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即时文字会话的语类研究

2013-03-22黄锦章田丽娜

当代修辞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语类会话语体

黄锦章 田丽娜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83)

提 要 网络即时文字会话是会话语类家族的新成员,与日常自然会话相比,网络即时文字会话在语场、语式、语旨三大语域变量方面有一系列不同的变异。在这些变异的综合作用下,网络即时文字会话在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段选择方面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混合体;在行为目标的实现步骤方面,允许多主题平行推进;在会话的人际关系方面,礼貌等级明显下降。

一、引 言

1.语类和语体

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类(genre)与传统修辞学的语体(style)有密切联系。在传统修辞学中,不同学术流派对语体的定义各不相同,所使用的术语往往也有差异。在国内学术界,有关语体的一个较为通用的解释来自前苏联功能学派:

语体就是语言根据交际的言语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体式,是标准语的功能上的类别,所以称为“功能风格”。(王德春、陈晨1989:81)

在具体研究中,语体又表现为一组语言要素的集合:

语体要素存在于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之中。在语体系统中,主要是通过词语、句式和某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来体现的。(袁晖、李熙宗2005:17)

上世纪60年代起,尤其是80年代以后,随着语用学、系统功能语法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崛起,欧美学术界对语体的研究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首先,在言语行为理论影响下,语体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语言学或文学的概念,而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或过程。相应地,语体的界定不再仅仅依赖语言要素,而是着重于语体的行为目的、行为方式或行为步骤,如“传媒”与“方式”、“有无准备”、“是否正式”等(程雨民 1989,黄念慈 1995,方琰 1998,陶红印1999)。

其次,在分类方法上彻底摆脱亚里斯多德的传统,采用原型理论和连续统的分析方法,分类可以从多种不同角度切入,类与类之间边界不再清晰,可以交叉重叠,甚至混合。90年代之后,汉语学界的学者也纷纷从这一新的视角切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刘大为1994,陶红印 1999、2007,胡范铸 2006,方梅 2007,张伯江 2007,冯胜利 2011)

2.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类理论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语体问题最初放在语域(register)部分处理。有关语域,韩礼德定义如下:

语域是一个语义概念,可定义为和语场(field)、语式(mode)、语旨(tenor)所构成的特定情景配置(situational configuration)相联系的一组意义配置。正因为是意义配置,所以,一个语域必然包括这些意义所伴随或依赖的表达方式:词汇-语法以及语音之特征。(Halliday&Hasan1985/2012:38-39)

在这一阶段的理论模式中,语场、语式、语旨解释为语境的情景特征(situational feature):

语场指实际发生的事情,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讲话者及其他参与者所参加的整个活动。语旨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参与者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角色关系。语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如说还是写、是即兴的还是有准备的,包括修辞方式。(同上,程晓堂导读p.15)

70年代末,韩茹凯(Ruqaiya Hasan)在语域理论基础上提出“语类”概念,80年代后发展为“语类结构潜势理论”(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简称GSP)。她认为语言和情景之间存在着双向关系(two-way relationship):一方面,情景为言语交际提供了大量信息,使交际得以成功;另一方面,特定的情景类别又是通过语言的长期使用建构起来的。因此,可以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来预测语类结构。在她的研究中,“情景配置”改称为“语境配置”(contextual configuration,简称CC),并提升为GSP的核心概念;“情景特征”改称为“变量”(variable),因为每一个特征都表现为一组可能选择的集合,在不同的配置中有不同的值(value)(Halliday&Hasan1985/2012:55)。

语类由必选成分和可选成分按特定顺序构成。如果语类结构的必选成分及其顺序发生变化,就会产生新的语类。必选成分、可选成分以及排列顺序则取决于三大语域变量,语场决定必选成分,语式及语旨决定可选成分及顺序。换言之,语场确定大的语类,而语式和语旨可用于对该语类系统的子语类的划分。(方琰1998)

至于语类的定义,系统功能语法内部略有分歧。韩茹凯认为语类是“语篇的类型”(type of discourse,参阅方琰1998),与传统的“语体”概念在表达上比较接近。但在系统功能语法的术语中,“语篇”(discourse/text)是一个动态概念:

或许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定义语篇(text),那是功能性语言。功能性语言意味着在某些语境中做某些事情,而不是可以写在黑板上的孤立的词或句子。(Halliday&Hasan1985/2012:10)

因此,说语类是语篇的类型,其实意味着语类是言语行为的类型。马丁(J.R.Martin)进一步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解释语类:

