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时伴或不伴骨痛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2013-03-05郭晓楠王园园张英泽
郭晓楠,王园园,李 琰,方 洁,邢 欣,张英泽*
(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河北石家庄05005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51;3.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河北石家庄,050051)
·研究快报·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时伴或不伴骨痛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郭晓楠1,王园园1,李 琰3,方 洁3,邢 欣2,张英泽2*
(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河北石家庄05005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51;3.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河北石家庄,050051)
多发性骨髓瘤;实验室;流行病学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由于骨髓中恶性浆细胞无限制增殖,破坏骨质,并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生成的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骨痛是大部分MM患者就诊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就诊时甚至诊断后很长时间内并没有骨痛症状。为了解这两类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MM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我们调查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56例初治MM患者,对初诊时伴有或不伴有疼痛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做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2003年3月—2013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住院的初诊MM患者556例,随访截至时间为2013年4月。所有病例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提出的国内诊断标准[1]。按诊断时有无骨骼疼痛分为2组,疼痛组362例(65.1%),无痛组194例(34.9%)。疼痛组的发病年龄较无痛组小(P<0.05),余指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分析指标:分析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血红蛋白、血肌酐水平、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血钙(校正后)、血乳酸脱氢酶、血尿酸、β2微球蛋白等指标的区别。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组实验室指标的比较,疼痛组的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值高于无痛组,血肌酐、血乳酸脱氢酶和β2微球蛋白低于无痛组(P<0.05),而血钙、血清球蛋白、血尿酸和骨髓中浆细胞的比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1 2组实验室指标比较(±s)
组别例数血红蛋白(g/L)血肌酐(μmol/L)血钙(mmol/L)β2微球蛋白(mg/L)血尿酸(μmol/L)血清白蛋白(g/L)血清球蛋白(g/L)血乳酸脱氢酶(U/L)骨髓中浆细胞比例(%)疼痛组362 94.2±25.0 153.4±162.8 2.53±0.45 6.84±5.96 440.8±172.2 34.5±7.8 49.7±28.1 191.1±8.1 33.9±22.8无痛组194 80.3±26.6 279.2±441.0 2.49±0.49 9.53±7.86 442.0±217.2 32.8±8.2 51.3±32.3 223.0±9.6 31.8±22.4 t 6.030 4.813 1.071 3.718 1.688 2.302 0.597 2.319 0.981 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3 讨 论
骨髓瘤细胞通过刺激破骨细胞的形成和激活、抑制成骨细胞的形成和功能,引起骨质吸收和成骨受阻,造成骨质破坏和骨质疏松,临床出现骨骼疼痛。因此,多发性骨痛是MM常见和突出的临床表现。
MM除表现为骨骼疼痛外,往往同时合并有肾功能不全、贫血和反复感染。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因骨痛误诊多年的MM患者肾功能往往保持良好,而部分因肾衰竭而误诊多年的MM患者始终没有骨痛,并且X线显示骨质破坏轻微甚至没有骨质破坏,这促使我们想到临床表现为疼痛或无骨痛的患者是否存在某些不同。因此,我们对这两类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无痛组患者的发病年龄较轻,贫血症状和肾功能损伤较疼痛组重,并且反应肿瘤负荷的常用指标如β2微球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在无痛组均高于疼痛组。2组患者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上述化验指标的不同不是由于患者就诊的早晚造成的。国内外未见类似报道。2组患者上述指标不同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武永吉.多发性骨髓瘤[M]//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32-235.
(本文编辑:刘斯静)
R733.3
B
1007-3205(2013)08-0946-02
2013-07-18;
2013-07-30
郭晓楠(1962-),女,江苏镇江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淋巴浆细胞肿瘤诊治研究。
*通讯作者。E-mail:yzling_liu@163.com
10.3969/j.issn.1007-3205.2013.0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