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意志品质培育的对策*
2013-03-19邓剑虹
邓剑虹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的意志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方面。意志表现为一种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几个重要环节:建立有意识的目的,调节和控制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和挫折及达成预期目的。其中,克服困难与意志行动的过程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当一个人确定目标之后,通常会遇到阻碍目标实现的各种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意志行动的过程。一个人能够克服的困难越多,表明这个人的意志越坚强;反之表明这个人的意志越薄弱。人的意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后天习得的,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引导下,在实践中自我磨练、逐步发展起来的。高校国防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起到了其他教育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军训实践和军事理论,这些教学内容能够从身到心充分地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且磨练大学生的意志。
一.高校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在生理成熟、心理发展相对成熟和社会性发展相对滞后情况下,呈现出诸多不尽理想的状况:
(一)果断性增强,但不免轻狂
相较于高中生来说,大学生的独立性有一定的提高,同时,伴随着他们能力的提高,多数大学生待人处事更为果断。但是,从心理角度来说,他们离成熟还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有时又会表现出冲动、轻率的特点,其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在面临重大问题决策时,未经深思熟虑,仅凭一时冲动,不考虑主客观条件和行动的后果就草率行事。如许多大学生在确立人生理想目标时都有努力实现人生目标的勇气和立大志成大才的雄心壮志,但在实际中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做起;有的大学生在制定阶段目标时往往过于草率,且易受他人影响而摇摆不定;有的大学生制定人生理想目标不切实际,不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迈向人生目标。
(二)理智感觉醒,但难免冲动
随着大学生阅历和经验的增长,理智感也随之提高,他们已经能用相对理性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但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和矛盾性,他们的自制力仍显薄弱。如有的大学生无法完成自己所制订的目标;有的大学生在处理人际矛盾时,遇事不够冷静,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冲动而极端,使得矛盾更加激化等。
(三)不缺乏勇敢,但不够坚韧
大学生血气方刚、敢作敢为、崇拜英雄,他们积极模仿英雄人物,锻炼自己的顽强意志,有着十分勇敢的精神。但他们的毅力略显不足,性格不够坚韧,容易中途放弃。由于大学生多数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顺利,遇到挫折的机会并不多,人格发展尚不成熟,在应对挫折时容易形成认识误区以至于采取不合理的应对方式。如有的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出现“虎头蛇尾”现象,不能尽一切努力去克服困难,轻易放弃自己原来的合理目标和计划,甚至出现意志消沉现象。
(四)自觉性提高,但惰性仍在
大学生在自觉性和行为目的性上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在多数情况下,多数大学生能主动自觉地提出自己的行动目标,并且为达成此行动目标制定一系列的学习以及生活计划。然而,部分大学生身上还是会经常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惰性,主要表现在离开老师和家长的监管后,他们就会放松要求,应对学习采取消极态度,导致发生无视校规校纪、自由散漫、学习动力不强、考试作弊等问题。
二、高校国防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正向影响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长路漫漫,上下求索”,像屈原一样的历史伟人的成长进步离不开顽强的毅力。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青年,应努力学习他们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只有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大学生才能够勇敢地直面人生挫折,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顺利完成其人生规划。高校广泛开展国防教育,意在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优秀意志品质的锻炼有着深刻的影响。一般而言,国防教育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两大部分,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优秀意志品质的形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一)军事技能训练有利于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军事技能训练在培养大学生优良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方面具有很强的实效性。通过军事训练,大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部队中纪律严明的行动方式,同时也能感受到军事生活的艰辛,这对他们心理健康与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概言之,军事技能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当今社会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当他们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富有挑战性的艰苦环境中接受高强度的训练时,能有效地促使大学生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提高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能力,养成沉着冷静、胆大心细的品质。国防教育的实践性保证了意志品质培养的有效性,而这对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乃至走好自己往后的人生之路都有着深远的正向影响。
(二)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
国防教育的灵魂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全体公民的紧张感和临战感。军事理论课将军事史、军队优良传统以及各革命时期顽强奋斗、努力拼搏的英勇事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能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并激励学生以史为鉴辨别是非,以先进人物为楷模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前进、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青年一代的使命。
无论是军训技能训练还是军事理论课,对锻炼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反过来,又有利于高校国防教育的全面展开。国防教育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肩负着的历史使命也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作支撑。在国防教育中,按照大学生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其实施积极主动的影响与调控,能使其向着有利于国防动员的方向发展,夯实精神基础。
三、加强国防教育对大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实效性的建议
(一)保障军训实践教育的实效
1.训练项目多样,培养“三心”。军事训练既要训练大学生体格,也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军事训练不宜只采用体育训练(包括体能拓展训练)的基本形式,更应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性。[2]例如,在军事训练的项目上,加入类似“擒拿格斗”“射击训练”“战术训练”“战役训练”等内容,还可以增加一些关于武器、自救、野外生存等方面的知识和训练。这样既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理论教育主要影响大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军事训练主要影响其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力、情绪的控制能力、自我激励。高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军事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的培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展现军人风范,榜样引导。在国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是重要因素之一。就军事训练环节而言,教官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具有榜样的力量。这种榜样力量是大学生受教育的最好“材料”之一,因此,学校要尽量选派足够数量的优秀官兵承担教育任务。承训部队要主动承担起教官的组织与指导,尽可能选送军事能力和人格魅力都过硬的教官。在训练之前,学校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让每一位教官了解学校的情况,受训学生的专业、性格特点、纪律观念等情况,这样可以使教官尽快进入角色,对顺利开展相关训练工作大有裨益。
