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地理学视角下民歌《茉莉花》的起源

2013-03-13

关键词:鲜花民歌文献

李 冰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河南开封475004)

音乐地理学视角下民歌《茉莉花》的起源

李 冰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河南开封475004)

民歌《茉莉花》是一首中国特色民歌,对于它的起源学术界有着不同的争论。本文对现有的关于《茉莉花》起源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整合,指出民歌《茉莉花》应产生于明代末年,兴盛于清代,最早应在江淮地区流行。并从音乐地理学的角度阐释《茉莉花》的产生和发展是特定时空下的必然产物。

音乐地理学;茉莉花;起源;时空

音乐地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由音乐学与地理学交叉产生的,主要是把一种音乐与其生长的地理环境联系起来,考察音乐与地域的关系及相互作用与影响的一门学科。对于中国音乐地理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多位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做过多次论述。本文选用乔建中先生对此概念的界定:“音乐地理学是一门以音地关系为理论基础,探讨各种音乐现象的地理分布、起源、传播、传承、变化,以及人类音乐活动的地域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在音乐学领域,音乐地理学是民族音乐学下属的一门子学科;在地理学领域,它是人文地理学之下的文化地理学的一门子学科。”[1]音乐地理学是文化地理学的下属分支,它必然吸收有文化地理学的观念。文化地理学中提到了空间与地区,“地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系物桩,拴住的是这个地区的人与时间连续体之间所共有的经历。随着时间的堆积,空间成了地区,它们有着过去和将来,把人们捆在它的周围。”[2]民歌作为一种音乐文化产生,它不只是受到自然地理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所产生的时空关系,它在什么时间,什么样的地区文化下产生,是音乐地理学要研究的问题。音乐地理学中对于音乐起源的探讨,是依附于文化地理学研究成果与理论基础的。《茉莉花》是一首众所周知的中国特色民歌,目前音乐界关于《茉莉花》的起源有着众多不同的研究文论。笔者阅读了大量关于《茉莉花》起源的文论,并对其进行整合梳理,根据音乐地理学中所提出的时空概念,力求探讨民歌《茉莉花》是在怎样的时间和空间下产生,这样的时空对于《茉莉花》的产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民歌《茉莉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怎样通过一系列特定空间里的形式和活动来获得生命的。

一、《茉莉花》产生的时间

《茉莉花》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在我国流传极其广泛,深受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群众的欢迎,很早就享誉国外。作为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对于它产生的时间,至今学术界仍未有具体的定论,只能根据文献史料的记载确定其大致产生的年代。《缀白裘》、《中国游记》、《小慧集》通常被认为是关于《茉莉花》起源的最早文献记载。对于这三部文献的刊印时间,学术界表述不一,但并不存有矛盾。本文以易人所述时间为准,《缀白裘》1736年~1796年、《中国游记》1804年、《小慧集》1838年,从这三部文献产生的时间来看,《缀白裘》出现时间最早,《中国游记》次之,《小慧集》出现相对较晚。由于《缀白裘》中只有歌词记录而无曲调,因此不能算作《茉莉花》的正式诞生。剩下的两部文献中,《中国游记》要比《小慧集》出现时间早。《中国游记》一书,是由英国学者约翰·巴罗(John Barrow)所著,他于1792年至1794年出任英国驻华大使马戈尔尼伯爵的秘书,是一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巴罗在1792年来中国,开始搜集采录中国民歌。他首先是听到中国人在唱,然后自己学唱,最后找人记谱编书。作为一个外国人,他不可能跑到了无人烟的深山里听,而是会选择人流聚集较多的场所。中国人都喜闻乐见的民歌,必是中国流行的,他才会去用心学唱并记写。所以,由巴罗记写《茉莉花》可知,早在巴罗来中国之前,《茉莉花》就已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中国人之所以没有记录曲谱,则是由于民歌的传播方式所决定的。民歌的传承不像中国戏曲那样,有专门的剧团,有较为清晰的流派,有名望高的大师收徒弟。民歌它本来就是来源于民间,是群众创造的,多为口传心授,并且通常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并不作为一种职业来养家糊口,它可以走到哪里唱到哪里。直到《小慧集》的出现,才有中国人以工尺谱的形式将《鲜花调》的曲谱记录下来。(《鲜花调》与《茉莉花》是同一首小调家族中的两种变体。)

