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普通话机测中“说话”项的问题及教学对策①

2013-03-27闫翠萍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10期
关键词:普通话口语测试

闫翠萍

(湖南女子学院文传系,湖南长沙410004)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简称“机测”)系统的使用,是我国推广普通话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体现了普通话推广和普及的与时俱进性,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机测真正实现了无纸化考试,提高了普通话测试工作的效率,同时突显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了在人工测试中因疲劳、人情等主观因素对测试成绩的影响,保证了测评的可信度。在2007年1月1日在上海、安徽两省举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以后,“机测”开始在全国推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高校大学生作为普通话推广的重要群体和机测的直接参与者,他们面对测试准备、测试环境和测试手段的改变,基本能够适应。但在“说话”项的测试中,出现了不同于人工测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 机测背景下“说话”项测试出现的问题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对前3项单音节、多音节、短文朗读自动评分,对第4项“说话”项进行录音并上传至省测试中心服务器,再由省测试中心分配给测试员根据录音进行网上评分。“说话”项时间为3分钟,分值为40分。

与人工测试比较,机测的“说话”项评分特点有:(1)扣分项目更加细化。机测“说话”扣分项目有: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自然流畅程度,还包括缺时、离题、雷同、无效话语。扣分项目的细化,对部分学生口头禅频密、说话离题、思维不连贯等情况进行了约束和限制,使普通话测试更全面、更科学;(2)评测更严格。“说话”时间必须满3分钟,相对人工测试中实际说话时间缩短的情况,增加了考生的说话难度。说话不能离题、雷同,不能有无效话语,在内容上提高了要求,学生以往所使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模式或用废话充当说话内容的方法都不能再使用。如此,真正突出了“说话”项“说”的特点,对于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的部分大学生来说,“说话”项是难度最大的项,也是最容易失分的项。大学生在测试过程中的问题具体如下:

1.态度不端正

在人工测试考试环境下,大学生面对评测老师的监督,言行比较端正,少有过激行为。然而在机测环境下,现场只有少数老师,个别学生将真正想法和行为表露出来,如:“怎么还没到时间……,怎么还没到”或吹话筒消磨时间,严重影响了测试的严肃性。

2.准备不充分

相较于专业课,大学生普遍对普通话重视程度不够,平时疏于练习,没有养成普通话的思维习惯,不注重词汇的积累,在“说话”时,多表现为停顿、磕巴,常带“嗯”“啊”“然后”“我觉得”等口头禅;词汇贫乏,同一词语反复使用,甚至背诵朗读教材上的朗读作品等现成的文章。即出现了无效话语、内容雷同等扣分情况,这都是准备不充分造成的。

3.缺时现象突出

缺时指说话时间不满3分钟,中间有停顿。在测试中,考生缺时多出现在计时开始后或整段话说完后。如,计时已经开始,考生还没有意识到说话已被录音,还处在酝酿中,超过15秒钟就会被扣分。或者考生完全结束说话后,时间还不足3分钟,也会根据缺时的时长扣分。

4.网络热词频现

网络热词在大学生中流行并且使用广泛,但其是否有生命力,是否规范,还需要时间的检验,所以要少用或不用。但在机测中,网络热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如:“萌”、“奇葩”、“吃货”等词在“我的朋友”、“谈谈美食”等题目中频繁出现。

5.读稿现象增多

在监管不严的机测环境下,考生为了达到流畅的效果和说满3分钟,会将事先准备的稿子带进考场或通过手机查出说话答案,并对照朗读,这与“说”的要求背道而驰,而且还会导致在“自然流畅”方面的扣分。这也要求测试老师严抓考场纪律,杜绝作弊行为。

二 原因分析

普通话测试作为推广普通话的一种手段,通过对大学生语音面貌的评测,激发大学生学习和使用的热情。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分析和总结,可以推动普通话测试的进一步完善,促进普通话教学的改革。

