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思考:钢结构的现状和对策
2013-03-23刘景凤戴为志
刘景凤,戴为志
(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北京 100088)
0 前言
曾几何时,神州大地的钢结构工程轰轰烈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促使我国的钢结构大踏步进入了成熟期,迅速成为名符其实的钢结构大国。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在成绩和光环的后面,在奥运、世博钢结构工程的高峰期之后,市场出现疲软;已竣工运营工程开始暴露缺陷和不足,人们不得不面对钢结构行业十分严峻的局面,去分析现状、思考我们的工作。
分析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就是焊接和与焊接相关的人和事。众所周知:钢结构的生命和灵魂就是焊接。
焊接,作为构建钢结构的一种主要的连接方法,在建筑钢结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约50%以上的钢材在投入使用前需要经过焊接加工处理。所以人们愈来愈重视焊接技术的发展,重视焊接技术人才的培训,于是也就有了我们谈论责任和思考的社会基础。
1 钢结构行业已经进入“问题期”
正是由于钢结构行业飞速发展,大踏步的进入到成熟期,在带来进步和荣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发展中的问题”。
历史发展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钢结构行业发展过程与我国锅炉压力容器行业发展轨迹相似,已经进入到十分类似当年的锅炉压力容器行业,从“无序状态”、问题积重难返的局面进入“法治”的转折期阶段。分析认为:钢结构企业无论是市场竞争、工程质量、人员素质、安全运营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缺陷和遗憾。目前在钢结构焊接工程中相继发生重大、恶性的安全质量事故,同时各地相继发现以焊缝裂纹为主的钢结构质量缺陷,足以说明钢结构行业也进入到“问题期”。从发展理论上分析,在形成钢结构产业之前,钢结构行业必须迅速渡过难关,转轨定向,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钢结构行业已经进入到十分关键的时刻,迫使人们正视和研究,冷静地去分析、思考我们的对策,以期钢结构行业向产业化进军、实现可持续发展。
1.1 钢结构企业面临的危机
产生问题的关键首先是体制。国家住建部(原国家建设部)在进入本世纪初对施工企业资质进行重新就位,将原有施工企业资质调整为总承包企业、专业分包企业、劳务企业,即通常所说的三个层次。钢结构成为专业分包,问题也就开始发生:调查证实,一个工业建筑,土建只做基础和地坪,造价不到30%;钢结构完成主结构和围护,造价超过70%。高层钢结构建筑,土建造价不到20%,钢结构占造价超过80%。大型钢结构场馆,同样土建只做基础和地坪,造价不到10%,钢结构完成主结构和围护,造价超过90%。
不仅如此,在国家高等教育、职业岗位系列,巨大的钢结构行业仍然与土木建筑合在一起(行业统计),已严重影响钢结构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土建培养的管理、技术人员和工人的钢结构专业能力不足,特别是掌握焊接技术的人员更是寥寥无几,难以符合钢结构行业特别是焊接工程的需要;行业统计工作的缺失,直接影响钢结构行业发展的评估、分析以及国家等钢结构行业政策和法规的制定。
土建总包单位起不到总包作用,钢结构企业向一个起不到总包作用的单位交纳总包服务费,甚至从土建总包单位做钢结构工程分包。这对低盈利或亏损的钢结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分析认为:无论是从技术难度或者工作量上衡量,土建专业不具备综合协调能力,应当让位于钢结构,从帅位上退居次席刻不容缓!
除体制上约束了钢结构企业的发展外,市场的不规范无序竞争也使钢结构企业面临危机。据公开数据:2010年以后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贷款利率不同程度的上升,而钢结构制作、安装的价格没有上升。也就是说,钢结构企业成本大幅度上升,使企业的盈利大幅度下降,直到亏损。企业为了生存,只有加大业务量来弥补收益上的亏空。在经过奥运、世博钢结构建筑的高峰期后,政府投资开始理性,市场份额开始萎缩,“僧多粥少”的局面时有发生;为了抢先得到工程,企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其中不乏有些不规范的动作,相互压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竞争,形成恶性竞争态势。于是,钢结构企业利润除在2%~3%占一定比例外,亏损的工程不在少数。
调查数据显示:80%以上的钢结构企业工程款不能及时回收,拖欠款达4000~5000万元不在少数,最高的超过亿元,有的拖欠时间达3~4年之久。企业由于资金匮乏,周转不灵,维持常规生产已捉襟见肘,扩大再生产,抓好工程质量绝非易事;即便是抢到工程,因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巨大,超过本企业承受能力的现象经常发生。因此,盲目分包、迎合不合理工期、抢进度、不按科学建造周期组织施工,忽视工程质量和安全,以缩短工期加速资金回笼,以解燃眉之急的“自杀式”作法的原因就有了答案。可以设想,其结果定将是悲剧!
