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中培养起点的思考
2013-03-19秦君芳
倪 虹,秦君芳
(南开大学医学院,天津 300071)
“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强调医学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创新,要求从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各个方面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一流的医学专门人才[1]。在此结合当今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中的人才培养起点提出建议,期望能对刚起步不久的、围绕卓越医师培养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 卓越医师培养目标与培养起点选择
“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是为提高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优潜质的医学专门人才。但好的医生必须首先是一个心理健康、有奉献精神和强烈事业责任心的人。
现阶段,国内医务人员由于日常工作压力大,已成为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据统计,目前国内医生患忧郁症的几率为25%~30%,为普通人群的4倍[2]。可见,未来的卓越医师要胜任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医疗工作,首先自身就必须要具备健康的人格和心理,这需要从卓越医师培养起点上重视医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但近年来,大量调查资料显示,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不理想,约有7%左右的入学新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3-4]。而目前,国内医学院校的招生培养均以高考成绩为入学的唯一标准,缺少心理测试环节,所以无法将有心理问题的考生从起点上淘汰。
另外,现今大学新生独生子女较多,填报志愿的多为其父母意愿以及综合性大学医学专业志愿调剂生比例大等原因,使部分医学生入学后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大相径庭,造成这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厌烦情绪。由于医疗服务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这就对医学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特点也决定了医学教育过程中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性[5]。再者,卓越医师必须要有忘我的奉献精神,敢于尝百草以救病患,为患者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这都需要医务人员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美国的医学教育经验表明,经过大学本科教育的学生思想相对比较成熟,考虑问题较为全面,他们在本科毕业后报考医学院校基本出于钟爱医学事业,因此,这些学生专业思想极为稳定,乐于为自己选定的事业奉献一生[6]。另外,美国各个医学院录取医学生时,除考查学生成绩和教授推荐信外,还特别关注学生是否具有乐于助人的品格和良好的人际交流技巧以及完成相关志愿服务和参与研究活动的情况等[7]。严格的选拔标准使得美国知名医学院每年仅有10%的申请者有机会面试,10%~15%的面试者有机会被录取[8]。这些严格的入学选拔条件,不仅有效地保障了医学生的基本素质,也为优秀医学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医学人才的素质关系到全民健康,因此,卓越医师培养一定要重视医学生专业志向、个性品格及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力争使每位受培养的卓越医师都能成为“安神定志,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大师。提高培养起点、严格选拔条件无疑是培养卓越医师的重要保障条件。
2 本科起点的卓越医师培养有助于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
未来的优秀医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精神和素养,掌握较为扎实的医学理论与基本技能,能解决复杂的临床实际问题,还应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和科学知识,拥有缜密的科学思维、终身学习的潜能、善于创新实践和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实施本科起点的医学教育,不仅使学生能在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得到充分训练,成为具有睿智的思维、良好的素养及成熟的人格的医学生,而且,由于这些学生的本科专业丰富多样,也使其就读的医学院校成了多学科交融和创新的集结地,这对于他们拓展思路、开阔视野、相互学习、开发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9]。因此,本科起点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培养知识广博、潜能多样、思维宽广的临床医学家和医学科学家的较佳模式。
本科起点的卓越医师培养还有助于充分挖掘现有的医学教育资源和调动单科型医学院校的教学积极性。在高校合并的压力之下,未合并的单科型医学院校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同时大大促进了自身非医学学科的发展,引进大量师资,开设了许多非医学专业课程。这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单科型医学院校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这些学校的负担,影响了其医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另外,就这些新增课程的师资、实验条件及教学理念而言,单科型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比较不具备任何优势,这也从不同程度影响了单科型医学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截至2004年底,我国医学院校数量为193所,其中单科型医学院校有119所,占医学院校总数的比例高达61.7%[10]。采用本科起点的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将使这些单科型医学院校可直接招收综合性大学毕业生。这些学生在进入医学院校学习之前已在综合性大学系统地接受过高水平基础课程的学习,这就可使单科型医学院校不必开设相应的基础课程和非医学专业相关课程,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医学院校的办学成本,使其可将主要办学力量投入到专业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从而加强其医学职业化教育的优势,切实提高其医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综合临床处理能力的教学水平。
同时,学生在综合性大学学习,能有效利用学校丰富的人文、社会与自然学科资源,在探索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一些必要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可见,采取从本科起点进行卓越医师培养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现有医学教育中单科型医学院校专业教学水平高的优势,又可依托综合性大学在多学科交叉和师资较强,能广泛接触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知识,有浓厚人文学科氛围的优势,提高卓越医师培养的成才率。
