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叙事学理论下严译《社会通诠》中的翻译会通思想①

2013-03-27熊辛格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10期
关键词:会通严复中西文化

熊辛格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0011)

我国翻译研究界对严复翻译思想或翻译理论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他提出的“信·达·雅”,但是严复留下的大量材料充斥着不符合该理论的文字,这说明“信·达·雅”概括不了严复全部的翻译思想。但是研究严复其他翻译思想,如翻译会通的学术论文可谓汗牛充栋。早期对于严复翻译思想的评述主要涉及其译语与西语之间的关系,其中吴汝纶、章太炎先后偶尔提及到翻译会通,对其各有褒贬;20世纪30-80年代,局限在“信·达·雅”的规定性翻译标准评论中;到了90年代,学者们逐渐拓宽视线,除了“达旨”术外,严复会通受到关注,但是缺乏对历史、文化因素的考量。到了21世纪,对于以往严复翻译研究的这一缺陷,已经有学者或多或少的注意到了。如,王宏志(1999)重释了“信·达·雅”,认为严复的翻译思想以“达”为主要策略,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递原著思想,并在文中指出大部分批评严复的文章,都没有把时间和环境因素加以考虑,这对严复是很不公平的。胡伟希(2002)分析了严复翻译的“格义”与“会通”的关系,认为“格义”重在不同文化的理解,而“会通”则在乎不同文化视域融合后新意的产生。俞政(2003)主要探讨了严复翻译方法的译创结合和译评合一,认为中西文化会通是其中重要的方面。王宪明(2005)通过对《社会通诠》译本的细读研究,探讨了严复如何创造社会学术语,使其与儒家文化会通。韩江洪(2006)探讨了严复用以会通的话语资源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之间的关系,认为翻译会通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张德让(2010)发表了题为《翻译会通研究》的博士论文,从社会学、文化学和翻译史学等多角度详细探讨了会通作为近代中国中西思想融合的学术地位。以上的研究虽然打破了狭隘的翻译标准和翻译技术的小圈子,并且综合历史、文化等因素来考量严复的翻译思想[1];但是多数论文缺乏对严复译本的细读对比研究,没有为翻译会通思想例举有力的证据。文章试图从这个层面为起点,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阐释严复的翻译会通思想。

一 严复翻译会通思想的渊源

会通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方式,其定义早在《周易》中就有记载。千百年来众多学者对此定义颇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韩康伯、朱熹、马涛等人的论述。其中韩康伯认为“会通”乃“会合变通”之意,重在变通。朱熹则认为“会通”二字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表示学术之内涵交错综合,有待打通,而“通”则是强调正确理解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后,再进行阐述,二者不能偏执一环,否则便有许多错杂之处无法解释。马涛的定义较为全面,“会通是主题对各家学说融会贯通后,进而萌发出的新概念和新思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吸收各家之长,并对客观规律有深入的了解。”综合以上三位学者的定义,我们认为会通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融合各种学术、知识的思维方式,其重点在于对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思考,找出它们的同一性和矛盾性,进而找出它们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以求创新[2]。从这个角度说,便为界定翻译会通提供了理据。“翻译会通”指译者在充分理解融合中西文化、找到二者的求同存异的特点后,用创新的语言表述下来。翻译会通强调的是中西双方的文化交流,重在中学对于西学的信任与包容,而非二者的冲突[3]。严复是近代西学东渐运动中翻译西学成功的翻译家之一。戊戌变法后,严复在对待中西文化问题上,主张以我为本,重新审视中西文化,走中西会通的翻译之路[4]。随后严复提出了他对于中西文化会通的思路“统新旧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为了达到宣传西方先进文化以启蒙国人思想的目的,他在翻译过程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其译著汇集古今中西文化之精髓,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所以严复不是简单的翻译西学,而是在会通古今的基础上创新。他的翻译会通方式、手段和领域都别具一格[5]。首先,严复没有步洋务派和西方传教士的后尘,再去翻译科技方面的书籍,他超越了传统的体用范畴,围绕维新救亡这个大目标,逐步消除读者头脑中的落后的意识形态,所以他将会通思想扩展到译介西方制度的层面。其次,严复的翻译会通手段来源于佛经翻译的格义手法和以达旨为目的中西文化之比附。他理解和融合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以中国传统的文化为资源,通过格义或者比附来完成达旨的目的[6]。