1.2 钢结构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以辨证的观点分析工程质量和进度的矛盾是:一种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两个不同侧面;在强调客观环境条件的同时,也发现了钢结构企业自身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1.2.1 钢结构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管理
企业管理层次分“人治”“法治”“企业文化”。“人治”是最原始的管理模式。仅从表面上看,我国的钢结构企业几乎100%的通过了ISO9000标准体系认证,也取得了钢结构制作级别证书,应当说企业已经进入“法冶”阶段,好的企业可以认为形成“企业文化”,形势一遍大好!然而事实并不能让人完全乐观,我们面对的事实是:很多企业在工程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缺乏起码的知识,多数工程来往往是“遭遇战”,来不及策划、研究《施工组织设想》《专项技术方案》等必须的工艺文件和预案,碰到问题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缺乏预案,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有的企业甚至连“标”也治不了。此外,大部分企业没有树立“三全”“四个一切”的观念。由于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有效的管理模式,没有相应的硬件,个别企业仅仅依靠个别领导人、技术人员的威信和能力进行管理,是典型“桃园结义”式的“人治”阶段;为数不多的企业进入到依靠规章制度的“法治”阶段;只有极个别企业实现了最高境界,即形成“企业文化”。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很少企业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技术积累,如企业最基础的技术积累PQR和WPS,技术管理十分脆弱,一旦发生人才流动,企业马上受到冲击,工程质量下降,成本上升,经营受到冲击,有的企业甚至停工停产,给工程的安全运营带来隐患。
1.2.2 钢结构企业缺乏专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由于钢结构焊接工程对象的不确定性,现代钢结构工程复杂性,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施工环境条件的多样性,使焊接工作始终处于施工准备、人员培训、机具组合、焊接工艺评定、焊接方案编写等诸多工作交叉进行的局面,稍有不慎,将会犯“低级错误”。
除此之外,基于经济发展形势的客观需要,要求钢结构要富有表现力,要有视觉冲击,这样一来使钢结构更加复杂化、专业化,给钢结构行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高指标和具体困难。母材厚度增加、强度不断提升,由此加大了钢结构焊接工程的难度。所以,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钢结构焊接工程实际急需大批的焊接专业人员把关定向。
根据在钢结构行业基层工作的专家调查:无论是工厂或者是项目部,懂得焊接技术的人员很少,精通焊接技术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多数承担焊接工程的焊接从业人员需要的不仅仅是基础理论,更需要的是工程实践积累经验。
可是,由于我国大专院校专业设置所造成的遗憾,焊接专业人员十分缺乏。目前钢结构从业人员中,无论是数量或者素质,与我国钢结构行业的规模和飞速发展的速度相比,与钢结构行业的业务需求相比差距甚大。
在我国钢结构行业从业人员中,大多数从事焊接技术和焊接管理的人员不是科班出身的焊接专业毕业,而是根据本行业、本单位发展的需要“半路出家”。可以十分肯定的说:钢结构焊接行业对专业焊接工程技术人员人数上、素质上的需求,是目前的主要矛盾。
根据客观分析,科班出身的焊接专业人员可能在5~10年内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结果;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即使专业对口,没有3~5年的实践磨练,不参加1~2个大工程(最好是国内外重点工程)的锻炼,大多数是不可能派上用途的,也就是说不可能成才。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部分掌握企业实权的“关键少数”对焊接应用技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用错误的认识去指导焊接,以致“低级错误”流行,质量问题时有出现。
应当说,这部分人员大多数是好心办坏事。他们追求进度,提高产量心切,由于没有掌握焊接应用技术的基本规律,甚至不知道焊接技术规程的强制规定,所以工作一紧张、工作压力一大,便不求甚解,不了了之,对事对人采用“经验主义”,于是留下一些质量隐患;像这样的“低级错误”虽在情理之中,但却在安全极限和法定规程之外,后果是严重的。
而让掌握企业实权的“关键少数”系统地学习焊接应用技术理论肯定也是十分困难和不现实的。因为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和学习院校是他们难以愈越的障碍。正如前面所述,解决问题的最根本办法就是培训和自学。但是客观条件给自学带来很多困难。为了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他们只能在工作岗位上挤出时间零散地学习焊接应用技术理论,由于不系统、不连续、不直观、时间断续、记忆混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而“以干代学”干扰因素更多,加上所用教材不对路,每人的知识基础不一致,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高低,其效果可想而知。
以目前客观事实为分析依据,外因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对这部分“关键少数”普及和提高焊接应用技术水平,实现“短、平、快”,加强内功修练,乃是当务之急!
