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学习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探析*

2013-03-19占莉娟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院校

占莉娟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随着政府数字化校园建设计划的深入实施,构建移动学习方式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述论我国高职院校施行移动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现阶段高职院校推行移动学习的着力点,提出高职师生应对这一新型学习方式的对策,以期同仁对移动学习给予适度超前关注。

一、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本文阐述的移动学习主要是指基于数字化校园的移动学习,不同于广义上基于国际互联网的移动学习。随着移动计算、通信、无线网络等技术的发展,功能强大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微型终端设备日益普及,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正逐步影响着高职院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推动高职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进展。

(一)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的必要性

1.移动学习有利于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步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建设,要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也明确指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要加强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编制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计划指导框架”。有的省市根据国家要求,将高职教育信息工作纳入当下的工作要点,如湖北教育厅《2013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要点》强调指出,“要完善高职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传统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改造,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工作,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当下高职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移动学习是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移动学习的功能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传统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改造,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无处不在的移动学习将对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学生可以在课下时间通过移动设备登录移动学习系统,搜寻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时间、地点获取网络课程资源。这将会改变传统意义上“辅导”的概念,创建全新的学习环境,使校园内外的所有信息终端变为与教学相关的场域,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将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

2.移动学习有利于强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有研究表明,在移动设备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2000年针对学生进行了使用手机的教育实验,讨论了在虚拟场域中移动教育教学设备的应用。实验结果表明,移动教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帮助。还有2002年英国Ninestile在校内的“漫步”实验。该实验向1400名学生和95位教师每人提供一台无线连接的笔记本电脑,使其在与信息资源保持连接的同时可以在校园内自由“漫步”,结果表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由于移动学习具有传统学习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知识获取的便捷性与及时性,学习环境的移动性等,能很好地补充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不足,进而强化或完善传统教育教学的效果。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有其特殊性,移动学习对教育教学效果的强化作用将更为明显。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大多数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喜欢钻研新事物。移动学习这种全新学习方式的便捷性、及时性、移动性、交互性等特点将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增强其学习兴趣,有利于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移动学习有利于保障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引领下,高职院校创生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均提出了不受时空制约的教学、管理要求。此种情况下,移动学习方式正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如学生在完成校内实训项目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及时地通过移动设备登录移动学习系统,搜寻相关的学习资源,或参与讨论,或请教他人,以辅助问题的解决。又如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可以通过手机登录校园网,随时随地查看学校发布的教学管理信息,接收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交流实习情况等。移动学习有利于改善高职院校校外实习生管理难度大的局面,保障高职院校校外实习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4.移动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好知识的需要,也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学习环境的移动性、学习时间的任意性、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等移动学习的典型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当学生遇到比较紧急或相对简单的问题时,不必在指定时间到专门地点提问或请教他人,而是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向移动学习系统的教学服务器提问,服务器会按照用户输入的关键词检索数据库,将类似问题的答案自动返回给学生,使他们能快速地找到问题答案,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浏览系统里他人提出的问题及解答,随时随地加入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惑以利进一步深入讨论;还可以利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观看自己需要的网络教学视频等。这些强大功能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二)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的可行性

1.当下数字化校园建设,为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基础平台。所谓数字化校园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学校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并科学规范地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从而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虚拟化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充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2]。以数字化校园工程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3]。当下,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且投入较大,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最终建成数字化管理和办公环境、数字化教学科研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环境、数字化服务保障环境[4],这为开展移动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软硬件及信息资源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为移动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移动学习通过无线网络使数字化校园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的访问范围被放大,校园网的应用不再拘泥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和有限的网络接口,整个教学园区都成为一个虚拟的大教室,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园区内随时随地访问校园网和互联网[5]。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实施,移动学习必将成为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

2.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无线网络获取的便捷性,为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使用移动设备无线上网变得更加便捷,移动设备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使得移动设备普及率很高,尤其是手机。2009年,智能手机开始普及,目前,绝大部分高职学生拥有自己的手机且多为智能型,这为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3G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上网不仅方便而且浏览速度快,高职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网络流量包(费用低),或WIFI连接网络,登录移动学习系统,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当下4G网络时代的开启,将让人们更充分地体验资源获取的“移动”“便捷”“快速”的特性,这对未来高职院校深入推进移动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