我们把语类定义为一个分阶段的有目标的社会过程——换言之,语类以目标为导向,一步一步朝着目标推进。(Martin1984/2012:9)

据此,他把“语类结构”改称为“纲要式结构”,并认为语类的必选成分不仅取决于语场,语旨和语式也同样起作用(参阅方琰1998)。马丁的定义进一步突出了语类的动态建构属性。同时,由于三大语域变量都对必选成分的确定起作用,这就意味着语类划分允许有多个不同的视角。

3.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文用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类理论分析网络即时文字会话的语体特点。如前所言,汉语学界对语体有两种不同的定义:(a)以传统修辞学为背景,尽管内部有分歧,但共同点是研究范围局限于词语、句式、修辞手段等语言结构要素。(b)以当代语用学为背景,把语体理解为言语行为的类型,研究范围包含但不局限于上述语言结构要素。这就意味着本文在使用该术语时将面临歧义,有必要预先予以界定:

当本文无标记地使用“语体”这一术语时,取广义理解,即把语体理解为言语行为的类型,同时,由于这一定义和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类”具有共同的语用学背景,因此,二者为可替换术语——涉及系统功能语法时,用“语类”;涉及汉语学界的研究时,用“语体”。至于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语体”,在语类理论中属于“语式”的一部分,作为语境配置中用以预测语类的语域变量之一。为了避免混淆,本文把这一意义上的“语体”称为“语式”或“特征”——作为类概念指称时称“语式”,如“口语语式”、“书面语语式”等;作为区别性特征分析时称“特征”,如“口语特征”、“书面语特征”等。

网络即时文字会话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有交际意图的参与者以文字形式轮番发话并通过网络(移动网或互联网)所进行的即时言语交际活动,包括手机短信、网络聊天(文字QQ、微信、飞信等)以及即时互动的BBS论坛、博客或微博下面的跟帖等。这类会话的共同特点是:(a)传播渠道为网络而不是声波,与日常会话不同;(b)传播介质为文字而不是语音,与电话交谈不同;(c)要求即时互动,与传统的笔谈也存在明显区别。

本文语料中的短信及网络聊天资料一部分本人自己收集,一部分由学生提供。BBS论坛资料则来自互联网,不一一注明。

二、自然会话的语类结构

1.会话作为一种宏观语类

马丁认为基础语类(elemental genre)通过概念类比、人际类比、语篇类比这三种策略的运用,可以发展为宏观语类(macro-genre)。尔后,又认为语类家族是一种宏观语类,并提出两个可选择的语类家族建构原则:

Ⅰ 分类学原则:作为基本标准的分类结构足以将一组语类和其他语类区别开来。

Ⅱ 拓补学原则:根据家族相似来聚合,各种参数的发展将各语类组合置于一个由相似点和差异点构成的连续的等级之上。(Martin1994/2012:112-114,2002/2012:303-304)

宏观语类具体如何区分?究竟有多少宏观语类?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Grabe分出记叙文和说明文两大语类家族,认为可以把所有语类一网打尽。马丁(Martin2002/2012:308-310)认为Grabe的分类局限于学术话语,应该还存在“服务交流(service encounter)”、“预约(appointment)”、“面谈(interviewing)”、“支配(control)”等其他语类家族。Eggins则认为英美文化中存在文学语类、流行的书写语类、教育语类等大语类,大语类下面有包含子语类和子子语类(Eggins1994,转引自方琰1998)。

事实上,如果说不仅语场,语旨和语式也对语类的必选成分起作用的话,那么,从不同维度切入出现不同的分类体系,应该说,是完全正常的。再换一个角度,分类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研究行为,研究者应该有权利按照自己的研究目的来建构自己的分类体系。

本文主张根据言语交际的目的及实现方式将语类分为会话和独白两大家族,会话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以轮番发话的方式进行即时信息交流,其行为目的是彼此向对方发送信息并获取对方的反馈信息。独白则相反,是由发话人单独完成的信息传播行为,其目的是发布信息,尽管通常有信息的接受者,但接受者的存在可以是隐蔽的,甚至是不确定的。

典型的会话语类是日常自然会话,典型的独白语类是诗歌创作。电话会话、研讨会发言、大会演讲、电台或电视演讲、书信、书面通知、文学创作等可依据各自的特点分别归入上述两大语类家族,作为他们的子语类。在子语类之下,还可以进一步分出下属的子子语类。同时,这些子语类以及子子语类又与各自家族的典型成员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根据差异程度,可排列成一个以典型会话语类和典型独白语类为两端的语类连续统。

