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阐释

2013-03-26白塔娜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习语西方人英汉

白塔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阐释

白塔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数字习语承载着许多的文化信息,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反映着风俗习惯、文化心理、宗教信仰及思维方式。本文首先就文化与、语言、习语三者的关系入手,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然后,作者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组数字,旨在发掘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并分析其文化溯源。

数字习语;语言;文化;文化内涵

一、语言、文化与数字习语

数字习语是习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数词及其他具有数字意义的词构成的习语。如,“三教九流”、“一往情深”“六亲不认”“six to one”、“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是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会说、会写,按语言规则将词语组合起来这么简单。语言与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Edward Sapir在他的《语言》(Language)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单独存在。语言与文化是互相依靠、相互依赖、互相共存的。但语言是文化的最主要的部分之一,其任务是记载、传承和呈现文化。不同的民间文化直接影响着各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心态、交际方式、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意义。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不同语言的词语有着特定的含义,也就是说词汇具有文化意义”(Sapir 1921:24)。 因此,我们在学习语言或研究语言时,不能只关注语言本身,而是要更加地关注语言背后所传递的文化。

语言能够反映出其背后的独特的文化,那么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习语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其所属文化的独特特征。作为东西方文化代表的两种语言—英语与汉语在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上很好地体现了英、汉两个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反映出了各自属的文化涵义。

二、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对比

1.“three”和“三”

数字“three”是西方人尊重、喜爱的数字,有神圣、圆满、吉祥的象征。在古罗马神话中世界由三位神灵统治:主神丘比特、海神尼普顿、冥神普路托(杜学增1999:89);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古希腊神话中“three”是开始、中期、终结的象征。毕达哥拉斯派认为“three”代表出生、生命与死亡;过去、现在与未来;男人女人与孩子。“three”还意味着吉祥。英语中有“The third time is the charm.”(第三次是最好的,事不过三。),“All things come in threes”(好事成双,一切顺利)。在西方人的眼中,“three”是幸运、吉祥的数字,它代表着完美、稳定的三角形(Cook Guy 1994:256-259)。

数字“三”在汉语文化中多来源于古代哲学理论与思想。《老子·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中记述:“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可见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皆由数字“三”衍生而来。“三”在中国文化中也有圆满、神圣的象征。我们常说天、地、人为三灵;日、月、星为三光、前世、今生、来世为三生。但是由于“三”与“散”谐音,充满了不吉祥的意义,注重成双、讲究对称的汉语民族也会在一些喜庆的场合刻意地回避使用数字“三”。汉语中含“三”的词语多表示数量的概念,如:“三思而行、三教九流、三头六臂、三心二意”等。

2.“seven”与“七”

“seven”在英语里是一个神奇而吉利的数字。上帝用七天的时间“创世纪”;圣母玛利亚有“七喜、七悲”;神的主祷文由七个部分组成。在西方,“seven”被用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如“七种美德”、“七宗罪”。人们用“seven”来表达各种事物,如:一周有七天;人有七情;音乐有七个音符;基本颜色有七种等。英语中含有“seven”的习语有:“the seventh heaven”(极乐世界);“the seven year itch”(七年之痒);“lucky seven”(幸运之七)。

汉语中的“七”也是一个具有神秘性、神圣性的数字。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教中释迦牟尼面壁七天修成正果;佛塔有七层;东、西、南、北各有七位神灵。但是与“seven”不同,“七”在汉文化中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如:人死后的第“七天”要祭拜一次,我们称之为“头七”;祭拜七个七天之后又称之为“断七”;相传孔子做了个噩梦,七天后便一命归西;刚刚出生的婴儿要防“七招风”。与“七”相关的词语多有消极、衰败之意,如:“七窍生烟、七上八下、七荤八素、横七竖八、乱七八糟、零七八碎”等。

3.“nine”与“九”

“九”在中国传统中又称“天数”,是数之极,常表示“多”的意思。清代汪中《述学·释三九》中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所以,“九州四海”指极广的地域;“九牛二虎之力”指极大的力气;“九回肠断”指极深的痛;“九天九地”指极远的距离。因“九”与“久”谐音,自古以来备受人们青睐。中国皇帝想天下永久,“穿九龙袍”、“造九龙壁”,视自己为“九五之尊”,说话更是“一言九鼎”。北京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度为九丈九尺;故宫内的台阶的级数是九或九的倍数;故宫各宫门上的门钉横竖都是九颗,共八十一颗;故宫内房屋的总数为9999间(段三伏,李波.2009(6):88-90)。中国民间对“九”的偏爱也尤为突出。南朝梁代《荆初岁时记》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岁寒。”“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九九歌”巧妙地利用自然界的一些生态现象反映了冬季的气候变化规律,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4.“thirteen”与“十三”

