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汶川大地震五周年安全问题思考

2013-03-10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地质所赵华

城市与减灾 2013年3期
关键词:人员伤亡防震汶川

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地质所 赵华

汶川大地震五周年安全问题思考

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地质所 赵华

On safety problem after 5th anniversary of Wenchuan earthquake

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已有五年了,人们在为逝者哀痛、生者欣慰、救援者感动,更为重建而努力的同时,也在思考这场巨大的灾难对人们有哪些启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如何珍爱生命,有效应对类似的自然灾难;如何应急避险才能保障生命;如何建立防灾长效机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灾难的发生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如何面对灾难却是人们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从新闻报道中得知,得益于坚持数年的安全教育和紧急疏散演习,紧邻重灾区北川的安县桑枣中学在地震发生后,仅用1分36秒,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全部冲到操场上,无一伤亡。这一成功的自救,让人欣慰,发人深省。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人们的避险意识在逐步提高。在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学校已经组织学生进行了多次地震紧急避险演练。相信如果有一天灾难再次降临,我们将出现更多的桑枣中学。

高烈度地震区建筑设计须防患于未然

大量地震灾害调查资料显示,造成人员伤亡的并不是地震本身,而是建筑物坍塌。据统计,世界上130次曾经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大地震灾难中,95%以上的人员伤亡缘于建筑物倒塌。汶川大地震已经造成1500万间房屋倒塌,6万多名同胞遇难,建筑物倒塌同样是人员伤亡惨重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进一步减少地震灾害人员伤亡,科学总结地震中倒塌建筑物的经验与教训,完善建筑物设计技术规范,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十分必要。

对处于地震带的地震灾区来说,收集此次特大地震灾害中倒塌的学校、医院、机关等重要公共建筑资料,对从地震灾害中总结经验,吸取建筑物倒塌的教训有重要意义,可为日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众所周知,学校、医院、机关等公共建筑人员密集,此类建筑物倒塌,更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从这次汶川大地震的情况来看,因为校舍倒塌导致孩子伤亡的教训不在少数,尤其令人痛心。在重建灾区之前,有关部门科学收集建筑物倒塌有关数据、资料,有针对性设计重建方案,提高公共建筑质量与抗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收集倒塌公共建筑物资料,除了为灾区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外,应该包含有这样两层意思。首先,查明建筑物倒塌原因,对因偷工减料、设计失误造成建筑物倒塌的相关人员追究责任,告慰废墟下的亡灵,吸取建筑物倒塌的教训。其次,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应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并严格执行建筑物特别是公共建筑物设计技术规范,以提高地震灾害应对能力,尽量减少地震灾害中的人员伤亡。

而且,除了收集地震灾区倒塌建筑物的资料以外,那些经受住特大地震灾害考验却没有倒塌的建筑物资料也值得收集、分析。以学校为例,我们痛心于校舍倒塌造成大量师生伤亡的同时,也欣慰地看到,部分学校校舍完好无损,无一学生伤亡。比如,北川县刘汉希望小学在汶川地震中,不仅教学楼丝毫没有垮塌,正在该校上课的483名师生也奇迹般地安全撤离。而有报道说,刘汉希望小学造价仅为400元每平方米,比当时国家拨款给公立学校的建房标准还低。再比如,安县桑枣中学有一栋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校长叶志平曾请人花40万元对该楼进行加固,在这次地震灾害中,这座楼也安然无恙。

造价不高的希望小学与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为何能在地震中完好地留下来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除了学校和建筑者的良知、责任心外,朴素的建筑安全理念也不可小觑。

收集经受了特大地震考验的建筑物资料数据,解剖这些鲜活样本,听取震区学校与建筑商的意见,对于完善重建计划,提高重建水平不无裨益。在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意见并不逊色于某些专家学者。

2007年10月30日,中国政府网曾全文刊登《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其中显示,我国50%的国土面积位于Ⅶ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规划》中说,20世纪全球大陆35%的7.0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我国;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120万人,我国占59万人,居各国之首。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地震烈度Ⅵ度以上区域,50%国土面积位于Ⅶ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域。近年,我国初步建立有效管理体制,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尤其是“十五”期间,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然而,要做好防震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实际上,目前我国防震减灾能力仍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地震是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迅速提高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是实现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将致力于建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地震灾害综合防御体系,改变农村不设防,地震成灾率高,人员伤亡严重的现状,为城乡提供无差别公共服务;保障长江中上游、黄河上游及西南地区大型水电工程的地震安全;实现重大生命线工程的地震紧急处置。

应急储备与避难能力是减灾重要课题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动用了大批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包括帐篷、被子、衣服、活动板房以及煤炭、燃油、粮油等。这些应急物资对于抗震救灾、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应急储备,顾名思义就是储备一定的物资供紧急时使用。汶川大地震需要救援和安置的灾民众多,国家不得不采取从全国各地紧急调集以及对口支援等方式来解决难题。从汶川大地震到今年的雨雪冰冻灾害,人们再次深切感受到应急储备的重要性。

应急储备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汶川大地震中,一瓶矿泉水可能会让压在废墟下面的生命多了一分生存的机会。有专家说,灾难发生后,在救援力量抵达之前,个人的救生储备往往能发挥关键作用。

