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对当代教师培养的启示

2013-03-27武,冯

当代教师教育 2013年2期
关键词:礼乐教化儒家

栗 洪 武,冯 静 一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对当代教师培养的启示

栗 洪 武,冯 静 一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礼乐的出现是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礼乐教化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是儒学的源头,其内容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瑰宝,是光大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思想智慧。反思其当代价值,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是增强教师道德意识、培养教师和谐人格以及形成良好教师文化的重要思想基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礼乐;教化;教师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礼仪、重教化的国度,中华民族凭借礼乐教化的实践方式创造了灿烂的社会文明;礼乐教化思想这一精神方式还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等各个领域中;先秦儒家是礼乐教化的积极倡导者和践履者,其思想自然具有理论上的逻辑性和实践上的指导性。

所谓教化,是指将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事明理;所谓礼乐教化,是指儒家综合运用礼与乐来教育感化民众的活动历程,是一种以礼乐为内核,以儒家人文精神为统摄,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的美妙境界中,潜移默化地向民众传达蕴于礼乐之中的儒家精神的一种人文活动。

从历史的维度看,中国先秦时期是礼乐教化的滥觞时代,这时的儒家礼乐教化思想不只是以理论的形式出现,更重要的是其为中国民众提供了一所精神家园,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探索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主要内容,把握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为当代教师培养和谐人格,增强道德意识,以及构建良好的教师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操作依据。

一、 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起源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生活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1]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前提基础,它不仅决定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而且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先民们十分倚重土地与自然,从而形成“以农为本”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以顺应天道自然为逻辑前提,同时决定了儒道两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都提倡“天人合一”,这也使得民众顺应天命的思想根深蒂固。然而,人们不但要应对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还要对付经常出没的毒蛇猛兽,自然就认识到团体协作的重要性。于是,人们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明了简单的音律以调整劳作的节拍, 以至于在生活中也使用音律来协调自己的生活节奏。《礼记·乐记》中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2]494也就是说,人类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思想感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内心情感的变化,则通过外在的“声”表现出来,然后将此错综复杂的“声”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再配以舞蹈,便形成了乐。可见,音乐起源于上古人们的日常需要,是远古人类传情达意的需求,它既要调整群体劳作的节奏,又要安抚人们的内心情感。

先秦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思想观念落后,各种事情,上至国君将相,下至普通民众都无法从客观角度科学地分析,而要进行占卜活动以测凶吉。遇到自然灾害、人为灾难,则认为触犯了神灵,受到神灵的谴责和惩罚,于是祭祀便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事。上古时期,礼作为事鬼敬神,以及率民事神的佐祭形式而存在。西周作为殷商的一个邦国,其文化与商文化有前后相继的关系,而且周文化在商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3]2079-2080这是殷、周文化之间的差别。所以,若说殷商文化是“尊神文化”,那么西周文化则可称为“尊礼文化”。从“尊神”到“尊礼”这一演变的初步结果就是“礼”这一观念的诞生。[4]

《尚书·周书》中有关“礼”字记载:“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5]455“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5]474此处之“礼”指具体的祭祀活动,包括祭祀之仪节与乐舞。《礼记》云:“武王崩,成王幼,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侯于名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3]1261周公旦总结前朝暴虐的教训,并继承了其礼乐文化思想,将礼乐从巫术幽暗中解脱出来,初步建立了“礼”、“乐”互化的文化制度,使礼乐成为社会典章和行为规范。

二、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内容

李泽厚先生曾指出:“原始的图腾舞蹈把各个本来分散的个体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有意识地紧密连成一片,融为一体,它唤起、培育、训练了集体性、秩序性在行为中和观念中的建立,同时,这也就是对个体性的情感、观念等等的规范化。”[6]事实上,上古时期的礼乐教化内容是比较宽泛的。

中国古时的“乐”原本是各门艺术的总称,以诗歌、音乐、舞蹈为主。郭沫若先生认为,“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可不用说,绘画、雕镂、建筑等造型美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7]按此说法,先秦时期“乐”并非纯粹意义上的艺术,而是一种综合的艺术门类。

