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改革的三重突围

2013-03-27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23期
关键词:变革观念教学活动

● 吉 标

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整体的系统,这一系统中有很多变量会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改革的进程。其中,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制度是最关键的要素。从整体、系统的视角来考察,课堂教学变革其实就是教学在观念、行为和制度方面的协调变革过程。当然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制度三者并不是孤立、分割的,而是交织、互动的,它们共同推动着教学改革的进展。可以说,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不是单一的“独奏曲”,而是复杂的“交响乐”,是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制度的三重变奏。

一、教学的观念突围

观念是人活动和行为的先导,任何有意识的行为都要受观念的支配,教学活动通常是在教师教学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师自身持有何种教学观念,往往就会产生相应的教学行为。一定时期内教师群体的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实践样态,也只有教师群体观念的进步才能从原动力上带来课堂教学的更新。可以说,课堂教学改革过程首先是教学观念不断改造和除旧布新的过程。只有绝大多数教师都能真正意识并产生新的教学认识,才能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基础,才能真正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师观念的改造与解放,突破传统固有观念的重围。百年前,自由主义大师胡适对国人的忠告至今仍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争取个人的自由,就是在争取国家的自由;争取个人的解放,就是为了社会的解放”。我们不苛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绝对的自由主义者,但怀有一丝自由主义者的责任担当方能使自我不断走向观念解放,才能使我们不断超越现实的束缚,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超越自我。在当今课堂教学改革中,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旁观者”,不可能置身事外,更不应该将自我封闭起来,成为逃避改革的“犬儒主义者”。现实的教学改革中,“犬儒主义者”为了寻求安全感,拒绝自身观念的变革,宁愿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得过且过”。对其而言,课堂教学不可能有任何创新,“二十年的教学工作可能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年重复”而已。只有当大多数教师都以积极的心态来关心自我观念的改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认识,社会整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才能保持不断前进的动力。

教师要想突破个人原有观念也绝非轻而易举。如果缺乏自省的意识,就很容易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性教学生活中固化自己的教学认识,形成对教学的偏见甚至谬见。要摆脱却异常困难,因为他可能已经丧失了对自身进行清醒认识的能力,而处于一种自我“无意识”状态。正如波普尔所言的,“一个人要看出布在海边的铁丝网只需要一瞥即可,一个人要看出布在他头脑中的铁丝网,则要困难的多。”可以说,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常常受经验主义思维的束缚,要想走出原有的固化认识,首先必须借助新的知识视野,即波普尔所说的要“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持续不断的阅读和思考,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就能不断拓宽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实现教学观念的自我更新和改造。其次,要对教学现实保持一种敏感。教学敏感性表现在教师对教学环境敏锐的观察、对自我行为的警觉和对教学现实的不妥协。教学的敏感性往往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教师如果对学生和课堂能始终保持一种敏锐的审视与省悟,时常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保持一丝警觉与惊醒,对教学现实保持一种超越的态度,就能够不断克服片面的教学认识,不断增强对教学的理性把握。

二、教学的习惯突围

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观念层面来认识和解释,强调观念转变之于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限夸大或拔高观念对人行为和教学活动的作用,甚至将其当成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唯一因素。事实上,人的观念和思想的作用是有限的,很多情况下,人的观念和行为并不能做到一一对应,在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其教学行为之间并不存在一个顺通直达的快速通道。除了受已有教学观念影响之外,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深受自身教学习惯的支配。或者说,正是由于教师持久的、定型化的教学行为,演化为自身的教学习惯,才导致教学活动走向了因循守旧。应该指出,教学习惯某种程度上是教师技术化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最经济、最实用的教学生存方式。但是,习惯的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真正优秀的教学不能被降格为习惯的重复,而应该是一项艺术,应该意味着不断的突破和改进。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而在于教师的不断的追求和自我完善。对那些致力于教学变革的教师而言,必须能经常不断地走出自己的教学习惯,不断寻求教学的自我突破。

可以说,教学改革中变革教学行为首先就是破除教师一些消极的教学习惯。由于教学习惯是从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中演化出来的,体现着过去教师最便于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技巧和技术。教学习惯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会自发地引导教师的行为,支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教师产生课堂教学中的“路径依赖”。同时,教学习惯又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是“没过脑子”的,是教师思维定势和经验沿袭的结果,所以一旦形成就不易摆脱。突破的方法无他,首先须从自身内心寻求,寻求自我突破的勇气——教学勇气。教师只有认真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才可能去倾听和体会学生的观念和感受,才能不断地对教学做出改变。也许很多教师会说,是外部体制带给我们种种的分离,使我们在教学中丧失了心灵,只剩下教学习惯的维持。帕尔默告诉我们,真正束缚教师改革行为的是内心的恐惧。在职业生活中,我们常常产生种种恐惧——恐惧在课堂上失去“形象”、失去地位,恐惧教学会得不到同行的认可,恐惧自身的教学改革会遭到领导批评,甚至惧怕因此失掉自己的工作……。正是这种种不健康的恐惧造成了我们思维的保守,使我们在规避教学风险的过程中沿袭着旧的教学行为,维持着业已形成的教学习惯。其实,绝大多数教师内心都有自身教学进步和改善的渴求,谁都不会希望自己的教学走向平庸,但很多教师就因为在内心潜藏的些许恐惧情绪而使自己的教学日渐走向封闭和守旧。在当今课程改革大潮中,如果我们要对自身的教学变革有所助益,需要做的不是空有变革的意愿和内心的善良意志,而是去寻找自我突破的力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引擎安装在每一个教师身上,动力的大小取决于教师行动的决心和意志。对有志于推进教学改革者而言,在改革中且思且行,方能突破旧有教学习惯的束缚,不断塑造新的教学行为,推进课堂教学的更新。

三、教学的制度突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观念的存在,更是现实的存在。课堂教学不仅受教师内在理念和认识影响,更要受外在的制度约束。可以说,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不仅依赖教师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进,还取决于教学制度的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改革如同社会改革一样,已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每个教师都成为“好人”,不能完全依赖于每个教师身上道德良知。正如著名思想家卡尔·波普说的,“社会进步需要的与其说是好的人,还不如说是好的制度。”制度是影响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它常常隐藏在教学活动背后,深深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开展,因而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就是要“向不说话的制度挑战”。经过十余年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洗礼,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观念障碍正在逐渐消除,但积习已久的教育行政体制及其统摄下的学校教学制度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亟需破除的障碍。

学校教学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将会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为新教学理念的贯彻实施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的核心是教育行政机构及其职能的改革。当前,要想推进教育行政的改革,就需要在简政放权、转变行政职能和改变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尤其注重注意消弱对各级学校的权力控制,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变控制为加强监督和引导。赋予学校应有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主体性和活力,使学校成为独立的办学单位而不是行政的附庸,将会为学校自身的制度变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当然,在短时间内教育行政体制无力改变的背景下,学校自身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毕竟,即使在当前权力高度集中的教育行政体制下,学校仍然还存在一定的自主办学空间,况且,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本身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其中也有一些可以突破和利用的空间。只要学校的管理者有进行变革和创新的意愿与勇气,学校内部教学制度的改革就有相当大余地。我们决不能因为外部体制暂时无法改革就对课堂教学改革丧失了信心,更不能由此否认和推卸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使命。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在当前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如果校长怀有改革的强烈意愿,敢于抛弃内心的一些消极顾虑,能真正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改革的积极性,并能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稳步推进,教学制度的改革和进步就是可能的。

猜你喜欢

变革观念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维生素的新观念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变革开始了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