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校园攻击行为处理案例
2013-03-27刘婵
刘 婵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案例:
课间休息时间,某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曹老师正在同另一名任课老师说话,他们聊得正开心。这时,一名学生神色着急地冲进办公室,边跑边冲曹老师喊道:“曹老师!曹老师!不好了!李明明和姜磊在走廊那里打起来了!曹老师你快去看看吧!”曹老师顿时脸色有些不太好看,转过头对那名学生说:“去,叫他们别打了!”那名学生一听曹老师的指示,马上掉头跑开了。任课老师看到这情况,关心地对曹老师说:“你班里的学生打架你要不要去看看啊?”曹老师听了却道:“小孩子小打小闹难免,叫他们别打了就是。”曹老师知道班上那个叫李明明的调皮学生,学习一般,是个电视迷,在学校与其他同学相处时经常发生冲突。作为班主任,曹老师平时也因为他跟同学打架的事情批评过他几次,甚至还请家长到学校来沟通过。李明明的父母工作很忙,平时在生活学习上疏于对李明明的教导,但是只要发现李明明学习不好,表现不佳的话,那动起手来从不含糊。曹老师请李明明家长来学校以后,李明明收敛了几天又是老样子。几次下来,曹老师对他也是头痛不已。
案例分析:
攻击行为的产生,与孩子自身发育特点、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管理以及教师教育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一 小学生校园攻击行为产生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特性使然
小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也是处于性格塑造、品德培养的阶段。自身对于错误行为本质缺乏足够认识,因此,他们的犯错有别于成年人,大多不会明知故犯。只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耐心引导,很大程度上能预防犯错行为的产生。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甚至粗暴,极易给孩子性格塑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不良影响。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常常存在过于溺爱和关爱不足两个极端。溺爱使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父母、各界忽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渴望引起关注的孩子会将攻击他人这一类事件作为吸引他人关注自己的一种手段。案例中家长与孩子缺乏良好沟通,采取的教育手段简单粗暴,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社会不良信息影响
社会中的文化传播给予孩子的价值导向作用不容忽视。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提供着大量的信息,也是孩子们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充斥的内容无形中影响着他们。暴力信息的传播降低了人们对于暴力的敏感度。孩子的辨别是非能力本来就不强,无法正确判断是非对错,信息中的暴力内容易被孩子模仿。一旦孩子认为暴力是解决事情的一种平常、正当且行之有效的手段,这其中的潜在危害令人担忧。
(四)校园干预管理不到位
校园内发生的学生攻击行为其原因往往有迹可循,简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校外受到了委屈,或遭遇到了让他情绪波动的事情,他在受到刺激的时候,因为某些原因并没有表现出来,而到了学校以后,周遭的同学容易成为发泄目标;(2)学生自己在胡思乱想,突然莫名其妙发作打了人而引发他人与自己之间的冲突,这属于学生自身内在的原因,在校园攻击行为中较为不易察觉;(3)学生因为与他人认知有所不同而引发,这一因素在校园攻击事件的原因中占很大比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本身的管理风格可能是学生攻击现象产生的一个相关因素[1]。松散的管理使得校园无法形成良好教学秩序;过于严格的教学管理也会使学生之间关系受到负面影响,造成不融洽相处。
(五)师生沟通及处理缺乏技巧
对待问题学生,班主任采取批评、请家长这些手段似乎并不存在问题,是什么导致了学生再次攻击行为的产生引人深思。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来分析,小学生由于性格活跃,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在平时教学中容易产生很多问题。然而,很多教师认为这很正常,却忽略了管理中积极预防、防微杜渐的重要性。简单从表面上看认为事情没有多严重,往往就是因为错误的工作方法和简单的思维方式导致——“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不想研究问题,却想解决问题,这是目前相当多教师的思维方式。”[2]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很多教师抓课堂教学很有一套,而在学生管理方面却缺乏方法与技巧。没有学生在学校不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这种沟通的需求应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建立正确的学生观,不只是将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更当成自己的事业对待。案例中曹老师在事件发生时并未亲自处理,把它看作一次很平常的学生打闹事件,简单停留在阻止事情继续发生这种表面现象上。这说明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攻击行为重视存在不足,在处理事件后并未得到良性反馈,导致学生行为未真正得到纠正引导从而避免学生攻击行为的再次发生。班主任放弃了积极的干预手段,采取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在处理上存在问题。
二 小学生校园攻击行为干预
在平时的交往活动中,孩子之间经常会有一些小摩擦,其中部分导致攻击行为。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对于了解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对校园攻击事件的干预能起到积极作用。