1.3 技术标准覆盖面有限是造成钢结构行业技术管理混乱的重要原因
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覆盖面不够,是我国钢结构行业的老、大、难问题。
1.3.1 焊工持证上岗“无章可循”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标准规范的重要性。在JGJ81-2002《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基础上编写的GB50661-2011《钢结构焊接规范》的出版发行,部分克服了JGJ81-2002《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覆盖面不足的缺点,对规范钢结构焊接技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GB50661-2011《钢结构焊接规范》从一开始就发现了不足:由于取消了焊工考试取证的内容,导致长期困扰钢结构行业焊工持证上岗的问题一拖再拖,严重影响了钢结构行业的有序管理。
目前,焊工证共有五种:(1)国家安监部门颁发的“焊工特种工种安全操作证”;(2)国家人社局颁发的“焊工技能等级证”;(3)国家质量监督总局颁发的“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焊工操作合格证”;(4)国家各部、委焊工考试委员会颁发的各大系统所属业务的焊工操作合格证,如:冶金、电力、化工、造船等(各大国家直属系统焊工合格证逐渐由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统一);(5)涉外工程的各种焊工操作合格证,如AWS、JIS焊工操作合格证。后三类证件可证明焊工在某领域内的某项(或多项)焊接技艺水平,而前两类不完全代表焊工的实际操作水平,不能单独在工程中应用。有的管理者没有上述经验和认识,见证就收,使焊工持证者有机可乘、有空子可钻,这也许是造成焊工证管理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今天面对着这样一个事实:焊接已经从一种传统的热加工技艺发展到了集材料、冶金、结构、力学、电子等多门类科学为一体的工程工艺学科。而且,随着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有新的知识融合在焊接之中;那种靠苦干、大干的传统观念是肯定搞不好焊接的。然而,主管部门对此则知之甚少。
最近几年,尽管JGJ81-2002《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明文规定了焊工培训的标准及方法,由于没有权威部门的指导,人们对焊工持何证上岗仍然是“无章可循”。
可能是出于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全国大多数钢结构企业和焊接工程在部分业主、监理的督促下,单独采用了国家安监部门颁发的焊工“特种工种安全操作证”;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数以万计的农民兄弟姐妹“放下锄头、立即拿起焊枪”,他们经过短期的安全知识培训,向老乡和师傅学习一些落后的甚至是淘汰的操作技术后,马上就成为了掌握工程质量命运的焊工。这样的焊工有体力、有热情、有干劲,唯独没有专业理论和正规的操作技术;他们干的活愈多,质量隐患愈多,愈加令人提心吊胆,如果再加上指挥、监督失误,可以设想工程质量肯定不容乐观。上海胶州路火灾、某体育场倒塌就是这些“焊工”的“产品”之一,而且这种态势目前依然存在,尚有市场!对此,稍有焊接知识的人都会感到紧张,甚至“不寒而栗、不知所措”!
