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 忙碌 心态——《富兰克林自传》的积极心理学解读
2013-03-19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
薛玉凤
创伤忙碌心态——《富兰克林自传》的积极心理学解读
河南大学
薛玉凤
诞生于20世纪末美国的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心理是对付创伤的良药,而忙碌则是积极心理的一个缩影。积极忙碌与积极心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其漫长的84年人生中,虽也遭遇过种种创伤性事件,但他积极乐观,兴趣广泛,每天忙于各种工作和学习,没有时间和精力感受创伤,创伤也就无法在他身上大行其道。在积极态度指引下积极学习、工作、修身养性,从而获得积极情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潜能,这正是富兰克林的人生写照。
富兰克林自传;积极心理学;创伤;忙碌;心态
在长达84年的人生旅程中,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忙学习、忙工作、忙公益、忙修身养性,虽也经历过无数次创伤性事件,却无暇理会它们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富兰克林的经验表明,创伤就怕一个字——忙,积极主动地致力于自己喜欢而又对社会有益的事情。积极忙碌是积极心态的缩影,同时,积极忙碌后所产生的成就感促使积极心态的进一步发展。终其一生,富兰克林都在积极忙碌着,忙着培养积极的人格,组织有效的社会组织系统,体验积极的情感(任俊 2006: 4),忙得无暇顾及创伤。
《富兰克林自传》(TheAutobiographyofBenjaminFranklin, 1791)出版200多年来,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成了一部经久不衰的励志奇书,富兰克林也因此被称为“道德的化身”、“美国精神的完美代表”。尽管评论家已从多方面解读《富兰克林自传》,但却无人尝试从创伤视角入手,富兰克林似乎与创伤无缘。实际上,在诸多光鲜亮丽的身份标签背后,在漫长的人生航程中,像大多数人一样,富兰克林也经历过一些刻骨铭心的创伤性事件,这些事件无疑会给他留下些许阴影。但是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指引下,富兰克林用忙碌充实的生活化解了创伤,从而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人生。
一、无所不在的创伤事件
古往今来,创伤*“创伤”泛指各类天灾人祸给人造成的意外伤害(金鸿宾 2003: 1),既可指身体损伤,也可指创伤所引起的心理、情绪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状态,即“精神(心理)创伤”。可能引起精神创伤的创伤性事件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六大类:突发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矿难等)、自然灾难(洪灾、火灾、旱灾、飓风、地震等)、暴力事件(战争、恐怖事件、家庭暴力、被强奸、抢劫、殴打等)、重要丧失(生命、地位、财产、亲人、自由、失恋、婚姻破裂等)、被囚禁、被虐待、被亲人忽视或照顾不当(如溺爱)、事业或学业的失败、穷困等等。害怕、无助、恐惧、“闪回”、梦魇、回避、麻木、警觉性增高等,都是精神创伤的表现。(施琪嘉 2006: 15-16)无处不在,天灾人祸等创伤源比比皆是,精神创伤也防不胜防。然而,尽管形形色色的创伤源极易给人造成挥之不去的精神创伤,但两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也就是说,创伤性事件并非一定导致精神创伤。相反,积极乐观、心理弹性良好的人“可能会成功地应对创伤,不仅会战胜创伤,更会从中得到锤炼,更健康地成长”(科恩等 2009: 2)。富兰克林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
尽管富兰克林认为自己一生“承蒙上帝的保佑,一帆风顺,遇事顺利”(Franklin 2010: 13),*指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英文版的《富兰克林自传》,以下出自该书的引文只在文中标明页码。译文参考《美国史上三大传记》(宇琦译)。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始终一帆风顺,不受任何挫折。富兰克林也承认自己出身卑微,家境贫寒,经历过无数次磨难,忍受过许多“命中注定的厄运”(14)。虽然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对这些伤痛经历轻描淡写,惜墨如金,但细心的读者还是会从字里行间读出它们对富兰克林心理的些许负面影响。
