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实现机制设计
2013-03-10于谨凯
刘 磊,于谨凯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产业经济】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实现机制设计
刘 磊,于谨凯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利用 D-P-S-I-R 模型阐述了海洋捕捞业高能耗、 高排放、低效率的恶性循环,需要设计实现机制来实现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通过构建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相结合的混合机制,提出以产业政策机制为主导,法律法规机制为辅助,技术机制为关键,激励约束机制为实现途径的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实现机制 ,四大机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为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发展提供依据。
海洋捕捞业;低碳经济;实现机制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经济低碳化研究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见于 2003 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学者从经济因素、资源因素、政治因素、环境因素和福利因素等视角对低碳经济提出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读 (莱斯特·布朗,2003;张坤民,2008;庄贵阳,2008;付允,2008;陈柳钦,2009),从能源技术革命、宏中微观、全球碳库及碳循环、经济形态、价值观念和概念比较六个角度对于低碳经济概念进行了研究(庄贵阳,2007;付允,2008;金涌,2008;冯之 浚, 2009; 潘 家 华 , 2009; 吴 晓 青 ,2009)。从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设计角度,有五个理论基础:市场失灵理论、产权理论、信息不对称及委托—代理理论、不确定性理论和生态工业学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学者从技术、市场、国家发展阶段、能源结构和制度环境进行了探讨。国内学者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启示,从经济、政策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宋德勇,2009;任奔,2009;任力,2009;陈柳钦,2009)[1]。
1.2 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研究
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研究主要从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和水产加工三个方面展开。海水养殖低碳化的研究,国外学者探讨了规模贝藻养殖对浅海碳循环及减碳的影响 (Kaspar等,1985;Nakamura 等,2000)。国内研究认为由于近海捕捞强度过大和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低碳化海洋渔业是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在全球率先提出了海洋碳汇渔业的发展理念 (唐启升,2010;张显良,2010;李纯厚等,2010)。海洋碳汇渔业主要包括贝类养殖、藻类养殖、浮游植物及放流增殖等,以浅海贝藻养殖为重点的海洋碳汇渔业对改善中国水生生态状况、推动中国海洋渔业发展、增加碳吸收和固定、保障食品安全意义重大 (张继红,2005;唐启升,2010;杨国 瑞, 2010; 佘 远 安 , 2010; 李 纯 厚 ,2010)。海洋捕捞低碳化研究主要强调捕捞渔船的更新升级、船只对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的利用以及借鉴国际经验实行捕捞配额制度等(唐建业,2000;慕永通,2004;李家才,2009;林光纪,2010;马保新,2010)。水产加工低碳化研究主要强调加工环节新能源和新技术采用以及废弃物的无污染排放和再利用等(马保新,2010;林光纪,2010)。
1.3 经济低碳化实现机制研究
经济低碳化实现机制研究主要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等宏观层面。政府层面的研究认为政府要建立技术和制度创新机制(庄贵阳,2007;金乐琴,2009;王文军,2009)[2];建立低碳经济体所需的市场体系和政策机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框架,发展可再生能源;创新现有产业制度,改善现有的高碳产业链条和高碳产业结构;加强实践探索,建设低碳城市和低碳经济示范区等;通过税收、贸易或法规进行碳定价,构建碳交易市场 (张坤民,2008;杨志,2010;任卫峰,2008;孙佑海等,2008;王利,2009;成万牍,2008;付允,2008;崔大鹏,2008;陈迎 , 2009; William Blyth, 2009; Hyun Seok Kim,2009;赵志凌,2010)。企业层面实现机制的研究认为要加强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大力发展低碳品牌,建立低碳企业(胡鞍钢,2008;汤伟,2010)。社会组织及公众层面实现机制研究认为社会组织要积极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引导企业低碳生产与消费,支持环保企业发展,促使企业承担低碳社会责任(刘倩,2007;陈晓春,2009;任力,2009)[3]。改变公众的高碳消费倾向,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消费和低碳生存(张坤民,2008;朱四海,2009)。
2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DP-S-I-R 模型分析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 (Driving forces-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 模型,是综合欧洲环境局 (EEA) 综合压力—状态—响应 (PSR) 模型和驱动力—状态—响应(DSR) 模型的优点而建立的解决环境问题的管理框架模型,其中“驱动力”是指造成资源环境变化的潜在原因,“压力”是指人类活动对其紧邻的资源环境的影响,“状态”是指资源环境在上述压力下所处的状况,“影响”是指系统所处的状态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响应”过程表明人类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采取的对策和制定的积极政策。D-P-S-I-R 模型框架强调了环境压力的来源,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因为造成环境压力的人类活动应当对环境状态的变化负责[4]。中国海洋捕捞活动的 D-P-S-I-R 模型如图 1所示。
图1 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 D-P-S-I-R 模型Fig.1 The D-P-S-I-R Model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the Marine Fishing Industry
人类在捕捞利益的驱动下,进行海洋开发获得海洋资源以发展经济;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攫取加重了海洋的压力;使海洋环境系统发生改变,产生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环境恶化、经济损害等影响,进而引起社会主体的响应;社会主体为此进行行为决策,意图减轻海洋的压力。这样,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海洋捕捞活动 D-P-S-I-R 循环模型[5]。
