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使用和认知》① Bybee J.Language,Usage and Cogn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ISBN-13978-0-521-61683-6)述评

2013-03-19张立飞

外国语文 2013年3期
关键词:助动词组块用例

张立飞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洛阳 471003)

从基于使用的语言模型(Usage-based Model of Language)出发,探讨语言使用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国外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一直以来,语言学界对语言使用与语言结构之间关系的主流看法是语言使用是语言结构的体现,但语言结构独立于语言使用,语言使用不会对语言结构在心智中的构建和表征产生影响。索绪尔对“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以及乔姆斯基对“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的区分便是此种观点最为直接的体现。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大量以功能类型为取向的研究,如话语研究、语法化研究、类型学研究以及认知语言学研究,都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个相反的结论,即:语言使用构建语言结构。这一观点也是《语言、使用和认知》想要努力去证实的。

作者Joan Bybee为著名语言学家,是美国语言学会现任会长。受美国功能类型学传统的影响,Bybee早年曾对语言中表达不同功能范畴的形态系统做过类型学考察(Bybee,1985;Bybee,et al.,1994),发现语言的形态系统呈现出多样性和渐变性,且使用频率是导致这种多样性和渐变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后,Bybee将研究重点放在了语音学上(Bybee,2001),发现使用频率还是导致语音变化的重要原因。近年来,Bybee结合语法化、认知语言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自己的语言学思想做了系统的梳理,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对语言使用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导致语言结构的产生和变异的因素做了深刻阐述。毫不夸张地说,《语言、使用和认知》是Byee30多年语言学研究的结晶,也是美国功能学派最新理论进展的集中展现。

1.内容简介

《语言、使用和认知》全书共十一章。第一章是前言性质的概述,对基于使用的语言研究范式以及人类的普遍认知过程做了介绍;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对范例表征(exemplar representation)、组块(chunking)、类推(analogy)以及范畴化(categorization)等普遍认知过程做了详细阐述,并指出这些普遍认知过程的重复运用是导致语言结构和范畴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第六章到第九章更为深入地探讨了这些普遍认知过程在语法化,特别是新构式的产生以及成分组构(constituent structure)的变异过程中的作用;第十章则分析了前文提出的观点对于理解语法范畴意义的作用;第十一章则探讨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基本认知能力如何导致了语言共性的产生。下面分别对各章内容做简要介绍。

第一章“基于使用的语言观”。Bybee把语言比作沙丘,不同沙丘在结构上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同一沙丘则在结构上体现出稳定性和渐变性。语言同样如此:语言之间千差万别,但均在相同的原则下得以构建;类似的结构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相似的功能,但在具体使用上却有着诸多差异;语言中的话语丰富多彩,但在结构上凝聚成型;语言随着时间而改变,但却有规可寻。因此,语言是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的系统,体现出渐变性和多样性。渐变性是指许多语言范畴都难以明确区分,因为它们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通常是沿着一个连续统从一个范畴移向另一个范畴;多样性是指语言的单位和结构在使用中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语言研究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找到生成外在语言形式的那些固定不变的规则,而在于寻求导致语言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稳定性和渐变性共存的机制。Bybee认为构成这一机制的核心是那些不局限于语言的普遍认知过程,包括范畴化、组块、范例表征、类推以及跨模态联结。语言的每一次使用,这些认知过程都在起作用,其频繁作用对语言结构的产生、变异以及在心智中的表征都有决定性影响,这就是基于使用的语言观的基本理念。

第二章“详实记忆存储:范例表征”。基于使用的语言观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语言用例会对语言在心智中的表征产生影响。Bybee认为此观点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语言是以范例的形式在心智中得到表征的。范例包含人类每一次语言体验的所有细节,包括具体的发音、使用的词语和构式、意义、从意义和语境推理出的会话含义等。大脑记录下每一个语言用例的细节并与已有的范例进行比较。当一个与现存范例相同的用例出现时,这一用例将被映射到已有的范例,使之得到强化。与已有范例不同,但在意义、发音以及语用各方面相似的用例也将成为范例,并存储于相近的范例周围,构成范例簇。与此同时,范例之间、范例簇之间在各个层面、各个维度上的相似性被提取出来,形成一个个的语言范畴,如音位、语素、词语、习语以及构式等,并形成联通的网络。许多语言现象,如高频语言单位的语音缩略效应和形态句法保持效应,以及新构式的产生等,都必须以范例表征为前提才能得到充分解释。

