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特点及分析

2013-03-07仇乃民李少丹

湖北体育科技 2013年5期
关键词:教练员竞技专项

仇乃民,李少丹

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自行车运动就被列入正式比赛项目。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自行车比赛为9个项目,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自行车比赛增至10个项目,而到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又增至14个项目,从2000年悉尼到2008年伦敦奥运会自行车比赛的项目又增加到18个,成为继田径、游泳之后的第三金牌大户。而场地自行车项目的10枚金牌更是占据了自行车项目的半壁江山,继而使场地自行车项目越来越受到了世界竞技体育强国的重视。目前,我国场地自行车运动在亚洲处于领先水平,其中女子短距离项目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优势,整体上提升迅速,不断在国际大赛中拿到好成绩。这不仅促进了我国场地自行车项目的发展,而且坚定了我国场地自行车项目向着世界级水平迈进的信心与决心。我国场地自行车运动项目被确定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冲金项目。

本研究以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为对象,主要从训练内容、训练负荷和训练法等方面对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训练特点进行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互联网和有关场地自行车的书籍、文章等查阅有关青少年场地自行车训练相关文献,同时,对国内外场地自行车项目青少年训练大纲进行阅读、整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丰富的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

1.2.2 访谈法

针对本论文研究内容,先后走访了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管理人员、国家队教练、部分省市教练员以及运动训练学方面的专家。

1.2.3 调查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设计了《我国场地自行车项目青少年教练员调查问卷》和《我国场地自行车项目青少年运动员调查问卷》两份调查问卷。于2009年“千森杯”场地自行车全锦赛暨全青赛、2009年全国少年自行车锦标赛和2009年全国场地自行车冠军赛期间发放32份“我国场地自行车项目青少年教练员调查问卷”及167份“我国场地自行车项目青少年运动员调查问卷”。回收教练员问卷30份,回收率为93.75%,回收的问卷有效率为100%。回收运动员问卷147份,回收率为83.2%,回收的问卷全部为有效问卷,并进行了信度与效度的检验,符合社会调查研究的要求。

1.2.4 观察法

2010年2月至8月,对某省和某市二线队的训练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跟踪观摩。详细了解场地自行车青少年基础训练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训练课的负荷与监控、训练方法与手段、训练内容等关键问题,并对部分生理学指标进行了测试与分析。

1.2.1 病房环境要求:干净、安静、舒适、安全。在各部门的检查中,病房环境管理常常是不符合规范化要求。探讨其中的原因如下:

1.2.5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所调查的结果利用SPSS11.0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获得了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确保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采用Excel2007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根据所得的数据进行表格和图的绘制。

2 结果与讨论

2.1 场地自行车项目竞技能力特征及运动员专项成绩增长特点

2.1.1 场地自行车项目特征与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

场地自行车运动是人与机械装置相结合的周期性竞速性项目。它是运动员通过蹬踏自行车来克服人车系统前进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而产生较高的移动速度的运动项目。“快、稳、灵”是我国场地自行车界对场地自行车项目特征较为权威的认识[1]。

通过对场地自行车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模型特征分析[2](如图2、3所示),场地自行车项目分为短距离和长距离项目,其有效运动时间从10 s到5 min左右不等,体能能力在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中处于主导地位。从生理角度来说,场地自行车比赛运动员必须在速度能力、力量能力、爆发力、无氧耐力、肌肉耐力等方面有良好的发展,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这些能力又会由于项目的不同而在要求上有所差别。如1 000 m计时赛对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力量能力、爆发力能力、无氧耐力要求更高,而4 km个人追逐赛要求的上述各项素质更加全面。因此在训练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项目有所侧重[3]。同时,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则处于次要地位,同时随着运动员的成熟技术能力作用逐渐提高。

