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产业升级优势和路径探讨
2013-03-18孙雷红
孙雷红
(温州大学商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温州以鞋服、锁具、眼镜、打火机、低压电器、汽车摩托车配件、泵阀仪表等为代表的轻工产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电工电器、五金制品、陶瓷制品等行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也享有盛名。但很多温州企业属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粗放经营特征明显。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据报道[1]2008年以来温州30万家中小企业近20%停工、半停工和倒闭。温州经济增势回落,增速连年排在浙江省的末尾。与此同时,近年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以出口为主的温州民营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激化了民营企业发展中生产力与产业结构间的矛盾,从客观上逼迫温州产业转型升级。温州作为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探寻温州产业升级的新路径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关于产业升级的理论
(一)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产业升级是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其中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2]在宏观层面最有代表性。钱纳里描述了产业升级的基本过程:在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从工业化初期到后工业化时期,产业沿粗加工(劳动密集型)-深加工(资本密集型)-精加工+服务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品牌产品制造(知识密集型)路径升级。在发达经济阶段,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开始分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并占据主导地位。
(二)波特的价值链理论
在研究产业升级的微观层面,波特的价值链视角[3]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波特认为价值链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各个阶段。实质上,在价值链上流动的不仅仅是物流,还包括资金流、信息流和知识流。随着产业内分工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产业价值链也在逐步裂变和细化,初始投入要素与最终消费品之间的生产链条不断延长。在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同,所包含的价值也不同,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可以拆分开来,且可以独立进行。因此,产业升级可以通过选择产业价值链中的某个环节实现价值链升级,进而实现产业链升级。
(三)施振荣的微笑理论
施振荣根据价值链理论又进一步提出了微笑理论[4]。在当今世界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产品研发、制造加工、流通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的附加值曲线呈现两端高而中间低的形态,俗称“微笑曲线”。在产业链中,研发环节要有技术、专利、人才等投入,流通环节要有营销、品牌等投入,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利润大,附加值高;而加工制造环节要有厂房、设备等投入,具有可替代性,因此利润小,附加值低。所以产业升级可以选择增加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线两头,减少低附加值的中间环节。
一、国外产业升级路径分析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过相似的经历,我们以日本和韩国为例。
(一)日本产业升级路径
二战以后,日本面临经济振兴。大田一广教授将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转引自: 郑京淑. 借鉴日本经验 力促广东产业转型升级: 中日经济研讨会综述[J]. 国际经贸探索, 2011, 27(6):77-80.,即:(1)1945 – 1955年,日本经济社会构造的全面改革和经济恢复时期。(2)1956 – 1970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3)1971 – 1976年,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期。(4)1977 – 1990年代,主导型经济增长期。(5)1990年代 – 现在,复合型萧条时期。
其中升级路径明显的是在在第二阶段和第四阶段。在第二阶段,1956 – 1970年,日本政府通过制定《70年代展望: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型构想》[5]和《70年代产业政策构想》[5]等,有效推动产业升级。在政府的经济立法和经济措施带动下,日本的产业结构实现了由轻工工业向重化学工业(钢铁、造船、石油化工)的转变,能源消费由煤炭时代过渡到石油时代。
在第四阶段,1977 – 1990年代,汽车和电子两大产业的发展以及国际市场的强劲需求,带动了日本经济的再次复苏。然而,日本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贸易摩擦和急剧的日元升值。于是日本企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进口低附加价值产品、出口高附加价值产品,加快海外扩张的步伐,消化了日元升值带来的压力。
(二)韩国产业升级路径
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2年的87美元增至1996年的10 548美元,这就是产业升级的结果。
二战后至今,韩国产业升级分为五个阶段[6]:(1)1961年以前的进口替代阶段。(2)1962 –1971年的出口导向阶段。(3)1972 – 1979年的重化工产业发展阶段。(4)1980 – 1990年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5)90年代后的产业结构高技术化阶段。
在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韩国转向重化工业,促进中间材料与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促进造船、钢铁、汽车、有色金属与石油化工等资金密集产业的发展。
在第四阶段,80年代以后,韩国政府产业政策从“重化工业立国”战略转向“科技立国”战略,目标是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重化工产业向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确定了信息产业、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为战略发展重点。