1.3.2 钢结构设计、施工标准落后,是造成钢结构运营事故的主要原因
现行标准落后是技术上的最大失误,应用不适合的旧标准将给工程带来质量隐患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1)高铁车站雨棚面临危机。
根据建筑钢结构设计标准,结构体系属于静载体系,不考虑疲劳破坏,然而采用目前的建筑钢结构设计标准建造高铁车站时,情况就发生很大的改变。高速列车以300 km/h以上的速度通过车站时,车站雨棚立即受到较大的冲击而产生振荡;高速列车有规律的24 h运营,雨棚也就有规律地产生振荡。分析认为,雨棚属于高周低应力疲劳范畴,时间一长,钢结构主体及围护结构必然产生疲劳破坏。首先是没有采用刚性连接的围护结构接头松动而发生事故,然后是钢结构主体产生破坏;如果设计上有不足,施工质量也不好,加上极端天气因素的叠加,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是肯定的。近期出现车站雨棚围护结构破坏的质量、安全事故印证了这个观点。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全国所有的车站都不考虑疲劳破坏,都采用建筑钢结构静载标准设计,如果要进行排查处理,其工作量和难度令人瞠目结舌。
(2)桥式起重机制作标准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进行一起桥式吊车事故调查中发现:我国目前生产的重级工作制的桥式吊车中没有一条受力焊缝是全熔透焊缝,只是吊车梁的上翼沿是双面角焊缝。该厂多年使用同一标准制造桥式吊,且生产了数量众多的桥式吊车。
单从标准上看,工厂没有任何责任,因为吊车尚安全,只是该厂的产品与国外差距愈来愈大。据了解,目前发达国家的桥式吊车上翼沿焊缝是全熔透焊缝,并且采用了强度高于国内厂家采用的低合金高强钢的钢材,因此箱体截面积大大减少,自重大大降低,相应提高了吊车的起重能力和综合技术指标;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也大大地好于国内同类型产品。
修改这样的标准没有多大困难,困难的是国家主管部门没有行动。
我们的体会是:技术标准的落后是最根本的落后。
2 协会的责任和对策
面对钢结构行业复杂多变的形势和种种问题,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协会的工作应当怎么开展?这两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协会的性质决定了协会不可能有行政干预的职能和能力,不可能像在企业一样从上到下发号司令,改变现状;也不可能像国家直属部委,应用政府权威来实现体制上的改革。
尽管协会涉及的范围和职权有限,但协会有协会专家如云、行家里手数不胜数的优势,完全可以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充分发挥作用。
2.1 针对企业缺乏管理知识的现实,大力宏扬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大张旗鼓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钢结构焊接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完全脱离了“就焊接而管理焊接”的单一的、有遗漏的管理模式,开始了“以焊接技术应用理论为红线”现代全员、全面、全过程的不少一事,不少一人,无遗漏,无死角的管理模式。
2.1.1 协会可以帮助企业在工程中建立一个真正的钢结构焊接质量保证体系
钢结构工程为了提高质量、保证工程进度、少犯或不犯“低级错误”,必须建立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由各管理、操作层关键人员组成的,质量职能相互约束、相互支持的质量保证体系。
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真正进入“法制”阶段的企业,不可能建立起真的钢结构质量保证体系。然而,同一企业在一个具体的钢结构制作、安装工程中,在协会的帮助下,可以建立起真正的质量保证体系。这是因为工程是企业的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的局部任务,而并非是企业的全部,相对单纯一些;同时协会有管理专家,可以对具体工程进行资讯和指导;在全国优秀焊接工程评选的框架下,帮助企业制定管理方案并指导实施。时间长了,活动多了,钢结构焊接质量保证体系的真实内容就会潜移默化、逐渐深入人心;企业也将从一个工程的成功案例中得到启迪,进而发扬光大。
所谓焊接质量保证体系,就是采用了全面质量管理TQC的基本思想,以提高焊缝质量、保证厚板焊缝一次合格率100%为目标,运用系统管理的概念和方法,把钢结构焊接工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每个管理人员和焊工的质量管理职能和质量管理意识以及实际操作工序有机的、合理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而又互相协调又互相促进的团结的整体,从而顺利完成钢结构焊接工程的全部焊接工作的工作组织体系。