由于各个社会主体本身目标不同:生产者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目标是自身效用最大化,政府目标是社会利益最大化,使得社会主体无法形成合力,导致人类未能减轻反而会加重海洋的压力,使整个模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设计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的实现机制。
3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实现机制模型构建
对于给定经济目标,有两种实现机制:一是市场机制,二是计划机制。在市场机制下,目标的主体是企业,实现目标的手段是经济利益导向,企业根据价值规律和市场信号,从自身利润最大化出发,选择完成给定经济目标的最优程度。在计划机制下,目标的主体是政府,实现目标的手段是行政命令,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的推进来实现给定目标。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性已被充分证明,但是在市场机制下,海洋捕捞业低碳化实现机制一味注重经济效益,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不彻底性。因此,在海洋捕捞业低碳化实现过程中,必须构建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相结合的混合机制,一方面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干预和调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实现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
构建混合机制下实现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的动力模型(如图2所示),该模型描述了混合机制下的具体运行模式:政府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依据渔业资源状况和海洋环境状态,一方面通过制定各种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决策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最优目标,另一方面利用激励约束机制调节市场,维持市场稳定;企业一方面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断改进自身技术来占领市场,另一方面受政府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和制约,使自身进行生产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有利于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的生产行为,从而趋向目标系统。海洋捕捞业低碳化就是在产业政策机制、法律法规机制、技术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四大机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下实现的。
图2 混合机制下海洋捕捞业低碳化实现机制动力模型Fig.2 The Dynamic Model of Low-carbon Mechanism Under the Mixed Mechanism in Marine Fishing Industry
4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实现机制具体设计
由动力模型得出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的实现主要依靠四大机制:产业政策机制、法律法规机制、技术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其中,产业政策机制是主导,法律法规机制是辅助,技术机制是关键,激励约束机制是实现途径。
4.1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产业政策机制
设计
海洋产业政策是指一国为了增强本国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海洋产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科技在海洋产业中的应用和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所制定与实施的与海洋产业相关的一切政策(包括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和行政条例等) 的总和[6]。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产业政策机制包括产业金融政策机制和产业财政政策机制。
4.1.1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产业金融政策机制设计[7]
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活动,包括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涉及到的技术和项目等提供直接投融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金融政策机制具体分为完善银行低碳融资体系,建立经济低碳化担保机构两个层次。
1) 完善银行低碳融资体系
银行业应该在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对捕捞业低碳经济项目给予贷款审核、贷款发放、还款期限、利率等方面的必要优惠,鼓励向购置低碳捕捞业生产作业设备的经营单位和捕捞户提供低息贷款。另一方面应该吸收相应海洋环保专业人才,完善蓝色信贷目录、产业投向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信贷指引。
2) 建立相关担保机构和行业协会
政府应扶持设立专门从事捕捞业低碳经济项目担保的担保基金,催生一批专业性的担保组织,为广大渔民和企业提供渔业贷款的担保服务;尝试建立海洋渔业行业协会,把行业内的企业和农户组织起来,进行低碳化生产经营的技术培训,为会员提供贷款担保,降低金融支持海洋捕捞业低碳化发展的风险,有效扩大渔业贷款的覆盖面。
4.1.2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产业财政政策机制设计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产业财政政策可从税收引导,财政投入,政府采购三个方面来选择[8]。
1) 税收引导
一是政府对税制“绿色化”改革,通过对捕捞业相关企业征收能源调节税等来逐步增强税收的环境保护功能;对个体渔民及小规模企业实行累进税制,对低排放企业实行低税率,高排放企业实行高税率。二是实行税收优惠,对渔业企业购置用于提高能效的设备,可按购置成本的一定比例来计算所得税的抵免额。
2) 财政投入
一是重视低碳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和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来支持捕捞低碳技术的研发;二要重视环境检测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对海洋生物工程,渔业环境检测站等工程及相关调查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速度的同时保证其建设的质量。
3) 政府采购
一是完善政府采购的立法及实施机制,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采购对环保低碳海产品的支持,规范采购实施过程;二要扩大政府对于低碳海产品的购买范围,增强政府产品采购的引导和示范效应,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低碳海产品消费活动。
4.2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法律法规机制
