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语言·法律·社会”系列讲座综述
2013-03-27王振华
孟 超 王振华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了首届“语言·法律·社会”国际大师讲坛暨功能语言学杰出学者系列学术讲座。讲座内容在语言、法律与社会宏观命题下展开,从评价、个体化、多模态、语篇研究和意义演化的角度聚焦于身份研究。
1. 大师讲坛讲座综述
担纲本次国际大师讲坛讲座的是马丁教授。他除了回顾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和演化之外,还介绍了自己近年来对身份的研究成果,共四讲。
1.1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文类、意识形态和互文性研究
本讲中,马丁认为,在过去60年里,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级(hierarchy),即实现化(realization)、实例化(instantiation)和个体化(individuation)。实现化研究相对成熟,实例化研究次之,个体化研究则刚刚起步。实现化指语言系统中的三个层次(stratum)——音系(字系)、词汇语法和语篇语义——之间的关系,即词汇语法层的意义由音系(字系)层来实现,语篇语义层面的意义则通过词汇语法层来实现。也就是说,低一级的层次实现高一级层次的意义。
马丁将语域和文类作为语境置于语言系统之上,认为语域和文类之间的关系是实例化关系,即语域(语场、语旨和语式)使文类意义具体化。他指出,要描写文类的意义,不仅要从概念的角度描写意义的实现过程,还要从人际的角度描写意义的协商过程,同时还要用谋篇资源描写前两种意义的编织过程。语域用以说明人们在特定文化中互动的潜势,文类决定人们实际互动的方式。语域用以提议,文类用以处理提议。马丁通过“气候”和“天气”的例子,说明了实例化的具体内涵。气候和天气是通过不同的观察视角对同一事物产生的认识。天气可以看作是气候的具体实例。同样,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讲,每个层次都有其不同的文本类型,而具体文本可以看作是文本类型的一个实例代表。
在讲述了实现化、实例化的基础上,马丁讲解了个性化。个性化是近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新热点。马丁认为,文化意库(reservoir)和个体意库(repertoire)之间相互作用,在由二者形成的连续统上,从上到下依次为系统(system)、编码取向(coding orientation)、圈子关系(affiliation)和个体(persona)。在语言系统中,正如在各个层面都会产生文本类型和具体文本的相互体现关系一样,各个层次都可发生文化意库与个体意库的相互作用。简言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所有语言系统均包含实现化、实例化和个性化。语言系统的各个层次通过下一层来实现,即实现化;语言系统中的各个文本类型会通过具体文本在不同层次相互作用,即实例化;语言系统中的文化意库和个体意库在不同层次上相互体现,即个体化。
在本讲中,马丁采用的语料是同一主题的不同版本。其主题是描述二战期间日本士兵与澳大利亚士兵在新几内亚发生的一场战斗。故事的原版是日本士兵Nishimura的讲述,其他版本则是两位不同作者以该讲述为线索而撰写的著作。他分析后指出,后两个版本是原版的实例化结果,它们都和原版产生了互文关系(intertextuality)。后续版本的改编和释义信息的添加可视为文本个体化的表现。读者阅读不同的版本,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是文本意义潜势的实例化结果。
1.2 生活故事:论同一文本实例化过程中的变异
本次讲座中,马丁选择同一个作者的两个文本(TearsoftheGiraffe和MoralityforBeautifulGirls)及其改编版,在实现化层级上运用文类理论研究这些不同版本。在这些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马丁提出不同的讲述类文类及其特征:个人讲述类(personal recount)、传记讲述类(biographical recount)、自传讲述类(autobiographical recount)和历史讲述类(historical recount),并在实例化层级上探讨了不同版本在评价系统中的意义投入(commitment)和意义耦合(coupling)特征。
1.3 实现化、实例化、个体化:对青少年罪犯司法调解中的身份研究
在本讲中,马丁首先指出语言的使用与实例化有关,语言使用者与个体化有关。本讲详细解释了实现化、实例化和个体化三种层级关系的内涵,并通过对两名犯罪青少年解释性语篇的对比解读,发现青少年可以通过个体化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手段表现自己的身份。本讲通过拓扑分析,确立犯罪青少年在司法调解协商会中的四种身份:赎罪(redeemed)、控罪(accused)、有罪(guilty)和悔罪(prodigal)。
1.4 揭露暴行——新闻调查与揭秘:Rod Ridenhour与My Lai屠杀案
在本讲中,马丁从文类、语域和三大元功能的角度综合分析了越战退伍老兵Rod Ridenhour有关My Lai大屠杀写给美国国会的一封揭秘信(LettertoCongress)和他写的对同一事件的新闻调查(JesuswasaGook)。通过分析,发现了两个文本的文类结构特征,篇章格律模式,评价资源分布,篇章格律与评价意义的互动模式,以及人际意义(社会地位、声望、权威、控制、权力)模式。最后,结合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对两个文本描述的方式和产生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2. 杰出学者讲座综述
