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分析理论观照下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研究①

2013-03-27方小青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10期
关键词:综合英语连贯宏观

方小青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综合英语》是为英语专业本科生一、二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该课程的表述是“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1]大纲要求,课堂教学应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现阶段,在英语专业精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用ppt辅助ppp的教学模式。ppp模式是指外语课堂按讲授(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和输出(Production)三个步骤进行[2]。教学以课文为主线,贯穿以单词、词组、句子、段落、语法的讲解,教师偏重于词句的精讲细练,较少注重语篇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停留在语言本身的讲解,对语篇宏观处理技巧的忽视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导致后者对语篇缺乏深层理解能力,进而使得其英语水平的提高受到制约。《综合英语》精读课的这种只停留在句子水平语言能力的训练上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在语篇层面的语言交际能力,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作为一门较新兴学科,语篇分析吸收了包括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语言的研究和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为第二语言教学特别是英语精读教学开辟了新的视野。语篇分析中的一些理论对学生语篇理解能力的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增强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把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体框架的语篇分析理论引入到《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并试图建立一种基于语篇分析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

一 语篇分析理论

本文阐述的教学模式是以以下语篇分析相关理论为理论依据的。

(一)语篇结构和体裁分析

语篇是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3]。学界对语篇结构的研究主要从宏观结构(macrostructure)和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两个方面进行分析。Van Dijk(2006)认为,语篇的宏观结构是语篇较宏观层面、较高层次的语义结构,强调语篇总体、宏观上较大单位的结构,即语篇采取何种方式或结构传达信息以达到谋篇布局[4]。而语篇的微观结构则指构成语篇的表层结构连接和连贯的基本手段及机制,它侧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直线关联的线性结构关系,即语篇中某个句子的语义结构或某两个按顺序排列的句子间的语义关系。微观结构分析包括语法手段,词汇衔接及逻辑联系语等手段。

随着对语篇宏观结构分析的逐渐重视,我们发现,语篇的体裁分析从宏观的角度,立足于对语篇语言特征的描述,深入到语篇结构背后深层的社会文化以及心理语言因素,并结合考虑社会、心理这两个因素,将语篇分析从描述扩展到解释,挖掘出不同体裁语篇所需实现的某一特定交际目的。也就是说,它侧重于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策略,并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体裁分析超越了对语篇语言特征的简单描述,力求解释语篇建构的理据,探讨语篇结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5]。

(二)衔接与连贯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的两个基本属性,也是语篇研究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要弄清楚句子和句子如何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语篇,就得解决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如何通过衔接与连贯连句成篇的问题。

Halliday和Hasan(1976)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将衔接界定为“存在于语篇中并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间的联系…是组成语篇的非结构性语义关系”。[6]1985年Halliday和Hasan又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其中,结构衔接包括平行对称结构、主位—述位结构、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非结构衔接包括成分关系衔接和有机关系衔接。其中,成分关系衔接包括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有机关系包括连接关系、相邻对、延续关系等[7]。之后,胡壮麟(1994)在此基础上提出语篇衔接和连贯是多层次的,全面、系统地扩大了衔接的范围。这个多层次模式包括社会符号层,语义层,词汇层,句法层,音系层等五个层次[8]。

根据van Dijk(1977)和Widdowson(1978)的观点,连贯既是一个语义概念,也是一个语用概念。一方面,连贯是语篇内各成分间线性的、层级性的语义联系;有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这一层面的连贯依赖于语言形式,是显性的。另一方面,连贯是语篇的言外行为发展、言语行为序列的关系,是语篇在语言言外功能上的连贯性,这一层面的连贯依赖于语篇产生时的语境知识和语篇使用者的语用知识,是隐性的。正如胡壮麟所认为,语篇连贯的实现已经超出了语篇外在的形式层面,同时,需要考虑到社会文化语用层面。另外,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部分学者认为,语篇连贯也离不开语篇接受者自身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交际者在交际中凭借认知世界知识或者通过大脑的推理机制挖掘出表面不相关的语句之间的连贯关系,达到理解整个语篇的目的[9]。由此可见,语篇的连贯可以通过很多手段实现,包括宏观结构,衔接手段,修辞手法,语境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和认知手段等。

在众多语篇连贯手段中,衔接是实现连贯的重要手段,也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学界常常把衔接看作是语篇的表层结构、形式上的结构关系,它通常是通过词汇、语法等表层结构形式实现的,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则是语篇深层、内容上的语义或功能关系,它是通过句子或语段之间的语义或功能关系实现的,是语篇的有形网络。通常情况下,语篇具有结构上的衔接性(cohesion)与意义上的连贯性(coherence)的双重性。但我们应该注意,衔接并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连贯的语篇不一定都是衔接的。

二 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技能的综合实践能力。长期以来,精读课教学普遍采用较固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采取ppt辅助ppp,以课文为主线,从词汇、词组、句子、段落、到课文语法点的讲解,教师偏重于词句的精讲细练,较少注重语篇思维能力的培养。H.G.Windowson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外语教学要从以孤立的句子为中心转变到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精读课教学从微观结构分析着手,侧重语篇的词汇、语法分析,忽视了帮助学生从语言表层的词、句的理解上升到对整个语篇宏观结构的把握,以至于不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无法真正实现精读课堂教学的目的。近年来,随着话语分析与语篇语言学等领域研究的深入,英语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也不再局限于对语言的微观研究,而逐渐转向对语篇的宏观结构探究,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对语言和语言教学进行阐述。