虽然中国最早关于《茉莉花》曲谱的记录晚于外国人,但我们仍能从大量的史料里得知,《茉莉花》大约产生于明代,在清朝乾隆年间已是非常盛行。除了以上三部文献外,学者专家们也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找出了其他一些与《茉莉花》相关的文献资料。冯梦龙的《民歌集》中收录有一首名为《茉莉花》的歌词,这首歌词的内容与后来的《鲜花调》差距较大,不能作为《茉莉花》最早歌词的证据,但也能说明在明代后期人们已经开始把茉莉花作为咏唱的对象。易人和冯光钰在自己的文章中论述了《茉莉花》应来自明代的《双叠翠》。明朝刘效祖《词阙》一书中收有八首以《双叠翠》为曲牌的作品。其中的《怕逢春》与《茉莉花》的歌词对比可看出,《双叠翠》比《茉莉花》多了一段,它们的前两句均为叠句,除了第四句外,其他都押韵。如果把《茉莉花》中的语气衬词去掉后,两首歌词字数也相等。另在《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中有这样的记载:“《双叠翠》明代俗曲之一,又称《鲜花调》、《茉莉花》。由早期词格特点双叠《四叠》得名,亦称《双叠词》。”[3]故隆庆、万历年间《双叠翠》的产生,便是《茉莉花》一曲的正式诞生。《双叠翠》同《鲜花调》一样,是《茉莉花》的另一个歌名,并且《双叠翠》是目前所知《茉莉花》一曲最早的歌名。夏玉润在《〈茉莉花〉究竟是哪里的民歌》一文中找出《百戏竹枝词》,描述了《鲜花调》在清朝就已兴盛的情形。“早在乾隆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打花鼓》就记录了凤阳花鼓艺人在北京街头演唱[鲜花调]的情况:‘打花鼓,凤阳妇人多工者,又名[秧歌],盖农人赛会之戏。其曲有[好朵鲜花]套数,鼓形细腰,若古之搏拊然。’文中的[好朵鲜花]即[鲜花调]。”[4]可见,当时已经产生了《鲜花》的歌名,并且“有《好朵鲜花》套数”。以上文献的记录,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茉莉花》产生于明代末年,在清代已经是非常盛行,广泛流传在街头小巷。由于民歌传播中口传心授的特点,故对于民歌《茉莉花》的曲谱记载较晚,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茉莉花》起源时间的追溯。

查阅关于民歌《茉莉花》的早期文献记载,大致有八本,根据它们出版的时间顺序排列的话是:《双叠翠》、《民歌集》、《百戏竹枝词》、《缀白裘》、《音乐辞典》、《中国游记》、《小慧集》、《张鞠田琴谱》。(见下图)对于研究民歌《茉莉花》的论文书籍中,《缀白裘》、《中国游记》、《小慧集》是最常被引用的三本文献,因为《缀白裘》中的歌词与现今的《茉莉花》最为相似,而《中国游记》和《小慧集》,歌名、曲调、歌词三个方面都与现今的《茉莉花》相似,所以这三本文献是探讨《茉莉花》最早文献的有力佐证。而其他的五本文献只是从一个侧面来反映《茉莉花》的歌词曲调在明清时期广为传唱,并不能直接作为《茉莉花》的源头文献。《茉莉花》是首中国民歌,来自于民间群众的集体创作,不论它的源头到底在哪里,通过八本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茉莉花》产生于明代后期,兴起于清代。清代是《茉莉花》的发展高峰,那时的《茉莉花》就已享誉国内外。