网络即时文字会话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言语交际行为,从该言语交际行为的目的及实现步骤看,毫无疑问,从属于会话语类家族。但由于语域变量的局部差异,该语类和会话语类家族的典型成员日常自然会话之间又存在一系列不同的属性。下面,我们先理清日常自然会话的语类结构,然后以日常自然会话语类为参照点,考察新兴的网络即时文字会话在语场、语式、语旨等各方面的特点。为了论述方便,在以下研究中,“日常自然会话”简称“自然会话”,“网络即时文字会话”简称“网络会话”。

2.自然会话的语类结构

1)语域变量

如上文所说,“会话”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有交际意图的参与者以轮番发话的方式进行即时信息交流,其行为目的是彼此向对方发送信息并获取对方的反馈信息。作为该语类家族的典型成员,自然会话不仅继承了会话语类家族的全部特征,而且在语场、语式、语旨等方面有自己的更为具体的个性特点。

从语场角度看,自然会话具有空间上的同域性和时间上的同步性,即会话双方处于同一个物理环境之中,彼此能够听见。在典型情况下,也能相互看清对方的表情及动作等。信息的发出和接收在时间上同步,除非出现意外干扰,正常情况下,信息的发出者可以现场确认对方是否接收到了自己的信息,是否做出了预期的反应。

从语式角度看,自然会话的信息载体(介质)是语音,传播渠道是声波。由于自然会话具有时间上的同步性,会话双方都没有太多时间组织自己的话语,由此,又在语音、词汇、句法以及修辞手段的运用方面形成一系列特点,如可能出现冗余的语音或词汇成分,句法结构比较松散,修辞手法运用不多等。

从语旨角度看,最为常见的自然会话发生在熟人之间,亲疏关系及社会距离多种多样。可以是密友,也可以是仇敌;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不平等的。陌生人之间的会话通常有特殊原因,如购物、问路或在某些社会活动中偶然出现交汇点等。

2)推进步骤

系统功能语法有关会话的宏观结构研究不多,Grabe的研究偏重于学术话语,马丁关注阅读与写作,韩茹凯研究日常交际,但注重微观的语类结构,如购物活动等。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萨克斯(H.Sacks)、谢格洛夫(E.A.Schegloff)、杰斐逊(G.Jefferson)等在会话结构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由于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简称CA)的背景是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与系统功能语法完全兼容,因此,CA的研究成果可用于弥补语类理论这方面的不足。CA研究的会话包括自然会话和电话会话两部分,把电话会话分离出去,CA的研究可直接用于我们对自然会话的分析。

CA从总体和局部两个角度分析会话结构:

总体结构指一个完整的会话活动在其展开过程中依照交际要求所形成的功能模式。局部结构则指交际者交替发话这一合作活动所形成的轮番说话的功能组合方式。(左思民 2000:185)

会话的总体结构通常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构成,会话的开始序列因参与者关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结尾部分正常情况下是互道再见,为了避免结束过于突然,通常有一个预示序列,暗示会话目的已经完成。主体部分便是沿着特定的主题线索轮番发话,相互应答。

会话过程中,说话人所控制的最小单位是话轮(turn),进一步分析便进入句法层面(单句、复句等)。会话双方话轮交替形成话轮对,典型的话轮对具有毗邻性,又称“毗邻对(adjacency pairs)”。话轮对沿着特定线索展开形成序列,除了与会话主题直接相关的主序列之外,还可能有“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分支序列(side sequence)”以及“预示序列(pre-sequence)”等。

话轮交替受“局部支配系统(local management system)”制约,每个说话人每次可拥有一个话轮,话轮结束处为“转换关联位置(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简称TRP)”,在语音、语调等方面有明显标记。会话双方有关TRP的判断可能出现冲突,为防止对方抢夺话轮,说话人会用某种技巧表示话轮尚未结束。若TRP出现重叠,某一方会选择退出;若出现冷场,则双方会想办法予以弥补。(参阅Levinson1983:284-367)

三、网络会话的语域变量

1.语场

从言语交际现场所发生的事件看,网络会话与日常会话基本相同,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有交际意图的参与者以某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其行为目的都是彼此向对方发送信息,并接受对方的反馈信息。主要差异表现在时空环境上。

