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事业叫救援
——感动中国的救援人物王念法
2013-03-10黄旭
本刊记者 黄旭
有一种事业叫救援
——感动中国的救援人物王念法
本刊记者 黄旭
Rescue is a career
他说,战争年代军人是时尚,和平年代——身着救援队队服救人也可以成为一种时尚;
他说,北京精神八个字“爱国、奉献、包容、厚德”,在他眼里就意味着积小德而成大爱,以大爱而救众人;
他说,救援经历就是我的财富,因此——这是一个分享财富的过程!
他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以下称救援队)的先锋队员,也是国家地震紧急救援基地教官。他还是2010年年度时尚先生,更是“80后”中央国家机关十八大代表——王念法。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这位感动中国的震灾救援人物,他率真质朴,直言不讳,对我们吐露心声……
王念法
汶川大地震的救援过程艰苦而艰难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其受灾面积广、受灾群众多。我们以往参加的国内外救援,基本处于平原、丘陵地带,而汶川地处山谷,救援难度大;另外,此次救援特别艰苦,分外艰难,因为道路不通,飞机到了绵阳之后便无法进入重灾区,要靠当地政府当地群众引导帮助。汶川救援主要是政府主导,而且当地群众广泛参与,自救互救;再者,是外地志愿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最后,是政府后续支持、军队作后盾,从救援、安置,再到恢复、重建;各省帮对,政府牵头群众参与,把所有力量凝结到一起。使汶川现在的城市建设发展水平比震前至少提高了20年。一些当地重建的小学采用Ⅷ度设防,与北京的城市抗震设防水平相同。
人若不在,就一切归零
最为惨痛的是,满目疮痍的学校。面对众多孩子遇难,大家的心情是无比沉痛的。我认清了“100-1=0”这个概念:其中的“1”就是人。经济发展再快,只要人在,一切都在,而人若不在,就一切归零。另外,因为救援难度特别大,建筑粉碎性坍塌,遇难者,特别是那些学生早已面目全非,使我们心情沉重的不只是这些已逝生命,还有在外面呼天抢地的家长和亲人——他们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孩子却毁于灾难。
欣慰的是,每次成功地救出幸存者,不管花多长时间,哪怕是那次23.5小时的营救过程。只要发现生命迹象,就争取不让生命迹象消失。打开通道之后看到学生活生生的可爱脸庞,便感到欣慰,同时也感到压力。害怕因自己防护不当在余震或二次坍塌时给他们再次造成伤害。更欣慰的是,那些被救出的孩子发自内心地把我们当成家人,至今仍会跟我们打电话述说他们的近况。救援过程也许是短暂的,但是却通过救援把他们的生命与我、与整个救援队连成一体。
救援需遵循科学理念
对于现场的科学救援,老百姓从不理解到理解需要一个过程。2008年5月13号晚,救援队赶到东汽中学救援现场。为了补充之前救援消耗的体力,我们先吃东西并稍作休整。救援不能盲目,要遵循“先易后难、从外往里、由上及下、层层剥离”的科学救援方法,往往救一个人要花五六个小时。有些家长嫌我们营救太慢,一看我们竟然停止救援开始用餐就情绪激动。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激发矛盾,要有一颗理解的心。因孩子生死未卜而着急是人之常情。要通过解释告诉他们废墟并不稳固,如果有余震则会造成二次坍塌,危害被埋困者,并且施救的队员也会有危险。民众从不理解到理解乃至感谢是逐步形成的。被困者一个个被营救出来,给家长带来了希望。家长也因此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
有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救援工作
地震不同于火灾或者车祸,大型地震伴随着大面积的人员伤亡,有大量面目全非、惨不忍睹的场面。作为救援队员,体能、技能是其次,心理素质是首要的,必须过关。救援就是战争,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作后盾,施救者自己就会先行垮台。另外,在救援现场自我保护意识也需要加强。
坚持心与心的交流,帮助受困者树立起精神支柱
每一个受困者都有自己的精神支柱,比如家人、爱好,或某种事物。在救援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人的不同心理状况,发现他们的精神支柱;另外,进行心理疏导,说善意的谎言,以减少其恐惧、惊慌、疼痛的感觉。坚持将身体援助与心理援助同时进行。
当务之急是重建受灾民众的精神家园