第三章“组块和自主程度”。作为一种普遍认知过程,组块的基本内涵就是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频繁共现时,它们之间会产生一种线性关系,使它们被当作一个自主的整体得到表征和处理。各类约定俗成的多词表达式,从预制语(prefabs)到习语,再到构式,都可认为是组块的结果。组块的一个外在体现就是语音的弱化。在线言语交际中,由于省力原则的作用,位于特定上下文语境中的词会发生语音上的弱化。这种弱化可能刚开始难以察觉,但每次弱化都由于范例表征而被记录下来。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弱化的程度会逐步加深,被弱化的词及其上下文就会组构成块,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表达而在心智中得到表征。多词语言表达一旦组构成块就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一定程度上丧失其合成性和可分析性。那些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表达甚至还可能具有完全的自主性,成为一个全新的语法成分,在发生语音弱化的同时获得新的意义,完全丧失其合成性和可分析性。此外,作者还指出频率和范例表征是语用意义词汇化的重要机制。由于语言表达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以及语境的因素,都作为范例被记录下来。依赖于语境的推理义若重复出现就有可能成为语言表达的规约义。

第四章“类推和相似性”。类推是指人类根据已有范例创造新的语言表达的认知过程。类推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具体的语言表达作为范例在心智中得到表征;二是已有范例与创新表达在形式或意义上存在相似之处。作者指出,根据已有表达进行类推,不仅是儿童习得语言和成人创新语言,而且还是语言历时变化的重要机制。基于使用的母语习得研究表明,儿童习得抽象语言规则的一般规律是先以范例的方式记忆并存储那些具体的语言用例,然后以这些用例为基础进行类推,创造出新颖的表达,最后形成抽象的语言范畴。在具体语言使用中,人们会优先激活那些固化程度和相似度高的用例,并以之为基础,或创造新颖的表达,或对新颖表达的可接受性做出判断。类推在历时语言变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类推抹平(analogical leveling)和类推扩展(analogical extension)。前者指形态变化表中,备选项(即不规则形式)由于出现新的、能产性高的构词方式使类推作用而逐渐被取代,但那些经常使用的不规则形式有可能因为固化程度较高而得以保留;后者指那些使用频率高的不规则形式有可能由于类推的作用吸收新成员,甚至形成具备有限能产性的构式。类推抹平和类推扩展就如同两股相互竞争的力量,避免语言向完全的规则化靠拢。

第五章“范畴化和构式在语料库中的分布”。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匹配,并且通常用来指那些包含有语法空位的复杂语言单位,即严辰松(2006)、Fillmore,et al.(1988)所说的图式构式。语言以范例的形式在心智中得到表征,形式和意义上相近的范畴构成范例簇,即为构式。例示同一构式的不同用例之间的可变的部分形成图式性的、开放性的范例范畴(exemplar category)。范例范畴通过实际语言体验得以建立,体现出原型效应,其成员有着不同的范畴隶属度,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构式类推使用中相似性和频率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语言的创新使用从本质上看就是以存储的范例为蓝本,替换掉其中的某些成分,而蓝本范例的选择则取决于其使用频率以及与新颖表达的相似度这两个因素。那些使用频率高的范例由于固化程度高,更容易被激活并作为原型来对新表达进行范畴化,相应的范畴则围绕原型来构建,图式性较低,涵盖的语义空间有限;有些频率较低的范例由于在语义上与新情景有较高的契合度,从而被激活用来作为类推的基础,此时,范畴的成员之间形成家族相似性结构,而相应的范畴则涵盖了较为广阔的语义空间,图式性较高。高频用例与低频用例的差别还体现在对构式能产性的贡献上。高频用例由于高频使用发生组块,被作为一个整体激活和提取,导致构式本身得不到激活,能产性较低;而低频用例则每次使用都进行结构分析,构式和组成分子都会被激活和提取,从而加深构式的固化程度,使其变得容易激活,并用于新的表达。因此,从语言使用的角度看,新表达的产生更多依赖与已有范例的局部的比较,而不是抽象的符号规则,作者借此告诫语言研究者在提出抽象的符号规则时必须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最后,作者还对搭配—构式分析法(collostructional analysis)进行了批判,认为它完全建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但却被用来进行语义分析,不仅缺乏认知基础和心理现实性,也与实验结果有冲突。

