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效果研究》
2013-03-17曲晓辉
《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效果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效果研究》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全球趋同进行一般性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的回顾,进而针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效果,对会计基本理论、盈余稳健性、具体准则项目的国际协趋同程度和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总体趋同程度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其次,本项目在对具体准则趋同度的实证检验方面侧重对财务报告易于产生重大影响的资产计价准则、研发准则、关联方关系准则和公允价值准则;再次,在准则趋同范围上,主要涉及中国准则与IFRS、欧洲向IFRS趋同的效果检验。同时,本项目也回顾和评价IFRS应用情况的调查。最后,针对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IVSC)工作的最新进展,本项目还对会计国际协调与趋同的量化研究进行了梳理。
作者介绍:
中国第一位经济学(会计学)女博士和第一位会计学博士生女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富布莱特研究学者、全国先进女职工、入选 2007(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项目论证发起人。
本项目除了学术界的学者以外,还有些来自实务界的专家,他们与一些集团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证券公司和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及资产评估事务所有较好的信息沟通。项目组所在的厦门大学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国内外公司股价和财务方面的数据库,这一切都为确保本项目立题高远、学术价值高奠定了基础。
本书对会计准则趋同效果研究领域的多种研究方法及其实际作用进行综合测试,分别从总体和具体项目两个层面检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果并尝试检验方法的创新,同时基于经验证据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程度进行评价。
《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效果研究》 项目的创新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会计准则作为财务会计的实务规范,经过较长期间的国际协调,正在日益走向全球趋同。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全球趋同,不仅是国际会计的重要领域,也是会计学科当今最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协调,由渐进走向2006年的实质性趋同,并在2010年提出与国际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路线图。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果究竟如何?这样的趋同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影响到底怎样?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系统地加以研究。
曲晓辉教授长期从事国际会计和会计准则方面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包括译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与应用》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案头参考》,已经出版的编著《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与运用系列丛书》5册〕,对我国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以及对应的国际方面的制度背景及其进展有较好的把握,国内外学术文献搜集完备、资料翔实,保证了在研究的过程中较好地把握本课题的实质性和重要的方面和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对会计准则全球趋同问题的研究、对趋同程度检验方法的探索以及CAS整体趋同度的检验已经有了较充分的积累。本书项目组其他各参与撰写人也围绕本项目进行了大量的仔细调研工作,并依据项目组所在厦门大学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国内外公司股价和财务方面的数据库认真查阅相关信息,其中部分博士研究生成员还以子项目作为学位论文选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这一切都为研究的实证检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曲晓辉立信会计2011-11 48.009787542931795
“本书对会计准则趋同效果研究领域的多种研究方法及其实际作用进行综合测试,分别从总体和具体项目两个层面检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果并尝试检验方法的创新,同时基于经验证据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程度进行评价。
”与同类的其他研究相比,本项目体现了会计准则研究的国际前沿最新进展,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获得新的经验证据等方面实现了创新,项目的创新点。具体包括:
第一,单独对盈利公司进行进一步检验考察盈余稳健性,以评价会计准则强制性变迁,从而揭示检验期间会计盈余显示的稳健性特征。
第二,创新性地修订Jaccard系数以使其适于全面衡量准则趋同程度,首次在国内区别准则“缺失”和“分歧”两种情况并借助该两种趋同度指标进一步揭示准则差异的不同成因,进而发现它们与修订的Jaccard系数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三,首次使用详细的准则精准对比点,主要以资产计价相关准则为检验对象,分阶段定量考察1998年以来CAS与IFRS的趋同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第四,针对现有度量方法的不足和会计准则本身的特性,提出会计形式趋同度量的新方法──模糊聚类分析法,并以我国会计准则为例,在对比点、度量方法的选择、度量的内容等方面对该领域方法论和方法创新进行初步尝试。
第五,根据现有文献研究视角的不同,从CAS与IAS具体条款的协调程度、基于CAS和IAS的会计报表数据差异、会计信息含量差异和会计盈余质量差异四个方面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和评价,并推导出会计国际协调/趋同研究领域的未来研究重点。