自然会话具有空间上的同域性和时间上的同步性,即双方处于同一物理环境之中,并且,典型情况下彼此能看清对方的动作与表情。网络会话则相反,在空间上具有异域性,双方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相遇,在现实世界中,双方距离遥远,即使打开视频,也只能看见对方的局部场景。不用视频,则没有任何视觉上的语境信息。

再从时间角度看,网络会话缺乏严格的同步性。尽管双方都希望能即时获得反馈信息,但由于文字输入比口头说话慢得多,网络的传播速度又受到带宽及实时流量等因素的制约。此外,网络会话通常不能保证受话方一定在线,即使在线也不能保证对方没有分心做其他事情。自然会话时,心不在焉是不礼貌的表现。但在网络会话中,说话人一心两用,一边会话一边做其他事情是常态。这些因素都会使会话的同步性受到影响。

我们曾对电影《非诚勿扰2》开头一段自然会话的应答时间做过统计,应答时间最短的为0.002秒(2毫秒),最长的为1.843秒(1843毫秒),平均间隔长度为0.665秒(665毫秒)。相对而言,网络会话的应答时间要长得多。我们对QQ、手机短信、BBS论坛这三种常见的网络会话作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相对而言,QQ会话应答时间最短,但至少也要1秒,反馈信息为“好”、“哇塞”一类的独词句。倘若是完整的语句,间隔时间与语句长度成正比。手机短信的反馈相对慢一些,BBS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即使受话人及时回复,也不一定能马上显示出来,通常要经过管理员审核。

因此,网络会话只有相对同步性,尽管按照游戏规则,双方应该积极合作,但事实上很难做到完全同步。

2.语式

1)渠道和介质

网络会话的介质为文字,渠道为网络。与自然会话相比,网络会话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都受到局限,无法借助语音、表情以及各种肢体动作来传情达意。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结合手机和电脑自身的特点,网络会话发展出了一系列多模态辅助表达手段。

最早出现的是起源于手机短信的抽象符号,利用现有的键盘符号组合而成。一般用于代替表情或肢体动作,如“:-)”(微笑)、“=_=”(困)、“(^o^)/~”(赞成)、“(⊙o⊙)!”(惊讶)等。也有一些代替会话中的常用语,如“88”(拜拜) 、“CU”(See you)、“3Q”(Thank you)、“V587”(威武霸气)等。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加形象的卡通图形,如(OK)、(害羞)(偷笑)等等。此外,还有基于FLASH技术的各种动态图案和绚丽字体等。

在网络会话中,听觉不是主要的感官方式,但偶尔也会利用某些声音来传递某种约定的信息。例如在QQ聊天中,咳嗽声表示有新朋友添加为好友,“当当”表示有朋友上线,“滴滴”表示有人发起会话等。此外,还有图形与声音相结合的振屏,可用于开始序列表示招呼,也可在会话过程中插入,表示某种强烈的情绪。

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手机的智能化,为网络会话的表达形式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在谈话过程中,说话人可以随时引用大段的文字作品或插入图片、音乐等来满足某种交际上的需要,这些都是自然会话所不可企及的。因此,如果说早期的网络会话仅仅满足于对自然会话的模拟,那么,现在网络会话的表达手段已经超越了简单模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系统。

2)词汇与句法形式

网络会话的异域性导致信息传播的介质和渠道产生变异,介质和渠道的变异又使会话的同步性受到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犹如多米诺骨牌,又进而促使说话人的语言表达形式产生变异。一方面,文字的使用会诱发书面语的表达习惯,例如:

(1)尔等野狗杂种如果不被人们用鞭子猛抽就会无法犬活!

(2)河南驻马店有个叫杨枝丫的初中学历身材矮小的惯偷,因女友分手引其不满,遂开始反社会之旅,3年间共杀64人,奸23人,灭多门……

(3)(很多人觉着俄国视频中陨石被追击不可思议)的主要问题是想当然地以为陨石的速度还是十来公里每秒,而忘了小时候见过很多次的流星。

前两例中所选用的词汇和句式有古汉语特征,第三例的主语部分带有长定语,宾语部分是一个超长复句。

另一方面,文字输入费时费力,说话人通常会选择省力的表达方式,至于用词是否恰当,结构是否规范等往往会被忽略。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不少人把网络作为情感宣泄甚至吐槽的处所,这又导致会话的语式往另一极端延伸。网络会话结构松散,规范性差,句子长度有很大的随意性,与大量超长句同时并存的是大量超短的独词句,此外,带强烈情感色彩的叹词及粗鄙的詈语也随处可见,这些又表现出极端的口语化倾向。