1.测试环境改变

这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与传统人工测试最大的区别,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考生面对的是计算机,而传统人工测试考生面对的是测试员。机测环境下,考生处于相对独立的空间,应试心理发生改变。一方面,没有了面对测试员的紧张感、腼腆,言行不端者呈上升趋势;同时,面对冷冰冰的电脑,没有了测试员的眼神交流和语言提示,考生出现说话难以展开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多人同场测试,考生之间的干扰在所难免。由于操作熟练程度、朗读速度等各方面的原因,考生测试进度不一致,最后剩下的考生就会出现紧张、害羞情绪,选择沉默等待计时条计满3分钟,造成“说话”项的缺时,影响成绩。

2.心理素质较差

普通话测试既是对考生语音情况的考测,也是对考生心理素质的考验。大学生心智发育还不完善,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在相对独立空间测试,虽然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但也时常出现对自己说话水平估计过低,说话不自信的情况,影响流畅度;或对自己说话水平估计过高,夸夸其谈、不着边际,出现离题的问题。这些都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欠缺的表现,是由对自身普通话水平认识不足、对“说话”项准备不充分、对陌生机测环境不适应或消极心理暗示造成的心理障碍。

3.说话培训不到位

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把重点放在语音的正音和词汇的积累上,缺乏对学生进行“说话”项测试评分标准的具体说明,对标准没有深入的阐述和解读,更忽略“说话”的训练,使大学生的说话无法得到切实的提高。其实,“说话”不是单纯的口语活动,还是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技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在机测环境下,“说话”难度比人工测试时大很多,要求也更加细化,教师应加强说话培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对策

1.端正大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态度

大学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肩负着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重任,只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一历史使命。在现实中,很多大学生没有把提高普通话口语交际水平作为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只是为了顺应行业的需求和社会的形势而学习普通话,平时没有自觉地做大量练习,只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或寄希望于测前短期培训。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强调大学生进行普通话测试的目的和意义,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普通话测试,打消部分学生的功利行为和侥幸心理,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明确“说话”练习的重点,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普通话学习的过程中来,并享受语言的魅力,循序渐进地提升口语水平。

2.教师应加强对普通话测试的研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加以推广和应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机测普通话的推广已有6年的时间,很多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对此做出了丰富的研究。在“说话”的教学中,教师应把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用理论指导实践,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水平,确保学生提高测试成绩。教师还要主动参与到普通话测试的研究中去,提升理论水平,实现教研相长。

3.强化“说话”教学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曾说过“无论学普通话还是学说话,都要多说。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练的技巧和技能都是勤学苦练得来的,说话也不例外,非下苦功不可。因此,课堂上一定要重视学生说话,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说话。”[1]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讲授,还要重视学生的说话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说话能力。

普通话学习是口耳之学,会说的前提是会听,通过听去正音、模仿和借鉴。给学生听字词范读,提供标准音示范;听名家朗读朗诵,学习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听辩论赛、演讲,培养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口语训练,如:案例示范、模仿练习、对话式训练、启发教学等,激发学生“说话”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索、主动改进、乐于表达,提高“说话”教学的效果。尤其要针对“说话”项的评分细则,有的放矢地对普通话测试所用30个说话题目进行专项练习,让学生提前模拟练习,打消测试时的恐惧感和紧张感,增强考试信心。

4.促进相关语言课程建设

普通话测试“说话”项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普通话的学习能运用准确规范的语音进行口语表达和交际。而高校普通话课程的教学安排一般是集中时间短期培训或者开设一学期课程外,培训的时长和力度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因此,可建设相关语言课程,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普通话表达能力。例如,除常规的普通话课程,还可以开设口语交际课程,包括日常交谈、演讲、朗诵、主持等内容。让学生在这些实践课程中获得口语表达和交际的机会,提升整体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环境下,“说话”项的难度增加,对普通话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普通话教学工作者应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说话”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考试,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1]康 健.“说话”训练原则及方法[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

猜你喜欢

普通话口语测试
幽默大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酒中的口语诗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