此外,本项目还对公允价值准则涉及的若干项目进行尝试性的实证检验。
《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效果研究》取得的成果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效果检验是当前会计学科的国际前沿课题,不但在国际会计领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而且对会计学的理论发展和实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检验研究,是关乎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对于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取得的主要经验证据及形成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关于会计准则全球趋同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财务会计结构模式已经与国际主流模式趋同,即由历史成本会计模式转变为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应该主要基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趋向;财务会计的确认将更为深度地与估值相结合;财务会计的计量则因在属性上更多背离历史成本原则而融入更多职业判断;会计的监管亟待进一步理顺和加强。
第二,关于会计制度的强制性变迁是否显著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的稳健性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单纯转变会计准则并不能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除非附以相配套的强有力的法律和执行机制。
第三,关于具体准则趋同度的衡量。检验表明,CAS与IFRS的趋同在少数领域存在细微差异,鉴于我国现阶段转型经济特征,CAS与IFRS的差异应属适度。
第四,关于关联方的问题。针对仅受国家控制的主体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方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交易是否属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的问题。研究证明仅受国家控制的主体不应视为关联方,因而其交易不必作为关联方交易披露。
总的来说,本书在总体技术路线、子课题定位、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证据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性尝试,丰富了会计准则理论,赋予研究成果以很高的学术价值。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学术研究与知识创新和实务探索并举,借鉴国际经验与探索本国现实的有机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客观地评价了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和趋同的成效。本研究所取得的经验证据、理论论述对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发展、资本市场涉及会计信息方面的监管以及对企业的会计准则执行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我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的战略决策提供证据支持,为我国企业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以及我国资本市场对外来资本主体资质的评价提供政策借鉴。
做好认真基金项目管理
繁荣财经教育,促进会计学科发展,推出具有较高思想价值与学术价值的会计精品图书,是立信会计出版人矢志不移的追求。在收到基金办《关于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立项及拨付2011年度资助经费的通知后》,出版社立即按照文件的要求和《资助协议书》的规定制定了管理办法,建立了质量保障体系,成立了由社长领衔的“《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效果研究》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领导和落实工作。成立了由学术编辑室、财务部门、总编办公室、出版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效果研究》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工作办公室”,制定了《立信会计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效果研究〉管理实施办法》。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办公室工作人员对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规定等文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领会,对于出版各个环节明确了标准和要求,落实了责任人,对项目的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和资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在质量管理方面,出版社本着国家出版基金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项目优质如期完成。
第一,严格编校质量管理。在整个项目的审稿、编辑加工和校对环节我们集合社内骨干力量,执行了严格的三审三校制度,还增加了三人次的通读,做到三审三校三通读,确保图书编校质量;另聘请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先生领衔的五位外审专家进行审稿,严把学术品位。在出书后,我们将样书提交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进行编校质量检查,经查差错率在万分之一以内,符合《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
第二,抓好印装质量管理。除了对书稿内容的严格把关外,我们对用料、装帧设计和印制也进行了严格的要求,确保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例如,在封面的设计上,美术编辑根据项目的内容、特色先后设计了5幅样稿,在充分听取了作者本人的建议和意见后确定了最终的封面方案。对于印制单位的选择,我们也是好中选优,选择上海市印装质量最好的中华印刷厂印制图书,做到用纸考究,版面干净,设计新颖、美观。经过我社自查,认定项目印装裁切标准,正文墨色匀称,折页和套印准确,印装指标误差均在行业标准范围内,质量合格。
第三,保证数字产品质量。在纸质书出版后,我们同步制作了电子版图书。该书可以在PC以及移动设备上高清显示(如Ipad),有文字层,具备完整的数据信息,如图书封面、版权页、目录、前言、正文、条形码等完整信息,电子书的内容与纸质书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