(一)提升学生自我认知
通过多渠道教育,使小学生自身充分了解校园攻击行为的危害性。孩子的成长需要爱来呵护,从小培养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非常重要。小学生应在生活中多参与安全教育学习,加强其自身修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认识到校园攻击行为的危害;通过参与校园活动、社会活动培养健康的心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多渠道的健康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二)家庭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
首先,家长应该从子女的个性特点出发,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其次,作为家长,尤其是带子女外出务工和留守儿童的家长,应主动学习保护子女的相关知识、对孩子的教与养以及解决问题等技巧。再次,在平时家庭教育中,家长可有意识教导孩子如何自我保护、如何自我情绪管理等知识,将保护子女自身的安全教育放在同知识教育同样重要的位置。切不可教育子女“以暴制暴”这种错误的处理方式,也不能灌输“以德报怨”的懦弱方式屈服于暴力威胁。
(三)建立良好的信息传播体系
良好的信息对于减少学生攻击行为有一定作用。职能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电视网络媒体等行业发展;合理规划,为学生打造专属的绿色健康的信息平台;在学生闲时增加健康向上的信息传播。
(四)规范校园干预管理
校方通过建立定期与家庭的交流活动,及时与家长进行互动,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为孩子建立互动的生活和学习平台,打造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做到“开开心心来学校,平平安安回家去”。一旦面临学生攻击行为,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在处理这一类型的问题时,必须端正态度,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1]。须本着尽可能保护师生安全,防止事态扩大,控制事件再发生的目的来处理,这点校方必须予以明确。
(五)提升师生有效沟通及教师处理技巧
“教书育人”是师德规范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必备素质[3]。凡事不可想当然。若只从事情表面入手,不充分认识事件的严重性,久而久之很可能造成老师认为学生不受教,缺乏耐心对待学生,也可能造成学生“打人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想法、甚至自暴自弃的错误观念,导致其认知偏差,长此以往必然造成恶劣影响。低年级小学生行为缺乏自控,教育者要尊重这种“未成熟状态”[4]。学校班主任应当耐心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科学的干预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而使得学生拥有正确认知以及健康心理,从根本上杜绝学生攻击事件发生。干预学生攻击行为时做到可防可控,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班主任一种能力的体现。提高教师处理技巧可采取以下措施:(1)班主任面对学生攻击行为时应该临危不乱;(2)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收集当事双方及第三方的信息进行及时了解沟通,但是不要做出权威之议;(3)应避免状况恶化,避免出现“非赢即输”的事情,有必要的话,应该隔离双方;(4)保持解决问题的正确情绪,切忌出现责骂、歇斯底里甚至过激反应;(5)必须对相关学生进行追踪,获得反馈,以达到持续干预。值得一提的是,班主任在降低学生攻击行为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引导,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对于预防学生出现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三 结 语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转变观念,采取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科学教育方法来进行教育一直值得我们研究。对于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我们应正确认识,做好干预工作。引导其健康发展,传授学生生活中的知识,提供有助于学生减缓或处理压力的策略训练及努力培养其同他人交往的能力。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多承担一份责任,提供健康向上的传播信息,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和谐的大环境。学校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孩子应更多关注,在发现问题之前,校方及班主任应该制定系统的、科学的、合理的方案来积极应对,以预防为主[5]。而在攻击行为发生后,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应做到怀有爱心,耐心地处理,并在处理后继续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真正有效地干预学生攻击行为。
[1]Amold P Goldstein.学生攻击行为——预防与管理[M].林丽纯,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 个教育案例(中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周秀荣,周险锋.加强师德建设 重构教师权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9).
[4]杜 威.民主主义与教育[C]//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5]杨颖秀.教育管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