设计[9]
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法律法规机制主要包括立法机制和法律法规保障机制两部分。
4.2.1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立法机制设计
目前能为中国低碳经济建设提供指引的法律主要是为环境保护而制定,在发展低碳经济时,这些法律不能完全符合低碳经济法律支持的要求,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立法机制。
1) 为海洋捕捞业低碳经济发展制定基本法
一是需要宏观上明确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目标;二是要在已有框架的原则和制度下做出细化的具体规定,增加一些强制性标准,加强操作性;最后要注意国家利益,在法律中合理设计和规定碳减排指标。
2) 完善海洋捕捞业企业碳排放交易立法
一是在法律中赋予当事人相应的权利,并对其应当履行的义务作出明确的规范;二是在法律中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程序作出具体的规定,防止交易双方暗箱操作,控制监管方从中渔利。
4.2.2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法律法规保障机制设计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包括民事责任保障、行政责任保障、刑事责任保障三部分。
1) 民事责任保障。
民事责任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后果。低碳经济民事责任保障机制中,一要加大对捕捞业碳排放权交易中违约责任(如碳排放权的卖方没有按照合同的约定对买方进行技术援助或者援助不到位) 的追究;二要保护捕捞业低碳技术知识产权,对侵犯他人低碳技术知识产权行为,规定惩罚措施及力度,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 行政责任保障
行政责任指行政主管部门或监管部门违反相关法律规范而应承担的后果。低碳经济行政责任保障机制中,必须改革政府的行政体制,将行政职权合理化配置;在政府行政职能的运行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共性,克服旧的“高碳发展”方式下的既得利益全体不当干预的模式,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的行政政策。
3) 刑事责任保障
刑事责任指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低碳经济刑事责任保障机制中,可以借鉴环境犯罪的内容,加入相应的刑事责任手段。对低碳经济的犯罪行为也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加强低碳经济犯罪领域刑事立法方面的研究,采用相应的刑事手段保障低碳经济的运行。
4.3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技术机制设计
低碳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技术的依赖性非常强。低碳技术是海洋捕捞业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
最新资料显示,渔业生产消耗的标准煤每年约为 2 000 万吨,而海洋捕捞是整个渔业生产中的能耗大户,占渔业能耗的 70%以上。如果把渔业产值能耗与第一产业中其他行业的产值能耗平均值比较,渔业是第一产业平均值的1.84 倍,而海洋捕捞业更高达 8 倍[10]。
学者对于捕捞船只的能耗问题进行研究,图3具体展示了渔船上的能耗组成,其中花在航行上的能耗占比重最大。了解到渔船的能耗组成后,对于海洋捕捞业的低碳化实现过程可从捕捞源头和捕捞过程两个方面进行落实。
4.3.1 从捕捞源头减少碳使用[11]
1) 能源使用调整
一是煤炭清洁加工技术。通过加大煤炭洗选,低阶煤提质加工等技术的研发,从源头上提高煤的质量,改善煤的品质,从而减少碳排放。二是新型能源技术,包括液化石油气(LPG)、液化天然气 (LNG)、氢能、生物燃料等以及可再生能源,其中一些研究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如风能的利用、生物柴油的应用、混合动力技术等。
图3 渔船上能耗的组成Fig.3 The Composi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on Board Fishing Vessels
2) 捕捞渔船升级
一是减少渔船阻力的技术。优化渔船的船型可以减低船体受到的阻力,从而降低能耗,提高航行效率。安装球鼻艏是一种有效的节能技术,增大船首的排水容积;优化渔具,降低渔具的拖曳阻力,也可有效降低能耗。二是优化动力推进系统,提高燃油利用效率。改进螺旋桨推进系统,配备新型的燃油流量计,提高操作者的节能减碳意识。
4.3.2 从捕捞过程控制碳溢出
为了减少船舶尾气排放,可采取两种技术:一是机内净化技术,二是机外净化技术。机内净化技术主要是提高燃料质量和改善燃料在发动机内的燃烧条件,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的形成。传统的机内净化技术主要包括改进发动机的内部结构,例如使用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废气再循环系统等。机内净化只能减少有害气体的生成量,不能除去已生成的有害气体。为使船舶尾气排放达到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需在船舶尾气排放到大气之前,利用催化转化装置将其转为无害气体,即采用相应机外净化技术,例如净化催化法、分催化燃烧法、三效催化法等。
4.4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激励约束机制
设计
政府企业间激励约束机制,即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企业的动力,使企业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企业的行为,使其朝着政府所期望的目标前进。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包括低碳化自愿性限排协议机制和低碳化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
4.4.1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自愿性限排协议机制设计
自愿协议是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采取的一种节能新机制。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自愿协议是以正式自愿协议模式为基础,海洋捕捞业企业与政府及第三方签订并由第三方监督的正式协议。海洋捕捞业企业(乙方) 与环境保护部门 (甲方) 和行业协会(丙方) 共同设定节能减排目标,海洋捕捞业企业定期向环保部门和行业协会上报各项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等情况;各级政府按照协议给予海洋捕捞业企业提供排污收费资金补助等优惠政策,行业协会定期向社会公布协议执行情况,组织有关评选活动,并将在全行业内表彰优秀企业[12](如图 4 所示)。
图4 自愿协议实施具体步骤Fig.4 Detailed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of Voluntary Agreements
该机制中政府的角色不容忽视。政府可以利用现有的制度灵活设计激励政策,依据海洋捕捞业企业的需要,有效地激励捕捞业参与和履行协议。如为自愿协议设立专门的奖金,对于完成协议计划的企业给予奖金奖励,也可根据计划完成的不同程度给予不同层次的奖金;政府还可以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保证自愿协议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实施,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有效调动公众的积极性,增加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等。
4.4.2 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设计