童年富兰克林虽未忍饥挨饿,但贫困,人类精神困境的导火索之一,对酷爱读书的富兰克林所造成的最大创伤莫过于早早辍学,过早品尝生活的艰辛与磨难。富兰克林出生于北美新英格兰的波士顿,在家里的17个孩子中排行15。他只上了两年学,就因家境困顿,被迫辍学,10岁开始帮父亲做生意,12岁到哥哥詹姆士的印刷铺里当学徒。
学徒的日子艰难而漫长,尽管老板是自己的亲哥哥,尽管富兰克林天资聪颖,很快成为哥哥的得力助手,他也并未从中得到多少优待与照顾,反而经常无端遭受哥哥的责骂。脾气暴躁的哥哥无法在争吵中获胜,便动辄对弟弟拳脚相加,使富兰克林对他产生了“强烈的憎恨”(36),不断寻找机会缩短学徒期。为了阻止弟弟离开,哥哥告知镇上所有印刷所的老板不要雇佣弟弟。哥哥的绝情让富兰克林在波士顿没有了立足之地。原本九年的学徒生涯,富兰克林只坚持了五年,便忍无可忍,离家出走,独自到纽约闯荡,后辗转到达费城。另外,在哥哥被捕期间,小小年纪的富兰克林也被逮捕,被州议会审讯。总之,五年学徒期间,哥哥兼老板的詹姆士对富兰克林的虐待、暴力、绝情以及哥弟俩被逮捕的经历,不仅直接导致富兰克林离家出走,也难免会在他心中留下一些阴影。
在18世纪的美国,航行中遭遇天灾人祸简直是家常便饭。从波士顿到纽约将近300英里,从纽约到费城100英里,如今不过几小时的车程,可在1723年的美国,17岁少年富兰克林在航行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难以想象。到纽约的航行倒是顺风顺水,“所以航行三天就到了纽约”(36),但前往费城的航行就没那么幸运了。富兰克林乘坐的小船遭到飓风袭击,船帆刹那间被撕得粉碎,夜晚小船无法登陆,只有等待飓风减弱。富兰克林他们全身都被海水浸透,没吃没喝,漂流了整整30个小时。在这次死里逃生的航行中,一个荷兰乘客喝得烂醉,失足坠入海中,是富兰克林伸手抓住他那乱蓬蓬的头发,才把他一点点下沉的身体拉回船上。当天晚上,富兰克林浑身无力,发着高烧,而他竟然用大量饮用凉水的办法退了烧。第二天早上,他徒步到50英里外的柏林顿去,从那里再乘船去费城,这次因为无风,船上的几个人只好划船前行,晚上又冷又饿,还迷了路,几经周折,才终于到达费城(37-40)。七个月后,富兰克林搭乘一艘小船回波士顿,小船碰上礁石,开始漏水,同时还遇到暴风,富兰克林和船上的乘客一起轮流值班抽水,经过14天的航行,才总算到达波士顿(47)。飓风、寒冷、饥饿、疾病、孤独以及目睹乘客坠海,这些创伤源都使富兰克林印象深刻,因此在自传中被描述得栩栩如生。
目睹亲友死亡无疑是富兰克林的又一个创伤源。富兰克林婚后育有一子一女,但儿子弗朗西斯四岁时因天花夭折,使他在“很长时间里痛不欲生”(132),一辈子都无法宽恕自己,到老都在后悔没有事先给儿子种痘。三个朋友的英年早逝也使富兰克林伤心难过,他自己21岁时也险些丧命。第一次闯荡费城期间,富兰克林结交了几个喜欢诗文的朋友,其中最优秀的沃森,“没过几年,竟然在我怀中死去,使我悲痛万分”(59)。另一个朋友奥斯本去了西印度群岛,成了出色的律师,赚了不少钱,却英年早逝。富兰克林的挚交德纳姆先生的死亡更使他痛彻心扉。1724年底,18岁的富兰克林被基斯州长的花言巧语哄骗,独自闯荡伦敦,航行途中结识教友会商人德纳姆先生,两人成为终生的朋友。在伦敦期间,空闲时富兰克林经常和德纳姆先生在一起,一年半后,他又和德纳姆一起回到费城,并在德纳姆新开的店铺里做店员,帮忙照料生意,学习记账,很快就学会了做买卖。他们一起吃住,德纳姆像父亲一样教导富兰克林,真诚地关心体贴他,富兰克林则非常尊敬和爱戴德纳姆,两人形同父子。可惜好景不长,半年后,两人都病倒了。富兰克林患胸膜炎,险些丧命,承受了巨大的身心痛苦。而德纳姆卧病在床很久,最后还是死了。富兰克林不只又一次忍受丧友之痛,还又一次被迫流浪、失业(76)。晚年躺在病床上的富兰克林在信中写道“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和征税是确定无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3928.htm?fromId=8985&redirected=seachword, 2013。可见,亲友死亡的阴影始终徘徊在富兰克林心中。
富兰克林的私生子威廉(William Franklin, 1730-1813)也是其创伤源之一。威廉出生于费城,是富兰克林年轻时荒唐生活的结果。他自幼与新婚的富兰克林夫妇同住,后成为新泽西州殖民地时期的最后一位州长,英帝国的忠实拥护者。独立战争期间,因政见不同,威廉与父亲分道扬镳。1782年,威廉逃亡英国,直至去世。1784年7月22日,威廉主动写信,希望与父亲重归于好。8月16日,富兰克林在法国帕西(Passy)给儿子回信,说自己很高兴与儿子和解,对儿子给他造成的伤害直言不讳:“的确,古稀之年,被自己唯一的儿子抛弃,不只抛弃,而且在关乎我声誉、财富和生命的事业中与我兵戎相见,没有任何事比它对我造成的伤害更加严重,给我带来的影响更为恶劣”(McQuadeetal. 1987: 445-446)。富兰克林接着抛开“这个令人不快的话题”,答应儿子从此父子俩齐心协力,尽力“忘记曾经发生的一切”(McQuadeetal. 1987: 445-446)。但前嫌尽释终究是不可能的。独立战争前后大约十年,父子两人的不和对晚年疾病缠身的富兰克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给他所带来的精神创伤不言而喻。在遗嘱中,富兰克林几乎没给儿子留下任何遗产,还解释说如果当年英国赢得战争,他同样不会有财产留给儿子。这说明一直到死,富兰克林对儿子的背叛都耿耿于怀。