二、《茉莉花》的发源地

近年来,伴随着《茉莉花》在国内外影响力的不断增大,全国各地对《茉莉花》属地权的争夺日渐明显。学术界对于《茉莉花》的发源地同样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要存在以下四种观点:江苏扬州说、江苏南京说、安徽凤阳花鼓说、山西五台山说。江苏扬州说指出《茉莉花》来自扬州清曲《鲜花调》。查阅扬州清曲的有关文献资料可知,扬州清曲产生兴起的年代与《茉莉花》是几乎一致的。然而究竟是《茉莉花》源自扬州清曲,还是扬州清曲中的《鲜花调》采用了《茉莉花》的旋律却难以考证。因此,能够证明《茉莉花》源自扬州清曲的证据是不足的,但从文献上分析,我们仍可以看到《茉莉花》和扬州清曲《鲜花调》的关系是极为相近的,它们之间势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南京著名民俗学专家王涌坚提出《茉莉花》源自江苏南京,并找出证据推翻扬州说,还给我们生动的讲述了明代朱元璋与徐达之间关于《茉莉花》的故事。安徽凤阳花鼓说的提出者更是拿出了乾隆年间的《缀白裘·花鼓》、《百戏竹枝词·打花鼓》、《霓裳续谱·花鼓献瑞》三本文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山西五台山说的提出者指出《茉莉花》来源于佛教音乐。此种说法一经出炉便被各大新闻媒体报道,虽然声势很大,但却没有更多的直接证据来支持此种观点。在这期间,江苏的很多城市也都为了打造当地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纷纷争夺《茉莉花》的归属权。这些城市间的争夺其实就是为了给当地争得一个文化资源和经济增长点。而提出上述几种观点的学者专家们则是通过翻阅文献、剖析历史来探讨《茉莉花》的根源。但在这众多的说法中,我们仍找不到一个具有充分证据的说法。其实《茉莉花》是一首中国民歌,它遍布全国各地,它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是属于人民群众的,加之历史久远,想找出它的源头应该难以实现。正如冯光钰先生在《中国同宗民歌》一书中所举的例子,长江黄河是我国的父亲河母亲河,它们是看得到摸得着的实物,按理说对于它们的探源溯流应该容易,可是从地理知识上讲,长江黄河都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南麓和北麓,但它们具体源自哪里,越到上游就越讲不清楚了。江河的发源地都很难讲的清楚,更别说民歌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了。《茉莉花》的源头如此难寻,也是由民歌传播的特点所决定的。民歌的采集地与发源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自古以来民歌记载中均没有标记发源地和作者。另外,民歌均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变异性强、流动性大,《茉莉花》又属于小调,共性多,演唱地点不受限制,因此想要对其探源溯流是一项很棘手的工作。

具体的发源地我们难以探究,但大致的地区我们仍是可以从文献资料中获取的。冯光钰先生的《〈茉莉花〉花开何处?》一文中指出《茉莉花》的源头应在江南一带,但无法认定具体产生的地方。王志毅在《〈茉莉花〉的地理属性》一文中,提出了《茉莉花》的渊源可能在北方。而笔者也认为《茉莉花》产生于江南一带的可能性是极大的。现今流传最广的江苏《茉莉花》既有着南方的婉约,又具有了北方汉族民歌的特点。因此,这“江南一带”应指的是江淮地区——“江淮地区指的是淮河两岸以及长江与淮河之间,包括桐柏山脉、大别山脉以东、淮河两岸和长江沿岸以北地区的安徽大部分地区和江苏北部地区。”[5]江淮地区是南北方交接的一个中间地区,这个地区的音乐兼具南北方的特点也是自然的。另外,这个地区紧挨长江、淮河。江河的阻隔力较弱,为文化的沟通搭建了桥梁,这也促使了《茉莉花》发展迅速,遍及全国。民歌《茉莉花》是属于人民大众的,不应是某个人或某个具体的地区的。它在传播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地域文化特色并经由多次创作。对于《茉莉花》的探源工作,我们只能找出它产生在哪个区域,具体的发源地和作者很难考究。如此之多的争论也反映了《茉莉花》在人民群众中的魅力是无可遮掩、光芒四射的。它自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应该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的智慧结晶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三、特定的时空使《茉莉花》产生并发展

