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属性

2013-03-20龚作奇王东文马雨林

武陵学刊 2013年1期
关键词:校训大学校园校园文化

龚作奇,王东文,马雨林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属性

龚作奇,王东文,马雨林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旨在育人的群体文化,它以校园精神和文明为主要特征,其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性和选择性、高层次性和引领性、集体认同性与广泛参与性以及可习得性和渗透性。高校应建设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属性;教育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不断创造着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单指精神财富[1]。Porter和Samovar认为,“文化是一个大的人群通过许多代个人和集体的努力获得的知识、经验、信念、价值、态度、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念的积淀,以及他们获得的物质的东西和所有物”[2]。我们常说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即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生活方式、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是人们在存在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1]。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因此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英语里“文化”culture是agriculture的词根,也就是“种植、培育”。从教育学来理解,“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是自然的“人化”,而且这一精神成果具有“化育万物、教化人生”的意义,即“化人”之作用。文化的精髓是思想、理念、精神。文化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整合,实现有效沟通,促成合作,协调行动;导向,为人们的行动指明方向和提供可选择的方式;维持秩序,大家秉持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也就意味着遵守秩序;传续,文化能世代流传,并被认同、共享[1]。文化是立国强国之本,是个人立身成人之本,因此,“没有文化的民族只是种族,没有文化的学校也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文化,它以学生为主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主要以校园为空间,宗旨在育人;主要内容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它以校园精神和文明为主要特征。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3]。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激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和心灵追求;可以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使校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以促进学生健康地全面发展。

一 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性和选择性

所谓“导向”,指的是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引导性”功能[4]。荷兰学者Geert Hofstede把文化定义为“心灵的程序”,认为,“文化之于人犹如程序之于计算机”,即文化决定人的行动,“人若想脱离自己的文化而行动,就像计算机不按软件运行一样困难”[5]。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学校的校容校貌、人文精神,表现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正的”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通过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来提升人和培养人。

校园文化要使学校全体成员认识到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或向心力,能充分调动大家的主动性、能动性,把广大师生员工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合力,使学校每个成员都自觉自愿地尽到主人翁的责任,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多做贡献。一般说来,一个学校的校园精神往往直接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思想中。而“校训”往往是大学办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与浓缩,它以简捷明快的语言表述蕴含丰富的认识或观点、责任或目标,回答“大学是什么、干什么”的问题,表达全体师生员工的愿望和态度,激励大家努力向前。校训的核心思想是教育、鼓励师生员工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修身治学,自强不息;发奋图强,开拓进取;献身事业,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如清华大学的校训倡导讲究科学,重视实干;北京大学的校训倡导兼容并蓄与学术独立,养成自由意志,忧国忧民;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校训倡导博雅之风;德国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的校训倡导研究之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校训引领潮流。湖南文理学院校训“博学弘文,明理求真”,大致可以理解为: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进取,广泛而深入地、自觉自主地学习,以成就知识广博的自我,来应对竞争的时代;在学科知识上,广泛拓展知识领域,既文又理,文理交融;加强素质教育,弘扬人文精神,明白事理,修炼德性,学会做人;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追求真理。

学生本位是校园文化的本真含义。学生以学为本,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功能,校园文化在引导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大力倡导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学风。要有意识地注入强化学习的意识和适时渗入专业的内容,让参与者时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并在活动中学习,比如,学科竞赛、科技发明等,形成课堂内外相结合、专业上比学赶超的氛围。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个人特长、爱好、兴趣为依托,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二 大学校园文化的层次性与引领性

大学与其他社会机构的区别在于其优良的文化传统。它强调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强调虚心进取、只争朝夕、勤奋好学;强调全面发展,增长知识和能力;强调国家责任、社会责任、世界责任,回报家庭、社会和国家;强调开拓进取,敢为人先。

高等院校是人才和科技精英、文化精英的聚积地,其校园文化代表着科技进步、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最新水平。作为一种文化形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层次性特征,而且一定是“具有精英意义的社会文化”[6]。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接受、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重的,但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提供的文化必须蕴含人们所期待的高层次的精神内涵。因为,相对整个社会,学校成员(主要指师生)的意识水平是高层次的。一个具有良好校园精神的学校,当其培养目标辐射到社会上时,其良好的校园精神也随之扩散出去,从而对社会文化产生具有导向性的辐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正的示范性。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极力倡导高品位文化,突出“强化主流文化意识”[7],让主流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旨,削弱进而阻止其他消极文化因素的影响。

三 大学校园文化的认同性与参与性

集体认同性是校园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每个人的最基本活动都受集体的习惯、准则、法规和义务的约束,从而赋予公共生活以秩序与和谐[8]。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社会实践和学术报告,大学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置身于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会成为有知识、教养、进取精神、良好气质并积极向上的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读书长知识,积累能力,报效国家。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如体育竞技、登山、游泳,除了起到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作用外,对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与拼搏精神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爱护集体,推演之,到爱祖国、爱中华民族,进而到关心地球、宇宙,关心世界环境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关心世界人民的生存与生活。

四 大学校园文化的习得性与渗透性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是潜移默化地构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促使学生自觉地或不知不觉地产生心理变化,通过微妙的方式植入学生的大脑深处,使学生下意识地形成稳定、健康向上的文化意识。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下,自然地在身处的环境中接受陶冶,通过效仿到反思,进而到批判、改进、吸收,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得以提升。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可习得性。

校园文化渗透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校园文化是一种对师生员工进行教育和实施影响的“隐性”课程,它以“浸润”的形式“出现”,较之于相对枯燥无味的灌输说教,更加容易被接受,影响更深远、更长久,因而效果更好。

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的应有责任,而要讲求实效,就要贯穿于文化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变成师生的信念。21世纪,校园单靠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的强制性约束是万万不行的,必须有优秀的校园文化[8]。正确的、高尚的教师文化和员工文化是一种强大的潜在教育力,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接受和仿效。学生文化的形成比来自课堂教育的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具有更大的自我选择性。教师的文化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对形成和发展健康向上的学生文化所起的作用,是灌输式、教条式的教育指导所无法企及的,它甚至比直接的教育指导起更大的和更有效的作用。

[1] “文化”词条[EB/OL].[2012-06-15].http://www.baike.baidu.com.

[2] RICHARD P.&L.SAMOVAR.Appro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Samovar and Porter(e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Wadsworth Publishing Co.1988:19.

[3] “校园文化”词条[EB/OL].[2012-06-15].http://www.baike.baidu.com.

[4] 厉爱民.营造人文取向的校园文化[J].教学与管理,2008(8):8-10.

[5] GEERT H.Culture and Organization:Software of the Mind[M].Mc-Graw-Hill Co.1991:4.

[6] 吴丽娟.大学校园文化的社会学分析[J].沧桑,2008(4):186-187.

[7] 陈洪林,辛彬.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1):149-151.

[8] 王家年.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社会科学家,2006(1):262-263.

(责任编辑:刘英玲)

G64

A

1674-9014(2013)01-0142-03

2012-10-25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伦理、法律: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空间的理论与实践”(12B19);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项目“文化、伦理、法律: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维空间的理论与实践”(SZZD1102)。

龚作奇,男,湖南安乡人,湖南文理学院副校长,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训大学校园校园文化
校训展示墙
高密度大学校园规划指标与形态研究
校训展示墙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