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限娱令”热议引起的冷思考

2013-02-27马皓

今传媒 2013年2期

马皓

摘 要:随着广电总局“限娱令”的下发,再次引起了各界人士对于电视娱乐节目过度娱乐化的热议。娱乐节目的宗旨本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而如今的娱乐节目越来越走向低俗化的全民娱乐进程,众多上星卫视策划了各种具有轰动效应的相亲交友节目,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炒作甚至以冲击道德底线来博取收视率,使得节目导向游移,造成全民娱乐化的影响。“限娱令”的出台,正是对这种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悬崖勒马,不仅对电视相亲节目在道德价值上起到约束作用,更是为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伦理失范现象敲响了一记警钟。

关键词:“限娱令”;电视相亲交友节目;过度娱乐化;伦理失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88-03

纵观近年来的新闻热点,“限娱令”的出台显然已成为业界沸沸扬扬的焦点新闻。早在2011年7月,广电总局就首度召开了“关于防止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座谈会”,至2011年10月下旬,国家广电总局官网正式挂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对节目形态雷同、过多过滥的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类型节目实行播出总量控制。

“限娱令”这一新政的下发,令各界人士对当下过度娱乐化的电视娱乐节目产生了质疑。在这个文化快餐的年代,一时间娱乐节目数量直线飙升,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看轻松愉悦的电视娱乐节目。各种电视相亲节目更是大行其道,而内容实则已远远超越了“相亲”的界限,无论是高帅富在节目中炫富,还是各种美女发表对试婚、同居的论调,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和价值观。

爱情是美好的,可在这些过度泛滥的电视相亲交友节目里,爱情却成了编导为了获得高收视率的牺牲品,这些年偶尔会听到“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偏激词语,看了《非常勿扰》就会明白,有了这种帮凶,社会风气怎么会好起来[1]?电视娱乐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追求眼球效应本无错,但必须要有道德底线作为基准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创造了收视神话,夺得了全国同档节目“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所获得的广告收益自然可想而知。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媒体忽视了节目的审查力度,让身份作假的嘉宾出来作秀,让低俗、拜金、非主流价值观扰乱大众的心智。媒体的一个主要职能是传播真知,一切向公众发布的信息都应当真实、可靠、健康、有益,引导公众合理调节自身行为。但在《非诚勿扰》中,媒体却弱化了“把关人”作用,把一些非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扰乱其心智。如果媒体这种社会公器演变成粉墨登场的戏台,那么这个社会恐怕真要“娱乐至死”了[2]。

一、“限娱令”的由来:中国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伦理失范现象

电视婚恋交友节目,本是给予年轻的单身男女一个相知相识的平台,展现年轻人的魅力与风采,然而如今的各类婚恋交友节目,却以极富争议的话题来博得观众的广泛关注,甚至为了收视率,常常漠视人的尊严,随着“全民娱乐”的风潮越刮越强,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也再次受到学术界以及政府的普遍关注和反思。

《非诚勿扰》由最初的收视冠军到被点名、勒令整改,并非仅仅是嘉宾作假作秀惹起争议,更为深层的根本原因就是“扰乱”了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挑战和颠覆了全民的伦理标准和道德底线[3]。

(一)价值偏狭化

富二代、拜金女、宝马女、女模特——近期火爆的各类相亲节目中涌现了诸多“著名征婚人”。 少环球网网友就在留言中表示,这些“名人”的出现可能会误导中国的“80后”、“90后”。有网友说,节目中的“富二代”夸耀自己的身价及背景,“拜金女”对对象身家要求苛刻,“又一次给占绝大多数人口的‘穷二代一种‘没钱就找不到对象的印象”[4]。相亲节目中的嘉宾可谓各个充满“噱头”,使得相亲节目夸张低俗,更加像是一场闹剧。

作为社会的个人, 应受到应有的尊重,该节目却为了赢得更多关注,漠视人的尊严,频频播出富有争议的画面。错误地引导现代婚恋价值观。该节目号称“没有刻意地鼓吹什么价值观”,却明明在错误地引导年轻人的价值观[5]。

这类节目不禁令大众产生疑惑:婚恋交友类节目是否为拜金思想提供了传播平台?屏幕前后,他们究竟遭遇了什么?电视相亲节目会误导中国人的婚恋观吗?——环球网展开的调查如下图[4]。

(二)言语恶意化

《非诚勿扰》第7期中,女嘉宾当众问男嘉宾“就是说拍的那个房间是你的房间吗?你都30岁了,你的房间还是那样,你怎么娶媳妇?我是问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以及第16期:“很少有人能像你一样肤浅的那么有内涵,你的行为囧的让我开始怀疑人生”这样惊人的话语在节目中反复出现,俨然已成为该节目的一种风格。如此恶意攻击的话语高频率的出现在节目中,不仅是对男嘉宾的极度不尊重,更是对普通群体甚至边缘群体的漠视。照这个事态发展下去,相亲节目最后变成了女嘉宾品头论足、甚至抨击男嘉宾的利器,不禁令观众咂舌。