由此可见,在漫长的一生中,富兰克林遭受的创伤其实并不比常人少,上帝并非格外青睐他。但面对生活中诸多可能导致精神创伤的创伤应激源,富兰克林却似乎每次都能化险为夷。究其原因,忙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积极忙碌的人生轨迹
忙碌是积极心理的缩影,只有积极面对人生的人才会积极地忙碌起来。富兰克林兴趣广泛,每天忙于各种工作和学习,没有时间和精力感受创伤,创伤也就无法在他身上大行其道。诞生于20世纪末美国的积极心理学认为,无论何时何地,“积极都是一条帮助人们驱散消极的有效途径,因为积极可以在人们面临不幸或困难时抚慰自己的伤口,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心理弹性,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从容不迫”(任俊 2006: 17)。而“积极的自我在于忙于做事情”,“如果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是积极的,他就会努力把事情做好,如果他把事情做好了,他就会更加积极”(刘翔平 2010: 142),因为“幸福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幸福正是做事情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积极情感与认知。所以,幸福感在于做正确的事,实现了自我潜能,维系了良好关系网,促使了个人成长”(刘翔平 2010: 17)。积极态度,积极学习,积极做事,积极修身养性,从而产生积极情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潜能,这正是富兰克林的人生写照。
学习是富兰克林忙碌终生的事情之一,他用终生的刻苦自学弥补童年辍学的遗憾。富兰克林从小就把所有的零花钱都用在买书上,并将看过的书卖掉再买新书。在哥哥的印刷所,富兰克林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更好的书籍,结识在书店当学徒的几个朋友之后,他得以经常借书来读。不仅如此,富兰克林还从伙食费中省出一半用来买书,通过节制饮食的方法节省时间看书学习,从而阅读了大量政治、科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为自己广博的知识结构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731年,富兰克林与喜欢读书的朋友一起创办费城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给了他机会:“通过刻苦钻研,我得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我每天都会抽出一两个小时来读书,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缺憾……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活动,我从不到酒馆、游戏及其他娱乐场所去消磨时光”(103)。虽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但富兰克林却很少去教堂做礼拜,因为礼拜天是他读书的日子。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富兰克林就这样通过自学掌握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为以后的外交官生涯做足了功课。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富兰克林也曾刻意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他虚心听取父亲的意见,努力改进自己的写作风格;反复模仿《旁观者》中的文章,使自己的写作水平大幅度提高。除了对世人影响深远的《富兰克林自传》和《穷理查年鉴》(PoorRichard’sAlmonac, 1732-1758),擅长写作的富兰克林在每个计划实施之前,都会以文章开道,扩大影响,影响舆论,屡试不爽。
尽管富兰克林一生只上过两年学,但却拥有剑桥大学和耶鲁大学的硕士学位、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世界顶尖大学主动颁发的这些学位充分说明富兰克林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为此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与艰辛可想而知。
除刻苦学习外,工作也是富兰克林化解创伤的良方。善于观察的富兰克林很早就意识到工作对人的重要性。他注意到“工作时,人们会感到非常满足,因为在工作的日子里,他们心情愉快,完成一整天的工作之后,连晚上也是充实快乐的。但是在空闲的日子里,他们就桀骜不驯,不断地发脾气,不是吵嘴打架,就是挑剔伙食”(194)。富兰克林从不这样“无事生非”,就连偶尔的消极情绪,也在他忙碌的身影中不翼而飞。
