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2013-03-22许亚凤
许亚凤
(解放军第一零一医院血液肿瘤内科,江苏无锡 214044)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外周T细胞淋巴瘤,占所有外周 T细胞淋巴瘤的15% ~20%,属少见类型。其特征为系统性疾病,多形性浸润累及淋巴结,伴有明显的分支状高内皮血管和滤泡树突细胞的增生,其瘤细胞起源于生发中心辅助T淋巴细胞[1]。现将我院诊治的2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进行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经病理确诊的20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0~81岁,平均60.1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均经病理科医师确诊,并经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证实。
1.2 方法
1.2.1 标本处理 标本均为淋巴结,术后立即固定在4%中性甲醛液中12~16 h,常规取材后经石蜡包埋、脱水、透明、HE染色,明确诊断。
1.2.2 特殊处理 对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选用的抗体有CD3、CD4、CD5、CD8、CD10、CD20、CD21、CD35、Bcl-6、PD-1、CXCL-13、Ki67。同时对标本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ER。
1.2.3 血清中乳酸脱氢酶、白细胞介素(IL)-6、IL-12的检测 对确诊后(治疗前)的患者抽取静脉血5 ml,使用我院检验科生化分析仪检测乳酸脱氢酶的含量。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中IL-6、IL-12,检测均由同一检验师操作,步骤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严格质控。
2 结 果
2.1 临床特征
本组20例患者均表现为全身淋巴结的肿大,其中18例伴有发热,13例伴有肝肿大,11例伴有脾肿大,8例伴有皮疹,6例伴有溶血性贫血,6例伴有多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本组患者乳酸脱氢酶范围223.4~497.6 U·L-1,16例患者明显高于正常值。本组患者血清中 IL-6范围65.24~87.43 mg·L-1,IL-12范围70.36 ~93.75 mg·L-1,均明显高于正常值。
2.2 组织病理学观察
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淋巴结的结构大部分破坏,副皮质区明显扩大,其中可见残存的滤泡。淋巴结周围组织常被浸润,但边缘窦常保存。副皮质区多形性肿瘤弥漫浸润,细胞小至中等大小,胞质透亮或淡染,核膜清楚。在肿瘤组织中可见T淋巴细胞、免疫母细胞、浆细胞、嗜酸粒细胞、组织细胞等多种细胞混杂,有时可见EBV阳性的R-S样B细胞。滤泡树突细胞不规则增生,增生的滤泡树突细胞常围绕在高内皮血管周围。高内皮血管显著增生呈树枝状生长,血管的特征性病变是PAS阳性物质沉积的管壁,这是由于基底膜增生及胶原沉积而引起的。
2.3 特殊处理
本组20例患者肿瘤细胞CD3均阳性、CD20均阴性,而瘤细胞由CD4和CD8阳性细胞混合组成,18例CD4阳性细胞占优势,2例CD8阳性细胞占优势。滤泡树突细胞CD21、CD35阳性,并显示出明显的围绕血管的特征,8例患者CD5弥漫阳性,14例患者CD10弥漫阳性,18例患者BcL-6弥漫阳性,19例CXCL-13弥漫阳性,16例 PD-1弥漫阳性,Ki67阳性率25% ~80%,12例原位杂交显示EBER少量较大细胞阳性。
3 讨 论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病变,常发生于老年人,主要表现为全身性病变,10%转变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或其他类型的白血病。
3.1 临床特征
本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为中高度恶性,临床特征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发热、皮疹、溶血性贫血和多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等,多伴有自身免疫现象[2]。本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造成误诊而延误治疗。近来研究普遍关注乳酸脱氢酶在淋巴瘤中的含量,并证实其表达升高对肿瘤具有促进作用,但对IL-6和IL-12增高研究较少。IL-6和IL-12作为一种促炎因子,具有促进疾病进展的作用,本实验也间接提示IL-6和IL-12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具有促进作用。此机制将淋巴瘤与炎症反应联系起来,但具体机制还有待更多实验证实。
3.2 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
本病主要发生于淋巴结内,形态多变,光镜诊断重复性差,其形态特征有:(1)淋巴结结构破坏,可有残存、烧光或萎缩的滤泡;(2)肿瘤细胞在副皮质区灶性或弥漫性浸润,瘤细胞以中等大小为主,胞质淡染,胞核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呈细粉尘样;(3)增生的小血管呈树枝状,常伴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周围可以出现成簇成团的胞质空亮的浅染细胞,胞核通常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等;(4)背景细胞多样,包括免疫母细胞、浆细胞、小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上皮样细胞等;(5)部分病例可见少量坏死[3]。本组20例患者肿瘤细胞CD3均阳性,提示为T细胞淋巴瘤,而CD20均阴性,均排除了B细胞起源的肿瘤,而瘤细胞由CD4和CD8阳性细胞混合组成,18例CD4阳性细胞占优势,2例CD8阳性细胞占优势,由于CD4和CD8均提示细胞毒性与T细胞有关,因此其高表达可能与细胞毒性的作用有关。滤泡树突细胞CD21、CD35阳性,并显示出明显的围绕血管的特征,也提示在肿瘤中均存在滤泡树突网。CXCL-13为诊断肿瘤的重要依据性的抗体。
3.3 鉴别诊断
3.3.1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本病要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进行鉴别,特别是EBV感染引起的相应病变等病毒性淋巴结炎及药物性淋巴结病。但是反应性增生的病变淋巴结基本结构并未破坏,且不出现透明细胞样瘤细胞,并且T、B两种细胞的增生保持平衡。而淋巴结基本结构破坏、透明细胞浸润灶的出现及不规则滤泡树突网增殖灶的存在提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3.3.2 非特殊性周围T细胞淋巴瘤 本病与非特殊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较难,但是本病常有独特的临床特征,且形态学特征包括明显的树枝状高内皮血管的增生、出现透明细胞浸润灶和不规则滤泡树突网增殖的病变,且CD10、CXCL13和PD-1阳性在本病中是较特异的[4]。
3.3.3 霍奇金淋巴瘤 本病有时会出现R-S样的大细胞,但是本病中的R-S样的大细胞通常为EBV阳性的T细胞,并且出现透明细胞浸润灶、不规则的滤泡树突网增生灶和高内皮血管明显的树枝状增生等特征性改变。
3.4 预后
本病预后不良,其中90%的患者临床表现为侵袭性强,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中位生存期小于3年,5年生存率为30%~35%。本病的化疗有效率高,但缓解期短。目前尚无成形的化疗方案,临床以CHOP、CVP、VAP、COPBLAM、IMVP-16 作为一线治疗,但是治疗后的复发率均较高[5~6]。
综上所述,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淋巴瘤,临床应注意诊断要点,同时注意与T细胞淋巴瘤的非特殊型等淋巴瘤的鉴别,免疫组化在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1]张文曦,孙雪梅,林琳,等.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2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23(3):116-117.
[2]何妙侠,吴丽莉,朱明华.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8,15(5):424-426.
[3]唐雪峰,李甘地,李亚林,等.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8,24(5):596-598.
[4]章静,林榕.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2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2,15(6):268.
[5]刘现辉,郭晓娜,程志,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及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1,26(12):1512-1513.
[6]刘嘉,张曦,陈幸华,等.CAOLD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0,39(18):2466-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