身体援助只是援助的一部分,救援不能只依靠救援队,要靠医院,靠政府,靠组织。以孩子为例,从受困营救、救出送往医院,乃至康复后回到校园,都是一个过程。要长期关心,我们经常邀请这些孩子来北京。通过和他们家长以及他们打电话聊天,树立其坚强的信念,告诉他们只要还活着、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能和家人相互守望——就是幸运的。在最困难的时候需要的不是经济援助而是心理援助。比如,王佳淇那时候因后遗症严重来北京医治,我们领导得知后立刻和武警总院联系让她住了半个月院。直到她病愈出院,一分钱没花,身体心理都慢慢恢复。现在她每年都来北京看我们,来表达自己的感恩。我想通过这个例子告诉家长们不要灰心,生活总要继续。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印尼救援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新西兰救援
身为救援队员,必须学会面对生死
负面情绪很大部分是自己带给自己的。我们面对的是如何在死人堆里救活人,幸存者毕竟是少数。可是面对这些悲痛必须先自行调理:我是来救人的,虽然不能使逝者复活,但可以使生者坚强,因此不能困在已逝者带来的悲痛中。悲痛虽有时,但目光更应该放在生者身上。
身为救援队员,过硬的心理素质是首要的。队员们都曾接受过心理素质培训——在武警总医院太平间搬运尸体。开始时4个人搬,黑的房间却不害怕,因为可以相互说话,相互交流;两个人搬也还可以承受;什么是人最孤单、最无助的时候?就是一个人面对黑暗。尽管有过这样的专业培训,但是救援现场与太平间是两个感觉,救援现场面对的遇难者已是面目全非、高度腐烂、散发着阵阵恶臭,这更加严酷地考验着你的心理。有时,打开一个通道,扑面而来的是密布的寄生虫,伴随着尸体的恶臭。这时候,才是真正的考验。
老队员通过多次的经验摸索出如何排解这些情绪。而新队员主要靠老队员进行传帮带。开始时,有些人无法正常进食,我们就得让他们知道到灾区是来救人的,如果无法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没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谈何救人。而且,逝者已逝,我们能做的只是对他们遗体的最大尊重。我们不能再把时间和经历花在无法挽回的事上,而应该全力以赴救援幸存者。通过进行自我催眠——就当遇难者已经睡着,当然也有专业的心理疏导师讲解面对死亡该如何承受及释放,如聊天、睡觉、烟酒等,但更多的是靠自我。
提高民众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灾难使人坚强,希望通过这场灾难使幸存者的家长和失去孩子的家长一起自信和坚强起来。唐山也曾经被大震灾夷为平地,但是现在已经重塑辉煌。因此,我们应该总结和铭记这些经验教训。汶川重建进行了完善的规划设计,但这只是硬件,而软件需要进一步充实。比如,拨专项资金培训孩子遇到灾难如何自救互救。房子建得再好也终将面对众多灾害及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特别是2012年9月7号云南彝良5.6级、5.7级地震,房子鲜少被震倒,但是由此导致的山体滑坡,造成80多人死亡,人们不是直接死于地震,而是死于次生灾害。这就像我十八大参会时讲的,没有安全感何来幸福感。老百姓经济物质文化都在提高,但提高安全意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可乐男孩薛枭和坚强女孩马晓凤近况
这两个乐观而坚强的孩子在5·12地震时表现出的那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值得学习,这种友谊和勇气不是所有人在面对灾难时都可以做到的。如今,他们的家在政府资助下已经重建,他们的学业也通过特招得以解决——马晓凤即将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薛枭在上海财经大学学习财会。以他们为代表的孩子们也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成长。
左起马晓凤、王佳淇、王念法、薛枭
救援日记是我最大的财富
我写救援日记是为了以后能进一步节省时间,更完善地制定出救援方案。不只我一个人有这种习惯。救援后的第一时间不可能完成这些救援日记。首先记在脑中,为以后的救援积累经验。我的日记重点是记载用什么技术、什么技巧使人获救,反思有何不足,在保证自身安全时应如何改进和完善。在玉树民族旅馆救援时,一位妇女被横梁压住大腿,我凭借经验看出了地方救护队的方法耗时费力,且容易造成自身安全隐患及对受困者的二次伤害,他们最终采纳了我的建议,从而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和体力,保障了后面的大量救援任务。我每次救援回来都会亲自做PPT,召开救援心得体会交流会。
救援就是以生命拯救生命,我们就是一群“疯子”
