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灾纪念让我们的联想更多
—— 写在5·12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际
2013-03-10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金磊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金磊
巨灾纪念让我们的联想更多
—— 写在5·12汶川地震五周年之际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金磊
Catastrophic commemoration makes us more imaginative
[编者按]
有一个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虽时光荏苒,但人们至今仍无法忘记;
有一个地点——四川汶川,虽山高水远,但人们却选择永远铭记!
震惊世界的5·12汶川大地震,使巴蜀大地天崩地坼、山河位移,天府之国满目疮痍,生离死别……然而,猝然来袭的8级巨震震不垮坚强达观的四川人民,击不倒万众一心的中华民族!
通过访谈和实验,一致认为目前来说字幕确实是帮助听觉障碍者实现无障碍网络课程的最好途径之一。而像中央电视台一样配备专门的手语老师能够提高课程的效果,但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成本。
令世人瞩目的十二届全国人大3月10日公布自改革以来第七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对应国家早已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事件四大类灾种,新的大部体制尚未组建综合减灾体制下的国家防灾减灾部,这不能不说是国家防灾减灾顶层设计上的问题,令人想起十年前的非典。反思十载的伤痛与重生,我们当时缺位的不仅是公共卫生风险上的防范失控,更有社会综合减灾意识与管理体制上的措手不及。
两年过后,笔者以为,这些畅想还是畅想,无人问津。汶川5·12巨灾让我们见证了8.0级大地震下人与自然的力量,也印证了巨灾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事实。问题是,自5·12汶川巨灾后,不仅中国,世界性的巨灾频发。2011年日本发生了3·11大地震,再一次敲响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防灾、抗御巨灾的警钟,惨烈而深痛的教训表明,即使被称为防灾国度的日本也一再暴露出综合减灾设防上的漏洞。据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报告称:“2012年全球发生的自然巨灾中,美国的极端天气事件占主导地位……2012年,自然灾害在全球共造成16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650亿美元的保险损失……全部损失中约67%的保险损失中的90%与美国有关,即平均水平分别是32%和57%。桑迪飓风造成了2012年最早的保险损失,预计为250亿美元……”。对于巨灾的综合灾情,2013年1月8日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发布了《全球风险报告(2013)》,这已是自2006年以来第八次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它在分析了可能对全球造成风险的“X因素”,即50项全球风险外,还分析了气象灾害的预警,分析了未来十年的全球主要风险,分析了充满隐患的医疗卫生的某些传染病已面临无药可用的危险态势。
通常来说,降低Cl-浓度的方法有两种:(1)用M+去除;(2)与M-发生置换反应。目前Cl-的去除方法大致分为4种:沉淀过滤的方式、固液过滤拦截方式、氧化还原方式和离子吸附方式[6-10]。大孔树脂是一种具有优良的大孔网络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的材料,能够较好地吸附废水中的污染物[11-13]。
时别五载,实体家园已然重建,但受灾民众的心灵家园以及他们的安全意识还有待进一步重筑与强化。在汶川大地震五周年之际,本刊特组织专题稿件,以表达对遇难者的凭吊,对幸存者的祝福——愿死者安详,生者坚强。
2013年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安德鲁·佐利(Andrew Zolli)等著《恢复力》一书的中译本出版,笔者认为它是一本讲述系统恢复论的杰作。其要点是,它在告诫人类生活在一个灾难和意外不可避免时代下的认识哲学与管理组织方略有多么重要。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严重的突发事件都可能将你“抛越”现在的山谷,让你落入深渊。无论你经历的是一场洪水、一次旷日已久的旱灾、还是一次大地震,你的生存峡谷会因此而变得荒芜。要意识到,许多灾难峡谷都是单向的,一旦外力迫使你进入这个险境,你是无法回到从前的。综合减灾支撑恢复力的理念,旨在提供一种可保持适应能力的综合技能,克服系统的脆弱性。如美国地质学会正在建立一个名为“推特地震检测器”的设备,试图在地震仪和社交媒体间建立联系。只要地震仪一检测出地震,这个工具就会在Twitter(推特,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服务网络)上探索到有关那个位置以及损失程度的信息,在地图上标注出来,从而快速启动预警并落实救灾系统工程的行动。
5·12巨灾暴露中国综合减灾能力脆弱
2013年,是汶川5·12地震巨灾五周年,同时也是青海玉树地震三周年,再联想到十年前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公共卫生事件——非典……面对这些有惨痛教训记忆的史实,面对它们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灾难史上黑暗一页的史实,我们该如何纪念:仅仅是因为树起了灾区的纪念碑就万事大吉;仅仅是召开纪念大会就以示重视;仅仅是复建了灾民的住区、建成了新城就抹去灾难的印迹?我以为绝不尽然。中国因5·12汶川巨灾而确立了国家减灾日。问题是,我们该怎样看待已成为历史的灾难,如何觉醒及体现新作为,才能在纪念每个巨灾事件时回答这些严肃的命题。如果说,到2013年唐山大地震37周年,它留给中国的是懂得了如何建设坚固之城;如果说,1942年河南旱灾让我们领悟到华夏大国一旦缺粮、无粮会是多么恐怖;如果说,北京雾霾已让国人在呼吸中呼喊,污染比非典更可怕;如果说,2013年初,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公布的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成绩与不足中,提到尚有体制不健全的因素……面对太多的灾难“如果”质疑,笔者更以为,我们在类似于5·12汶川巨灾的纪念与反思中,还需要补上一系列防灾减灾的基础课,这是源于观念,始于文化的认识论。
北宋初创,便将宵禁制度的“一更”宵禁变为“三更”宵禁,一方面说明赵氏官家们统治变得人性化,另一方面也可见宋朝皇帝们的自信,认为在自己的统治下,扩大夜间的开放程度,并不会引起太大的治安问题。为了方便市民夜间贸易,汴京城门很晚才关,而城内却无时间限制。
笔者坦言,中国再也不可缺位综合减灾管理了,中国应告别非常设的、仅起临时协调作用的某某委员会。它们存在却不起实质作用,还会加剧防灾减灾工程的应急化、粗犷化,到头来是无效化的局面。
第二,地方政府官员应做到清正廉洁。有人认为,许多官员打着“执政为民”的旗号,却干着“执政为己”的事情,这种观点其实不无道理。官员贪污受贿之事常见报端,大大降低了百姓对官员的信任度和官员自身的公信力。因此,地方政府官员要做到为官清廉,不贪不占,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要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笔者以为,无论是中国的汶川5·12大地震,日本的3·11大地震,还是2001年美国9·11世贸中心恐怖袭击事件,都说明:我们无论如何要从这些灾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