质量保证系统运行的重点是:各阶段、各层次、各环节人员质量职能的落实并运行;执行质量职能即要严肃认真,又要互相帮助;在执行质量职能中,坚持原则不对立,互通有无,反对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使焊接的质量职能落到实处,从而确保焊接质量保证体系深入、持久的运行。
2.1.2 在全国优秀焊接工程的评选中,协助企业抓好管理、技术两项基础工作
全面质量管理是可靠焊接质量的根本保证,没有有效的管理,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实现;没有技术,再好的管理也是空谈。因此,钢结构的质量管理应当有两大内涵,即管理基础工作和技术基础工作。两项基础工作的有机结合,才是钢结构工程的真实全面质量管理。
(1)管理基础工作:包括队伍建立中的员工培训;焊机、焊材的选择;“四新”的组织推广;QC小组的组织、运行;工程的开、竣工资料;焊接工程中的开始、中间、结束阶段内的组织检查工作等。
(2)技术基础工作:包括母材的焊接性试验;焊接工艺评定(PQR);焊接专项方案的编写(WPS);钢材、焊材的复检;焊工培训,工程图纸、资料及技术总结(QC成果)等。
2.1.3 在全国优秀焊接工程的评选中,协助企业做到“三全”
“三全”的管理思想:全面的质量概念、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
2.1.4 在全国优秀焊接工程的评选中,协助企业实现“四个一切”
“四个一切”的观点:一切为用户服务的观点;一切以预防为主的观点;一切以数据说话的观点;一切以PDCA循环办事的观点。
2.1.5 在全国优秀焊接工程的评选中,协助企业落实“五大环节”
五个管理要素:人、机、料、法、环。
2.1.6 在全国优秀焊接工程的评选中,协助企业实现一个目标(焊缝的一次合格率大于95%)
焊缝的一次合格率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在钢结构制作和安装工程中,当板厚大于38mm时,焊缝的一次合格率为100%,其余大于95%。
上述六大要点在实际制作或安装工程中并不是完全直接出现在工程之中,焊接全面质量管理的六大精髓主要通过焊接组织管理、焊接技术管理、焊接制作(施工)管理、焊接信息化管理四个组成部分来分别体现。
2.1.7 在全国优秀焊接工程的评选中,推广更为先进的管理理念
美国近期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平台基础上,对钢结构制作企业提出了“全面焊接管理”(total welding control)的思想,该思想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传播,在美国已经开展有效运行。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钢结构制作企业应用“全面焊接管理”的理念,提倡“减少电弧在工件上停留的时间”观点,动员从总经理到一般员工,自觉学习和运用焊接技术应用理论,以各环节人员、各管理平台,从决策、设计、工艺、操作的全过程来保证实现“减少电弧在工件上停留的时间”的目标,大幅度提高了以前人们认为不可能再提高的生产焊接工效,取得令人瞩目的巨大经济效益,体现了“全面焊接管理”强大生命力,代表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和发展。
与美国相比,我国在开展焊接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人们对焊接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的了解和认识存在不足,在工程实践中没有摆正焊接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的位置,因此开展焊接工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的自觉性不高。这些对我们焊接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极其不利,应当迅速提高认识,转变观点。在钢结构焊接工程中,摆正焊接全面质量管理在钢结构焊接工程中的主导和核心管理地位,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并深入持久的有效运行,从而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缩短我国焊接全面质量管理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也是协会的责任和义务。
上述工作在全国优秀焊接工程的评选中,其优势和主要技术内涵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深入有效的运行,所以说: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就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最佳载体;评选工作必须坚持不懈的、大规模的、深入持久的开展下去;这个利国利民大的好事必须大力宏扬!