由以上文字可知,民歌《茉莉花》应产生于明代末年,兴盛于清代,最早应在江淮地区流行。在中国音乐的历史上,明清时期属于近古俗乐时期。这一时期,城市扩展,人口增加,流行于市井民间的戏曲、说唱艺术在宋、元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各种题材内容的民歌蓬勃兴起。大量的社会文人参与民间文艺活动也促进了戏曲、说唱、民歌的兴旺。明中叶以后,是明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政治腐化,道德败坏,社会危机日益暴露。由于阶级压迫,土地兼并剧烈,许多农村人口不断的涌入城市。随之,乡间民歌、小曲也大量流入城市。有的直接在城市中传唱;有的经过艺人修改变身为城市小曲而流传。大量的民间歌曲引起了社会文人的注意,明中叶后,不断有民间歌曲的歌词集和曲谱集被先后刊印出版。但所刊印出版的书籍中所搜集记录的民歌也只是当时极小的一部分,可见从明中叶至清朝,民间歌曲的发展达到了蓬勃的阶段,虽然大多为口头流传,但文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民歌的搜集整理和记录。民歌内容广泛,社会现象、劳动生活在民歌中都有触及。歌词也不再受格律、词牌的束缚,音乐自由丰富,形式多样。文献中对于明清时期民歌繁荣景象的记载就有很多,“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打枣杆》、《银纽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6]这一时期民歌的繁荣为《茉莉花》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根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民歌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口口相传,自娱自乐的音乐文化,当它处于明清时期这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时候,才出现了有人记录歌词、曲谱。《茉莉花》也许只是当时众多民歌中的一支,它随着民歌的大队伍从农村来到城市,经过人们的传唱、艺人的改编,此曲调流入了当时音乐文化的各个角落,当它发展到极致的时候,文人们把它采集到并以记录。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关于《茉莉花》曲谱的记录晚于外国的原因。另外明代曾立南京为京都,身为都城的南京在当时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显赫一时,其繁荣程度可想而知。南京在地理位置上属于我们现在所讲的江淮地区,这里毗邻长江,水陆交通便利,腹地广阔,经济发达,当时南京的商业和手工业已是相当繁荣。《茉莉花》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里产生也是必然的,首先这个时期的民歌就很兴盛,各种各样的民歌在这个时间产生,《茉莉花》也只是这个民歌大潮中的一滴水珠。怎样使这滴水珠晶莹透亮呢,这就要说它产生的地点。在一个国家的首都附近产生,它与生俱来就带有着广泛的传播力。首都一般为人口多,人流量大,它本地的繁荣也必定会带动着附近地区的发展。江淮地区所处的位置又恰好在江河边,交通便利,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民歌《茉莉花》以口口相传的方式穿梭于高密度的人群中,那么它的扬名、传播必然会朝着良性循环发展。《茉莉花》在一个较发达的地区,借助民歌发展大潮获得生命。它是以这一空间长期以来积蓄的文化内力为基础的,空间文化的发展也促使了《茉莉花》的诞生。因此,明清时期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民歌《茉莉花》的产生和发展成为了必然,这种必然也包括许多像《茉莉花》一样优秀的其他民歌。明清时期是中国民歌发展的高峰期,加之许多民歌流入城市,有了更为广阔的传播途径,这样特定的时空为《茉莉花》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茉莉花》也通过各种音乐形式、表演方式在此时空里进行着一系列的传播活动。这也是《茉莉花》获得生命并精彩演绎生命的原因所在。

一个物体只有把它同人们赋予它的用途联系起来,它才对人们具有了一定的意义。人们生活在一个地区、一个时代,它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地区、一个时代,人们会用一种特殊的地区和时代符号来标志自己,这就产生了一种时空意识。而反应这种时空意识的最好方式就是文学、艺术,它们可以超越可见的实物,直入人的精神世界。民歌《茉莉花》恰恰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随着明清时期的民歌热潮兴起并发展,表达着当时人们想要冲破束缚,享受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愿望也正是人民大众所期望的,因此它就拥有了更多的粉丝群体,才得以流传、发展,并被人们记录。反之,民歌《茉莉花》的起源问题不只是时间、地点能够充分说明的,最重要的是人们的时空意识里它是美好的,是符合人们审美意识的。因此,民歌《茉莉花》的发展、流传也是必然的,它是顺应时代、顺应地区的产物。

[1] 王耀华.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20世纪新兴学科卷(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29.

[2] (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第2 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96.

[3]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127.

[4] 夏玉润.茉莉花究竟是哪里的民歌[EB/OL].http://tieba. baidu.com/f?kz=329441031,2010-01-27.

[5] 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115.

[6] 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173.

责任编辑:毛正天

I207.72

A

1004-941(2013)03-0055-04

2012-12-08

李冰(1984-),女,河南开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鲜花民歌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预订60年的鲜花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这一首,五月的鲜花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