因此,从语式上看,网络会话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混合体。有时有较为明显的书面语色彩,有时却比口语更口语。

3.语旨

自然会话通常发生在熟人之间,陌生人之间偶然也会对话,但通常有特定语境,因此,人际关系比较明确。网络会话则复杂得多,除了现实世界中的熟人和陌生人之外,还有网络世界的虚拟的熟人和陌生人。网络世界的熟人,在现实世界未必真的熟识;网络世界的陌生人,在现实世界未必没有任何关联。

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叉,不仅导致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而且导致人的生存状态的二元化。这是一个双重世界,一方面,我们来自现实世界,必须服从现实世界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又诱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去颠覆这些世俗规则,让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绪得以宣泄。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影响我们的言语行为,使交际模式产生变异。

在网络会话中,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比较极端的如论坛“掐架”,尤其是政治性论坛和贴吧,激烈的争论往往会演变成无底线的谩骂。即使是相对友好的对话,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感也若隐若现,导致会话的礼貌等级有所下降(括号内为说话的时间,下同):

(4)A(15:33:01):一会我妈回来了就下了。

B(15:33:29):哦,你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

A(15:34:39):你怎么跟户籍调查似的……哈哈!

B(15:35:07):嘿嘿,问问呵呵!

有关父母亲工作,在汉文化中不算敏感话题,在现实世界的会话中,一般不会拒绝合作,即使拒绝,也会采用委婉的方式。但由于双方是网络世界的虚拟的熟人,B听到A的询问之后显得十分警觉,而且拒绝的方式也比较直截了当。

现实世界的熟人,进入网络之后,一般能遵循现实世界的游戏规则,但有时也会出现微妙的变化。首先,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会淡化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尤其在聊天室中,一般都采用昵称,即使彼此都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但感觉像假面舞会,心理压力会大大减轻。例如,在办公室见面,上下级之间很少开玩笑,但在网上相遇,讲话会随便得多,偶尔也会彼此调侃,甚至说一些出格的话。其次,网络会话在时间上的同步性较差,这也为某些拒绝合作的行为提供了方便。在现实世界,会话尚未结束突然中止,长时间不说话甚至离开,那是很不礼貌的。但在网络会话中却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时,可以随便找一个借口(如“对不起,有电话”或“有人敲门”等),单方面终止会话。

四、网络会话的推进步骤

1.开头和结尾

和自然会话一样,网络会话的总体结构也包含“开始—主体—结束”三部分,但由于文字输入费时费力,在大部分情况下,开始和结束这两部分会被简化或省略。

相对来说,QQ聊天的会话结构较为完整,但开始序列通常限于确认对方是否在线,确认方式因人而异。对长辈或上级用敬语,如“您好”、“您现在说话方便吗”等等。平辈之间则直接问一声“在线吗”,或者发一个卡通图形或振屏表示招呼。若已知对方在线,一般不用开始序列。结束序列也因人而异,对长辈或上级,形式较为规范,接近于自然会话。平辈之间聊天,结束序列可有可无。尤其是多人参与的QQ聊天,往往长时间无反应就意味着退出。

手机短信和BBS论坛会话一般都不用开始序列和结束序列,但原因各不相同。短信联络基本上发生在熟人之间,发送对象明确,而且默认对方手机有短信到达的提示音,因此,通常直奔主题,事情讲完自然结束。只有长时间未联系的朋友之间,联络时会出于礼节而有较为完整的开始序列和结尾序列。BBS论坛的参与者一般都是虚拟的,就语境而言,有点类似于公众集会,礼节方面没有严格要求。说话人为了省力,通常都略去开头序列和结尾序列。

2.话轮的交替形式

1)话语权和话轮控制

自然会话借助语音,为了保持话轮,说话人通常要采用某种策略表示话轮还在延续。结束之后,在转换关联位置,有时会出现话轮的重叠(多人同时争夺话轮)或冷场(大家都不接话轮),这时,又需要双方以某种策略来调节。

网络会话以文字为介质,不存在这些问题。说话人通常是整段输入完毕才上传,不必担心被对方中途打断。若出现多人同时说话,网络会自动调节,依次呈现,不会相互干扰。此外,网络会话同步性要求不是很严格,说话人对时间的间隔有较大容忍度,即使出现冷场,也不会有太多的尴尬。因此,在网络会话中,话轮的控制以及话语权的争夺所采用的策略与自然会话有较大差异。

由于文字输入速度慢,为了避免间隔时间过长让对方误认为自己临时离线而转移注意力,说话人往往会把整段话拆开,分段连续上传,以保持会话的延续。下例中说话人要设计一个针对留学生的调查问卷,向朋友求助,由于问题太长,他拆成了5个小句:

(5)了了♥Libra(18:20:06):自己设计一份问卷调查,

了了♥Libra(18:20:11):什么的都可以,

了了♥Libra(18:20:21):对象是针对留学生的,

了了♥Libra(18:20:32):我问什么问题啊?