(三)隐私透明化

节目组为了播出效果,在节目中刻意挖掘嘉宾的隐私,常常将嘉宾的隐私作为爆料和卖点,制片方更是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几乎漠视嘉宾的尊严,通过各种手段对于嘉宾的隐私进行挖掘以及曝光。于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主题由节目本身逐渐过渡到了参与者的隐私问题。可见这类节目已经严重逾越了道德的底线,为了节目的收视效果而不惜使用各种炒作手段。

(四)导向游移化

节目组和主持人本应是节目导向最有力的操控者,理应把握好节目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节目的尺度,然而《非诚勿扰》的节目组和主持人并没有很好的把握舆论导向,当一些嘉宾的表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生偏离,言语中有“炫富”、“拜金”等倾向的时候,主持人并没有及时“刹车”,并没有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

《非诚勿扰》的最终定位还是生活服务类节目,走的是“情感路线”,那更要注重节目的贴近性与真实性,应靠男女嘉宾的生活经历或者情感故事来取胜,不应一味追求“娱乐”效果而降低节目的真实性[6]。

二、婚恋交友类节目伦理失范的成因

(一)电视娱乐节目过度商业化的畸形发展

随着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生》的一炮走红,商业化电视节目以持续增长的势头在我国境内蔓延开来。湖南卫视高层熟谙了内地媒介生态环境的可操作性,积极响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话语号召,将“草根娱乐与庶民狂欢”精神与商业化运作成功联结,暗藏玄机地私自割占了一直被垄断独大的央视主持分配、并被其它各家强势电视台占尽优势的“收视率”这块奶酪[7]。

当选秀节目在中国大陆疯狂蔓延开来的时候,各大上星卫视纷纷开始效仿,一时间选秀节目在中国大地红火起来,随之也就开始了各大卫视的竞争,为了收视率的最大化,他们竞相对自己的节目进行包装、炒作。紧接着就收到了广电总局对选秀类娱乐节目的封杀,但没过多久,新的娱乐节目样式重新走入家家户户,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相亲交友类节目一炮打响,中国大陆掀起了一股强大的“相亲热”,在该节目热播的同时,也不断引起观众对畸形“婚恋观”的广泛批评,节目更是因屡屡冲破底线而一度被央视叫停整改,引发社会对主流价值观遭受挑战和践踏的忧虑。

(二)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泛滥

大众文化追求的是商业价值,是为了迎合观众以及商业化要求应运而生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以及大众传媒的普及,不少娱乐节目尽其所能的追求那些可以给人们带来各种充满感官刺激的言语和画面,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向着庸俗以及低级文化“过渡”。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意味浓厚的信息,他们更希望通过电视获得一种娱乐消遣,并且这种受众心理与日俱增,于是那些娱乐化的节目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大家所接受并追捧。通过挖掘参与者的隐私,爆料嘉宾的私生活以及网络上曝光嘉宾的私照,导致越来越多的“爆点”闯入了观众的视野,于是,被这种眼球效应刺激着,人们的窥视心理也逐渐与日俱增,而娱乐节目更是为了迎合观众的这种心理,通过挖掘嘉宾们的隐私,造成一系列的卖点和轰动效应,在满足商家要求并对节目进行宣传的同时,也更大程度的满足了人们的某种偷窥心理。

(三)频道的资本消长与卡位竞争

美国相对来讲,开路频道会比较少,它是通过渠道,分级的方式来把持节目的道德底线各道德水准。但是在中国,都是开路电视,几十个频道一起播,在几十个频道都去播所谓的相亲类节目的时候,大家要去争收视率,因为只有那么一个收视率蛋糕,我们都要得到它。于是你如果社会责任感不是高度自发,就很轻易呈现相互比出位,互相夺出位,就是你往前走一步。如果没人管我,我再往前走一步,所以迫近一种底线最后冲破底线[8]。

我国电视节目独特的生态环境赋予了地方电视台拥有的资本不同,地方电视台与央视拥有的资本不同,就必然赋予他们差异化的竞争。为了在如今这样日渐激烈的栏目竞争中夹缝生存,地方电视台于是将节目定位于大众所关注的节目形式,放弃了一贯坚持对品质和品位的追求,采用很多市场化的手段,追求最大的收视率以及市场收益。

(四)没有自律的他律

西方国家大多拥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电视电影审查制度,由当地审查委员会进行对节目的综合审查。通过法律、受众以及电视节目主管部门对节目进行监控,有悖于职业道德以及社会伦理的节目,均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并有相关的法律条例予以处罚。如此规范的法律规定以及明确的监控方式无疑为电视节目的文化品质和政治素养带来了保证。