中国古代的“礼”也涉及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在古代典籍中,有不少论述涉及“礼”的涵义。《孟子·公孙丑上》云:“辞让之心,礼之端也。”[8]102《荀子·富国》道:“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9]141《孟子·告子上》言:“恭敬之心,礼也”。[8]289《论语》也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0]可以看出,礼是当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准则。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2]635上古时期的宗教活动、祭祀仪式非常重要,全体氏族成员参与,互相配合,可以认为它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活动。原始社会的思想观念、情感价值、思维意识甚至是各种常识性的知识、实际操作的技能等主要是通过宗教祭祀的乐舞、仪礼等灌输给全体氏族成员,借此促进群体的团结互助,从而维系整个氏族社会秩序的安定。事实上,原始祭祀、宗教仪式就是礼乐实现其教化功能的载体,通过这一载体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都可以说是礼乐教化的内容。

三、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价值反思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逐步深入,大多数国人视先秦儒家礼教思想为遗风败俗,封建桎梏;甚至简单地将其等同于三纲五常,而弃之如敝履。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之后大中学校也终止儒家经学教学;文革时期,“四人帮”发动全国范围的“批林批孔”运动,“孔孟之道”从学校到社会遭到彻底批判。时至今日,在长久的疏离之后,儒家的礼乐文化已经逐渐退出教育领域,逐渐淡出师生的记忆,虽然似曾相识,却并不知所云。柳诒徵先生指出:“中国者,礼仪之邦也,以中道立国,以礼仪立国,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较而言最具特色之处。”[11]然而,中华民族这个以深厚的礼乐精神,以浓厚的礼乐文化赢得礼仪之邦的国度,却正在边缘和模糊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本真。

鉴于此,很必要反思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价值:首先,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具有深邃的智慧。彭林教授在《礼乐人生》中写道:“人的一生涵泳在礼乐之中,揖让周旋,诗歌唱和,变化气质,涵养德性,其乐融融,这是一个典雅的世界。”又曰:“三礼的妙旨奥蕴,儒家的高超智慧不能成为大众的财富,则是全社会莫大的损失。”[12]儒家强调以礼正行,以乐怡情,礼为天地之序,乐为天地之和。通过礼乐互化,内外兼修,可使教师志清德洁培养学生成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3]34的君子。

其次,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具有人类社会的价值本真。多数国人将儒家礼教思想直接等同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弃之如糟粕。事实上,先秦儒家礼教思想的本质是以“五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杨天宇教授在《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的序言中写道:“先秦时期儒家礼教思想的本质是‘五常’,而不是‘三纲’。‘三纲’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而其源头则始自法家的韩非,它不是儒家思想的固有产物,而是战国后期至汉代,儒法合流、专制君权与儒家思想相互妥协的产物。”[14]据最早出现“三从”的《礼记·郊特牲》记载:“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15]以此记载分析,“从”与“帅”前呼后应,即男性如师傅般为女性带路,是基于两性的角色差异而言的,并无专制主义色彩,更无压制女性之意。所以,教授民众懂得“仁”、“义”、“理”、“智”、“信”,学会正确地处理日常伦理关系,才是礼乐的思想精髓,价值本真。

第三,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具有现实意义。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道德境界等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同时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市场经济给民众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迅速蔓延。新旧思想的冲突导致民众精神迷茫,无所适从。由此,以儒家礼乐思想教化教师,培养其和谐人格,增强其道德意识,一方面,可以抵御腐朽思想对教育阵地的侵蚀,另一方面,可以逐渐弥补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缺失。总之,以教师群体之力来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必要而迫切的。

四、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对教师培养的启示

首先,如单就 “礼”而言,它是以外部规则施于人的行为规范和处事准则,从而规范或制约人的主观意识和行为方式,属于外部规范。《荀子·大略》言:“礼者,人之所履也,失其履,必颠蹶陷溺。”[9]443礼如同人所踩踏出来的道路,前人所行,后人所从,是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众所周知,教师是社会意识层面上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们引领社会潮流,推动社会有章可循。所以,教师自身不但要遵礼尚礼,也应该言传身教使学生明礼。《礼记·哀公问》云:“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16]235荀子也曾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17]可见,礼作为行为规范,在教师培养方面的价值不可小觑。

