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利用SNS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2013-03-27毕玉芳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15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

●毕玉芳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使网络文化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主动适应手机短信、博客、微博等各种新兴传播手段和载体迅猛发展的趋势,善于借助和发挥新兴媒体的独特优势,因势利导,不断增强教育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现在,网络进入了更注重用户交互作用的web2.0 时代,SNS 社交网站的兴起使人们的网络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由虚拟世界向现实生活迅速渗透,网络文化不再是虚拟的,而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和主力军,SNS 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如何利用SNS 加强和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SNS 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发展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指为了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常解释为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在2012年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将社交网站定义为与Facebook 形态和功能类似的、基于用户真实社交关系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平台的社交网站,这些网站一般鼓励用户尽可能提供真实信息。在中国这类网站主要包括朋友网、人人网、开心网、搜狐白社会等。然而,2012年起CNNIC 在其发布的 《2012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 中指出:“当前社交化成为一种 ‘基因’,逐渐融入到许多网络应用中,一些空间类产品、兴趣群组网站逐渐转型为社交网站,因此QQ 空间、豆瓣网等网站均为社交网站。”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常领风气之先。SNS 一出现,立即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目前,我国大学生常用的SNS 有人人网、新浪微博、易班、同去网、占座网等,刚刚涌现的微信也快速被大学生接受、追捧。调查显示,SNS 使用人数占大学生总人数的93.2%,可见受众面之广,尤其是上海市教卫党委、教委等开发的高校网络文化产品“易班”,在很多高校中实名注册率已达到100%。数据显示,每周使用SNS多于3 次的学生占62.0%,使用频率较高。“今天你易班了吗? ”更成为上海许多大学生的问候语。在一项调查中,认为SNS“利大于弊”者占92.8.% ,可见大学生对SNS 接纳程度之高。这充分表明,在高校中利用SNS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广,并且能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有利于得到更多、更快、更真实的反馈,学生也不易产生逆反心理。[3]

SNS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交流方式去虚拟化

易班、人人网、开心网等SNS 网站都要求实名注册,有些甚至要求提供身份证号、邮箱、电话等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用户资料的真实性。过去由于网络上的信息不对称进而造成的结构性风险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带来了不少困惑。与其他网络媒介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相比,SNS 使网络上的虚拟交往活动逐渐去虚拟化,恢复了个体在匿名制下隐藏的社会属性,有效降低了传播主体间认知的非确定性,还原了交往的现实社会情境和交往者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实现了行为主体的现实归位和责任归位,有效降低了网络交往的结构性风险,节省了大学生因辨别交往对象真实性而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和风险代价,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平台。

(二)交流平台立体化

SNS 通过真实的头像、所在学校、兴趣爱好等,使参与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喜欢结交的朋友。SNS 集合了其他网络服务的多种功能,形成了立体的交友网络,既可以实现老朋友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又满足了大学生渴望结识熟悉的陌生人心理需要,身边人际关系更得以全面维系和经营。SNS 集聊天、论坛、博客、游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将个人空间、兴趣圈子、学校、地域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交织在一起,搭建起一个立体人际交往平台。

(三)交往渠道扁平化

当人们远距离交往时,倾向于投射理想自我,而这种理想化的期待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网上的交往会使面对面谈话时令人焦虑因素(比如口音、相貌等)的重要性降低,同时可以对谈话的步调进行更大控制,从而推动了更坚实的关系。由于网络交往是身体缺位的交流,在更加平等化、扁平化的网络上,年龄、相貌、语言表达能力、社会地位等外在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不再那么明显,而更多的是兴趣、爱好、性格等内在因素在决定着网络人际吸引力。因此,大学生更倾向于吐露自己现实中不好说、不方便说的话,更深入地探讨感情、性取向等私密性强的话题,对于增进人际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积极利用SNS 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常见内容和形式主要有:(1)心理咨询,包括个别和团体的心理咨询服务,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等。(2)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主题团体心理训练活动、朋辈咨询、电话或网上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3)心理测评,包括大学新生入学心理普测、个别心理测试等。(4)指导学生心理社团开展活动。(5)对学校辅导员提供相关的培训,比如学生危机干预技巧、沟通技巧等。[4]这些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就新时期青年成长的环境和心理变化而言,这些方法就显得单一、枯燥,辐射的范围也相对狭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部分高校也开始涉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但网站建设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内容过于陈旧,形式单一;网站与访问者、访问者与访问者之间缺乏互动;内容多为理论性的知识介绍,心理信息资源多为拼凑,缺乏吸引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多形式化、表面化,而SNS 克服了传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不足,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SNS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方法如下:

