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及就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2013-03-27李婵田野
●李 婵 田 野
我校作为一所以工科类专业为主,以建筑类专业为特色的大学,当务之急更要抓住当前良好的发展机会,加大对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带动我校的整体发展。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及基本情况
(一)工程类学生的定义
工程类学生是指在工科类专业主要以学习工程建设、工程技术、工程法规、工程经济等学科为主,未来在工程领域从事工作的学生。在我校主要是指参与工程建设的相关专业,如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测绘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土地资源与管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相关专业,涵盖我校近二十个专业。
(二)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研团队共调研走访了各类企业130 余家,发放调查问卷150 余份,访谈十余场。走访了中建八局、鲁能集团、济南四建,鲁商置业等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到58.60%,国营企业占到26.90%,中外合资企业占到6.31%,外商企业占到3.72%,科研院校占到1.88%。从企业类型上来看,施工、承包类单位占到47.40%,建设开发类单位占到28.40%,咨询单位占到12.00%,设计类单位占到10.34%,第三方服务机构占到0.86%。调研团队主要围绕我校的学科建设、学生素质培养和学生能力评价三个主要方向,探究了房地产、建筑企业对我校工程类毕业生的评价,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参考数据。
二、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现状
(一)工程行业市场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和期望
据调查显示,90.13%的企业在招聘时主要注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其主要包括交际、学习、组织、文字表达能力等;而注重技能(如实习经验,资格证书)、知识、岗位或工作性质分别占有68.18%、50.91%、27.27%。而毕业生生源所在地、性别、工资以及其它问题考虑的相对较少。
1.在毕业生素质方面,50%以上的企业认为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抗压能力弱、稳定性差是毕业生初入职场的致命弱点。有40%的企业认为毕业生时间管理能力弱、工作效率低,28.18%的企业认为毕业生沟通表达能力差、沟通意识薄弱,15.47%的企业觉得有些毕业生自私、没有团队意识,还有1%的企业认为毕业生无责任心。
2.在专业技术方面,有54.55%的企业认为我校工程类毕业生在技术方面存在欠缺,主要表现为项目经验薄弱。也有30%以上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缺乏行业知识、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基础薄弱、一知半解。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映是进入角色慢、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不强,从而导致工作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专业竞争力不强,无法体现出工程类学生的优势所在。
(二)校企合作中企业方更倾向多元化合作方式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调查了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看法,很多企业表示愿意并认可校企合作。44.27%的企业愿意建立实习基地,11.82%的企业认为应该由企业人员进学校进行授课,10.0%的企业希望能够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大多数企业愿意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同时,这也要求我校应该积极主动地联系更多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之中。另外,有22.73%的企业愿意以其他方式与学校合作,这也体现出目前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三)工程类用人单位对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基本满意,部分内容仍需要改进
在调查的150 家企业中,有141 家企业对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满意度达94%。但在专业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部分企业也提出新的要求,特别是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根源在于对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程的忽视。
1.对于教学内容改革,82.7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教学内容改革应该增强应用性,工程类行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行业,提高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可以有效提高工程类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有60%的企业认为增加专业知识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44.55%的企业倾向于希望学校在教学内容改革时能够从增强针对性方面下手,在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有21.82%的企业认为加强基础知识的培训是很重要的,毕竟基础知识是专业和工作起步的基础,因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选择增强教学的导学性、内容的先进性、增加通识知识教育、加强基本理论的教育的企业分别占到了调查总数的17.27%、16.36%、15.45%、13.64%。
2.在教学安排改革中,27.73%的企业认为加大技能课程设计尤为重要,占第一位;其次是理论课程的安排,占22.94%,为第二位;其他依次为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分别占22.02%、18.84%、8.47%。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有所不同,课程设计相对于毕业设计,针对性较强,能够更好更有目的的掌握所学知识,而毕业设计的综合性较强,就显得知识层面较低,术业有专攻,这也是企业比较青睐于课程设计的原因。总之,这些课程的安排都必不可少,只是花费的时间与精力的不同,学校要认清企业的所需,因材施教,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招聘方式趋向多渠道,岗前培训渐受重视
1.在招聘方式上,借助网络、报纸等招聘是众多企业招聘的重要方式之一,选择网络、报纸等招聘方式的企业有67.27%,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网络、报纸招聘的优势是分不开的。校园招聘占到36.36%的比例。校外招聘也是比较常见的招聘方式,占到45.45%的比例。还是有一部分企业采用学校推荐的方式,大约有23.64%。毕业生不能把求职的精力都放在校内,要广泛撒网,寻求更适合自己的职位。
2.在是否进行岗前培训中,99%以上的用人单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主要培训方式中,选择内部员工定期统一培训和以师带徒的企业占到了较高比例,分别为60.91%和60.0%,岗前自我学习占到了20.91%,请外部人员为企业培训占到了16.36%,像通过工作轮换和国外培训占得比例较少,只有9.09%和5.45%。培训制度是为了配合公司的发展目标,提升人力绩效,提升员工素质,增强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能力与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并有计划地充实其知识技能,发挥其潜在能力。因此,我校应该在教学期间不断渗入企业所需内容,使所学知识能够在将来就业时学以致用,这样也利于企业缩短培训时间,尽早投入工作之中去。
3.岗前培训在内容上,因公司的需求不同也各有侧重:责任感、敬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提高占到了80.0%比例。工程技能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加强分别占了68.18%和60.91%的比例,企业文化的宣传在岗前培训中也占到了53.64%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人群,在刚踏入社会时,会面临适应新的环境,处理新的问题,在其中不免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所以在校期间,应树立良好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将更有利于快速融入企业和个人的发展之中。
三、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当今社会越来越青睐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毕业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实践中去锻造。实践是衔接大学生在校学习知识和走上社会运用知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调查结果显示,78.2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缺陷,他们反应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这是导致他们对近年减少招应届毕业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我校应从实践能力培养机制、课程设置与师资力量配备、引导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和高度重视等方面改进完善。在校学生也应意识到实践能力对自己的重要性,主动联系有实习机会的单位,参与社会实践,深入设计和施工现场,培养自己的实际生产技能,为毕业后顺利地从事专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注重课余时间的利用,加大应用软件的自学力度
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逐年提高,要求学生专业技能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宽、踏实肯干,能吃苦,因此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加强就业竞争力,重视专业学习,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结合专业加强社会实践,增长专业实践经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并善于培养自身的特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1.82%的企业认为学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工程应用软件的学习。掌握CAD、HCS、DPS 等工程应用软件,也是一个合格的工程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将工程理论、实践和计算机的应用紧密结合,是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word、excel、ps 等这些软件看上去很简单,但对于很多人真正应用于工作时还有待于加强学习。大学期间的生活给了大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支配,它也意味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于课余时间的利用。在校大学生需要主动自学部分软件,掌握基本办公软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资源与信息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辅助决策,以取得更好的预期效果。
(三)加强引导和教育,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增强工程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达38.40%的企业认为工程类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导致其就业难的主要因素。在与我校校友交流中,我们就“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做了调查,结果显示有48%的校友认为此项很重要,但未在大学期间做详细规划的校友占50%以上。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从而达到与个人目标的统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即使我校就业率相当高的土木工程专业,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就业还是考研。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分阶段、多层次的就业指导体系,并且要全过程、多方位地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培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