和特长。

——校园“五大节庆”活动: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英语节,学生在这些节日里,参与到活动之中,享受着体育、读书、英语、科技活动等带来的快乐和对人格的浸润。

——校园“七大”主题教育:梦想教育、责任教育、习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环境教育、传统节日教育、“我爱我”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学校全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生们通过听讲座、看视频、争卡片、做调查、写读后感、办手抄报、摆沙盘等活动,不断成长与发展。

培养终身阅读者。我们深深知道,一个人格健全、优美并有着卓越成就的人无不是终身的阅读者,领袖人物更是如此。孩子的初中、高中、大学乃至他的一生,如果没有了小学段通过阅读得来的理解力和学习力,没有了小学段广阔的阅读背景和深厚的底蕴,将丧失后劲,挫折不断,大事难成。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建设书香校园,学校里图书随手可及。坚持9年推行“立体化阅读”(每日下午持续默读、晨间经典诵读,倡导家庭亲子阅读),近两年又推行了语文课堂海量阅读。力求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深厚的国学基础和文化底蕴。令我们欣慰的是,学校的孩子都人人爱读书。2013年5月,学校成功地举办了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深化研究”研讨会,会上学校多名教师和大量学生展示了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文化建设和教学成果,赢得了与会人员的好评。

(四)“以美立人”,使儿童拥有审美、创美的能力和美好人格

学校美育以“立人”为根本,从重视艺术教师的精神成长开始,从课堂生活、艺术审美、创作活动中渗透人格教育,让教师“以美育美”,用美的作品、美的环境、美的心灵、美的服饰、美的言行美化孩子的灵魂,让孩子懂得美,奔向美……在审美和艺术教育中陶冶儿童的健康人格。艺术人格是熏陶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学校践行“以美育美、各美其美”的艺术教育理念是首先从重视艺术教师的精神成长开始的。增强艺术教师的自豪感,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非凡功能,着力培养孩子初步的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以美育美,塑造美丽心灵,塑造美丽自己,将来建设美丽中国;从课堂生活、艺术审美、创作活动中渗透人格教育“以美育美”,用美的作品、美的环境、美的心灵、美的服饰、美的言行,美化孩子的灵魂,让孩子懂得美,奔向美。比如,学校的音乐课堂上,每个孩子都会演奏乐器,都能用各类打击乐和表演形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创造和理解,都能绽放自我,展示独特的个性和人格魅力。

我的信念,就是通过“立人教育”,把孩子们培养成为品格高尚、心灵智慧、体魄健全、才能卓越、个性鲜明的阳光少年,培养成令家庭、学校、社会和民族自豪的真正的中国人!

四、人生感悟与收获

大道至简。至真的道理都是简而朴的,艺术教育,任何学科,任何科学,达到登峰造极,都呈现出艺术之不美。所以,作为人生,一要艺术地生活,使生活脱离刻板和庸俗,充满浪漫的、创造的、流动的、高雅的美的享受,获得心灵的丰盈和精神的幸福;二要把艺术的气质迁移到工作中,艺术地学习、交往、工作和创造,无论教书和育人,无论做任何大事小情,都追求艺术的高度。这是艺术教育给我的,也是我应该给予艺术的教育的。

何为幸福人生?拥有健全的人性,优美的人格,就是幸福所在了。如果有再能力实现自我,贡献社会,那就是更大的幸福所在。所谓成功只是完美人性的副产品,如果一味追求成功,那么一旦失败就会远离幸福。人生之幸福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明明德”,对于像我这样的教育者来说,就是修己达人,默默济世,就是发乎礼,而止于善的追求过程。

是的,人生的真谛归于实现真我,归于寻得自我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而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实现“人之为人”、“我之为我”的价值。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是要通过教育把人身上最宝贵的价值实现出来,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也就是宝贵的禀赋都得到发展的人。也就是当下所说,全面发展而个性鲜明的人。而不仅仅是能够满足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

当然,这些本身也离不开教育者自身的成长,这成长的一路上,我们都在选择,选择书籍、选择理念、选择生活、选择同伴、选择方向、选择时机、选择方式……而选择的价值,就是最值得做的事。

为了这些最值得做的事,又需要在这样一次回顾和反思中再一次在眼前展开未来,约所有的志同道合者,携着我们的孩子,一起走向“立人”的教育……

猜你喜欢

人格美的儿童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留守儿童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六一儿童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漫画之页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