(一)利用SNS 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SNS 网络社区,将真实的自己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网络生活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融洽关系,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接受度。其次,SNS 网络的特点使任何一个学生的信息都会迅速扩散到他所有的朋友及网络的每个节点,而每个节点感应到后又会相互影响,达到“滚雪球”的传播效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这一功能,将学校里的心理课程、心理讲座、团体咨询和心理测试等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推介出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了解并从中受惠。

(二)利用SNS 全面开展朋辈心理健康教育

朋辈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现在,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普遍推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学习、自习及生活的时间、地点、方式多样灵活,学生之间交往非常有限。校园SNS的大学生用户群体由于彼此年龄和经历的相似性,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互动性高、认同感强,在校园SNS 中开展朋辈教育,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使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SNS 网络中有很多 “意见领袖”,如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把他们召集起来,重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后通过他们来影响周边的同学,并一级一级扩大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SNS 特有的群组功能和公共主页功能,为有着共同背景或兴趣爱好的用户提供了直观便捷的平台,使通过SNS 开展情感教育、压力管理教育,人际沟通教育等专题活动成为可能。同时,群组空间将学生的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相结合,不仅可以满足小团体内部共同性的群体需求,而且有利于增加个人对自我群体身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在SNS 网络上建立现实学生组织(如游戏成瘾援助小组、强迫症自助小组、公开演讲焦虑自助小组等)的虚拟空间,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组织文化的建设。

(三)利用SNS 及时发现心理危机个案

如何发现心理危机同学长期以来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一些同学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不愿意向人吐露心声,因而老师同学无法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现在,SNS 给心理危机的发现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有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SNS 吐露自己现实中不好说、不方便说的话,更深入地探讨感情、性取向等私密性强的话题。在实际的工作中,许多学校都有在人人网、新浪微博以及QQ 空间中发现同学有自杀意图并成功干预的个案。

(四)利用SNS 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新形式,国际心理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证明了它的有效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向大学生公开心理咨询教师的网名、微博和QQ 号及聊天时间。当学生遇到学习、人际关系、爱情、考研等困惑问题时,可依据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时间直接进行在线心理咨询,及时缓解其心理紧张和情绪焦虑。利用QQ 、微博等进行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其优点在于:一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大学生可以在校时进行心理咨询,也可以在寒暑假进行心理咨询。二是更有助于产生平等感和自由感。容易让那些性格比较内向、有交往恐惧心理的大学生打消心理顾虑,将真正的心理困惑告诉给心理咨询教师,使得心理教师更真实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取得有效的心理咨询效果。[5]

三、有效规避SNS 心理健康教育的风险

SNS 给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蕴含着某种风险。首先,SNS 加速了生活的虚拟化。所谓生活虚拟化,是指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依赖于虚拟现实世界,生活不再仅仅是吃穿住行用,而是进入一个虚拟现实世界里,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诸如打游戏、诸如网上交友,在虚拟世界里寻找自己向往的世界,去弥补现实世界的缺憾。现在有些大学生在网上非常活跃,伶牙俐齿,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而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言语笨拙,举步维艰。人最终是要在现实中吃饭、穿衣、睡觉、行走,在现实中追逐梦想,实现个人的价值的,SNS 是且只能是生活的辅佐。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将同学拉回现实中来,促进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改变,而不是网络“行为”的改变。[6]其次,SNS 加速了知识的碎片化。知识碎片化,是指我们获取的知识不再完整、系统,而变为零散、无序和互不关联。如何根据我们的需要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并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融合,形成新的个人知识体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现在的大学生吸收来自手机、QQ、微信和微博里的各种最新信息,每天进行着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的确有利于知识普及,但我们千万不能忽视阅读本身的连贯性和严谨性。大学生若想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就需要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连贯的、全面的了解,而零敲碎打的阅读方式,往往造成人们缺乏思考,不利于知识的积累传承,因为信息来得非常容易,所以不会去珍惜。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决不可因为SNS的使用而冲淡。最后,网络咨询无法达到现实咨询的深度。如前所述,网络咨询确实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学生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人际交往问题、学习焦虑问题,就业焦虑问题,而是有着深刻的家庭背景。例如,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寝室关系问题,但根源却在该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如离异家庭)和童年创伤经历(如曾受凌辱)等,这需要咨询教师付出大量的关爱、理解与探索,赢得一种深度的信任以后才能将其揭示出来,进而帮助其走出泥潭,而这些能且只能在现实的多次咨询后才会出现。因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防患于未然,努力让SNS 心理健康教育与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应中正,姬刚,张兰鸽,严帅.以网络为依托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北京师范大学 “京师心晴网” 为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2).

[2]魏晓文,修新路.基于SNS 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12.

[3]季喻玲,刘隽,石晓兰.SNS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运用探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0.

[4]叶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思想理论教育,2008,17.

[5]杨绍维,戴喜梅,徐静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教学研究,2006,(6).

[6]丁凯.校园SNS: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和机遇.北京教育,2011,(6).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