二 翻译会通的表现方式

严复的翻译思想最早出现在他的《天演论·译例言》中,“译事三难:信·达·雅。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于本文。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由此看来“信·达·雅”三字重在求达旨,会通的策略更是不多做计较。过去的几十年中,不少人认为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是一组矛盾的概念,对它们的解释也是非常多,有人认为严复抛弃了‘信’而单纯的为了达旨,也有人认为严复翻译做到了“信”和“达”而不“雅”。而20世纪初,王宏志老师出版的重释“信·达·雅”一书,非常全面的阐释了这三者的关系,认为严复的“达”和“雅”都是为了“信”,也就是说,严复在不损害原著大意的情况下,对细小的字句进行添加修改,使士大夫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译著。正如王宏志所说“其实,自始至终—由‘信’开始,至‘达’,至‘雅’—严复都是把重点放在意义上面。”[7]由此可见严复的达旨翻译方法并没有忽视翻译的忠实性,相反还为近代文化转型提供了非常多的语料素材。严复的达旨既是达原书之旨,又达他本人之旨,而且主要是达严复之旨。清楚了这一点后,我们便可以更好的理解严复翻译会通的各种策略[8]。严复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如意译、删节、格义、比附和案语等。现在看来,严复的翻译手法有时候真有比附之嫌,但是我们如果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特点和学术潮流,晚清末年大多数的翻译均已意译为主,旨在启蒙国人的愚昧思想,那严复的这种做法便可顺利成章,无可厚非[9]。严复翻译了八本介绍先进科学和社会思想制度的书籍,其中《社会通诠》的作者甄克斯从进化论的角度对社会的发展历程做了回顾与展望。其中严复翻译中涉及到的“社会”、“国家”、“民族”和“小己”等关键概念不仅可以反映严复的翻译策略,更是可以从中体会到严复是如何会通古今,创造新思想的。

(一)严复与甄克斯的社会三阶段说

全书中甄克斯采用较为隐秘的手法将社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蛮夷社会,第二阶段是宗法社会,第三阶段是现代军国主义社会。那么在甄克斯的书中所涉及的国家乃是欧洲及美洲各国,并不包括中国及远东各国。但是严复译著《社会通诠》中把中国及亚洲几个国家划为第三阶段国家,这便违背了原著的意思,但是却达了严复的旨意,达到了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的目的。

例如:Great Britain,France,Holland,Germany,Spain,Russia are undoubtedly States.And these States are the proper subject matter of Politics,in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term.But,as we study their history,we become aware that these communities have gradually developed out of societies….[10]

严复将此段文字译为:若大不列颠,若法兰西,若荷兰,若俄罗斯,若高丽,若印度,宇内无虑数十。是数十之所守所行,谓之制。然,吾国取数十国之历史而考究,非古遂同于今所云也,实从其至异之形式,经数千年天演之递变……[10]

根据梦娜贝克的叙事学理论观点,译者在翻译中可以通过自主地构建相关术语来从而参与对社会现实的质疑与磋商,并通过该策略使个人的意识形态与运动目标相互发生作用[11]。她同时认为无论是字面意义还是隐喻意义,翻译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构建。对比两段文字,严复完成了叙述构建,把亚洲几个国家纳入第三阶段内,为了使国人明白社会发展的天演的道理。同时,在翻译手法上严复采用了增评和加案语,他在这里的增评是最后两句议论和评述的文字。把原著中没有涉及到的某些知识如“高丽”和“天演说”合理地运用到译文中,不仅没有损坏原文的意思,反而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拓展了读者的思维。严复的增评和加案语的策略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了作用,一方面通过解析疑难、评议生发,使读者更容易掌握作者的思想,接受严复译著的内容。另一个方面,增评和加案语的使用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很显然,增评与加案语是有效的达旨手法。从翻译会通的角度来说,严复想要表达的是近代国人对人类历史进程的理解,即社会发展有天演的规律。这表明近代国人正在借助于对世界各民族历史进程的考察,来自我反思。

(二)严复与甄克斯的国家概念

甄克斯关于国家的概念来源于古罗马和工业革命的定义。甄克斯认为国家是民主、共和的集体,是为全体人民创造财富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每个国家都必须有自己的主权,这样在相互的通商贸易和交流往来中,可以保证自己的利益。而我国关于国家的概念是来源于儒家的“天下国家”的思想,士大夫们一直认为国家不是暴力的象征,而是“仁、德”的化身,这样便导致华夷思想的产生。以至于“朝贡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的盛行。近代我国的统治阶层因为缺乏了通商互市的概念,所以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而严复便是想借助甄克斯的书来传递这种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概念。严复在翻译这个概念时,译文比原文有了更多的内容拓展。

例:… those communities namely,which are not formed for any special objects,but which have grown up,almost spontaneously,and 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its general interests.Men as a rule,live in these communities,they are born into them and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change them at their pleasure.In their advanced forms,we call these communities States.

