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教师在专业教学工作中的知人善教

2013-03-27大连市建设学校高君佩

电子世界 2013年2期
关键词:知人基础中职

大连市建设学校 高君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了解学生的长处和短处,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知人和善教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1.知人

1.1 知整体

我认识的一位中学老师曾跟我调侃过:“我真佩服你们这些中职的老师,把初中的少数中等生和大部分差生都集中在一起教,这课可怎么上呀?”虽然是句调侃的话,但也说明了目前中职学生学苗现状。

除了要知道学生的整体现状,还要对自己所教的课程了然于心,找到你所教授的课程与你要教授的对象的对接点,你自己所教授的内容,哪些是学生易于接受的,哪些是学生不理解和难于接受的,不易接受的内容应该采取什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些都要提前做好准备。

1.2 知个体

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都有个体差异,学生当然也是一样。老师除了要采取传统的方法通过班主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外,还要通过自己对学生的观察与交流,掌握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学习态度。比如说中职学生有一部分对基础课不感兴趣,觉得跟中学一样,学了对将来就业也没多大帮助,而且他们一路学来已经非常反感对基础课的学习。但对于专业课,有很多同学有好好学习的愿望,觉得学好了专业课对自己将来就业有帮助,再者因为没有接触过的课程,心中还存有点好奇的感觉。其实专业课程很多比基础课程还要难学的,当这些学生接触到专业课时,原来的学习热情没有了。所以关键在于老师的因人施教了。

2.善教

其实在知人善教中,知人相对容易,善教则既要付出成倍的辛苦,又要融入自己的才学与智慧。我对善教是这样理解的:

2.1 善教是面对授课对象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实施

我们省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全省惟一统一考试的科目,如果考试过不了,就不能拿到毕业证书。这样就无形给任课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学校对老师没有硬性的要求,但每个老师都不想让自己的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而拿不到毕业证。

考试的形式是机考,注重检测学生的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对于一些初中有一定基础,加之本人有条件上机,上网的学生,获得优秀的成绩也不是什么难事。而对于那些初中学校的计算机设施差,没有机会接受正常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同学,甚至有个别同学从未接触过电脑,想要通过及格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单纯追求及格率,按教学大纲把课程讲完,然后重点练习省里提供的那些模拟考试题,只要把这些题做熟练了,考试及格没问题,而且及格率很高,优秀率也很高。

其实这种考试及格率高,优秀率高只能部分说明老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老师虽然为了把那些差生教及格也要付出一定的辛苦,但那些好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就会没多大提高。因为考试的内容为了照顾基础差的同学是比较少的。基础好的同学除了自己做好模拟题,让成绩达到或者接近100分外,因为老师没有别的要求,所以他们自己也没有更高的追求。一年下来,每周四节课,这部分学生的收获不大。

这时候应该是知人善教,分层次教学的时候了。摆在老师面前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让那些基础好的同学上课有“饭”吃,而且能基本吃饱“饭“,另一个是让那些基础差的同学不会觉得听不懂,做不了,保证他们能顺利通过省里统一考试。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2.1.1 精心设计每一次作业

因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本身就是一门以实操为主的课程,几乎每次课都有实际操作的课堂作业。这个作业要精心设计,首先要温故知新,把以前的内容分期分批的渗透到新作业里面,同时重点考虑当课所学的新内容。其实要分层次布置,通常分成三部分,基础部分,提高部分,优秀部分。基础部分是每个同学必做的,没能力的同学可以不做后面两部分。

2.1.2 及时辅导,及时检查

在作业布置好以后,老师则穿梭与机房的过道每个学生的机器前,及时辅导、及时检查,掌握每个人的完成进度,当时间到了,同学们把作业提交上来时,很容易就知道哪些同学是自己做的,哪些同学是复制抄袭的,时间长了,学生也掌握了老师的体性,他们也就不再抄袭了。因为平时作业与期末总评成绩挂钩,大部分学生还是在乎平日成绩的。有些同学不要求好成绩,能及格就行,所以只做好第一部分的内容就可以了。而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做第二部分甚至第三部分。

学生在操作时不存在不会的问题,因为只要会点鼠标,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同学在指定的时间里都可以完成基本操作。当然一堂的时间有限,老师的精力也有限,所以课堂上老师会重点把精力放到第一部分的辅导,虽然不允许学生复制别人的作业,但同学之间相互切磋,我的原则就是同学之间可以动嘴讲解,动手指点,但决对不允许动鼠标替别人操作。老师的课堂辅导,其实就是因人施教的过程。