了了♥Libra(18:20:59):就是些(写)什么方面好嘞?

郭郭 (18:20:58):你什么时候开始学汉语?

郭郭 (18:21:02):这样的问题?

在多人参与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话语权的争夺。这时,说话人会采用某些借助于视觉的策略来凸显自己的论题或论点。一种比较霸道的凸显话语权的策略是“刷屏”。狭义的刷屏指借助某种软件上传特大图形,霸占整个版面,使他人无法讨论,这种行为一般会被禁止。广义的刷屏指将同一段话连续上贴,或将某一段话分拆逐句上贴,大量占领视觉空间,强制性地吸引他人注意。如东方财富网的某个股吧中,有人上贴“每一次动作,汉王科技都将表现出科技股龙头的风范”,然后,自己下面连续跟帖“我支持”,占领整个版面。

此外,还有人采用彩色美术体文字并转换成图片的方式,使自己的发言在众多帖子中脱颖而出。在百度“郭美美吧”中有一个帖子,内容很简单,是论坛上极为常见的一句骂人的话(“楼主是××,脸皮比砖厚”),但由于采用了红色草书并配有图片,形成很强的视觉效果。

2)毗邻对与多主题平行推进

自然会话要求主题单一,如果有多个主题,需要依次逐步展开,不能同时并进。因为信息载体是语音,无法在空气中保留,一旦中间插入其他内容,间隔时间过长,超越了短时记忆的限度,话题就会丢失,无法继续。因此,在形式上一般以毗邻对形式推进。尽管可能出现插入序列或分支序列,其内容也和主题相关,并非平行主题。网络会话则相反,话语以文字形式呈现。文字输入速度慢,话轮之间往往有较大间隔,发话速度快的一方有时会在对方回复之前又插入新的话题,原有的话题依然保留,形成多话题平行推进格局。下面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短信会话([]内为楼层号):

(6)[1]学生(03:02:37):^_^老师,我想跳槽了……这里兼职我觉得进步空间不大……

[2]老师(03:03:19):得先把学校的课程搞定,兼职不能太着急。

[3]老师(03:03:58):你今年多大?属马的?

[4]学生(03:04:39):嗯,我就双休日做做,最近考证也挺多,我这边兼职请假还比较方便。

[5]老师(03:05:03):各门课程考试如何?有压力吗?

[6]学生(03:05:44):我不是属马,我属蛇,我嗯的是我同意您说的学校的课程比较要紧。

[7]老师(03:06:20):起步阶段,最好有一个规划,这样事半功倍。

[8]学生(03:08:51):压力不是很大,我平均绩点3.2,我们和学位证挂钩的证书有三个,计算机一级,英语六级和普通话,现在还差个普通话没考。

对话中出现三个平行的话题序列:1楼、2楼、4楼、6楼(后半段)、7楼为一个话题序列,谈论学生兼职问题;3楼和6楼(前半段)为第二个话题序列,谈论年龄;5楼和8楼为第三个话题序列,谈论考试问题。

五、小 结

网络会话和自然会话都从属于会话语类家族,从言语行为的角度看,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有交际意图的参与者以轮番发话的方式进行即时信息交流,其行为目的是彼此向对方发送信息并获取对方的反馈信息。但由于语场、语式、语旨等方面的变异,网络会话又有区别于自然会话的特点。空间的异域性,促使网络会话的介质和渠道发生变异。介质和渠道的变异反作用于语场,使会话时间上的同步性明显下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网络会话在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段的选择、行为目标的实现步骤以及人际礼貌关系等方面出现一系列变异。在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段的选择方面,网络会话表现为口语和书面语的混合体;在行为目标的实现步骤方面,允许多主题平行推进;在人际关系方面,礼貌等级明显下降。

猜你喜欢

语类会话语体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QQ和微信会话话轮及话轮转换特点浅析
互动构建的时空延展和情感变迁——电子哀悼多模态语类特征
语类教学法:理论基础与改进策略
基于集群节点间即时拷贝的会话同步技术研究①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语类翻译探究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