也许就是这样的疯狂与执着,让我力挽狂澜的挽回了无数条生命,而家人也一直默默支持。在灾区现场趁休息时间,我会给家人打电话,通过电话分享自己的成功,也用家人的慰藉抚平自己的劳累。在电话中只能报喜不报忧。汶川地震时,我给怀孕的妻子打了个电话,说自己要去四川灾区,不要等我吃饭。当时妻子只是沉默了一下,说,放心去吧,不用挂念家里。因此,家,一直是我最稳固的大本营。而且,我也不会盲目地疯狂,只会有理智、有限度地疯狂。比如,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发动当地群众寻找幸存者,节省搜索时间和体力等。我知道,我们自身的安全也是首位的,还有更多的受困者在等着我们去营救。
我愿做救援队里的“变形金刚”
职业装是工作者身份的标识。我在身穿藏蓝救援工作服时是一名救援基地教官,在身着玫红救援队队服时又变身为救援急先锋。教官服好比大海的沉静与博大,而救援服象征着生命的火热和温暖。作为教官,应该尽职传授救援技能。作为救援队队员,应该尽力救人。这些都是本职工作,也都是救援。教官传授的理论需要联系救援现场的实际,而实际也需要理论做支撑。我们每年都要培训来自全国各地的15~18批队员。力争通过我自己的这个点——带动整个救援力量这个面,共同进步。
没有安全感,何来幸福感
身为80后十八大代表,我认为新时期政府应该进一步增强人们心中的安全感。教育从娃娃抓起,安全意识亦然,以一代人影响下一代人。应把如何注意安全的和措施进一步细化。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形成群测群防,向日本学习,普遍提高群众忧患意识。媒体应在平时多配合地震系统宣传防震减灾知识,让科学减灾深入人心。震时及时跟进,震后加强后续报道。避免形成有灾难时大肆报道,灾难过后便偃旗息鼓的怪圈。
百姓安全感源于几方面,源于政府抗震设防的规范实施,源于坚固家具的正确摆放,源于确信自身自救互救知识可以减轻灾害的损失,更源于一旦出现危机时民众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信任。
作为救援专业人员,自身在救援之后可现身说法,以获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传播自救互救知识,与救援队共同进步,充实救援技术水平;救援队应利用微博等现代化传媒消除人们自救互救知识的误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地震,向世人传递正能量;地震系统从整体承上启下,对政府、对群众起一个中场协调作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救援队的长、短板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救援队的出众之处由中国地震局、北京军区某工兵团、武警总医院共同组成的队伍结构,且后勤保障得力、装备集众家之所长;不足之处是大量人才随着老兵退伍而流失,救援队只能吸收少部分转业军人,其余大部门受过专业培训的救援军人却随着退伍不再有用武之地。另外,中国志愿者大多属于临时拼凑的状态,不便平时培训和灾时管理;再者,指挥体系不统一,易造成重复搜索、资源浪费等问题。
要把安全贯穿营救始终
安全无小事,要把安全贯穿营救始终。医疗能给受困者的生命提供支持和保障。科学救援针对不同阶段需要做到静(救援环境要静)、轻(营救时要轻以免二次坍塌)、慢(解救时动作要慢)、稳(运输过程要稳);尽量保证队员无伤亡,汶川地震时仅有两名队员受伤;最大限度救援,不抛弃不放弃,不遗漏任何生命体。总结起来就是安全和医疗,科学救援全过程,保证队员无伤亡,最大限度解救受困者。
我有很多希冀,望以此刊为媒介,说与众人听
今年正值玉树大地震3周年、汶川大地震5周年、唐山大地震37周年,又逢十二五奠基、十八大开局、两会新政实施之际。
悉心讲解救援知识
希望政府给予地震系统更多的重视,把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且认识到妨碍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大的问题,就是房屋建筑质量。农村也需要基本的抗震设防。
对救援队而言,每次救援都是一场战役,希望救援队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对百姓而言,幸福分为精神幸福,物质幸福和安全幸福。在一个灾害频发的年代,希望老百姓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保护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后记:灾难来临时尽力去挽救生命就是王念法的工作,因此他不会索取,也不图回报。有人说他就是人们心中的救援英雄,有人说他的救援日记已感动了整个中国,也有人戏称他为废墟里的“变形金刚”。无论人们怎么评价,他内心都平实如故。如今——这位感动中国的救援人物又奔赴芦山,再次踏上震灾救援的征程,去完成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