中国的改革开放体现的实践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一方面继承着中国发展而来的历史经验,另一方面创新着中国发展出去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指出: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1]新时代的具体实践方案体现的就是中国的发展思路、中国的战略定位、中国的世界眼光,实践方案关系着改革开放能否顺利的承接历史使命,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我们还应该在伟大实践的新时代方案中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政治意义、时代意义、民族意义。

这样上课,除了会大大加大备课量以外,课堂上也很辛苦。

2.2 善教体现在渊博的学识和学而不厌的精神

近30年了,一路下来,按说教了这么多年,如今应该是轻车熟路了,但知识的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使你站在讲台上是个老师,走下讲台就永远是个学生。

其实学生的基础越差,要求老师的知识面越广,教授学生的能力越强。那是因为学生的基础差,教学的手段越不能单一。在信息化教学的今天,每个教师都试图用多媒体技术做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有的是积极地学习参与,但有的却是迫于学校方面的压力,简单应付。结果是Powerpoint做成了成片的文字和一些图片,老师成了放映员、解说员,完全失去了多媒体教学这个辅助手段的意义。

我们教专业课的教师经常要讲设备的构成,工作原理,操作过程以及操作后设备所能实现的功能。在学校还没有能力购进大量的实训设备时,大部分内容还是要在课堂上讲解的,传统的方法是老师做些挂图,或者做些手工,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负责任的教师反复讲解,课后辅导,但效果有限。现在有了多媒体软件,可以用计算机软环境模拟一下,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仿真功能。

要想达到好的仿真效果,做到上课学生可以与软件交互,师生之间可以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课后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软件自己复习。老师光会使用Powerpoint是不行的,最好使用Flash动画。初级的水平是不行的,要用到编码才能很多的完成交互功能。

我在讲授《建筑电气控制系统安装》这门课时,把所有的控制电路都做成了Flash动画,老师可以、学生也可以把分散的电路元件用鼠标拖动的方法连接到电路正确的位置,如果连接错误了系统会给出提示。在讲电路原理时,在电路图上合上哪个开关,哪些触点闭合,哪些触点断开,就连触点的延时时间都会形象的无误的体现出来。老师演示操作完了让学生操作,很多学生都很踊跃参与,在鼠标点动之间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要画一黑板的图,这个开关合上了,哪些触点动作了,要不断的更改电路,不用说学生很难听懂,有的老师自己讲着讲着都糊涂了。

不是说有知人善教就一定要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从这个事例说明一下,知人善教首先体现在教师的学识上。教育的先师孔子说过:“学而不厌”,就是说老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你没有足够的学识、没有继续学习的精神,不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怎么能做到更好的善教呢?

2.3 善教是诲人不倦、润物无声的倾心浇注

中职学生大部分课堂上不能认真听课。我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老师先讲解示范,然后给学生布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经常是你刚讲完怎么操作,回头让学生照着做,他就会问,老师这个怎么做?明显的他没有听课,而且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开始的时候真有点不耐烦,虽然也告诉学生怎么去做,但难免会厉声厉色的批评几句,后来发现有些学生不会做也不问了,所以以后每次学生问问题的时候,尽管是你刚刚强调完,也要和声悦色给予指导和解答。即使学生有星星之火那样的学习愿望,你也要去燎原,即使不能形成气候,但起码不要把他扑灭。

中职的学生主动问老师问题的学生很少,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必须满足一定的课后辅导时间,如果在自习课的时候你去教室,经常是没人问你问题。有的老师呆上一会儿完成时间上的任务就走了。所以教师应该主动去问学生,我最近讲的某某问题你懂不懂呀,你说给我听听。答疑时间应该由学生问老师,变成老师问学生。

老师不仅应做到教育的先师孔子教导我们那样的“诲人不倦”,还应如杜甫笔下的“好雨”,要“润物细无声”。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融入自己的努力与智慧,在平凡中彰显出教师岗位不平凡的作用。

3.结束语

教师法总则第三条是这样写的: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读一读感觉每句话都沉甸甸的。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做为中职一线的老师,承载的重任是可想而知的。

[1]严平.必须知人善教[J].人民教育,1980(8).

[2]吴必尊.对中职教育“有效教学研究”的思考[J].广州教学研究,2011(6).

猜你喜欢

知人基础中职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知人论史,法史交融——读陈新宇《寻找法律史上的失踪者》(增订版)
指点迷津
谈班级管理中的“知人善任”
《人物志》中“知人”理论的现实价值研究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