图2 优秀公路自行车男子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特征

图3 优秀公路自行车女子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特征

2.1.2 我国场地自行车运动员专项成绩增长特点

对2010年国家场地自行车集训队男女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在不同训练阶段的增长比例(见表1)研究发现,运动员的专项成绩主要出成绩时期不是在国家队训练阶段(男10%、女20%),而是在地方队或业余队阶段(男90%、女80%),也就是说在我国青少年时期的训练阶段是运动员生涯中运动成绩出现最好的时期。同时我们对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结构进行了调查(见表2),调查表明,我国男女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大多数是自14岁左右开始接受自行车训练,平均经历四年左右时间的训练,才开始参加比赛。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与国外自行车运动强国相比较,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开始接受自行车训练的年龄都偏大,同时缺少针对13岁以下的少年的系统训练和培养。而通常场地自行车奥运选手成才期一般需要7-14年时间,也就是需要经过7-14年系统的训练。由此看出,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较晚,同时缺乏长时间的系统有效培养,而运动成绩却提高较快,这与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训练长期过早的专项化有关,也可能最终导致我国场地自行车运动员在竞技能力关键提高阶段或重要比赛时期过早出现竞技能力增长的平台期(如在国家队训练阶段运动员成绩提高仅为男10%、女20%)。

表2 运动员问卷调查年龄结构特点

2.2 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内容结构特点

2.2.1 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内容

通过对某省二线队2009-2010年全年训练内容安排的统计以及问卷调查、实证观察(如表3、4),我们发现,我国青少年场地自行车项目训练内容安排主要围绕此项目特征进行,整个训练周期主要是围绕着发展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能而展开的,而技、战术能力和心理的培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内容只是在过渡期的比例有所增加。场地自行车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是一个整体,虽然从表面上看,它是属于体能类项目,但技能、战术心理等是基础,青少年时期正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错过这一敏感时期有时难以再弥补,体能的储备则是随着运动员生理发育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如以“成人化”训练虽然暂时可能会迅速提高竞技能力,但最终可能导致其昙花一现或伤病运动疲劳的发生。

表3 青少年场地自行车运动员不同时期训练内容的比例(%)

表4 青少年场地自行车运动员全年训练的体能和技、战术比例

2.2.2 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训练中一般与专项训练

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可分为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两个方面,其中一般训练应在其训练过程占有主导地位(如表5中训练大纲[4])。同时随着年龄和专项成绩的提高不断地变化,一般和专项能力的发展的比例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表5)。但从实际调查中发现(如表5),与训练大纲相比较,实际场地自行车青少年基础训练中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出现比例失调现象,即过早地加大专项训练的比例,盲目追求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忽视了训练负荷科学的安排,从而导致了青少年运动员过早的专项化。这种过早的专项化使得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演化过早达到其最终的稳态或高原期,从而无法给青少年运动员以后竞技能力的发展预留出足够的提高空间,缩短了运动员运动的寿命。因此,在青少年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教练员应该避免场地自行车运动员早期训练的专项化,而应根据此项目的内在特点,采用各种符合青少年运动员身心特点的练习手段与方法,有效全面地发展场地青少年运动员的技术、速度、力量、耐力和心理等,这些能力的有效发展将会为其竞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教练员安排青少年场地自行车运动员一般训练的时间较少,一般只占训练课时的5%左右,强度也较小,运动项目也较为单一(跑步或球类)或教练员喜欢哪个项目,就安排哪个项目。我国青少年场地自行车运动员这种一般训练手段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运动员长期的骑行训练的疲劳,调节运动员的训练情趣,缺乏对是否有利于保持或支撑运动专项能力方面的精细考虑。因而最终导致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严重脱节,教练员为了提高专项能力也只有大量安排专项训练。

表5 青少年场地自行车运动员一般和专项训练的比例

2.2.3 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身体素质与技、战术训练

身体素质训练与技、战术训练是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运动训练中重要的两个部分,它们之间互为基础,彼此支撑。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训练大纲要求其基础训练阶段身体素质训练的课时与技、战术训练的课时的量应大致保持在1∶1的比例左右(如表6)。也就是说此训练阶段身体素质训练和技、战术训练在课时安排上应是趋于相对的平衡。而实际调查发现,技、战术训练的重要性被绝大多数的场地自行车青少年教练所认识。但在其对青少年基础训练中缺忽视了对技、战术的训练,大部分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队中没有设置技、战术指导教练。同时运动队中的运动员数量多,而配置的教练员相对较少,与身体素质的训练课时相比技、战术的训练课严重不足。另外由于二线队训练的经费紧张,没有技、战术录像分析设备,很难发现运动员细微的技、战术错误,时间长了造成错误的技、战术定型,为运动员以后成绩的提高埋下隐患[5]。于是,这要求我国场地自行车教练员在对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应该给予其技、战术训练与身体素质相同的关注。使身体素质和技、战术在场地自行车青少年基础训练阶段过程中保持同步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表6 《大纲》[4]中身体素质和技术训练的课时安排比例