然而我国对于电视节目则采用行政管理的方式,并没有出台一套全面完善的法律管理系统,于是往往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常常在节目产生了诸多问题之后,国家才开始对其进行管制及整顿,这也成为中国电视屡禁难止的同质化、低质化和粗俗化的体制性根源。

三、电视娱乐节目伦理失范带来的后果

当这种娱乐节目已经变成一种潮流,也就意味着它和我们的文化渐行渐远,甚至走上背道而驰的不归路。这些节目不断的制造着各种“娱乐鸦片”,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受众思维,吞噬并改变着他们原有的观念。

(一)分解社会认同

随着《非诚勿扰》的热播,越来越多的80后新潮词汇闯入大家的视野,冲击着大家的婚恋价值观念,洗刷着大众的社会认同感。于是“裸婚”、“隐婚”等等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频频出现,这不仅折射出现代婚恋形态的改变,更是反映了部分人们认知的转变。不少人认为谈恋爱就等于谈条件,首当其冲的就是物质保障,没有了物质的硬件设施,一切也都是空谈。还有人成为了闪婚族、闪离族、试婚族,争相跟风体会着“快餐式婚姻”。殊不知,这些扭曲了的婚恋观在逐渐走入千家万户荧幕的同时,更是在一点点颠覆我们广泛认同的价值观。

(二)丧失民族文化判断力

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背景下,诞生了一批丧失文化判断能力的人群,他们一味的跟风、对电视全盘接收,他们迫不及待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偷窥心理、浮躁心理……于是整个社会随之进入一个文化昏迷的时代。那么,这种只追求感官快乐的时代又能够持续多久呢?当所有的娱乐节目都以庸俗、浮夸的形式出现,当人们对此习以为常并不自觉的沉迷在其中的时侯,我们的文化也就随之被悄然改写了。

(三)庸俗社会审美品格

如今相亲会仿佛变成了一个秀场,电视红娘俨然已不再是一个牵线的角色,那些恶搞、造作的嘉宾成为了老百姓热衷的谈资,我们的社会审美品格也日渐庸俗。从前健康向上被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已然不在,电视荧幕上高调的播放着一档又一档的“相亲秀”,我们所认为的人类最纯真美好的爱情也变成了一种庸俗的情感商品。那些大胆、露骨甚至语出惊人的嘉宾成为了公众的兴趣所在,显然在这个“相亲秀场”中传统的社会审美品格已被彻底颠覆。

四、“限娱令”让电视娱乐节目回归责任

娱乐本无罪,但无论是哪一种娱乐模式都不能触碰道德伦理底线,更何况是上星卫视的电视节目。游走于社会道德边缘,拿伦理底线做文章,这不是一个正确的电视节目文化发展态势。社会责任感是媒体运作的起码底线,担负着舆论引导功能的媒体,应该清醒认知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限娱令”的出台,为娱乐无底线的电视节目敲响了一记警钟。作为上星卫视这样传播效力巨大的信息平台,它所承担的主流价值观导向功能无比重要。若无人监管,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我们的文化势必一步步被娱乐所侵蚀。

所以,各大卫视理应觉醒,深思“限娱令”的深刻内涵,认真贯彻和执行广电总局下发的意见规定,担当起本该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规范、监督,是保证节目良性发展的关键。有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有效管理,社会各方力量也要参与监督。为了从源头上杜绝文化娱乐节目的泛娱乐化倾向,建立媒体的道德评价和自律机制迫在眉睫。对内,强化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对外,建立健全起对媒体和从业人员的检查监督、奖惩制度,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的低俗化取向[9]。

广电总局“限娱令”的出台,对于中国本土泛滥的娱乐节目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未来,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应立足本土节目形式,开拓出极具影响力的品牌节目,同时借鉴外国电视节目管理机制,设置符合中国国情的电视审查制度,对于娱乐节目加强规范化,在节目质量方面狠下功夫,提升品牌的真正实力,再围绕自己的品牌节目进行深度开发。并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注入力量,共同维护监督我国娱乐节目在未来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宝海.非常不真诚的骚扰观众——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EB/OL].中华传媒网.http://bbs.media china.net/index_bbs_show. php?id=849594.

[2] 周江红.论《非诚勿扰》背后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3] 王艳玲,汪芳,王锐.电视相亲交友节目从火爆到降温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1(3).

[4] 环球网.http://china.huanqiu.com/roll/2010-05/82987 9.html, 2010-05-27.

[5] 景鹏.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看传播伦理[J].新闻爱好者,2010(16).

[6] 万铃.从《非诚勿扰》看电视相亲节目的创新与不足[J].新闻知识,2011(9).

[7] 吴畅畅,赵瑜.场域、资本与商业化 解读湖南卫视现象[J].新闻大学,2007(4).

[8] 台本,“中国式相亲”吸引世界眼球[N].环球视线,2010-06-15.

[9] 王艳.婚恋交友节目的困境与发展趋势——以《非诚勿扰》为例[J].新闻界,2011(3).