营养专家认为,一个普通人在没有任何食物和水的情况下,能维持3天的生命;如果只喝水,能生存7天。根据日本的经验,灾难发生时最基本的应急储备是毛巾和水。用湿毛巾堵口鼻可以防止被烟熏。只要有一瓶水,就可以延长生命的存活时间。

四川地震灾区救灾物资缺乏,即使能征集到的物资大多数并非基于明确为防灾抗灾而准备。日本大力开发防震抗灾用品产业。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要,日本现已研制出各种防震抗灾用品。例如,具有一定防火功能的紧急避难用品包,内有各类物品27件,其中包括矿泉水、饮用水装运桶、压缩饼干、手摇发光灯、防尘口罩、防滑手套、绳子、固体燃料、急用哨子、护创膏、药棉和绷带、灾害临时卫生用品、临时住居图等。此外,还研发生产了压缩内衣、无水洗涤剂和手摇充电收音机等用品。中国作为一个产品制造能力居于世界前列且各类灾害多发的国家,很多的一般化产品产能处于过剩的状态,而针对特定用途包括基于抗灾救灾需要而设计的产品,或者具有这方面考虑从而兼有这方面功能的产品其实少之又少。

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主要是在山区,人口密集程度相对较低,但急需安置的大量灾民,仍是一个巨大挑战。参照国外的相关经验,不少专家提出,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应当根据人口密度开辟应急避难场所,一旦发生大地震、火灾等,可以有效减轻人员伤亡,政府可以最快的速度实施救援。

应急避难所包括公园、文化体育广场、操场、绿地等室外开放空间。2003年10月1日,北京市在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建立起全国第一个比较规范的应急避难所。这个应急避难所配备直升机停机坪和预留的救灾指挥中心、卫生防疫站、棚户居住区等。地下配备生活用上下水管、电线等设施,地上有公用电话、消防器材、水井口、临时厕所、物资储备库等。按照计划,北京将建立1000多个应急避难所。

目前,全国不少地方都在推动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工作,但不少避难场所达不到标准,只能算是一个临时疏散场地。设置应急避险场所是防震减灾法等国家法律所规定的,也是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加大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力度。

应急机制制定应考虑天灾因素

在汶川大地震中,位于四川省什邡市的四川蓥峰实业有限公司和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装置破坏严重,有硫酸和液氨泄漏;地震引发位于四川德阳市的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肥分公司液氨泄漏。

在灾害面前,人们最先关注的是人员伤亡,接着就是危险化学品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比如,地震可能引发危险化学品的泄漏,一些液体危险化学品可能会流入附近水域,造成水污染。而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可能会扩大污染区域。

在国外,因地震造成化工厂储罐损坏带来的次生灾害屡见不鲜。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中部克恩县地震,某球罐内液化丁烷逸入大气,蔓延到整个工厂,约3分钟后气体燃烧引起了爆炸与火灾;1964年6月16日,日本新潟地震中一储油罐破裂,造成大火和爆炸。当时动用了日本全国90%的泡沫灭火剂也未能控制局面,火势延续15天,损失惨重;1978年6月12日,日本宫城县地震,仙台炼油厂罐区3个储油罐遭受破坏,近5000立方米的原油流入海中,污染了大片海面……

正是由于化工行业的特殊性,所以化工企业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发生自然灾害时各类装置的安全。因此,汶川地震后,化工企业应当用更严格的预防保护措施维护危险化学品安全并完善应急机制。

首先,企业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建设。地震发生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或者其他严重次生灾害。对此,对可能有次生灾害隐患的建设工程等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比如:由于生产的连续性,化工企业各厂房之间有各类架空管线或埋地管线连接。在地震作用下,各厂房之间容易产生位移,进而造成管线断裂,致使油、气等泄漏。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厂房和各类管道的防震措施,提高其防震性能。另外,在设计一些原料和产品的储罐(包括大体积储油罐、液化气球形储罐和各类的卧式罐)时,必须进行抗震验算。若罐壁厚度不能满足抗震要求,应采取补救措施。化工企业的储罐应尽量建在相对比较安全,且须远离生活用水的地方。

其次,目前企业的应急预案,往往比较注重防“人祸”,而对“天灾”的预防不够。据了解,日本企业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有着比较健全的应急机制,能在大地震发生几秒钟内切断煤气、水、电等公共设施的供应。当洪水、雪灾、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来临时,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安全停运并保证物料不外泄,是中国化工企业应该好好借鉴和认真努力的。

第三,要加强发生地震、泥石流地质灾害,大洪水、台风等天灾造成的危害宣传,将应急防范措施纳入已有的预案中,特别是地震频发区、沿海等天灾易发地区要制定详细的防范措施,做好物质、人员准备,定期进行预案演练,最大程度地减少天灾发生对人员、财产和环保造成的损失。所有煤矿、非煤矿山、化工、冶金、有色等重点企业和商场、超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每年至少都要开展一次紧急情况下的人员撤离和逃生演习,检验预案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检验职工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在重大灾情、重大险情面前企业各部门的应急指挥、配合和协作能力。

猜你喜欢

人员伤亡防震汶川
防震演练
云上远眺新汶川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