3.国内外已有的成功案例,为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提供经验支持。国内外已经有许多成功开展移动学习的案例。国外移动学习的实践始于1994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展的研究项目Wireless Andrew,该项目使得卡内基梅隆大学师生能够在校园内自由享受移动学习所带来的便利性。此外,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实施的Uniwap移动学习项目,欧盟资助的由英国、意大利和瑞典承担的M-learning移动学习项目以及德斯蒙德·基更博士(Keegan,2008)主持的欧盟达·芬奇研究计划中一个名为“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的项目[6]等,这些研究都试图创设一个可移动的教学或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从中便捷地获取适宜于移动设备的学习资源。还有由爱立信、Telenor等联合开展的“移动学习项目”,试图研究移动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整合的方式与方法。国内移动学习最为典型的实践案例是北京的移动教育实验项目和南京大学多媒体移动教学CALUMET项目。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学校承担的教育部“移动教育”项目,其核心任务是建立“移动教育”信息网和“移动教育”服务站体系,使先进的移动技术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管理。南京大学CALUMET项目的全称是“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该系统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校园网中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这些成功的案例可以给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不同方面的经验支持,如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或移动学习系统设计等。

二、高职院校推行移动学习的着力点

(一)改变传统观念,关注学生的非正式学习

学习可以划分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种基本形式,正式学习主要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非正式学习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7]。许多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正式学习,忽视学生的非正式学习,习惯把正式学习的环境扩大化,认为只要学生学习,都应该营造固定、安静的正式学习环境。然而移动学习的环境是不固定的、嘈杂的,它更多的是一种非正式学习形式。要想在高职院校深入开展移动学习,首先应改变这一传统的观念,学习不完全等同于正式学习;学习环境不一定是在教室、图书馆等特意营造的良好环境中;非正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斯坦福大学荣誉校长约翰·斯通在“2002年北京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学生在大学期间50%以上的知识与技能都是从伙伴或同学那里学到的,而不是从课堂或老师那里学到的[8]。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局限在教室学习,可以在校园其他地方利用移动设备学习,可以方便快捷找到学习资源。移动的学习环境、无线上网的先进设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更能够激发当今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学习理念,接受新的移动学习理念,是在高职院校师生中广泛开展移动学习的首要因素。著名远程教育家基更博士曾经讲过:“移动学习将可能成为下一代的学习”“代表一种新的学习趋势”[9]。我们要充分认识移动学习的独有优势,发挥移动学习的巨大潜力,使移动学习能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积极建设校园无线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无线校园网实际就是一种无线局域网,用户通过无线局域网络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无线局域网克服了传统局域网的不足,突破了有线网络的节点限制,使用户能随时随地从网络中获取资源。在国际上,现代化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拥有无线校园网。无线校园网能有效地弥补有线校园网的不足,可以使学校师生更为充分地利用校园数字化资源。随着移动终端设备价位的降低,更多学生拥有先进的终端设备,若整个校园都覆盖无线网,学生可以在教室、校园大道、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操场等校园的任何地方获取学习资源,这对高职院校推进移动学习的深远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学生利用无线校园网进行移动学习,无需支付任何费用,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文件,只要在无线校园网的覆盖范围之内,都是免费的,解决了学生担忧移动学习的费用问题,进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尝试移动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三)开发移动学习系统,提供良好的交互平台

要使高职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搜寻到学习资源,能够与老师、同学们及时地进行信息沟通等,必须有一个平台帮助实现,移动学习系统就是这样的平台。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是移动学习能否实现的关键,学校移动学习系统开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移动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开发、设计适合自己学校的移动学习系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移动学习平台。移动学习系统开发首先应考虑学校师生的需求,根据需求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如有的将移动学习系统分为四大模块,即用户管理模板、学生模块、教师模块、注册登录模块;有的将其设计为用户信息管理、课程编辑管理、作业或评估管理、交流互动管理等,学校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增删模块。其次考虑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除了设计适合移动设备特性的学习资源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网络教学资源,选取部分典型的优秀资源进行转换处理,使学生能够更为方便地使用这些优质资源。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与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有许多,它也是移动学习能否成为现实的关键环节,需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

三、高职院校师生应对移动学习的对策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学习,将对高职的教育教学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应积极面对这一新事物,从观念、制度、运作层面上大力推进移动学习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努力增强移动学习在教学中的效能。那么,在高职院校创建移动学习的背景下,作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又应如何面对这一新事物呢?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有效利用移动学习这一新的方式

1.有意识地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善于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学习者开展移动学习将可能出现两种现象,如果学习者能从中获取有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资源,移动学习将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如果学习者不善于搜寻到有用的信息或搜寻有用信息感到困难,他们可能会投入大量的无用劳动,移动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同样如此。移动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课本学习,它可以将网络资源引入教师的教学工作,乃至课堂,提供的信息将是海量的,这给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师若不能从海量杂乱的信息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不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加工处理信息资源,将难以发挥移动学习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或仅仅停留在表面应用上,难以真正从实质上辅助教学工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主动浏览网络信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尽可能多地尝试从杂乱的信息海洋里提取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信息资源,并进行一定的内化与加工,使其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意图。

