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华文(华人)文学研究:来自日本的视角

2013-03-22日本星野幸代

华文文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李碧华学界华文

[日本]星野幸代

一、日本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概况

跟台湾文学研究相比,在日本举办的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就显得极少。迄今举办过的几乎只有2010年2月立教大学舛谷锐教授发起的“华人文化と文学(华人文化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立教大学、台湾大学共同主办)与2010年10月名古屋大学杨晓文教授发起并邀请到中国绍兴文理学院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朱文斌副教授来做专题报告的“世界华文(华人)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名古屋大学国际言语文化研究科主办,发言人有杨晓文教授、美国文学专业的松下千雅子副教授及笔者)。

由此可见,日本的世界华文研究大致有如下三个特征:(一)关于日治时期的台湾文学研究,日本学界不仅是对台湾的中国语文学,而且还对台湾的日本语文学进行了多样的研究;(二)对美华文学、华裔文学或只用英语写作的华人作家(比如谭恩美(Amy Tan)、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等)的研究,对此,日本学者大都是跟随着美国学术界“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框架,而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也全都是英语文学研究出身的日本学者;(三)关于日华文学的研究,在此,日本学界主要是以“日本文学”为框架,而这方面的研究者也大多是从事日本文学研究的学者。

在以上的问题中,在日大陆学者对(三)提出了异议,从而让“日华文学”获得了新的解读,使得将“日华文学”理解为“华人文学”的一支成为可能。粗略地概括而言,也许可以说,日本学界往往根据地域对华文文学作出区分,进而探究这些华文文学支流各自所呈现出的身份认同问题。

二、杨晓文教授的华文文学研究之特点

跟上述的日本学术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方向相比,笔者认为杨晓文教授的研究的特点在于:他在把握住日本学界动向的同时,对研究对象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做到深耕细读,进而对该作家在华文文学这一大框架内的地位进行新的考量。

下面,笔者将根据杨晓文教授在日本发表的论文来探讨其对日本华文文学研究的贡献。

(一)高行健研究

(二)严歌苓研究

(三)虹影研究

(四)泰华文学研究

(五)马华/新华文学研究:“热带雨林”文学的视角

结语

总体而言,日本的华人(文)文学研究有上述的倾向:按作家的居住地或是故事的发生地来加以分类,以离散(diaspora)或身份认同(identity)为核心来进行论述。对此,杨晓文教授的优点在于,他极为重视世界华文(华人)文学的宏观框架,并且在文本内涵的发掘上论述甚精。如同大陆学者们所熟知的那样,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的特征在于,在对原文深耕细作的基础上,讲究在论述观点时要时时处处有翔实而确凿的论据。这可以说是日本华文文学研究的长处,但是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在研究上欠缺活泼而有力的拓展。而杨晓文教授一方面对于日本学界的研究方法稔熟于胸,可以做到信手拈来;另一方面,在世界华文(华人)文学这一大的理论框架内,对于研究对象的定位问题,杨教授又常常有着高屋建瓴的见地。这就是杨教授在大陆学界和日本学界都拥有着杰出的研究成果之原因。

①今富正巳(东洋大学名誉教授):《马华文学とその周边》,三冬社1992年版;小木裕文:《新马华文文学研究在日本》,《新世纪学刊》第四期,2004年10月斯雅舍出版,等等。

②张文菁:《ディアスポラとしての主人公——金庸の武侠小说〈鹿鼎记〉からみる文化的越境(作为diaspora的主人公—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的文化的越境)》,《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6期。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第31期,2005年。

③池上贞子译:《アジアの味(亚细亚的口味)也斯诗集》,思潮社2011年版,等等。

④藤井省三《李碧华〈胭脂扣〉と香港アイデンティティ——都市の记忆としての小说(李碧华〈胭脂扣〉与香港identity——作为城市记忆的小说)》,《村山吉广教授古稀纪念中国古典学论集》,汲古书院2000年版;小林さつき:《李碧华〈霸王别姬〉に现れた女性观と香港意识(李碧华〈霸王别姬〉中表演的女性观与香港意识)》,《お茶の水女子大学中国文学会报》第20号,2001年。

⑤垂水千惠:《台湾の日本语文学——日本统治时代の作家たち(台湾的日文文学——日治时期的作家们)》(五柳丛书,1994),山口守主编、藤井省三/河原功/垂水千惠著:《讲座台湾文学》(国书刊行会,2003)等。

⑥殖木照代编:《アジア系美国文学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为了学习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人们)》,世界思想社2011年版。

⑨杨晓文:《中国における高行健研究》,《滋贺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57号,2007年。

猜你喜欢

李碧华学界华文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极爱的感觉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修心
无涯
无涯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