在第五阶段,90年代后,韩国通过制定《为科学技术革新的特别法》①参见: 韩国国会. 为科学技术革新的特别法[M]. 1997.、《新经济五年计划》②参见: 韩国经济企划院. 新经济五年计划[M]. 1993.、《科学技术革新5年计划》③参见: 韩国科技部. 科学技术革新5年计划[M]. 1997.,《第7次5年科学技术部门计划》④参见: 韩国科技部. 第7次5年科学技术部门计划[M]. 1990.,加大对产业升级的支持。在总体计划下,尤其制定科技部门计划,如原子能、生命科学等。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确立了产业结构高技术化的发展目标,增强该国产业的技术含量。
三、温州产业升级优势分析
产业升级理论和先行者的成功经验让我们认识了产业升级的共性,研究区域优势则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个性化的升级路径。区域优势[7]指一个地区发展经济的一系列条件,是综合的、整体的,既包括地理位置、资源优势、更包括具有有效激励的机制、社会文化氛围,以及形成激励机制的历史渊源。温州产业升级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温州地区的优势在于温州人对经济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与执行力。由于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造就了温州人重视市场、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涌现了许多优秀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组织和利用资源,并根据市场变动不断创新性地开拓和创造市场。
其次,温州地区具有成熟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仅可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也加快了企业相互学习的速度,使得其在本行业中快速占据优势地位。温州地区以鞋服、五金等轻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促进了企业间合作竞争机制形成,加速了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实现了高效网络化互动,从而获取比自己更为强大竞争对手的抗衡之力。
第三,温州地区具有明显资本优势和丰富的国内营销资源。由于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温州地区吸纳了国内市场的巨大利润、聚集了大量财富,民间资本丰厚。另外,温州商人遍布全国,其营销意识、营销技术领先于其他地区,营销辐射面也非常广。
第四,温州地区具有广阔的海外资源。温州是著名侨乡,已在拓展国际市场中形成了庞大的“联盟军”,促进了温州经济的外向型发展,及其与国际经济的接轨。这种外向型经济先发优势的后续效应,必将在未来产业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温州地区具有机制创新及政策优势。广为专家研究和其他地区效仿的温州模式形成与发展为温州机制创新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于温州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动机制、新一轮管理体制和规划体系等机制创新提供有益借鉴。同时,温州地区作为我国开放政策试验区,以及近期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金融改革实验区,尽享各种产业发展优惠政策。
四、温州产业升级主要路径探讨
根据产业升级理论、国外产业升级成功经验和温州产业升级优势,温州目前的产业升级可以采取以下四种路径。
(1)逐步增大第三产业比重,实现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温州目前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其中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据较大比例。可依托五马商贸圈、滨江商务区、温州金融集聚区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优先尝试鞋革、服饰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金融、现代商贸等服务业转变,由此不断强化和壮大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完成温州产业类型转换。
(2)促进现有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换。对于向高附加值产业转换,可在保持主业基础上,通过开展多元化经营,逐渐向光电领域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及行业转移,完成以主养辅,主辅倒置的转换;对于向新兴产业转换,可采用企业整体出让的形式,将所得资金用于发展前景较好的新兴产业投资;对于向高新技术产业转换,可采用从一般加工业向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产业转换方式,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例如温州汽摩配行业通过推进整车生产、系统总成、关键零部件生产、汽车电子、产品开发、基础配套、平台建设等项目,带动温州汽摩配产业规模升级。
(3)对企业内部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是产业升级的着力点,其内部升级改造是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产业升级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可在企业传统技术基础上,结合技术创新和研发,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点、且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新产品,增强企业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为产业升级创造良好条件。
(4)对企业价值链环节进行升级。按照微笑曲线理论,重视产品开发、产品设计和营销这些高价值环节。即从原来的以生产经营型向经营型转变,把生产环节转移出去,抓好产品研发、与营销。对于温州企业来说,充分利用已经具有的营销、资本、信息等优势,通过把加工中心转移到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低廉的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或与国际相关企业巨头进行对接联合,将现有生产中心转变为研发和经营中心,大力发挥彼此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或开展虚拟经营,提升企业发展空间,推动产业升级顺利完成。
[1] 虞君湖, 卢书友. 温州民企斗志昂扬战危机[J]. 西部皮革, 2009, (14): 14-16.
[2] 钱纳里.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5: 480-486.
[3] Poter M E. 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 77-90.
[4] 施振荣. 宏碁的世纪变革[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5: 5-7.
[5] 日本産業構造審議会. 70年代の通商産業政策: 産業構造審議会中間答申[M]. 大蔵省印刷局, 1971.
[6] 沈正岩. 产业转型升级的“韩国经验”[J]. 政策瞭望, 2008, (3): 48.
[7] 李义平. 区位优势与区域优势[J]. 企业技术进步, 2007, (4):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