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低位粘连性肠梗阻30例
2013-03-06黄少文李克忠
黄少文 李克忠
(河南省汤阴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汤阴456150)
中西医结合治疗低位粘连性肠梗阻30例
黄少文 李克忠
(河南省汤阴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汤阴456150)
黏连性肠梗阻;急腹症;中西医结合疗法
粘连性肠梗阻是常见外科急腹症之一,手术是粘连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多次手术往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粘连越来越重,梗阻无法解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笔者采用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低位粘连性肠梗阻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1]的诊断标准,凡具有以下要点:①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呕吐出现较晚,次数也较少,呕吐量较少,呕吐物常具有粪臭味。②有腹部手术史、炎症、创伤或腹腔放疗和腹腔化疗史。③肠蠕动亢进或消失。④腹部X线立位透视或拍片可见液气平面或扩张的肠腔影。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病程1~5天。
1.3 排除标准 ①腹外疝、肠扭转、肠套叠、肠道异物堵塞、腹部肿瘤以及肠道本身病变狭窄等;②久病、年老体弱者。
1.4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均系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本院住院病人,符合低位性粘连性肠梗阻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7岁,平均(45.6±11.2)岁。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19~70岁,平均(46.3± 10.8)岁。60例中,41例有腹部手术史:阑尾切除术后2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6例,妇产科术后9例,肝胆术后3例。术后病史4小时~6天;肠梗阻发作1次44例,两次以上16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5 方法 两组均采用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大黄15g(后下),芒硝10g(烊),枳实30g,厚朴30g。浓煎复渣共200~250ml,冷却到38℃左右分2次保留灌肠,尽可能保留长时间,间隔4~12小时1次,2~4次/日。体质相对较弱,梗阻时间较长的患者,剂量酌情减量。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腹胀痛完全消失,排气排便正常,腹部X线示无液气平,正常进水、进食。有效:腹胀痛缓解,恢复排气排便,仍有肠管积气,腹部不适,进水、进食后更明显,改用他法进一步治疗。无效:症状无缓解且逐渐加剧,中转手术治疗。用药超过48小时无缓解者视为无效。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病程比较 治疗组平均住院(7.3±2.4)天,对照组(12.9±3.4)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腹部手术、炎症、创伤,腹腔放疗和腹腔化疗等是造成肠粘连进而发展成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临床上以腹部手术所致者更为常见。腹腔手术止血不彻底而形成血肿,肠管暴露在腹腔外过久或纱布敷料长时间覆盖接触损伤浆膜,手套上未洗净的滑石粉等异物进入腹腔,腹膜撕裂缺损,大块组织结扎,腹腔引流物的放置,腹腔或腹壁切口感染等都是促成粘连的因素。肠粘连是肠管水肿、充血,释放组胺、多种激肽与其他血管活性物质,大量纤维素渗出并沉积在浆膜面上形成网络状物[2]。这种纤维素性黏连如未被及时吸收,就有血管和成纤维细胞长入,最后形成牢固的纤维性黏连。当肠管粘着点形成锐角使肠内容物的通过发生障碍,黏连束带两端固定将肠袢束缚,或是一组肠袢粘连成团,肠壁有瘢痕狭窄才会造成粘连性肠梗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之为“肠结”。国标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内科·脾系病类》:“肠结,多因腹部手术损伤,或实邪内结,使肠体活动异常而搏结不通,气机阻塞所致。以腹痛、呕吐、腹胀、便秘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大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部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现代医学认为:大承气汤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肠容积,抑制结肠平滑肌45Ca内流,抑制透明质酸酶和血管活性肠肽,降低组胺释放,抗菌抗内毒素,多途径,多机制全面缓解肠梗阻的病理机制,从而缓解肠梗阻的有关症状。上述两组病例显示,大承气汤灌肠治疗低位粘连性肠梗阻对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具有明显的疗效。
治疗过程中应当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的变化,一旦出现腹膜刺激证,应及时手术治疗。排气,排稀便为梗阻缓解指征,灌肠应减少次数应用,以防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1]李乃卿.西医外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李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1,18(5):808.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6.014
1672-2779(2013)-06-0023-02
��苏 玲
201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