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近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013-03-26周泽宇
周泽宇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中国的近代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经历了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长期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我国的传统文化走上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变革之路。
一、传统文化发生变革的背景
讨论近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要求分析清楚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基础和特点,还要研究社会背景如何促使变革的发生。中国文化是以东方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对于中国文化的内容而言,它具有高度世俗化的特点,它是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得和遵循的伦理道德为基础,讲求以民为本思想和主体的价值观,追求社会的整体和谐,讲求人心所向。从文化特性上来说,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并且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也讲求中庸,主张无过不及和兼容并蓄,反对固执一端而失之于偏。
1.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9年)。
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近代企业在中国被迫开放的港口城市出现,这些企业使用机器生产,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对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最重要的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缓慢地、艰难地向现代化中国发展。
2.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1949—20世纪90年代)。
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1978年)特点:探索中曲折前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世纪90年代)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社会面临着政治经济要素互相交融的局面,而在思想文化领域,近代社会也是一个思潮的迸发期,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逐步的本土化推动了社会思潮的涌现,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酝酿着变革。
二、近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内在必然性
近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内在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传统文化体系的崩塌;西方文化及势力的冲击;救亡图存的根本要求。实质上,这三点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这三者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加强,不可割裂。
1.传统文化体系的崩塌。
传统文化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产生了传统文化的变革,由此催生了传统文化变革的内在必然性。传统文化体系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文化中心主义观念阻碍中国的近代发展。
中国文化中心主义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的文化中心主义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应有尽有,具有源远流长的本土文化,长期占据着文化的制高点,理应受到世界的推崇和向往;第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长期是文明中心,对邻近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影响巨大,所以该观念持有者认为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次于中国,极端者甚至拒绝承认其他文化的价值。一方面,长期的文化中心主义催生了中国的大国观念,这直接造成了中国从明中期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长期不与外国进行交流,无法吸纳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技,导致了中国在近代文化和科技开始落后于世界。另一方面,长期的文化中心主义,使中国失去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使中国的科技、军事和武器装备大大落后于西方,也导致中国近代受侵略、受奴役的历史。
其次,“中庸”思想束缚了近代中国的创新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体系,讲究“中庸思想”。“中庸思想”的负面效应是过分追求平衡、协调各方矛盾冲突的文化,排斥特殊异常事物和个体价值的存在,也排斥一类事物中某一因素或某一个体的强势突起,要求各事物之间、一事物中各种力量和因素之间能互相制衡,达到平衡、稳定状态。中庸思想容不下特异者、独特的东西、主流之外的声音、大众之外的特例。顺应主流、不走极端、不为他人所不为,这才是正道,也就是所谓的“中庸”的定义。这样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必然会制约和束缚个体的价值[1]。在科技高度发展的近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庸”思想束缚了创新意识的提升。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互为表里。
中国发展到近代,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落后暴露无疑,急需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来取而代之,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传统文化却逆时代发展的潮流,反向地来巩固和加强封建社会制度。而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封建制度日趋腐朽和落后,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此时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已经无力巩固濒于崩溃的封建制度,而又由于其和封建社会互为表里,所以此时的传统文化体系也趋向衰落。中国的传统文化进入到近代社会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亟待变革,由此催生了强大的变革的内在必然性。
最后,封建社会中“民本”思想的异化。
自汉代将儒家思想真正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以后,“民本”思想就发生了转变。儒家所大力提倡的民本思想,其根本立足点是出于巩固封建专制的目的。从其本质上看,儒家民本思想是在承认民众生存前提下的带有控制思想的封建特色理论,由此决定了其思想是实行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是“替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2]。在近代社会,外来文化的渗透引发了社会的思潮,由此动摇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变相的“民本”思想,这催生了中国近代传统文化变革的内在必然性。
2.外来文化和势力的冲击。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滞后性,要想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必须学习先进外来文化。在近代社会,先进外来文化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权思想破除封建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儒家思想中有“民贵君轻“的思想,但它更多地成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帝王权利,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而先进的外来文化则强调了平等、自由、民主的观念,这些思想直接冲击着中国封建社会专制独裁的体制,促进中国封建社会体制的瓦解,催生了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变革的内在必然性。
第二,优秀的社会体制的尝试。
近代中国尝试多次社会体制变革,其中戊戌变法中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来自于英国,辛亥革命中民主共和的体制来自于法国,中国最终建立起的政治体制来源于外来的先进社会体制的尝试,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了俄国的实践,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功地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由此可见,外来文化给中国的冲击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改造甚至是重构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经验和尝试同样催生了中国传统文化变革以及在传统文化促使下的社会体制变革的内在必然性。
第三,外来文化的其他影响。
外来文化催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的近代思想家,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思想的第一声。这一批近代思想家还有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在中国近代往往都具有多重身份,社会影响力很大,所以他们很大程度上也宣扬了外来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冲击和改造。另外,外来势力在中国的影响也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