第六章“构式来自何处?基于使用理论观照下的共时性和历时性”。作者认为,从基于使用的角度看,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同等重要,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语法化等历时研究是我们认识人类普遍认知过程、探寻语法发展模式的重要窗口。语法化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而且语法化通常以构式为载体,一般涉及下列认知过程:构式的某一用例由于频繁使用发生组块,作为一个整体得到表征;发生组块的用例在频率的作用下,自主化程度逐渐增强,合成性和可分析性减弱,其组成分子与自身的其他用法渐行渐远;用例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其语义发生淡化,从而用于更多语言场景,而这又将进一步导致其使用频率的增加;某些语用推理义由于与该用例频繁共现,与该用例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并最终成其规约义;使用频率的增加进一步导致该用例发生语音上的缩略。语法化与语言使用相生相伴,只有要语言使用,语法化就会发生,许多看似偶然的共时语言现象以及类型学共性都可通过语法化得到解释。最后,作者还驳斥了形式主义否定语法化,将语言的变化归结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突发变异的观点。她指出儿童习得语言也遵从基于使用的构建模式,其语言的心智表征反映其实际的语言体验,因此儿童语言中的变异与成人语言一样是渐进的,这一点已为许多实证研究所证实。

第七章“重新分析还是新范畴的逐渐产生?英语助动词”。作者以英语的助动词为例,证明所谓的重新分析不是隐性的、突然的变化,而是一个可见的、渐变的过程。语法化源于某一概括性构式的特定用例在心智中得到表征,并且由于使用而得到强化;因频率分布而导致的渐变在语法上得到直接体现;频率分布的逐步变化也导致语法的渐变。在古英语中,构成疑问句或否定句的方法是把主要动词移到主语的前面,相应构式可分别描述为“Q-主要动词”和“Neg-主要动词”。此时,情态助动词还没有发生语法化并从主要动词中分化出来,构成疑问句或否定句时它也要移到主语之前,形成构式“Q-助动词”和“Neg-助动词”,这两个构式可看成是构式“Q-主要动词”和“Neg-主要动词”的特例。进入16世纪以来,助动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Q-助动词”和“Neg-助动词”这两个构式也不断得到强化,并成为构成疑问句和否定句的主要方式。其间,“Q-主要动词”和“Neg-主要动词”也逐渐被“Q-助动词”和“Neg-助动词”的一个特例“Q-do”和“Neg-do”所取代。

第八章“渐变成分组构和渐进重新分析”。成分组构是指内部结构复杂的语言单位,其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的黏合关系。作者提出,成分组构取决于组块和范畴化这两个普遍认知过程。频繁共现的语言单位倾向于发生组块,其内部成分之间的结构比较紧密,也就容易被看成是一个结构成分。一般而言,发生组块,即频繁共现的语言单位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连贯性,但也有一些语义上不那么连贯的语言单位也会由于频繁共现而组块,并成为一个结构成分,如英语中主语代词与助动词的缩略形式I’ll、they’ve、we’ll等。范畴化对成分组构的作用与组块刚好相反:一个复杂的语言单位,若提取时会激活其构成成分的其他用例,构成成分对整个单位贡献的能被清晰的识别,则该复杂单位可分析性强,成分之间黏合性较弱;若作为一个整体被提取,无需激活其构成成分,则该语言单位可分析性较差,其构成成分发生去范畴化(decategorization),彼此之间结合紧密。因此,复杂语言单位的成分组构是一个渐变的概念,决定于使用时其构成成分的激活程度,这也决定了语法化的重新分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九章“约定俗成和局部vs.一般:现代英语的can”。语法的规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局性的一般规则,如情态助动词后可接动词原型;二是一般规则主导下的局部规律性,往往体现为语言单位之间搭配上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的根源就是由词语频繁共现而导致的规约化。以往的语法研究都以全局性的一般规则为重点,而局部的规律性则不受重视,作者以现代英语的can为例说明,语言单位使用中的局部规律性理应成为语法描述的重要一环。首先,通过对语料库进行检索,作者发现在与某些认识动词(如remember、say、think)搭配时,否定式can’t要比相应的肯定式can使用更加频率。进一步研究发现,can’t与这些动词搭配时,往往构成具有特殊话语功能的预制语,而肯定式can则不存在这一现象。其次,对remember这一动词的个案分析表明,(don’t)remember和can/can’t remember后接的补足成分的类别不尽相同,这说明can/can’t remember脱离了与remember的关系,成为了约定俗成的表达。上述发现表明,重复出现的词语系列会被规约化,继而成为语法的一部分。