2.3 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结构特点

2.3.1 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时间

图4为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时间基本情况。从图4可知,我国青少年场地自行车运动员全年总体训练时间主要集中在1 000—1 300 h,其中800-1 000 h占10%,1 300 h以上占30%时,而1 000-1 300 h则占60%。也就是说90%的运动员全年总体训练时间都超过1 000 h。因此,这青少年场地自行车运动员全年总体训练时间基本都达到《全国青少年奥运项目教学训练大纲》中规定的1 350 h。从调查发现,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全年平均骑行的公理数主要集中在8 000-12 000 km,占运动员总数的70%,5 000-8 000 km占运动员总数的10%,12 000 km以上占运动员总数的20%,也就是大多数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年平均骑行的公理数这已达到我国优秀成年运动员水平。另外从周训练时间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每周训练时间在16-19 h占20%,20-25 h占50%,25 h以上占30%,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超过80%的教练员会安排每周20 h及更长时间的训练。从每周训练的课次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基本上平均每天2次以上,其中11-13次占60%,14次以上占30%,而每周8-10次仅仅占10%。也就说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是进行的全天侯的训练,而并不是大纲所要求的采用半天训练。综上所述,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在周训练次数、周训练小时数、年度总训练时间同国家队或一线成年队的运动员基本相同或没有明显的差异甚至略高,而骑行的公里数显著大于他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场地青少年运动员训练量基本上达到场地自行车成年运动员水平。因此,我国青少年场地自行车运动员总体训练量偏高。

图4 青少年场地自行车运动员每周训练课次\每周训练时间\年训练时间和全年训练公里数

2.3.2 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年度训练负荷结构

某省二线队全年训练计划负荷安排(如图5),这是传统典型的年度训练周期。训练负荷量和强度动态变化趋势是:负荷量由大逐渐变小,而负荷强度由小逐渐变大,负荷量的变化曲线高峰先于强度的变化曲线高峰。准备期阶段负荷特点是为量和强度逐渐增大,其中以量为主,达到全年最高。赛前阶段增强对抗比赛强度,总负荷量减少,强度超过或达到比赛要求,正式比赛前两周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赛前3天不安排大负荷训练,这是适应和保证发挥最佳竞技状态极为重要的一环。训练课的强度大、时间短,总训练时间减少1/2~1/3。尤其是比赛前2~3天的训练,进入兴奋状态20~30 min即更换内容或收课。避免赛前负荷量与强度同步增加,导致相反效果。过渡期的负荷量和强度都有所下降,此时保持一定训练活动,达到积极性休整[5]。

图5 青少年场地自行车负荷动态的变化趋势示意图

2.3.3 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某阶段典型训练周负荷结构

为了进一步全面解读场地自行车青少年基础训练过程中具体某阶段典型训练周训练负荷和训练课的结构特点,本研究对某省二线队进行了4周实地跟踪调查,其调查结果如表7。其中技、战术训练占总时间的17.4%,体能训练占总训练时间的73.7%,于是,体能训练是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基础训练的主要部分,其中主要包括速度能力、力量能力、速度力量、力量耐力和专项耐力能力等。如对于短距离项目,各种素质能力之间的训练比例:速度能力28%、力量20%、速度力量能力25%、力量耐力17%、专项耐力10%。不难发现对于短距离项目速度与速度力量能力是其训练的主要内容,如第一周以有氧训练为主,增加个人能力为目的,注意骑行动作和领骑时间,第一周的量控制在540 km。第二周注意以增强运动员的腿部力量为主,本周强度大,注意恢复和放松工作,总量控制在了520 km。然而在此训练阶段技、战术能力的训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技、战术能力与运动素质的时间比例为0.36∶1。与2010年国家场地自行车集训队的准备期相比,虽然某省二线队的总训练时间略少于国家队训练时间,但差距不是特别明显,而骑行公里数上远远超过了国家队,国家队平均每周300 km。可以看出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训练阶段存在早期专项化的现象。

2.4 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方法特点

表7 准备期四周训练内容及时间(单位:分钟)