3.掌握训练节奏,循序渐进。军事训练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训练,相较而言,军事训练的强度更大、要求更高。军事训练特别讲究团队意识,个别同学的动作不到位就会影响整个集体,也正因为如此,部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容易产生挫败感。军训教官应根据学生体能、客观环境、训练内容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合理安排训练进度和强度,循序渐进、劳逸结合,让学生有适应训练和体能恢复的时间,使身心得到调节,排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进而顺利完成训练任务,达到训练目的。
4.掌握心理知识,动情晓理。教官和教师一样,只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后,才能够更好地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有助于教官帮助学生消除军训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完成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励学生的斗志,让他们适应从高中向大学、从走读向寄宿的突然转变,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投入到新的学习征程中。
5.制定系统、规范的训练机制。军事训练是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仅凭领导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仅以行政指令做强制性的要求也不是长久之计,必须建立和完善军训的长效工作机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关部门的重视,更需要制定系统的、规范的训练机制,如保证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
(二)加强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促进大学生意志品质发展
1.加强军训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军事理论课内容丰富多彩,既有一般学科的教育规律性,又有军事学科的独特性和专业性。在军事理论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授要使学生明确四个重点:信念是坚定意志品质的源泉;困难是培养意志品质的磨刀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是实现目标的落脚点。[3]要使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兴衰荣辱、国防建设的发展历程,还有军事科技、高科技战争等,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解放军军史、优良传统以及各时期的建设者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事迹等作为讲述的重点,用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的历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身负历史使命,增强其接受国防教育的主动性。
2.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国防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国防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国防教育理论课对非智力因素影响的效果,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及毕业后的学习、生活帮助较大。若要更好地发挥这一功效,国防教育改进需有针对性。大学生群体有自己的年龄、性格、认知结构等心理特征,只有将这些特征与国防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培养意志力方面的独特功效。军事理论课程的授课要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为目标,以生动形象的战役战例为依托,深入浅出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战胜困难的毅力、勇气及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三)积极开展立体化、多元化国防教育,培养大学生所需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
1.将国防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首先,将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军队的管理方法造就了军人坚毅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生活作风,其中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方法可以借鉴,如制定一套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军事化管理办法条例,将军事课程中一些规章制度应用于学校的管理工作中,督促学生加强学习,或对学生内务尝试严格的军事化要求和管理,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
其次,将国防教育与校园活动相结合。把国防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大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如学校可以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军营体验军队生活,按军营生活标准严格要求学生,按照预备役军人的要求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并把这些品质转化为未来学习、生活、工作的助推剂。
2.利用革命传统佳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教育,也是生活化的教育。要充分利用清明节、青年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及国防日等,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国防教育,巩固大学生军训成果[4]。利用校园各种平台,进行国防知识宣传,如放映军事题材的电影、祭奠革命英烈、参观军队纪念馆等;还有可以开展“军营一日”“军营一周”等体验活动,切身体会军队的纪律观念和军人的顽强意志。
3.寓高校国防教育于体育教学中,组织体育竞技比赛。国防教育也可渗透在大学生的体育活动中,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训练大学生意志力。如组织大学生越野赛、野战、军体拳表演赛及军事技能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实战性和竞争性,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当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时,能够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培养他们的意志力。
4.开展丰富的军事实践课。军事实践课是军事理论课的延伸课程,大学生亲身体验军事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军事理论、国防知识的理解,对军事课教学来说能产生较好的辅助作用。如拉练、户外射击等,其训练难度大,条件相对艰苦,可以使学生接受艰难困苦的考验,进而增强学生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5.发挥大学生参与国防教育的主动性。校团委、校武装部可以联合部队开展共建活动,指导学生组建大学生国防社团,把这些社团建成开展国防教育的平台,并经常对大学生国防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引导大学生独立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国防教育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开展国防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王和中,张玉坤.高校国防教育在培养全面合格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43.
[2]刘志富.心理战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62.
[3]吴温暖.高等学校国防教育[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89.
[4]教育部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Z].教体艺〔201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