第十章“范例和语法意义:特殊和一般”。语法范畴也有意义,这已成为学界共识,但不同学派对语法意义本质的理解不尽相同。结构主义认为:一个语法范畴对应某个语义空间,其成员对该语义空间进行分割,各自负责一定的区域;某个语法语素的意义在于它与所在语法范畴内其他成员的对立,是抽象的、恒定的。作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反驳,指出语法语素是词汇语素发生语法化的结果,因此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来讲,语法意义可以是:词汇意义的泛化、语用推理义的强化、词汇意义的残留以及对上下文意义的吸收。语法意义来源的多样性以及语法化过程本身的动态性造就了语法语素的多义性。为语法语素找到抽象的、恒定的意义努力更多的是语言学家的一厢情愿,表面上的成功往往伴随着解释力的欠缺。语言是人类反映并交流其经历的工具,那些在交流或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重复出现的元素才能藉由范例表征以及范畴化等认知过程以语法范畴的形式在心智中得到表征。

第十一章“语言作为复杂的适应性系统:认知、文化和使用之间的互动”。作者指出,语言作为复杂的适应性系统,体现了认知、文化和使用之间的互动,语言共性或个性也可从中找到答案。从具体构式的层面看,不同语言所处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构式具有很强的文化地域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在社会交往中,有许多共性的概念是跨文化的,如语态、动结、双及物等,因此,有些结构如被动语态、动结式、双及物结构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语义上具有很强的跨语言共性。此外,构式的跨语言共性还体现在其语法化的路径上,及其本身的特征上,如所有构式都可从可分析性、合成性、自主性、图式性、能产性等角度进行描述。作者最后指出,语言共性的最终根源是人类认知上的共性:通过相似性进行范畴化;使重复出现的系列发生组块;将相邻的刺激联结起来。这些普遍认知过程在个人或社团身上不断重复,在使用者以语言为工具用特定的方式表达一定的语义内容的背景下,改造着某一语言的语法和词汇。考虑到使用者需要表达的意义和选择的表达方式在不同语言中大同小异,语言结构上的共性也就应运而生。

2.述评

总体来看,本书有以下特色:

(1)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用于描写和解释语言现象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基石是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即语言使用构建语言结构,其机制是语言的重复使用和普遍认知过程。语言使用的所有细节,包括语音的、语义的和语用的特征都会以范例的形式被大脑记录下来;频繁共现的词串会得到固化,发生组块,成为预制语,并有可能进一步发生语音弱化;使用频率高的范例会被作为类推的模板,用于产生新颖表达;结构和意义相似的表达会在频率的作用下发生范畴化,形成包含有语法空位、形式和意义兼俱的构式;构式的某一用例会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而产生自主性,可分析性减弱,原有意义被淡化,语用意义会被强化,从而成为新的语法单位;经常伴随某一语言表达而产生的语用推理义被规约化,成为该表达常规意义的一部分。从基于使用的角度看,语言系统是复杂的、具有适应性,体现出多样性和渐变性。作者构建的这一理论体系将语法化、构式语法、认知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领域有机整合在一起,共同为描写和解释现象服务。

(2)就认知对于语法的构建作用做了具体、细致的阐述。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宗旨就是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以往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语义上,很少有学者探讨认知对语法的构建作用。本书则弥补了这一缺憾,全书紧紧围绕人类普遍认知过程在语法的产生以及变异过程中的作用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提出的范例表征不仅为语言知识的表征提供了成熟的、较为可信的心理模型,从而增强其理论体系的心理现实性,也是其他普遍认知过程,如类推、范畴化、联结以及组块等构建语法的基本前提。

(3)同作者的其他论著一样,本书文字凝练、通俗易懂。全书没有高深的理论阐述,而是重在用事实说话。通过剖析具体的语言现象对抽象的理论进行论证,这比单纯的理论描述更有说服力。而且文中列举的许多本体研究的例子都是作者本人所为,因此作者在论述时能够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同时也为我们做类似研究提供了绝佳的范例。

[1]Bybee,J.Morphology:A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Meaning and Form[M].Amsterdam:Benjamins,1985.

[2]Bybee,J.,Perkins,R.& W.Pagliuca.The Evolution of Grammar:Tense,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World[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3]Bybee,J.Phonology and Language U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Fillmore,C.,Kay,P.& M.O’Connor.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Relations:The Case ofLet A-lone[J].Language,1988,64:501 -538.

[5]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6-11.

猜你喜欢

助动词组块用例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助动词”相关语法知识集锦
助动词的用法
组块理论的解读及启示
融入注意力机制的越南语组块识别方法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组块构词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