鉴于医学院是集多种专业、学科于一体的医学教育机构,从本科起点进行医学教育,可避免单科型医学院校盲目进行院校合并导致的管理错位、隶属不清和专业发展理念不统一等种种问题,造成其在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发展中的迟缓[11-14]。
3 本科起点的卓越医师培养有助于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质量的医学教育是医学院校生存的基础,而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趋势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质量改革的世界性趋势之一,日本教育家甚至强调“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医学教育综合化改革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注重整体优化,注重课程结构的系统性,多学科的渗透性、交叉性。由于来自于本科起点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领悟力强,目前美国多数医学院仅解剖、神经、组胚、病理等形态课安排了实验,而生理学、药理学等许多基础课程则没有或安排极少量的实验,通过减少重复的实验,增加综合能力的培养时间[15]。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医学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较大改革。国家教育部提出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目标,即注重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改革教育计划培养人才的模式上,主张把传统式的教育计划改革成综合型的教育计划,稳定或减少理论授课时数,增加实验实习特别是临床实习时数,强化小组教学,加强淘汰制,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15]。但多数国内医学院校目前仍然采用大班讲授,分组实验、实习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与我国国情有关,我国相似规模的医学院校招生人数是美国院校的数倍,学生过多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无法进行目前国际公认的边临床实习边教学的综合临床教学模式和运用PBL教学方法及小班授课[16-17]。
通过严格选拔优秀的综合性大学本科生进行卓越医师培养,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培养数量,同时选拔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扎实的基础知识,有较高的自学能力和学习领悟能力,为在临床教学中采纳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创造了必要条件。可以预见,本科起点的卓越医师培养必将极大地推动着眼于培养宽基础、高素质、多潜能、创造性强的高级医学人才的国内医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医学事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危,因此,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且医学教育职业化的要求也日益凸显。“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着眼未来优秀医学人才培养而提出的重要举措,即高标准、严要求、重综合、求创新,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采用本科起点进行卓越医师培养,由于学生起点高、素质好、领悟力强,可以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真正培养出具有敬业爱业和先人后己的职业操守,掌握解决复杂医学问题的综合能力,敢于创新,有提出新见解、新认识、新理论的胆识,具有无限潜在发展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可成为国家未来医疗事业发展中坚力量的卓越医学人才[18]。
[1]古博,闵苏.医学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1):155-156.
[2]李京力,陈福国.医生抑郁症的国内外研究概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3):66-67.
[3]李文晓,邹枫.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333-1335.
[4]王润玲,王波,孙业桓.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805-806.
[5]徐春宏,李涛,童伟,等.浅析院校合并对医学生源的影响及对策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06,5(6):571-573.
[6]顾洛.对俄克拉荷马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的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4):412-414.
[7]刘滨,王家耀.浅析美国医学教育概况[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1):22-24.
[8]郑加麟.美国职业化医学教育的特征与方向[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4):22-24.
[9]俞方,夏强,罗建红,等.借鉴美国医学教育 培养卓越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5.
[10]王德炳.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医学教育,2005(2):1-4.
[11]巴德年.我国医学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对当前医学教育的反思与建议[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1.
[12]陈律,肖水源,孙振球.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7):2710-2713.
[13]葛建一.综合性大学发展医学教育面临的六项挑战及对策[J].医学教育,2004(1):4-6.
[14]安力彬,李昆,李文涛.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29-30.
[15]曾诚.中外高等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研究[EB/OL].Available from:http://www.scu.edu.cn/cmedr/lib/html/cmedr_yanjffa02.html.
[16]梁茜,张万红.浅谈中外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其差异[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32-435.
[17]凌保东.中美高等医学教育比较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33-35.
[18]孟群,巴德年,石鹏建,等.为人民健康培育卓越医师——上海交通大学举办卓越医学教育论坛[N].解放日报,201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