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事,诚可感天”——对话王军
2013-03-01
《决策》:您是华源的主要决策者,一路走来有哪些心声与我们分享?
王军:我从91年来到华源,经历了很多阶段。在这样一个位子上,首先想到的是责任。华源是央企,规模上百亿,员工上万名,这么大一个企业其实不允许犯错误,代价太大。华源的每一个决策都要经过很多调研,征集很多意见,最后集体决策,体现团队精神。
其次我想说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包括政策的支持,尤其是融资方面的支持。90年代医药市场整顿的时候,国家药监局给了我们很大压力,一度要求取缔太和医药市场。当时市委市政府态度很明确,提出了两点意见:第一,太和医药经营不是泛义的市场,而是公司行为;第二,有问题我们可以改,但不能一棍子打死。
《决策》:对于华源的未来发展思路,您有何考量?
王军:华源医药的特点就是品种最全、价格最低、质量最优、服务最好,我们现在讲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提出向服务要效益,向服务要生产力,向服务要规模要发展。下一步华源的发展就是跟着医改走,一方面服务医改,另一方面作为医药行业的基层工作者,我们也把自己的建议向上反馈。
因为医改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导致了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但我们的实体不可能延伸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那怎么办呢?我们就想到搞电子商务,搞“创业者模式”,我们的平台面向全国开放,用这种无地域差异的方式谋求新的发展。
《决策》:您觉得华源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王军:华源企业文化核心就是用心做事,诚可感天。华源这么多年走过来,对外讲究一个诚信,对内讲究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很多企业管理岗位会采用空降兵,我个人就很不喜欢空降兵,我一直都是培养自己的团队。
因为只有从企业内部走出来的人,才知道这个企业的艰辛,才会更热爱这个企业,对企业、对职工充满感情。我一直强调,在企业,就要企业利益高于一切。这一点从领导先做起,以身作则,可以说到今天我们成功培养了一个忠诚的团队。我们企业哪怕是上千万的采购,我都不过问,放手让他们去做,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忠于企业的精神习惯,不会从中牟取个人的不当利益。
《决策》:华源作为央企,在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一定也承担了不少社会责任?
王军:华源尽到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拉动地方经济了,因为华源的发展,太和县金融、通讯、运输、宾馆、餐饮、房产等第三方服务产业相继也繁荣起来。并且华源每年上缴亿元税金,吸纳了万余人就业,这个社会效益是无法计算的。
其次,华源在发展过程中还接手了一批濒临倒闭的医药企业,并成功盘活它们。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当年欣弗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时,我接手了锦辉药业,这在当时的压力有多大?全国舆论都在关注这个事,后来我们顶住压力,三年后扭亏为盈。
另外,目前我们还考虑与太和县医疗机构联合办一个养老中心,拟配备1000多个床位,我对中心的要求就是“养老送终”,像孩子赡养父母一样照顾老人,我们打算把它做成一个纯粹的公益项目。我们有个数据,这几年在慈善公益事业上,已经累计投入了200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