2.熟悉移动学习的强大功能,鼓励并指导学生利用移动学习。在高职院校开展移动学习,教师不仅要学会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辅助自己的教学,还应熟悉学校移动学习系统的功能。一般而言,移动学习系统的功能可划分为两方面:一是面向学生的功能。如随时向老师提问,浏览其他同学的问题及答案且参与讨论,接收学校的通知,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查询考试成绩等。二是面向教师的功能。如教师可随时浏览学生的提问并及时解答,布置或点评作业,上传成绩,发送教学通知,接收学校的通知等。教师接触这一新的事物,应尝试改变传统的做法,熟悉并主动使用该系统的各种功能,充分发挥其优势,辅助其教学工作。同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使用移动学习系统,只有教师与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师生的交互性才可能实现,移动学习系统的功能才能被充分地利用。

(二)学生要明确信息需求方向,提高驾驭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积极尝试移动学习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面对杂乱的海量信息,学生要提高自身信息驾驭能力,增强抗干扰能力。一方面,学生应明确信息需求方向,形成自己的主体需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资源来解决问题,而不应毫无目的地在移动学习系统中“闲逛”。一个没有主体需求的学习者将十分容易被信息牵着走,而难以驾驭信息。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反而会干扰学生的学习,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学生应掌握相关的策略、技巧,提高学生移动学习的效能。

1.设立明确的任务,提高学习效率。移动学习多以学习者的兴趣为动力,一般而言,它是一种自主学习,即学习者本人主动发起的、自觉的、独立的学习。这种学习缺乏外在的监控与压力,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学习时间很容易流失,学习效率低,且移动学习时间多为零散的,这些因素容易使学生利用移动设备学习的效果不佳。如果在移动学习之前,设立明确且相对简短的学习任务,抓紧移动时间,学习更有目的,更有针对性,也更不易被外界所干扰,学习效果更好。但任务的设计应符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任务尽量避免繁锁。移动学习的时间相对短暂,确定的目标任务一定要简短,符合客观实际,在零散的移动学习时间内有完成的可能性,否则,将失去设立任务的意义。第二,选择的资源形式要与当时环境相符合。学习者应根据当时所处的环境选择最适宜的资源形式,学习者处于静态时,可选择视频、文字或图片资源;当学习者处于动态时,则最好以听为主,选择音频资源最佳。

2.树立时间管理观念,提高时间的利用率。管理学认为,时间管理就是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对时间进行合理计划和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针对移动学习时间零散,容易流失的特性,学生在移动学习过程中更应加强时间管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高职学生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应学会梳理移动学习的时间,加强时间的统筹与安排,增强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优化学习效果。学生可以将自己每天的零散时间进行简单梳理,针对当时占有时间的长短、所处环境的状况安排适宜形式、适宜长短的学习内容。如每天固定的早锻炼时间、临睡前的时间,可以收听固定频道的英语广播或课程视频资源;等人、等车的突发时间,可以搜索当时情景所需的资料或浏览移动学习系统的网页信息等。

3.利用移动学习的交互性与即时性,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或协作学习。即时通信工具(QQ、微博、论坛、微信等)深受高职学生的热捧。学生可充分利用即时通信工具的优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建立或加入相应的学习共同体。这种移动学习共同体有一定的稳定性,它不是临时聚在一起的松散结构,它是由学习者、助学者、交互活动组织在一起的,是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的学习交流共同体。通过这种共同体,学习者可以了解到最新的信息,也可以围绕某一问题共同交流讨论,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协作学习中共同解决疑惑。如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可以在相关的QQ群或论坛里提出,能够快速得到许多人给出解答与详细讲解,进而克服学习困难,这实质上是一种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移动设备的便携性,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学习的交互性与即时性特点更为突出,协作学习或小组学习将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王淑桢.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终身学习需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148.

[2][4]李鹏.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工程规划及相关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

[3]徐凤亮,史斌斌.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5):23-25.

[5]李奕.谈第二代移动数字校园技术在中小学数字校园中的应用[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01-15(I06).

[6]顾凤佳,李舒愫,顾小清.微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8,(3):94-95.

[7]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9.

[8]王建华,李晶,张珑.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2.

[9]桂清杨.移动学习的奠基之作——基更博士新著《学习的未来:从数字学习到移动学习》述评[J].新书评价,2003,(1):77.

猜你喜欢

数字化校园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数字化制胜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