“礼”作为外部规范,可提升教师的道德意识。《礼记·曲礼》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16]3所以,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或者说礼作为一种使人形成道德心理的手段,在时刻警示着教师,言传身教,以礼行事,尊礼尚礼,以礼明德。教师之所以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一职之所以被尊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不仅因为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更因为教师懂礼仪,有德性。

康德曾经说过,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康德将道德与星空相提并论,可见道德之于教师的巨大价值。其实,师德并非大而无边的空泛理论,它表现为教师的文雅谈吐、文明举止,还表现为关心学生、一视同仁等教育行为。道德是美的化身,善是道德的灵魂。道德拒绝一切非理性的东西。内心有礼,胸中有道德的教师,不仅不会恣意妄为,辱骂学生,更不会因为有难当头而弃学生于不顾。虽然,2008年远去了,然而,人民教师范美忠却被人民永远唾弃。在那地动山摇的一刻,他为了一己安危,迅速逃出教室,不仅没有组织学生逃生,竟然连最起码的危险信号都未传达于学生。后来在其文章中写道,在间不容发之际,即使是其母亲,他也不管。这无疑是放纵自己不受理性约束、置礼于不顾的行为,更是漠视教师道德,泯灭良知的行径。孔夫子曾言:“不学礼,无以立”。[13]204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影响力显著提高,保持与提高文化竞争力,人的文化素养是关键。如果教师时刻谨记礼的要求,以礼约束自己,用礼规劝内心,就不会做出有损教师道德之事,而会处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公民。

其次,若单就 “乐”而言,它则以怡情养性的内在方式来实现人内心的宁静平和,使师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通共融,从而养成和谐人格,属于内部感化。《荀子·乐论》中说: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18]可见,乐是从内心诱导出的对社会外部约束的衷心认同。以乐治心, 正义慈悲之心便油然而生。所以,乐作为内部疏导的手段,在教师培养方面的价值不容忽视。

“乐”作为内部导引,尤其能够培养教师的和谐人格。所谓和谐人格,即指构成人格整体的各要素之间处于相互协调、平衡和统一的发展状态,它不仅包括人自身的协调一致、知行统一,还包括外在关系上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19]日前,频频曝光幼师虐童事件:

先是山西省太原市某幼儿园5岁女童因不会计算10+1,而被老师在半小时之内狂扇耳光70次;此后,浙江温岭市一幼儿园又发生骇人一幕,女老师颜某面带笑容,揪住一男童的两只耳朵使其悬空近20厘米,疼痛使得男童张嘴大哭。凡此种种体罚与变相体罚的现象,不胜枚举,并且触目惊心、令人发指,这也同时折射出当代社会面临经济转型与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一部分教师暴戾之气甚重,动辄大打出手。有鉴于此,既然音乐能够通过音与音之间的联接与重叠,产生高低、强弱、刚柔等不同的节奏,由此而交织形成的旋律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情感起伏以及血液循环都有关联,从而形成心灵共鸣。那么,学校以及教师培训机构就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旋律来平和教师的心境,怡其情,养其性,减弱其内心的暴戾之气,逐渐培养教师的和谐人格。

《乐记》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20]132各种感情可以通过音乐来宣泄,喜怒哀乐等情绪都可以用音乐来表达。陶醉于美妙轻柔的音乐之中,人的情绪便会平静和乐,整个思绪便在圆融中得以畅通,身体各个器官在和美安乐之中协调统一,随之逐渐消除紧张焦虑甚至愤怒怨恨之情。“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21]552人的情绪,会受到外界诸多影响,如果自身不加以节制,不反躬自省,会渐渐被外物所控制,为所欲为,迷失本性。“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20]135所以,圣人重视乐的教化功能,认为乐可以善人心,美习俗。

当代教师应以乐怡情养性,陶冶身心,并以其柔和婉转的旋律来克制暴躁,驱散戾气,使其心灵逐渐平和宁静。高雅的词曲搭配,流畅的音乐律动,能够荡平内心的波澜起伏,洗涤心底深处的恶念与私念。以词达意,以曲传情,音乐以其特有的灵动缓缓流入教师的心田,使教师不断提升心灵境界,与己和谐,与人为善,最终养成和谐人格。