“thirteen”在英语国家文化中是个禁忌数字,令人充满恐惧与不安。西方人认为“thirteen”是个不吉利的数字。“thirteen at table”(十三位进餐者)表达了西方人对数字“thirteen”的禁忌。达·芬奇取材于圣经故事的名作《最后的晚餐》(Last Supper)描绘了耶稣与他的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庆祝逾越节的情景。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他的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的消息,但是并没有点出这个人的名字。出卖耶稣的人犹大,在出卖了他之后便出门自缢了。所以西方人认为,十三个人一起吃饭,第一个从餐桌旁起身离开的人必将会死去。在英语国家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Thirteen is an unlucky number.”。由于“thirteen superstition”(认为十三是不吉利的迷信)的文化缘故,西方人在很多方面都会避免使用数字“thirteen”,如:楼房不设第13层、门牌没有13号、请客吃饭要避免一桌坐 13 人。人们习惯用“a baker’s dozen”、“a devil’s dozen”、“a printer’s dozen”或“a great dozen”等来代替数字“thirteen”。其中,“a baker’s dozen”的使用频率较高。这个习语来源于15世纪的英国。面包店的老板为了避免面包在重量上缺斤少两,会在一打即十二个面包上又免费赠送一个面包。为了避免人们对数字“thirteen”的忌讳,聪明的英国人用“a baker’s dozen”来代替数字 13。

中国人对数字“十三”的反应不如西方人那么强烈,或者说中国人不会可以回避数字“十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数字“十三”随处可见:中国学术文化源头活水—儒家经典《十三经》;后堂太祖李克用有十三个儿子(包括义子),人称十三太保;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票房上座率极高的影片《金陵十三钗》;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味料—“王守义十三香”等。此外,上海人用“十三点”来形容办事没准,不明事理的人。

三、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遡源

1.文化心理根源

从远古时代起,数字的文化暗示便与人们的心理联系了在一起。人们认为,数字是一种神秘而无法捉摸的实体。因此,人们便形成了对“幸运数字”的喜爱,对“禁忌数字”的回避。中国人偏爱“偶数”,认为“偶数”是幸运数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习语“二龙戏珠”、“二一添作五”、“四通八达”、“志在四方”、“六六大顺”、“身怀六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面玲珑”、“十全十美”、“一五一十”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文化心理。此外,数字的读音也给了中国人很多心理暗示。如:“九”与“久”谐音,有“长久”之意;“八”与“发”谐音,有“发财、发达”之意;“四”与“死”谐音;“七”与“气”谐音。因此,人们在选择婚嫁吉日、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都偏爱“八”与“九”,而避开“四”。近些年也有人们渐渐开始喜欢上了数字“七”,其原因是来自于“七上八下 ”这个习语的另类解读。

与中国人不同,西方国家的人们对“奇数”(不包括five和thirteen)情有独钟。备受西方人尊重的“three”和具有神圣意义的数字“seven”均体现了人们向往幸福、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文化心理。

2.神话根源

英语文化受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较深。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又一次,在天国款待阵亡将士的英灵的宴会中,有十二位神祗受邀聚餐。凶神罗基因为未被邀请而大发雷霆。这位不速之客给诸神带来了灾难,也使众神之首奥丁之子丧生。此后众神便一蹶不振。这也是“thirteen at table”这个习语来源的另一版本的解释。相传,古罗马神话中的主神丘比特用手中的三叉雷电仗显示他的权威;海神尼普顿有三叉戟;冥王普路托领着一只长有三个头的狗;希腊神话中的神一共有三代(乌拉诺斯、克罗诺斯、宙斯)。因而,数字“three”的文化内涵在神话传说中也得到了体现。

自古以来,我国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总少不了“七”,如:董永语七仙女的故事;我国西南和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中流传着“北斗七星”的神话。此外,女娲神话是我国流传至今的较为古老的神话之一。后世也流传着女娲一日而“七十化”,意在说明女娲旺盛生殖能力。也有女娲娘娘“七日”造人的神话。

3.宗教根源

宗教被认为是文化的核心来源之一。西方人的启蒙教育是以读诵《圣经》开始的,而人们对其中以写故事更是耳熟能详。因此,《圣经》故事中的一些数字无形中就对人们的思想、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伯来文中的“七”指完整或充足的意思。《圣经》第一章创世纪中讲到上帝耶和华用七天的时间创造了天地万物;圣经中有其人活到了九百多岁;诺亚带劲方舟的各类动物的数目是“七公七母”等。圣经中用数字“七”的情况较多,其次就是数字“三”的使用了。《圣经》中多用数字“三”表明与神、基督有关的事情:圣父、圣子与圣灵,三一真神;耶稣三十岁出来布道,传到三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天地黑暗了三个小时;耶稣是在受难的第三日复活的。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汉语便出现了一些与佛教有关的数字习语:“五体投地、六根清净、借花献佛、回头是岸、顶礼膜拜”等。与道教相关的数字习语有:“何仙姑下凡,六神不足”、“一子出家,八祖升天”、“八洞神仙沿江走,五湖四海赛九州”等。作为中国的两大主要宗教的佛教与道教,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思想、思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汉语与英语作为东西方两大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其数字习语的应用极为普遍。在东西方文化形成的漫长过程中,数字习语承载了许多的文化信息,拥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研究英汉数字习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更好地掌握并应用英语语言知识,深入地了解西方民族的文化心理,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Cook Guy(1994).Western Culture[M].Oup.

Edward Sapir(1921).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Harcourt,Brace and World.

杜学增(1999).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段三伏,李波(2009).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数字文化差异[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

2013-03-19

白塔娜(1979-),女,内蒙古通辽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蒙文化对比。

猜你喜欢

习语西方人英汉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