富兰克林的工作范围漫无边际。他可谓通才,在商业、政治、外交、社会、科学、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富兰克林是精明能干的商人,一个成功的印刷人。少年富兰克林凭借自己聪颖的天资,加上后天的勤奋,迅速掌握了印刷业的各项流程,并能驾轻就熟。这门手艺使富兰克林在费城的凯默印刷所顺利找到工作,不仅衣食无忧,而且生活得相当舒坦。之后富兰克林被基斯州长哄骗独自闯荡伦敦,印刷手艺再次使他受益无穷。靠着先天的聪颖和后天的勤劳与节俭,富兰克林很快就在印刷业站稳脚跟,二十多岁就有了自己的印刷所,事业蒸蒸日上。
作为政治家,富兰克林先后担任过州议会秘书、治安法官、市议会议员、市参议员、州议员、邮政总长、州长等公职。他率先提出北美殖民地“不联合就死亡”的口号,倡导组建联邦政府,亲自拟定联邦政府组建计划,并与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
作为外交家,富兰克林是美国第一位驻外大使(法国)。独立战争期间,他作为美国的全权代表出使巴黎,斡旋于英美法三方之间,不仅和英国签订《巴黎和约》,还从法国获得巨额援助贷款。
作为社会活动家,富兰克林一生花费不少时间从事公共事务,曾任教堂和大学的理事会理事、边防司令、军团上校等职。他创办图书馆、医院、大学、消防队、义勇军,组织和创办过多个协会,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提高各阶层人的文化素质。他积极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改进费城的巡夜制度,为修建炮台发行彩票,为城市设立首个清洁工等等。
作为科学家和发明家,富兰克林曾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电学、数学、光学、热学、海洋学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他发明了避雷针、两用眼镜、新式火炉和新型路灯,造福无数世人。作为美国第一位哲学家,富兰克林创办过“哲学研究会”。作为音乐家,富兰克林发明了玻璃琴。他更是当之无愧的作家,《富兰克林自传》使他名垂千史。富兰克林还是随笔家、化学家、演说家、勤杂工、幽默家、沙龙人、政治经济学家、家政教授、草药医生、才子、电学家、代理人等等,可谓“样样懂,样样通”(赵白生 2003: 85)。
一个人在如此众多的领域成就斐然,在美国历史上几乎无人能及,也实在令人难以想象。难怪富兰克林无暇顾及生活中的不幸与创伤,因为即使他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完成他那聪慧过人的脑子里一个接一个冒出来的宏大计划。
富兰克林忙忙碌碌的人生轨迹从其晚年生活中可见一斑。富兰克林晚年受疾病困扰,但始终忙于公务,穿行于欧美之间。独立战争爆发时,富兰克林已经70岁,身体虚弱,痛风和肾结石折磨着他。但就在《独立宣言》通过的当天,他便作为外交特使启程前往法国。当时的法国到处都是密探和双重间谍,富兰克林小心翼翼地周旋于有可能帮助美国独立的法国贵族和王室成员之间,每一步都充满艰辛。1785年春天,美国政府终于同意富兰克林回国。在长达六周的返航途中,79岁的富兰克林忍受着肾结石所带来的病痛,测量和记录海水温度,那是一项他坚持了30年的研究——绘制湾流图。回国后他又两度当选为州长,三年后才结束公共事务。
忙碌使富兰克林忘记病痛,忘记忧伤与磨难。学习、工作、公益既是他对付创伤的良药,也是他幸福与快乐的源泉。忙碌充实的生活背后,是富兰克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修身养性的道德完美追求。
三、忙碌背后的积极心态
积极忙碌与积极心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做积极的事情产生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促使更积极的投入。”(刘翔平 2010: 142)这样的良性循环使人达到生命的巅峰,幸福的巅峰。“当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我们经历过的一切时,我们就能相应地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将逐渐成为我们生活满意点中的一部分;而它一旦被整合到我们的生活满意点中,它反过来就会使我们更满意地对待我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任俊 2006: 152),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态度决定一切”,富兰克林之所以能用忙碌而有意义的人生对付生活中不期而遇的种种创伤,与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而他忙碌的结果是在人生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种成就感足以抚慰创伤,促进积极心理的进一步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任俊 2006: 3)。它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疾病心理方面的探讨。