第三,礼乐教化,相辅相成,营造良好的教师文化。礼乐相得益彰, 既能够使教师保持德行垂范, 也可以构建良好的教师文化。《礼记·乐记》有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21]557以礼治身,以乐治心,礼乐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既可保持教师队伍秩序井然,又能使教师群体和谐互助,营造良好的教师文化。

所以,《周礼》也强调礼与乐和谐互化,“以乐德教国子, 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 兴道、讽诵、言语;以山乐舞教国子, 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 以致鬼示神, 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 以说远人, 以作动物。”[22]这样,教师在舒缓、和谐的乐曲中,在曼妙舞姿的烘托下,身临其境地体味“礼”的庄严与肃穆, 通过轻歌曼舞这种潜移默化的行为方式,受到感染、启发,并自觉将其转化为一种符合伦理道德的思想感情与行为方式, 从而不断构建一种秩序井然、宁静祥和的教师文化。《乐记·乐论》中也指出礼乐的关系:“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20]133所以,“礼”与“乐”和谐互化,既不失融洽谐和,又不混淆秩序差别,二者相得益彰,达到“致中和”的崇高境界,从而构建起良好的教师文化。

教师教育,任重而道远。先秦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在增强教师的道德意识,培养教师的和谐人格方面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当前,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应该借鉴传统儒家的一些礼乐教化思想:一方面,在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先秦儒家礼乐教化的内容,使师范生在思想意识上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继承,让教师真正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保存者与传播者。另一方面,教师培训机构可以开设音乐鉴赏课,定期推荐高雅的乐曲,以供教师倾听、玩味。同时,学校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一些音乐文化活动,如召集教职工观看礼乐歌舞表演或聆听音乐会等,让他们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体会礼乐内容和情境,从而加深对礼乐教化的理解与感悟。有了高素质的受礼乐陶冶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知乐达礼的学生,从而逐步铸成高雅恬静的国民性格。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17.

[2] 钱玄,等.礼记·乐记第十九[M].长沙:岳麓书社,2001.

[3] 郑玄 注,孔颖达 正义.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 祈海文.礼乐文化——先秦美育思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1:33.

[5] 陈襄民,等.四书五经全译·尚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6] 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215.

[7] 郭沫若.沫若文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86.

[8] 梁涛.孟子解读[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 方勇,李波,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0] 孔子,孟子等.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27.

[11]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5.

[12] 彭林.礼乐人生[M].北京:中华书局,2006:2-3.

[13] 陈晓芬,徐儒宗.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4] 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5.

[15] 丁鼎.礼记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26.

[16] 戴圣.礼记[M].王学典,编译.北京:蓝天出版社,2007.

[17] 杨朝明.荀子·大略第二十七[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51.

[18] 安小兰.荀子·乐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7:200.

[19] 陈林,董薇.探究大学生和谐人格结构的培养与塑造[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1,8(1):62-65.

[20] 吕骥.《乐记》理论探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21] 朱彬.礼记训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2] 阮元.十三经注疏·周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38.

[责任编辑向宁]

TheEnlighteningofPre-QinDynastyConfucianIdeaofRitesandMusicupontheContemporaryTeachers’Training

LI Hong-wu, FENG Jing-yi

(SchoolofEducation,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The emergence of rites and music symbolizes that human beings have evolved from barbarism into civilization; the idea of enlightening by rites and music is also the essence of the Confucianism . Confucian idea of enlightening by rites and music is the source of Confucianism, and its content is the common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ese nation. Reflecting upon its contemporary value, the Pre-Qin dynasty Confucian idea of enlightening by rites and music i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eachers to enhance ethical awareness, and to foster a harmonious personality, and to form a good civilization.

the pre-Qin Dynasty; Confucian thought; rites and music; enlightenment;teacher

G451

A

1674-2087(2013)02-0028-05

2013-03-26

栗洪武,男,陕西榆林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与老解放区教育史研究;冯静一,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

猜你喜欢

礼乐教化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