3.救亡图存的根本要求。
随着外来势力的侵入,中国人自然而然地迸发了救亡图存的思想和运动。在近代,“民主”、“科学”等外来文化在救亡图存的运动中被大量地接受,强烈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并迫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进行变革和改造,这是救亡图存的根本要求。
至此,三大内在必然性之间的联系,具体表现为外来势力的侵入,中国人面对外来侵略,自然地产生了救亡图存的思想观念,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呼吁建立道德体系,改造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内在必然性之间是不可割离的,传统文化体系的崩塌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传统文化体系的崩塌反过来论证了中国人从被动到主动接受外来文化,再到将外来文化本土化来作为指导思想的全过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根本途径
改革的根本途径大多数都体现在了中国近代的几项大的运动之中,从这几项大的运动中着手分析。
1.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实现传统文化改造和变革的一大根本途径,它以中体西用为理论纲领.即在保留中国文化之本——纲常名教不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工艺、器用文物。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的自强自救运动,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均造成了巨大的变革或影响。洋务运动作为实现传统文化改造的一大根本途径,全方面地体现了变革的内在必然性在其身上的作用。首先,洋务运动体现出来的思潮说明中国人民正在逐渐打破传统文化中唯我独尊的自我文化中心主义[3],说明中国人民正在打破旧有的传统文化体系,进行传统文化全方位的改造。第二,洋务运动过程中人民主动接受引入的科技思想和技术设备,这说明外来文化使中国人民已经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动地接触外来先进文化并为我所用。第三,洋务运动主张实业救国,反映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心理诉求。
2.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又一大根本途径。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认识到中体西用论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于是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从“体”上变革中国的文化结构,提出了“西化论”的主张,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改革不合理的政治体制乃至整个社会的管理体制。
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是开始引入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思想作为理论武器,例如“三权分立”的思想,“君主立宪”的思想,维新派也开始将批判和意图改造的方向转向了封建的专制主义制度和伦理纲常,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主义维持了数千年的执政基础。
3.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作为改造和变革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影响深远,给今日中国仍带来很多的借鉴意义。首先,它让人们意识到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救不了中国,中国人民开始逐步认识到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的重要性。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压在人民身上的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的大山移除了,破除了封建的价值观,从根本上冲击了和封建主义互为表里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体制。第三,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新文化运动。
文化变革的内在必然性催生了新的变革: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认识事物的科学法则。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5.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使中国的无产阶级首次走上历史的舞台,是马克思主义首次在中国的实践。也正是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虽然五四运动最终因为无产阶级没有武装而最终失败,但是它为中国的革命前景指明了方向,真正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彻底地冲击和改造了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从此将中国的革命引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真正地完成中国本土化,是从毛泽东思想开始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中国革命运动吸收了外来先进文化的精华,破除了旧有的封建思想道德观念,符合了当时主流的救亡图存的思想。毛泽东将指导中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毛泽东思想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改造,实现了对中国新的传统文化的重构,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走上了近代化,代表了中国文化发展前进的方向。
四、近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借鉴意义
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阶段,近代的文化变革,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上无疑是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的。
1.变革要符合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则只能以失败告终。
在近代中国的改革中,从洋务运动到五四运动,正是因为变革的领导人不断吸取之前失败的经验,切实遵循国情,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变革,才大大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反观苏联,在发展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不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致使体制进一步固化,最后导致苏联解体。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也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要避免改革的失败、体制的退化,就要坚决地从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
2.中国传统文化在变革中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庸”思想严重阻碍了近代社会的发展。具体联系到中国的近代社会,在科技文化方面的发展需要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则受到传统价值体系的束缚,加上之前讨论的文化中心主义,就进一步地抑制了创新意识在中国近代社会的产生。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在科技领域,既无法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设备,在内部又由于价值体系的束缚,科技水平提升缓慢。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中国社会为何在短短的两三百年时间内,在各个领域由和世界水平持平甚至领先世界水平到全面落后于世界。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在变革中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
3.要客观地对待外来文化,不能“拿来主义”,也不能全盘否定。
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代,外来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影响非常大,并且因为思想文化的根本性的变革,也带动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全面提升。可以说,至少在近代社会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是利大于弊,这很好理解,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封建主义已经存在两千多年,已经接近崩溃,腐朽落后的体制必然拖累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变革,在当时中国传统文化普遍落后于世界先进文化,所以,当时大量的吸收外来文化大有裨益。
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定不能忽略和平演变中文化渗透的力量,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渗透更加无孔不入。在接受外来文化时一定要有选择性,避免落后的、封建的糟粕来荼毒我们的社会思想。但同时也不能全盘否定外来文化,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闭关锁国、文化封锁的老路子一定不能再走,对待外来文化不能“拿来主义”,但是适当吸收先进的、有益的外来文化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相当的益处。
[1]孙成武.中国近代文化变革的历史轨迹及基本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2]龙峥奇,李晗琦.儒家民本思想探析[J].文教资料,2011,(4).
[3]王丽明,兰景婷.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J].大众文艺,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