严复译:夫国家之为社会也,常成于天演,实异于人为。一也;民之入之,非其所择,不能以意为去留,二也;为人道所不可离,心必各有所属,三也;其关于吾生最切,养生送死之宁顺,四也;为古今人类群里群策所扶持,莫不力求其强立而美善,五也。

可以看出,严复对国家的概念增加了后三个职能定义,采用了增评的翻译策略。蒙娜贝克说过,“对于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是通过省略和添加的方式而实现的,目的是要抑制、强调或者铺陈文中隐含的叙事或更高层面的某些方面。”严复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知晓叙事的重要性,所以严复能自如的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添加到译文中去,他的概念既包括甄克斯的思想,又有中国传统的“天下国家”的概念。虽然这与原文有一定的冲突,但是反映出严复潜意识的国家概念是通过会通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然后超越了两者的界限,创新而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一创新反映出严复自己关于建国的概念,他达了自己的旨意。在严复的潜意识里,国家观念的底蕴不是全部来自于甄克斯的原作,中国传统的“天下国家”的观念与理想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译者对原文材料进行取舍,以突出、增强或抑制当前叙事的某些方面,直接影响到翻译活动所在的上一级叙事。严复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有助于对上一级叙事的铺陈或限制[11]。

(三)甄克斯与严复的伦理观念

甄克斯在讨论蛮夷社会特点过程中,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婚姻方式作为例子,推导出近代西方先进的婚姻模式。他认为蛮夷社会的婚姻是按照图腾来分类的,相同图腾的族人不可通婚,不同图腾的族人才可以通婚,结果产生了许多的一妻多夫或者一夫多妻的现象。而严复认为,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清王朝,必须有稳定的社会及家庭。所以在他的译著中对于图腾婚姻制度的语言,大部分都没有译出来,因为他认为这些文字不能表达严复的思想。另外,内容上无关宏旨、甚至琐屑的文字,严复也一概不译[12]。

例:…And the evils of close inbreeding must,one could think,have ultimately forced themselves upon his notice.If so,we can understand the rule,“Snake may not marry snak.”But this is conjecture.

严复译:彼亲亲之合,久乃灭亡,见其如此,乃立制防,且以为是神之所违者,则凛然莫敢犯之矣。此蛇之所以不得与蛇通也。

对比两段文字,明显的区别便是严复并未把原文完全译出,很多假设性的话语均被他删除。严复在此运用了删节的翻译手法。纵观严复的整个话语系统,这种删节的策略并不多见,对源语文本中的一些令严复不能认同或接受的观点,多数时候他采用的是增评或者加案语的策略。由此可见,严复达旨会通过程中,还是以不破环源语特色为原则的,如果遇到中西文化冲突之处,大部分是采用案语来评述和会通二者。所以严复的“信·达·雅”确实是以达旨为策略,以求信为目的。

三 结论

严复在翻译过程中,频繁地采用非正法的翻译策略,此类策略均是“达旨”译法。包括意译、增评、删节和案语等。意译是严复采用较多的策略,这类方法在清末时是非常流行的译法,能更好地传达译者的思想。与意译相比,我们似乎应该更加重视案语、增评和删节等翻译策略。因为它们是译者介入源语文本、操纵读者阅读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严复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原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译者的“达旨”服务,原作之旨是原作品的大概思想,而达译者之旨目的是要启发民智。严复认为,如果原作思想与译者要表达之意无太大差别,他便可以较为忠实地翻译;如果二者相差甚远,严复可以采用添加、删节或者案语的翻译策略,重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救亡思想。增评、删节和案语均属于归化翻译策略,严复在翻译中能灵活运用各种策略,使他的译作在士大夫阶层中倍受推崇,从而达到了启蒙思想的作用。

[1]Bassnett,Suan & Andre Lefevere(ed).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2]Bassnett,Suan.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

[3]Hatim,Basil& Ian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薛其林.融合创新的民国学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5]高惠群,乌传衮.翻译家严复论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6]胡伟希.“格义”与“会通”:论严复的阐释学[J].学术月刊,2002(11)19 -24.

[7]王宏志.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韩江洪.严复话语系统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9]廖七一.中国近代翻译思想的嬗变—五四前后文学翻译的规范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10]王宪明.语言、翻译与政治—严复译《社会通诠》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蒙娜贝克.翻译与冲突—叙事学理论[M].赵文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2]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7.

猜你喜欢

会通严复中西文化
大河会通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兼评《文学地理学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