2.2 针对企业缺乏专业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实,建立健全认证机构,狠抓焊接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
由于工程焊接质量在随后过程的试验或检验中不可能充分验证出产品的质量是否满足标准要求。因此,从设计阶段、材料选择、施工直到检验,必须始终进行全过程管理。而焊接从业人员,包括焊工、焊接技术人员、焊接操作指导人员、焊接检验人员、焊接热处理人员,是焊接实施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是焊接质量控制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焊接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关系到焊接质量至关重要的关键因素。
在取得国家主管部门的支持前提下,协会应着眼未来,建立培训、考核、认证体系,这是提高钢结构行业焊接从业人员素质“标、本兼治”的长远大计。
协会应立即建立一个由认证机构对建筑、桥梁、船舶、电站、炉窑等钢结构工程中焊接管理技术人员、焊工、焊接操作指导人员、焊接检验人员、焊接热处理人员等焊接从业人员进行资格鉴定和认证的体系。焊接从业人员的认证工作应由认证机构统一管理,必要时可授权资格鉴定机构协同管理。认证工作包括验证申请人个人资料和从事焊接相关工作的证明资料,根据申请人申请从业人员类别,依据本规程所规定的相应程序,以认证申请人的资格。当申请人具有从中国钢结构协会焊接委员会以外的机构获得的资格时,该资格应根据该规程进行等同性评估,该等同性评估由中国钢结构协会焊接委员会做出。对于特殊人员中的无损检测人员的认证,除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还需满足国家标准《无损检测 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B/T9445的规定。
考核认证体系对所有从业人员不仅有业务水平的要求,而且有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1)爱岗敬业的精神,不断钻研专业技术,且精益求精;(2)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做好本职工作;(3)讲诚信,讲老实话,做老实事,坚决不弄虚作假;(4)深入实际施工现场,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开拓思路,增长才干,提高工作业务能力;(5)遵纪守法,学好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技术规范、标准等。
可以肯定地说,培训、考核、认证体系的建立,必将是对全体焊接从业人员的鞭策和激励,必将精神变物质,极大地推动钢结构行业的技术进步。
2.3 针对焊工培训和持证上岗“无章可循”的现实,扶持企业大力建设基层焊工考试委员会
在钢结构工程中,焊工的作用的确非常重要,因为任何优秀的设计、完美的焊接方案都要通过焊工去完成、去实现。
有人说:培训一个合格焊工,就像国家培养飞行员一样的投入;事不同而理同,合格焊工虽然不必用黄金堆成,但也是长期不菲的投入,优秀焊工要有农民工的体力、工程师的头脑,在关键时刻以一当十,为企业排忧解难。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优秀焊工是企业的宝贝、不可多得的人才。
不可否认我国的焊工市场没有形成,有的焊工证管理混乱;而且证出多门,功能各有不同。因此,建立焊工市场、培训合格焊工是钢结构行业的当务之急。
分析认为:建立焊工市场,作为焊接从业人员培训、考核、认证体系的重要组成环节——基层焊工考试委员会的建立、健全,就显得格外重要。
目前,国家各直属部委、(集团)公司均相继成立了基层焊工考试委员会,对所属单位的焊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培训取证工作,基本解决了焊工持证上岗的问题,所以工程质量优良,如:西气东输、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化工、造船、电站等工程。这些单位的基层焊工考试委员会相对成熟,他们的发展空间和方向是固定的;他们的基层焊工考试委员面临的任务就是:调整、充实、提高。
基层焊工考试委员会薄弱环节是建筑钢结构领域,主要是民营企业及部分国有企业,这部分企业钢结构焊接从业人员百万之众,仅民营企业就承担我国80%以上的钢结构制作、安装工程,并且几乎全部是国家重点工程,比如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焊工程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工程。因此,他们是建筑钢结构的“绝对主力”。在这些企业中,除少数大企业外,几乎全部没有焊工考试委员会,焊工持证上岗便成为老、大、难问题。可以设想企业的焊工没有正规、系统的技术培训和考核,该企业的钢结构制作、安装质量肯定很难保证;与此相反,工程实践证实成立了基层焊工考试委员会的企业,工程质量好于其他企业,如浙江精工、沪宁钢机,他们的钢结构的质量大幅度上升和持久保持“长盛不衰”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建筑钢结构行业,由于基层焊工考试委员会稀少,经过培训的合格焊工经常跳槽,使得有焊工考试委员会的单位成本大幅度上升,例如:浙江精工为了保持较高的焊工持证率,不断地像学校一样培训焊工、“输出”焊工。长此以往肯定影响企业的积极性。专家认为:要解决这个影响钢结构质量的关键问题,只有所有的钢结构企业全部建立基层焊工考试委员会。如果该假设成为现实,那么所有流动的焊工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焊工,尽管企业焊工有进有出,有多有少,但企业基层焊工考试委员会培训新焊工的数量肯定就会显著减少,培训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也就是说,大规模的建立、健全基层焊工考试委员会,并有效深入运行,肯定会产生质的飞跃,肯定会令人欢欣鼓舞。其结果必然推动我国焊工市场的形成,钢结构工程质量必然得到相应的提高。
