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

2013-03-26陈剑锋

地方治理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驱动战略

陈剑锋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对当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提升科技创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意义重大。准确把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意义,深入分析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基础,积极探索运用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世界创新密集涌现,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

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近代世界发展史已经证明,世界经济的发展依靠创新引领,是创新促使经济发展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回首两百多年来世界工业化进程,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始终是决定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实力强盛的根本力量所在。进入21世纪,世界发展进入重大创新密集涌现的重要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各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不断提升国家竞争力、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深刻变化的重要战略,也是各国把握新科技革命、应对全球性挑战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核心举措。美欧等主要发达国家,在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实力、比较完备的科研创新制度、众多创新活跃的企业,其经济的创造力远胜于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前提下,仍将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基本国家战略。发达国家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革命性的先导力量,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不断凸显。

我国党和政府根据世界发展形势和本国国情,作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历史性抉择,将科技创新驱动放在发展全局战略的突出位置,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是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首先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了许多变化,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能源、矿产品等资源性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环境成本日益提高,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传统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下降。其次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我国的产品出口量急剧下降,依靠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持续扩张受到挑战。再次是科技创新在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研发强度、人才队伍、对外技术依存度、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科技进步贡献率、创新机制和环境建设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减少对劳动力、资源能源等传统经济要素的过度依赖,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科技实力跃升,拓实创新驱动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攻占科技制高点,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发生新的深刻历史性进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蓬勃发展,科技实力得到大幅度跃升。

党中央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大势,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实力大大增强,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现在我国拥有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6200万人,研究开发人员增至280万人年,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已双双跃升至世界第一。二是综合科技实力大大增强。在世界工业化国家中,我国的研究开发经费2011年超过9%,达8610亿元,居世界第2位;2010年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从10年前第八位迅速跃居至世界第二位,国际科技论文(SCI)被引用数从2002年的世界第十九位跃居2011年的第七位;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002年的1.56万件增至2011年的17.2万件,位居世界第三位。据测算,2011年中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在世界上排到了前二十位,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三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程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在航天领域,嫦娥一号、二号相继发射成功,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施了载人交会对接任务;2012年10月25日我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打破美国GPS长期垄断市场的地位。在航空领域,我国已完全掌握第三代战斗机和发动机、涡扇支线客机、先进直升机的研发技术。201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标志着船舶工业的科研生产能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深海领域,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7062米,成为世界上仅有的5个能制造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国家。在生物技术领域,超级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第四代艾滋病毒诊断试剂、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问世,为百姓生活和生命健康带来福祉。这些举世瞩目的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技术研究成果,极大地提振了中华民族自信心。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重大引领带动作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领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的制备技术、工艺技术、新产品开发及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智能电网、洁净煤技术、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技术领域,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核电超大锻件、大型快速高效数控机床、宽带多媒体、12英寸65-40纳米集成电路成套工艺等关键核心技术和工艺的突破,推动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新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已经具备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诸多有利条件。下一步,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无疑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实现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因此,我们亟需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强核心和关键技术研发、建立颇具特色区域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的智慧与力量。党和政府要加强舆论引导,形成支持科技体制改革的良好氛围,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到重要位置,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转型。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这个核心,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科技体制机制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要求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必须通过继续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加以解决。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使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研发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提高科研院所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创新能力,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各展所长、协同创新。建立科学高效、公平竞争的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体制,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科技创新体系,让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共同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

二是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科技创新中,人才是最具能动性的战略要素。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环境氛围;培养造就青年创新人才队伍,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遵循科研规律,简化申请程序,优化经费管理,合理绩效考核,为创新人才自由探索、潜心研究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和激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做到贡献与回报相适应,形成正确的创新导向和激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我国的“世界工厂”不仅生产规模大而且技术实力强。实施创新驱动的首要目标,要加强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技术瓶颈,满足经济发展对技术的重大需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的集中体现。从推进创新驱动转型的全局高度,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倡导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注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引领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

四是加强区域合作,培育各具特色、开放合作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指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鼓励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实现成果共享。建立产学研联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大城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科研资源集中和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优势,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把高新区建成高端人才荟萃、创新创业活跃、产业集群发达、新兴业态兴旺的创新区;整合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向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特色产业基地;支持研发机构强强联合,鼓励建立行业技术联盟,协同推进,共同攻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创新问题。

五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驱动的生力军。企业是创新驱动的主体,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运用和商业化,对于新兴产业的兴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要注重营造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建立研发机构,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创新型企业更多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自主品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服务;打击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保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新产业革命初现端倪,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出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我们要紧紧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脉动,依靠科技力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驱动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战略
战略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