通过对某省青少年队、该省青少年二队和某市青少年队的训练计划分析,并对他们训练过程进行为期4周的跟踪调查。其中发现由于训练内容、队伍水平层次情况等各不相同,因此在训练过程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也不一样,如某省青少年二队训练方法和手段较为单调和欠缺,而某省和某市青少年队的训练手段较丰富,采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具体来说在发展青少年运动员耐力素质时,主要采用训练手段有跑步、游泳、骑行,在练习台上骑行,球类和爬坡间歇训练等。采用训练方法通常有持续训练法、乳酸阈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循环训练法等。对于力量训练,主要采用的手段有杠铃、大传动比骑行、爬坡骑行和练习台骑行等手段,并通过间歇训练法、金字塔训练、极限法和重复训练法等方法来发展力量。但由于受到训练理念认识的局限性影响,我国青少年队教练员对下肢和上肢直接做功的大肌群的训练非常重视,但却忽视了躯干等核心区力量的练习。近年来,随着“功能性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等理念不断的引入,虽然有些教练员已经意识到躯干等核心区力量的重要性,但是教练员在日常力量训练中核心力量的训练占力量训练的比例并不高,只占平时力量训练的20%,并且很多只是形式而已,并没有具体与场地自行车专项特点联系而领悟到有关本专项核心训练的本质,因此对其内在细节要求强调的不够,只是在躯体姿势的外在动作上的简单模仿而已。关于技战术训练,主要采用模仿体会、骑行观察、练习台骑行指导和技术录像等手段,训练方法主要通过传统的分解与完整法、比赛法等。由于青少年运动员处于心理不稳定期,而场地自行车又终年的骑行,因而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很容易产生对训练的枯燥和厌恶情绪。因此心理训练是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训练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基层训练队伍由于没有专职心理教练,或者一个心理训练教练负责多个项目运动队伍,造成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方面训练比较欠缺,或由于心理教练与教练员、运动员沟通交流不通畅和采用的训练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有传统的加难法、意念法等,也造成心理能力训练效果不佳形成了教练员、运动员对心理教练缺乏认可或可信任性,因此总体来说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普遍很差。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传统地对场地自行车竞技能力项目特征的认识,即认为场地自行车项目是体能类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应以着重发展其体能,也就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运动素质:速度、力量、耐力、速度力量、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等,而不是把场地自行车项目的竞技能力看着技能、战能、体能、智能、心智能力等能力的高度协调和融合,因此在此训练方法上总体表现为:有关体能训练方面的方法比较丰富,采用手段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而技、战术与心理方面的训练则方法比较传统、陈旧、单一、缺少变化,重视程度不够。

3 结论

1)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较晚,同时缺乏长时间的系统有效培养,而运动成绩却提高较快,这与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训练长期过早的专项化有关,最终导致我国场地自行车运动员在竞技能力关键提高阶段或重要比赛时期过早出现竞技能力增长的平台期。2)我国青少年场地自行车项目训练内容安排主要围绕此发展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能而展开的,技、战术能力和心理的培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出现了身体素质与技、战术的发展比例失衡现象。而对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出现比例失调现象,过早地加大专项训练的比例,导致了青少年运动员过早的专项化。3)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是典型传统的周期,训练负荷量和强度动态变化趋势是负荷量由大逐渐变小,而负荷强度由小逐渐变大,负荷量的变化曲线高峰先于强度的变化曲线高峰。但训练量或强度偏高,基本上达到场地自行车成年运动员水平,出现训练负荷的成人化现象。4)由于教练员缺乏的全面和平衡发展理念,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训练方法和手段总体表现为单一、缺少变化,但有关体能训练方面的方法比较丰富,采用手段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而技、战术与心理方面的训练则方法比较传统、陈旧、重视程度不够。

[1] 谢 云.短距离场地自行车制胜因素及充分发挥我国女子选手制胜能力的参赛策略[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2] 钟添发,田麦久,王路德,等.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142-148.

[3] 吴 炎.把握训练方向力争我国男子场地自行车在2008年奥运会上取得突破[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1):89-91.

[4]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编著.全国青少年奥运会项目教学训练大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5] 姚立兵.我国场地自行车项目青少年基础训练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教练员竞技专项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竞技精神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花与竞技少女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同台竞技
学校外聘体育教练员的二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