2.1 胡壮麟:积极话语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的互补性
胡壮麟教授认为马丁的贡献不是用积极话语分析“代替”批评话语分析,而是为评价理论“补齐”另一面,即积极话语分析。胡教授援引韩礼德的观点——“人际意义是典型的模拟系统。信息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散布的假信息更容易使人上当受骗”,来说明做好积极话语分析并非易事,不能仅考虑人际意义,脱离批评话语分析所关注的信息和概念功能。他强调,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理论为基础的评价理论,无论是批评话语分析或积极话语分析,不论是概念意义或人际意义,都不能绝对分割、孤立对待,而应该将其相互补充。
2.2 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的动因与哲学指导思想
朱永生教授首先解读了个体化和社会化的定义及关系,认为个体化是“众→从→人”的演变过程,而社会化则是“人→从→众”的演变过程。他认为个体化研究应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语言学研究重“语言”、轻“言语”的观点往往导致语言使用及语言使用者遭到忽视和摈弃。近年来,马丁在如何界定个体化、个体化体现形式以及个体化在整个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中的重要性方面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探讨。
朱教授认为,从哲学角度来看,人本主义思想的一些观点可以体现个体化研究的意义。他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具人本主义的倾向,而这种倾向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普罗塔哥拉。除了从古代哲学家那里接受人本主义思想外,系统功能语言学还从其他学者和学派那里吸收了相关的理论和观点。他认为马丁高度重视语言使用者这个因素与语言使用的关系,探讨人类个体如何通过选择和使用语言资源构建自己的身份特征,如何与话语社团其他成员建立亲和关系,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关构建主义的学说,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沿着人本主义的方向迈出了新的一步。
2.3 张德禄:外语课堂教学多模态选择框架探索
张德禄教授介绍了计算机科技和网络的发展与外语教学中运用多模态手段教学的关系,并指出,将二者结合提高语言教学效果已成为一种大趋势。谈到多模态和外语教学的关系,张教授根据支配和控制教学设计的诸多因素,设计出了一个以外部环境、教学目标等为控制因素、以教学程序为体现目标的过程,以教学方法为实现目标的手段的多模态话语选择系统。该系统可从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模态、教学实施几个大的方面来探讨多模态外语教学中模态系统的选择和应用。
张教授认为模态的选择受制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语境因素,如外部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的政策、教育理念、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学大纲、教师和学生的个体特征等。以体裁理论思想为指导的多模态外语教学程序潜势可以成为教学实践中供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参考的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范例。
2.4 严世清:论Vygotsky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意义进化论的影响
严世清教授认为,Halliday和Matthiessen在他们1999年出版的《通过意义识解经验》一书中(第17页)明确承认自己沿袭了Vygotsky的社会建构主义意义观。他们不仅指出了语言交际或认识论的互动与建构实质,而且试图回顾语言和认知的进化过程为其理论假设提供证据。两者的研究充分表明,意义的建构性是人类作为物种进化的合理且必然的结果。Vygotsky在提出高级思维功能时强调这是人类语言所特有的一种概念(ideation)功能。尽管我们并不清楚韩礼德在创建系统功能语言学之初是否吸收了Vygotsky的理论而使用了概念功能这个术语,但可以确认的是,Vygotsky的ideation和意义进化论中所说的概念基础(ideation base)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很大程度的切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进化论与Vygotsky的社会建构主义思想在理论上的契合,同时也说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俄罗斯功能主义理论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包括韩礼德在内的功能主义理论家的影响是全面而且深刻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提出到发展成熟受到过很多学科理论的影响,这一点在意义进化论中显得尤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