所以作为协会工作的目标之一,必须扶持全部钢结构企业建立、健全基层焊工考试委员会。尽管这项工作有很大的工作量和一定的难度,但是鉴于钢结构行业发展的需要,这件工作绝对不能退却,必须抓紧抓好,而协会在这项工作中肯定大有用武之地。
2.4 针对技术标准落后的现实,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编写适合于各项规程的标准规范
批评现实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现实。
在钢结构行业,长期以来标准的覆盖面、及时性、先进性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形成这种态势的主要原因是:引导、组织不得力(对此协会只有建议权而没有决定权);人们对钢结构工程的精髓、实质理解不深,没有掌握事物的固有规律,思路和行动处于盲目或一知半解的状态,思维和行为出现偏差。发生这种偏差情况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多数是岀于责任和担心,非主观原因地做出一些标准之外的荒唐事,例如检验钢板性能60 t/批次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对此,协会应发挥专家的作用,组织专家编写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让科学先进的标准规范来统一人们的认识,进而统一钢结构制作、安装焊接技术。协会有能力让国内外杰出的专家,在全行业范围内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作用。
在制定标准规范的过程中,编制人员一定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例如在解决钢板质量复检的问题时,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在相关部(委)、集团公司的协助下,把全国所有钢厂产品质量状况查清并建立档案,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各钢厂免复检的钢板品种、规格;钢结构企业可通过相应资料,以和钢厂建立“合格分供方”的形式,选择质量可靠,免复检钢材品种、规格多的钢厂作为战略伙伴,由此大大减少钢结构制作、安装工程中钢材复检的量。在此基础上与钢厂专家一起制定钢板检验批次的细则,确定即保证钢板质量、复检量科学客观的技术条例,以此来确保钢结构焊接质量。
目前在具体工程中,协会可根据钢板生产厂家的实际、工程所处的位置、节点的重要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该工程钢板科学合理的检验批次。
此外,焊接从业人员认证体系规范,焊工持证上岗规程和一些设计、深化设计的标准规程都是急待制定的,所以协会专家委员会的工作量将会越来越大。
2.5 针对焊接从业人员素质急待提高的现实,抓好GB50661-2011《钢结构焊接规范》的宣传贯彻
自JGJ81《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问世以来,建筑钢结构结束了无法可依的时代,对规范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起到了很大作用。在JGJ81《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的基础上编写的GB50661-2011《钢结构焊接规范》是钢结构焊接工程的纲领和指导性文件。该标准借鉴欧美国家先进标准规定,结合国内特点,增加焊接工艺免除评定、动载和静载结构的相关条文,有较高的技术内涵。认真贯彻该标准,肯定会给钢结构行业带来巨大的技术进步。
科技进步三大要素——工艺装备,人员素质,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应用。提高人员素质是科技进步的重点,也是贯彻GB50661《钢结构焊接规范》的重中之重。为此,协会应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1)向钢结构企业中“关键的少数”技术管理、经营人员、领导办学习班,强化宣传贯彻GB50661《钢结构焊接规范》,对他们宣贯主要以焊接基础知识、强制性条文和管理条文为主。其目的是对这部分“关键少数”普及和提高焊接应用技术水平,实现“短、平、快”,同时让他们逐渐适应焊接的“三全、四个一切”的思维、管理方式,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迅速纠正“低级错误”。
(2)对焊接监理工程师强制贯彻GB50661《钢结构焊接规范》,考核学习情况。目的是让他们在强制培训中迅速成为内行,在国家宪法、法律和现行技术标准的范围内正确使用权力,代表业主协助施工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提高钢结构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3)对钢结构民营企业的焊接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贯彻GB50661《钢结构焊接规范》。目的是迅速提高民营企业钢结构焊接从业人员的素质,规范焊接技术,推行技术进步。
贯彻GB50661《钢结构焊接规范》的学习班大致可分以上三种形式。讲课的老师可请标准的编制人员和协会专家。协会各分会应强制举办贯标学习班,各分会专家在本行业中强行规定举办学习班中讲授。
中国人提倡中庸之道,讲究“尽人事而听天命”,对技术进步而言,对协会这种承上启下的机构而言,这样的思考方法是可行的,事情结果“天命”如何,关键是是否“尽”了人事,我们的思路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