它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骄傲、安宁、成就感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高兴、幸福、福乐和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信心和希望等积极体验。二是研究积极人格,主要研究包括兴趣、学习、创造、勇敢、坚持、正直、慷慨、爱、自制、自尊、努力、宽恕、热情、善良、领导能力、合作能力、感恩、虔诚、幽默、热情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如学校、社会、家庭等组织系统要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任俊 2006: 36-37)。上述诸多积极因素在富兰克林生活中占主导作用。正是因为富兰克林一生都在全力以赴地致力于培养自己的积极人格,组织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公益),并且有着积极的主观体验,如乐观、自信、满足,创伤对他来说才只是过客。
富兰克林仿佛积极心理学的先知先觉者。他刻意培养的十三点品德(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奋、真诚、正义、中庸、整洁、冷静、节欲、谦逊)与心理学倡导的24种积极人格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希望克服所有缺点,“任何时候都不犯任何错误”(107),把一切美德都养成习惯。通过切实可行的计划,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富兰克林逐渐完成自己的道德完美计划,成为世人眼中的道德完人。除了他的十三点品德外,富兰克林其实还是其他多种积极人格的拥有者,比如慷慨。他是个极度慷慨的发明家,拒绝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他觉得“既然我们从别人的发明中获得了巨大的便利,我们就应该乐于让别人从我们的发明中获得好处,并且我们应该无偿地、慷慨地把我们的发明奉献给他人”(153)。得知别人盗取他的专利权,富兰克林也从不计较,因为他不喜欢争吵,他有很多更有意义的事情要做。“成就人类幸福的与其说是百年不遇的大好事,不如说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日积月累的小便利。”(168)对世人如此,对富兰克林来说也是一样。
富兰克林不仅自己注重修身养性,他还是18世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积极培养和发展他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他创办图书馆、大学,办报纸,写文章,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启蒙殖民地人民的美德。他连续出版25年的《穷理查年鉴》教导人们勤奋工作、诚实守信、勤俭持家,在当时的宾州几乎家喻户晓,是早期很多美国家庭的启蒙读物,是“在普通民众中进行教育的最佳方式”(125)。他经常在自己的报纸上转载《旁观者》或其他有关伦理道德的文章,自己也写文章,鼓励人们自制克己,一心向善,坚持不懈地培养美德。他的自传更是真善美的宝典,奋斗与成功的典范。
无论对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富兰克林的积极情感体验始终占据上风。对过去,富兰克林在自传中流露出的“满足、满意、骄傲、安宁和成就感”比比皆是。他说:“总的来说,我对自己能够在宾夕法尼亚立足,并且在这里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感到十分满意”(144)。当选州议员等公职之后,富兰克林“感到很光荣,因为我出身低微,这些地位对我而言是非常了不起的”(157),它们代表了社会对他的充分肯定,这使他格外欣慰。富兰克林发现自己创办的医院对市民大有好处,他骄傲地宣称,“在我的政治生涯中,没有哪件事情的成功,像这件事一样给我这么多的快乐”(161)。79岁时,谦逊的富兰克林反躬自省,认为没有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完善境界,而且差得很远,但比之前“要好得多,快乐得多”,他把一生持续不断的幸运,都归功于早年的道德完善计划(116)。
对现在,富兰克林的“高兴、幸福、福乐”主要体现在专心致志地做事,忙忙碌碌的人生中。福乐指“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一种包含愉快、兴趣等多种情绪成分的综合情绪,而且这种情绪体验是由活动本身而不是任何外在其他目的引起的”(任俊 2006: 153)。这种福乐体验贯穿富兰克林生活的始终,是他快乐的最大源泉,也是他之所以能在许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
