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运作与管理”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改革

2013-03-12金锋赫华瑶李伟王新宇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运作模块体系

金锋赫,华瑶,李伟,王新宇

(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吉林1320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后,精益生产、柔性生产、ERP系统和供应链优化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已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有关生产运营与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不断更新,其知识体系不断扩大。针对企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何培养能够迅速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环境的人才,是本教学改革的长远目标。国内高校的众多专业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生产运作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文献[1]认为本课程的大纲、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过于偏向传统的生产管理,滞后于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文献[2]建议采取以国内教材为主的、借鉴国外教材中某些内容的教材选择模式,并推荐在高校受欢迎的本课程相关教材;文献[3,4]提倡实践型教学法,教师通过科研项目的实践积累,在课堂多介绍本课程领域内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学术研究的兴趣;文献[5]将本课程知识归纳为三大模块:一是以制造业为主的模块,二是以服务业为主的模块,三是通用模块。本文将选择性地借鉴国内相关教学改革,并结合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现状,建设本课程全面的知识体系。

1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生产运作与管理”课程在国内高校的管理、商业、经济类学院相继开设,成为经管类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由于本课程覆盖面广和实践性强,任课老师普遍反映该门课程不好教,而学生又没有任何生产实践经验,缺乏对生产运作的感性认知,导致学生课堂效果差,分析其具体原因为:

(1)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本课程内容包括与企业日常运营紧密相关的预测、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及供应链等众多领域知识,这相对于“企业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课程,知识更新快、技术性强和内容多而杂,教师讲好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挑战。

(2)就业意向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不足。

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偏向非生产部门,学生对本课程对制造型业和服务业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加上以软科学为背景的工商类专业特点,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增加了难度。

(3)课程内容过于普遍,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内容深度有待加强。

目前本课程教学普遍地只讲解知识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本课程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解决本课程与专业其他课程间的内容重复问题,创建课程特色;二是建设适宜本专业需求的课程知识体系。

(4)缺乏实践环境和适宜的案例分析。

本课程实践性强,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改革应着重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应多采纳案例分析和多媒体影像。

2 教学改革目标及教改思路

2.1 教改目标

课程知识体系的合理与否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本课程教学改革深受工商管理专业战略发展计划的重视。为培养满足现代企业管理需求的专业人才,本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创建跟紧技术发展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富有实践特色的知识体系。

2.2 教改思路

课程知识体系的建立既要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要突出知识的重点性和先进性,且满足企业现代管理的需求。本次教学改革将依据如下教改思路:

(1)注重基础,确保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

(2)突出知识重点,强化应用,采编知识体系要贯彻“精”、“新”、“用”。“精”指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融会有关生产运作管理的整体知识,挑选必修内容、方法和典型应用;“新”指积极引入现代科技的新内容;“用”指注重理论与实际贯通。

(3)抓住重点合理分配课时,确保教学质量。

3 .课程知识体系的设计与改进

3.1 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知识衔接关系分析

专业课程设置应坚持基础和专业、综合性和分科性、多样性和相关性的有机统一。本文从“生产运作与管理”课程的角度出发,针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识别了课程之间的知识衔接关系以及知识重复点,这对本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建立,乃至对专业课程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根据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表1给出本课程与部分相关课程之间的知识关联程度和知识重复程度。表中第3列表示课程间的知识关联度,其大小取1-5等级,1和2代表弱关联;3代表具有中等关联,此时安排课程有必要考虑课程间的次序约束;4和5代表强关联度,课程间必须考虑次序约束,不然,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

表1 “生产运作与管理”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关联分析

根据表1课程间关联分析,本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从知识衔接上,其先修课程有“运筹学”、“系统工程”、“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等课程,而后修课程有“计划与控制”、“绩效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等课程。

3.2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复性分析

如表1给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知识重复。解决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复问题,将有利于建设本课程特色鲜明的知识体系。本文通过调研其他关联课程的教材和相应教案,并与本课程原有知识体系进行比较,表2给出了本课程与各相关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复部分。

表2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复性分析

课程之间知识重复性的分析为建设本课程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通过课程之间信息的有效沟通,实现课程之间相关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节省课程课时,可重新优化各课程的知识体系。

3.3 设计和改进本课程的知识体系

“生产运作与管理”课程实践性强,其知识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变化。在建设课程知识体系及各章节内容过程中,以“精”、“新”、“用”为教改思路,坚持了如下的原则:

(1)突出课程特色,避免课程之间的知识内容的重复性;

(2)突出针对性,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教学内容;(3)提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提高各章节之间内容的连贯性;

(4)突出内容的时代性,补充先进生产原理;

(5)进一步加大案例教学比重。

为此,本课程组通过查阅文献和调研企业,收集和积累了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技术以及案例;通过教改会议,共同协商课程发展规划,共享课程相关知识。

新建的本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根据本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性分析,删除了质量管理、项目计划与控制、库存管理、职务设计、需求预测等相关章节内容,共节约了14个课时。

(2)课程建设将教学重点放在生产系统的设计和运营方面,教学内容共分为生产系统简介,运营战略与管理变革,生产系统设计、生产系统的运营与控制、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等5大模块。其中,生产系统设计模块分为产品工艺与设计、生产能力与计划、运营系统的选址和布局、设备布局、生产过程流程分析、大量流水生产的组织与控制等6个章节;生产系统的运营和控制分为企业整体规划、成批生产的组织与控制、生产计划与调度、MRP基本原理等4个章节;先进生产管理模块则增加了丰田生产系统演变分析、DBR生产调度方法以及产出会计基本理论等3个专题讲座。

(3)针对第3、4模块各章节编辑了1~2个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4 结语

“生产运作与管理”是与生产实践联系最紧密的课程之一。本文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分析了本课程知识体系现存在的问题,以“精”、“新”、“用”为教学改革思路,重新设计和改进了课程知识体系。新建的课程知识体系理顺了与其他相关课程间的知识衔接性,解决了课程间知识重复的问题,教学内容特色鲜明,专业针对性和时代性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今后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徐松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进[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12):71-74.

[2]周建发.《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2010(10):36-37.

[3]赵媛媛.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方法总结[J].中国集体经济,2011(5):188-189.

[4]冯根尧.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讨,2009(1):118-119.

[5]陈志祥.MBA《生产运作与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5(11):508-512.

猜你喜欢

运作模块体系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从《朗读者》大热看纸媒读书版的运作
党春雄:我看“政府主导与专业运作”
PPP项目运作中的法律保障
让主诊医师负责制健康运作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