节能减排的市场交易机制源于科斯定理,认为如果交易成本趋向于零,只要产权明确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市场就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碳排放交易”市场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经济政策和经济刺激手段。市场中排放权的卖方由于超量减排而剩余排放权,出售剩余排放权的实体所获得的经济回报实质上是市场对环境外部经济性的补偿。另一方面,无法按照政府规定的指标进行减排或不愿减排的捕捞业企业,可以购买其必须减少的排放额度,其支出的费用实质是为其外部不经济而付出的代价。海洋捕捞业碳排放市场设计如如图5所示[13]。
图5 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设计Fig.5 The Design of Trading Mechanism in the Carbon-emission Market
政府首先对所在区域内所有捕捞企业进行实地测评,根据其规模大小设定一定时间内企业碳排放总额度。顺利完成减排任务的海洋捕捞企业就拥有出售剩余排放额度的权利,企业继而向交易所提出申请,申请出售该权利;交易所受理此申请,将该权利公开挂牌出售;市场内排放超标的海洋捕捞企业做出响应,向交易所提价来购买排放权。交易所将所得价位信息回馈给卖方,卖方根据所得信息来选择与某个买方谈判,双方谈判成功后提交交易所审核,审核通过后记可签署协议,结算交割。
5 结 语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的实现机制,产业政策机制,法律法规机制,技术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产业政策机制包括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产业金融和产业财政政策;法律法规机制包括立法机制和法律法规保障机制;技术机制包括从捕捞源头减少碳使用、从捕捞过程控制碳溢出两方面;激励约束机制包括自愿性限排协议机制和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中国海洋捕捞业经济低碳化的实现机制,为中国海洋捕捞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1] 陈端计.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的文献回顾与展望[J].生态经济,2010(11):32-38.
[2] 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34-36.
[3] 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 社会科学家,2009(1):47-50.
[4] 李鹏.基于 DPSIR 概念模型的水资源保障研究[D].浙江大学,2006(5):6-7.
[5] 于谨凯,高磊.基于 PSR 模型的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政府诱导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9):11-15.
[6] 于谨凯,张婕.我国海洋产业政策体系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30-33.
[7] 刘茂平.国际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的选择[J].海南金融,2010(11):18-21.
[8] 王宝福.低碳经济下财政政策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21):160.
[9] 王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 的 法律应 对 分析 [D].华中科技大学,2011(5):31-37.
[10] 丁建乐,鲍旭腾,张建华.欧洲捕捞渔业节能降耗技术与措施[J].渔业现代化,2010,37(5):60-62.
[11] 汤振明,张勋,黄洪亮,等.我国海洋捕捞高能耗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水产,2010(6):24-25.
[12] 龙凤.用自愿协议制度促进工业环境管理[J].环境保护,2010(20):35-37.
[13]Field J C,Francis R C.Considering ecosystem-based fisheries management in the California Current[J].Marine Policy,2006,30(5):552-569.
Design of Low-carbon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China′s Marine Fishing Industry Economy
Liu Lei, Yu Jinkai
(Economics College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 China)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vicious circle of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emission and low efficiency in the marine fishing industry by using the DPSIR model.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s need to be designed to achieve low-carbon economy in the marine fishing industry.By making a combination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the plan mechanism, we proposed the low carbonization mechanism for the marine fishing industry economy,taking the industrial policy mechanism as the precursor,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mechanism for assistance, the technical mechanism as the key, and the incentive and constraint mechanism as the way of realization.The four mechanisms each attend to their own duties,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and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fishing industry economy.
China′s marine fishing industry; low-carbon economy;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F326.4
A
2095-1647(2013)01-0001-07
2012-12-31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我国海洋渔业经济低碳化实现机制研究” (11BJY064); 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 “我国海洋优势产业培育及发展战略研究” (11JJD790041)
刘磊, 男,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海洋产业经济学, E-mail: liulei1988720@126.com。
于谨凯, 男, 教授, 经济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产业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E-mail: yujinkai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