《综合英语》精读课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包括听、说、读、写、译各种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而语篇分析教学法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教学理论框架,其目的旨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和培养学生获取完整信息的能力。将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综合英语》精读课堂教学,需要我们从宏观角度出发,以连贯的语篇作为分析语言的基本单位,立足于篇章整体,通过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学习理解整体篇章结构。教师在对语篇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围绕语篇的中心思想来进行语法分析和词汇的讲解,还应解析作者遣词造句的手法和布局谋篇的特点,并对与目的语相关的社会文化及其他知识进行讲授,使学生对语篇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表层的语言形式层面,而是上升到深层语篇语义功能层面,从而帮助学生掌握选词造句的技巧、谋篇布局的机制,统揽全篇的能力,而且对语篇的体裁结构有一个宏观的认知把握。由此可见,语篇分析教学不仅要求我们重视语言形式,而且必须重视语言功能,正确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把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精读课教学,我们建立了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综合英语》教学模式:宏观把握—微观分析—宏观归纳,对语篇从组织结构、主位结构、信息结构、主位推进模式、语法手段、词汇衔接等方面进行分析。下面本文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Confessions of a Miseducated Man为例来进行语篇教学模式分析。语篇分析的基本教学步骤如下:

首先宏观结构的信息处理。其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理解语篇的深层意义,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拿到Confessions of a Miseducated Man这篇课文之后,教师首要做的不是进行文本分析,而是提供相关背景信息,提出问题,确定文章的情境语境,由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定位。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从消极、被动的认知过程转变为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对语篇信息进行分析,并利用语篇分析技巧去推测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意图。其次,通过讨论和分析明确语篇结构。这篇文章是精读课本中常见的说明类语篇结构。说明类语篇结构中信息组织的常见模式是“问题—解决”模式。Hoey(1983)认为,一篇组织完好的“问题—解决模式”的语篇应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在开篇向读者描述某事件或社会现象作为文章的背景(situation),接着由此事件或社会现象引出一个问题(problem),然后陈述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反应(response),最后提出对这一反应的评价(evaluation)[10]。具体到本文,作者首先提出背景(situation),my education is inadequate;接下来,指出这一现象的问题(problem)在于we focus too much on differences rather than similarities;然后人们的反应(response)是establish a new type of education;最后做出评价(evaluation),human destiny is the issue;people will respond。由此模式,我们可以得出这篇文章的宏观结构框架:

Part I(1-4)In what way was the author miseducated?

Part II(5-7)Why was this education inadequate?

Part III(8-10)What kind of education do we need?

Part IV(11)What will this new education bring about?

了解语篇主题结构框架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理解语篇中心思想和交际目的意图,内在的逻辑关系,总体布局。也为接下来学生对语篇的微观结构的理解和分析做好了铺垫。

其次是微观结构分析,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处理好语篇的词义、句法结构及语句之间的关系。在掌握了语篇宏观信息结构之后,学生对语篇的主旨、文章脉络、框架都有了全面地了解。下一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语篇主题思想、段落之间及内部的逻辑联系,抓住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主题句、主题段等;然后结合上下文,根据语境、运用世界知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中的词、词组、难句、长句、句型、语法点等。理解句子在表达语篇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对难以理解的内容,如上述的词、句还可采用语篇分析手段如照应、替代、连接、省略、词汇衔接等衔接手段。由此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并逐步发展他们在语篇水平上进行交际的能力。如在本篇课文中的第一部分中,第一句These notes are in the nature of a confession.It is the confession of a miseducated man.就通过these,it这些照应词的语法手段引出下文。第二段中的the test is a simple one… that test is outside the country通过照应、省略等语法、词汇手法;第三段的had instructed me in the differences of…以原词组的不断复现以及之后的or that…的省略,建立了贯穿整段的链条,很好地实现了整个段落的衔接与连贯关系。而且后者还体现了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以及主位推进模式在整个语篇的信息流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抓住语篇中信息传递的脉络。

最后,宏观归纳。其目的是对整个语篇的一个归纳总结,增强学生的语篇意识。本文中作者对自己所受的传统教育进行了反思,分析了它的长处和不足。经过这一反思和分析,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受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即传统教育强调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不能使我们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基于此作者建议建立一种旨在引导人们寻求人类大家庭共性的新型教育。通过讨论和分析,归纳总结语篇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语篇意识。

三 结语

将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中是一个有益、有效的尝试。该教学模式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从语篇表层上升到语篇深层,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统一,帮助学生从宏观和语篇深层对语篇进行理解和分析,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从而真正地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21-28.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Van Dijk,T.A.From Text Grammar t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brief Academic Autobiography[J].Linguistic Research,2006(4):187 -207.

[5]秦秀白.体裁教学法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42-46.

[6]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7]Halliday,M.A.K.& Ha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8]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9]王 寅.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J].外语学刊,2005(4):16-23.

[10]Hoey M.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M].London,UK: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3.

猜你喜欢

综合英语连贯宏观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衔接相关问题探究
宏观与政策
“综合英语”课程学习策略探究
教育信息化与高职《综合英语》的深度融合探究
宏观
宏观
宏观资讯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