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如何寻求课程资源

2013-03-01柯玉心

现代教育探索 2013年2期
关键词:广玉兰教者花儿

柯玉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可见,实施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语文教师须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科学处理教材,自主开发教材,拓展教材空间,开阔语言背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

一、文本:必须珍视的教学资源

文本是实施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可不少老师对教材开放理解偏颇,一味求拓展,抓延伸,以至把文本放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实在是舍本逐末之举。语文背景材料极其丰富,认真选择,科学运用,可以拓展宽度,掘进深度,提高教学效率;而不分主次,无限拓展,则会冲淡主题,浪费时间,影响教学效果。比如,一般教师都重视背景材料的拓展,但前提必须是用好课文自身的背景材料,否则便是郑人买履,舍进求远。如:阅读《晏子使楚》,一教师花10多分钟让学生阅读下发资料,了解春秋末期“七国”的地理位置、国力强弱、相互关系等。初看学生的视野开阔了,但兴师动众地花这么多时间,让学生去了解与文本阅读关系不大的内容,实在是劳民伤财。事实上,故事背景课文一二两节作了明确交代:“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已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对此,教师需进行引导。

二、生活:必须开掘的教学资源

随着课改的深入,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生生活,已成了诸多老师的共识。但生活空间如何与语文学习形成联系,生活资源怎样与语文学习构成通道,如何在精彩学生生活的同时,让语文学习因生活而精彩,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教师为引导感受《燕子》描述的春景,带学生到公园欣赏春色,又抓住逢集的机会,让学生双休日和家人去赶集。教师还制作了有关“赶集”和“春色”的课件。在学生有了足够的生活储备后,对文中“青的草,红的花,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一句便这样引导感受:

师:(出示句子)请大家读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细读想象)

师:(出示课件:鲜花盛开的画面、乡村人赶集的画面)看到这画面,知道什么是赶集吗?为什么花开草长像赶集一样呢?

生:说明花开得很多,草长得也很多。

生:说明花接二连三地开,草也接二连三地长,像人们赶集一样。

师:是啊,能把看到的情景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吗?(生朗读课文)

为沟通生活与语文的联系,教者可谓煞费苦心。可课前的精心准备与课上的轻描淡写、课外的巨大付出与课上的微薄所得形成的反差,让人大跌眼镜。原因之一在于对已有生活的忽视。四年级学生对春色已有较多积累,单为阅读《燕子》,大可不必兴师动众去搞参观活动,教学中稍加点拨,相关情景便会呈现在学生眼前。原因之二在于对生活价值的淡漠。引导感受“赶集”,这倒很有必要。但既然真的感受了,借助文字表达感受就不仅仅在《燕子》的教学之中。如出示句子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并引导叙谈感受,再抓住“赶集”一词,引导想象再现赶集的画面,叙谈自己的感受,得出赶集的特点(人多、心急、热闹等),进而引导思考:为什么青的草,绿的花,各色鲜艳的花聚拢来,都像赶集似的呢?引导寻找联系,得出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描述草和花“赶集”的情景。这样,精心安排的生活,学生积累的画面,就与文本发生了联系,就能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得到了盘活和增值。

可见,在想法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要沟通生活与语文的联系,重视资源开掘,促使资源升值。从而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生活因语文而丰富。

三、学生:必须关注的教学资源

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时时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智慧的闪光,这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须时时关注,巧妙挖掘,合理运用。像质疑问难,便是了解学情、发现学生智慧的有效手段,是激疑引思、实施教学调控的重要前提。学生质疑,既能暴露出不解,也能折射出智慧。如果对学生质疑整体把握,整体梳理,精心选择,着力诱发,就能使其成为强化预设、促进生成的有效资源。如:阅读《广玉兰》(苏教版第12册),一学生提出:“对含苞欲放的和已经盛开的花儿描写得那么喜人,我们理解,为什么作者能把已经凋谢的花儿描写得那么让人喜爱呢?”教者课前对此并没有思考,快速浏览句子后,教者便来了个将计就计:

师:是啊,能发现这个问题,真不简单。请大家把描写凋谢花儿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朗读感悟,读后交流)

生:我觉得已开的花是美的,没开的花苞是美的,即使凋谢的花儿也是美的,这就是广玉兰的特殊之处。

生:我开始认为,开了的花儿美,凋谢的花儿肯定不会怎么美,可经作者这样一写,开和不开的完全可以相媲美。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大家读读两组句子(刚才学生自读时,教者对句子作了变更,形成了比较句式),从中你悟到了什么?

原句: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依然挺立枝头,它已经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

改句: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呢,花蕊依然挺立枝头,它长成了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但是花瓣凋谢了。

(生自读感悟后引导交流)

(阅读思考后交流)

生:我知道了,原因是“花儿凋谢了”变换了位置,“虽然”又变成了“但是”。课文中的句子,重点引导人们去欣赏花的美丽,而不去注意它的凋谢,而改后的句子,把人的目光主要引到了它的凋谢上,让人感到心中不快。

师:听听下面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第一组:虽然你成绩进步了,但是还比较差。

虽然你成绩还比较差,但是你进步了。

(学生听读后交流,对句子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理解比较深刻)

师:你能根据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吗?(口述句子)

第二组:诗人望着渐渐下山的太阳,( )地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望着渐渐下山的太阳,( )地说:“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从完成情况看,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准确而深刻。填空时,表现出思维的活跃,语言的丰富。可见,面对开放的课堂,开放的学生,只要围绕目标,细心捕捉;精心诱发,关联目标,学生就能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的教学资源。

(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

猜你喜欢

广玉兰教者花儿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广玉兰
你看,广玉兰又开放了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