对将来,富兰克林的“乐观、信心和希望”跃然纸上,集中表现为他有着源源不断的伟大“计划”,并把它们大多变为了现实。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必须首先拟定一个可行的计划,这样才能排除娱乐和其他工作的干扰,“把执行计划作为他唯一的对象和工作”(124)。尽管“千头万绪的公私事务缠身”(124),有些计划未能付诸实施,但晚年富兰克林仍然觉得这些计划切实可行。这份乐观、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他事业成功的基础,因为积极情绪能够“促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多种思想和行为,特别是一些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并把这些思想和行为迁移到其他方面。当个体通过这些思想行为实现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之后,也进一步深化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刘翔平 2010: 56)。富兰克林正是如此:乐观心态、伟大计划、创新行为、积极体验相辅相成,周而复始。
“如果一个人不具有抑郁心态,是个乐观的人,那么暂时性的创伤事件对他的消极影响也是短暂的。不幸事件的几个月后,他又回到了从前的乐观状态。”(刘翔平 2010: 18)乐观的富兰克林79岁时展望未来,不知自己的余生还有没有困难和挫折,但即使遇到什么不幸,“往日所享受的快乐”也足以令他坦然地接受不幸。富兰克林对待创伤的态度与积极心理学不谋而合。积极心理学认为,如果不幸已经来临,我们就应该坦然地接受它,因为我们无法拒绝它。我们不能永远生活在不幸的阴影里,而是要变不幸为幸运。在这样一种心态下,我们就会想到,有时候不幸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次机会,至少是一次磨砺我们意志,提高我们耐受力的机会。(任俊 2006: 152)当人们被积极的心态所主导时,心理疾病也就烟消云散。这正是富兰克林的生活写照。
没有人愿意经历磨难,没有人愿意面对创伤,但生活中的创伤无处不在,而富兰克林不仅没有被创伤击垮,反而总能把创伤变为前进的动力,因为他相信只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面对困境,聪明的人不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直到将其战胜为止。“没有创伤,就没有成熟;没有理解创伤的能力,就不会真正地长大成人。”(施琪嘉 2006: 2)人生总在创伤中不断成长。
富兰克林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但他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忙碌充实的生活现实,修身养性的道德追求,造福人类的公益热情,一次次战胜生活中的不幸与创伤。富兰克林的一生是自我教育、自我奋斗、自我完善的过程。他的经验告诉我们,积极心态是成功的前提,而积极忙碌则是对付创伤、取得成功、获取幸福的有效途径。
Franklin, B. 2010. 富兰克林自传(TheAutobiographyandOtherWritingsofBenjaminFranklin)[M]. 上海: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McQuade, D.etal. (eds.). 1987.TheHarperAmericanLiterature(Vol. 1)[C]. New York: Harper & Row.
富兰克林等. 2011. 美国史上三大传记[M]. 宇琦译.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金鸿宾. 2003. 创伤学[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 恩等. 2009. 译者序[A]. 耿文秀等译. 心理创伤与复原: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创伤的认知行为疗法[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翔平. 2010. 当代积极心理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任 俊. 2006. 积极心理学[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施琪嘉. 2006. 创伤心理学[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赵白生. 2003. 传记文学理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I07
A
2095-5723(2013)02-0058-06
本文为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文学的精神创伤学研究”(11BWW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李巧慧)
2013-03-27
通讯地址: 475001 河南省开封市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