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2013-03-19张延新刘红敏黄小蕾张福华徐纪伟王福青
张延新,刘红敏,黄小蕾,张福华,徐纪伟,王福青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近年来,我校组织了本校教育专家和医院行业专家,在广泛查阅国内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等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基层医疗岗位,分析工作岗位职业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等,对医学高职高专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构建进行了一定探究。现报告如下。
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荷兰、美国等国家为先导,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研究全面展开,研究范围极其广泛,涉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方法、内容、模式等各个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并探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目前已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高度重视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为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而建立的校内工作体系。从其构成来看,有学者认为应包括领导指挥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评价与诊断系统、信息处理及反馈系统或者更多的系统;也有研究者主张引入ISO9000标准[1],还有学者提出了构建质量保证文化的观点。
综合来看,目前国内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1)我国多数本科院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已经建立,而大部分高职高专类院校该体系还不完善。(2)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和“教学效果评价”受到多数高校的重视,但多数学校未结合目前的就业形势在“质量培养目标”,“教学活动、对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等系统与社会、企业行业联系,质量评价中也未突出以就业为导向,评价主体缺乏来自社会、企业行业人员、专家的参与。
2 医学高职高专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为指导,以保障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理论的概念和方法,对医学高职高专各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实行体制化、结构化、持续化的监控、评价和诊断,构建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晰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能够持续保障教学质量的稳定而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旨在追求稳定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使学生及其家长和用人单位满意,同时,也使学校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医学高职高专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内容
在分析、借鉴有关学者[2]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根据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初步设计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包括教学质量保障目标系统、组织系统、对象系统、活动系统、信息反馈系统、教学研究与服务支持系统6个子系统。
3.1 教学质量保障目标系统
教学质量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等。
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及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各专业就业形势进行分析,认真查找高职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3],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灵活调整专业设置结构及专业方向,重点做好临床医学、护理、影像、康复、检验等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精准的办学方向及办学定位,为毕业生就业取得竞争优势。
结合基层医疗单位各岗位能力的需求,学校组织校内外教学专家、医药行业专家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过程、结果等质量目标进行了详细设计,在设计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时充分考虑学生将来可能的就业岗位及职业发展需求。构建明确的质量目标体系使教学形成职责清楚、目的明确的有机整体。
3.2 教学质量保障组织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组织系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履行管理职责、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关机构及其人员,是整个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职责是研讨、设计和完善质量体系框架,落实质量保障措施并完成相应的质量保障活动。
目前,学校实行校系二级管理,校级教学领导团队是教学质量保障组织系统的决策层,由教学主管副校长负责,教务处是组织系统的一级职能部门,协助教学主管副校长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管理,并负责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协助教学主管副校长作出科学决策。各专业教学主任与教学医院教学副院长相互协调,接受教务处的领导,负责二级教学督导及专业教研室的组建和管理,教研室负责具体的教学工作,教师和学生不仅是教学的主体,还负责教学信息的收集及反馈,是教学管理的参与者。
这样构建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系统既包含学校、医院,又包含教师和学生;组织机构设置科学、层次合理、职责明确、权限分明,保证了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得以正常、有效运转。
3.3 教学质量保障对象系统
在高校,凡对教学质量构成影响、发生作用的一切因素都应是受控的对象,主要包括人、物和管理3个要素。
为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对教学质量保障对象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解析,通过发放手册、召开会议及网络宣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任课教师及辅导员等熟知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准备。
临床课授课教师在校授课与在附属医院临床工作实行半年轮岗制;另聘请校外知名度较高的临床专家任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学校制定一系列管理办法,根据“校院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原则,培养、引进相结合,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双师”素质特色鲜明、行业认可、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学校组织教务处、各专业和附属医院共同组建教学管理队伍,并对队伍进行系统培训,确保其能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管理。
对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图书馆等场地场所、教学仪器设备以及生活后勤服务条件等,学校统一规划;部分教学设施、教学场地与附属医院“共建共管、边建边管”,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4 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系统主要指组织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对被控对象进行监控。监控的内容主要有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状况等。监控的形式主要体现在规范制度、督促检查和评估评价等方面。
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方面满足毕业生岗位需求,将职业规划、创业与就业指导等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在进行就业教育时随时关注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4]。
为确保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专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专业课教师职称晋升及转评奖励办法》,《临床教学基地管理办法》,《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生管理办法》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成立校、系、院联合教学督察组,对各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督导,对教学基本资料和教学管理文件进行抽查,对日常教学秩序、教学纪律进行巡查,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作用。
评估评价由校内、校外评价构成。校内评价包括评教和评学两个方面。评教由学生、领导、督导、同行评教及教师自评等组成[5]。评学包括教师评学和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教师评学重在评价学生平时表现和综合素质,学习效果考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校外评价包括行业专家以及用人单位评价,通过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电话回访等形式,进行定性评价;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进行定量评价。
3.5 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反馈系统是指具有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功能的信息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反馈系统,即把来自不同对象、不同渠道的有关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给教学管理决策部门,以便对教学质量各执行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调控。
本研究中,信息的收集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完成:(1)学校教学督导及各系(部)二级教学督导直接收集日常教学过程及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信息;(2)由教师、临床医护人员、学生信息员收集;(3)学生见习、实习医院,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提供的关于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毕业生工作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等方面的信息。
学校教学督导、各系二级教学督导(由各系、医院教学专家组成)对信息进行初步处理后,及时反馈给教师、学生及学校教学管理决策部门;教学管理决策部门再对信息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结果对各执行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调控。
3.6 教学研究与服务支持系统
教学研究与服务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研究体系和教学服务支持体系。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与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结合,研究学生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及就业教育等,组织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及教学成果的推广。图书资料、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和优质的后勤服务,主要由学校图书馆、后勤服务中心及信息技术中心负责,目的是为教学与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物质保障。
综上所述,课题组针对我国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结合当前医学高职高专各专业就业形势,分析其影响因素,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医学高职高专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进一步深化医学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和办学目标,促进学校规范教学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1]刘五一.ISO9000框架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5):73-75.
[2]陈文贵.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构建[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5.
[3]王枫.高职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四大原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4):12-13.
[4]魏华.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解决策略 [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6):12-13.
[5]唐文,刘金波.医学课程质量学生评价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